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目的:分析正常人下颌骨的对称性与变异,探讨其随生长发育的变化趋势.方法:对26名正常青少年每年同期摄取头颅定位后前位片,连续6年,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在13~18岁期间,(1)正常牙合人下颌骨对称性正常变异的范围水平向小于9%、垂直向小于7mm,且在观察期内保持稳定;(2)相对于颅底,女性左、右侧下颌升支倾斜度、下颌角与髁突的位置关系稳定、对称,男性仅在15岁时出现对称性的变异,其后随生长又趋于左、右对称;(3)下颌骨各对应区域,男性左、右侧均对称,女性在个别年龄期下颌区、髁突区存在变异,右侧大于左侧,随生长发育变化的趋势为左右对称-右侧优势-左右再对称.结论:正常牙合人下颌骨存在对称性的正常变异,其范围在13~18岁保持稳定,水平向小于9%,垂直向小于7mm;下颌骨在相对于颅底的位置关系及内部各对应部位之间,具有较好的对称性.  相似文献   

2.
13~18岁正常He人下颌骨对称性生长发育的纵向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分析正常He人下颌骨的对称性与变异,探讨其随生长生长发育的变化趋势,方法 对26名正常He青少年每年同期摄取头颅定位后前位片,连续6年,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在13-18岁期间;(1)正常He人下颌骨对称性正常变异的范围水平向小于9%,垂直向小于7mm,且在观察期内保持稳定;(2)相对于颅底,女性左,右侧下颌升支倾斜度,下颌角与髁突的位置关系稳定,对称,男性仅在15岁时出现对称性的变异  相似文献   

3.
下颌骨髁突骨折对(牙合)、颌存在重大影响,特别是可能妨碍儿童面部生长发育,并有发生颞下颌关节强直的潜在危险性。因此,髁状突骨折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对髁状突骨折的发病情况、分类、检查及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下颌骨髁突骨折的发病情况下颌骨是颌面部体积最大,位置较透出的骨骼, 因而容易遭受损伤,其损伤的发生率居颌面部骨折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单侧下颌骨牵引成骨术 (mandibulardistractionosteogenesis,MDO)对颞下颌关节 (temporo mandibularjoint,TMJ)的影响。方法 :恒河猴 1 0只行右侧MDO ,间歇期 5d ,牵引速度 0 .5mm× 2次·d-1 ,共 1 5d。分别于牵引完成时、牵引后 2、4、6、1 2周时拍摄X线片并处死一组动物 ,取双侧TMJ制作脱钙石蜡切片 ,行HE染色及TGF β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术后恒河猴下颌中线明显偏向左侧 ,前牙开牙合、反牙合 ,右侧后牙重度开牙合 ,左侧后牙为反牙合。X线片上见右侧髁状突向后上方移位 ,左侧髁状突向前下方移位。切片上见术后早期双侧TMJ均发生变化 ,右侧髁状突退行性变及增生活动均较左侧明显 ,且变化累及软骨各层及软骨下骨组织。稳定期开牙合逐渐关闭 ,髁状突逐渐向正常位置移动。牵引完成后 1 2周右侧后牙开牙合基本关闭 ,前牙开牙合及反牙合仍较明显 ,髁状突位置略偏后 ,仍存在退行性变 ;左侧髁状突除软骨肥大层仍较厚外 ,其位置及组织学表现接近正常。稳定期不同阶段髁状突TGF β1阳性着色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强。 结论 :MDO可造成TMJ解剖位置变化及组织形态较轻微的退行性变 ,但远期这些变化可以得到逐步修复。TGF β1在TMJ退行性变的修复重建过程中 ,可能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下颌侧方偏位对成长期大鼠髁突及下颌骨形态的影响,阐明下颌侧方偏位与下颌骨不对称畸形的关系。方法:选用健康雄性4周龄Wistar大鼠48 只,随机分为实验组24只和对照组24只。于实验组大鼠上颌切牙上黏固有侧方诱导斜面的超硬树脂冠,并于下颌切牙上黏固自制的金属冠,大鼠咬合时下颌被诱导向左侧约2 mm(偏位侧)。于实验开始2、4、8和12周后处死实验组及对照组大鼠,游离大鼠双侧下颌骨。用游标卡尺测量髁突的长度和宽度,通过软X线片定点进行下颌骨形态的测量。结果:实验组大鼠偏位侧髁突软骨长度明显大于对侧(P<0.05),而髁突软骨宽度两侧无明显差别。实验组大鼠下颌骨不对称,偏位侧下颌骨长度明显小于非偏位侧,高度大于非偏位侧(P<0.05)。实验组大鼠下颌骨的生长方向也受到影响,偏位侧更向前上方生长。结论:下颌侧方偏位导致双侧髁突形状及生长方向的不同,进而导致下颌骨不对称畸形。  相似文献   

6.
成人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下颌及颞颌关节的对称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倪琳  丁寅  王艳清  陈琳 《医学争鸣》2002,23(14):1306-1308
目的:研究成人单侧后牙反He患者下颌及颞颌关节的对称性,方法:对20例成人单侧后牙反He患者及23例正常He成人拍摄定位颏顶位片及双侧颞颌关节中位断层片进行描记分析。结果:成人单仙蝗牙反He患者在下颌坐标系中反He侧DMP点更靠远中及颊侧,在颅底坐标系中反He侧CMP,DMP点更靠远中,DMP,MM,DM点更靠侧方。结论:相对下颌坐标系,反He侧第一磨牙位置与对侧相比更靠远中及颊侧,在骨性结构上,未见下颌的不对称,相对颅底平面,下颌骨向反He侧发生了旋转。  相似文献   

7.
髁状突是颞下颌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髁状突的生长发育与下颌骨生长及面部形态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髁状突生长区受到局部因素的影响可引起下颌骨发育不足或发育过度,造成面部畸形。临床上常采用功能矫形对生长发育期的患者进行矫治,引导下颌向前或推下颌向后,从而使下颌的生长方向、生长速率发生改变,促进或抑制下颌的生长,引导其正常的生长发育,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影响髁状突软骨的生长发育来实现。随着技术发展,从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髁状突软骨的生长特性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安氏Ⅲ类错(牙合)的颅面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将几何形态测量学引入口腔正畸领域来探讨颅底、下颌形态在骨性Ⅲ类错(牙合)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恒牙初期骨性Ⅲ类与Ⅰ类错(牙合)患者头颅侧位片各30张,描记颅底的9个标志点及下颌的15个标志点,数字化后采用Procrustes重叠法、薄板曲线法、欧式距离矩阵法和常规头影测量法,对骨性Ⅲ类与Ⅰ类错(牙合)患者的颅底形态及下颌形态进行比较.结果 Ⅲ类错(牙合)组后颅底变化显著,水平向向前缩窄,垂直向向下延长,前颅底长度变小,S-Se段上扬,颅底角无变化,髁状突长度、升支高度、下颌体长度增加,颞颌关节、颏部都靠前,下切牙代偿性的倾斜来掩饰骨骼畸形.结论 Ⅲ类错(牙合)的颅底、下颌形态各有特点,并影响Ⅲ类错(牙合)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偏侧咀嚼对大鼠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偏侧咀嚼对下颌骨发育的影响。方法:建立偏侧咀嚼大鼠动物模型,8周后处死,取下颌骨进行软X线摄片、定点,运用图像分析仪测量线距。结果:下颌骨长度、下颌骨体长度实验组较对照组增长,实验组非咀嚼侧较咀嚼侧增长;髁状突高度实验组咀嚼侧与非咀嚼侧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喙突高度实验组咀嚼侧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咀嚼侧与非咀嚼侧、非咀嚼侧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下颌角高度的测量结果显示,实验组咀嚼侧与非咀嚼侧不同,咀嚼侧低于对照组,非咀嚼侧高于对照组。结论:偏侧咀嚼使下颌骨长度、下颌角的发育不对称,髁状突高度发育不足,提示偏侧咀嚼影响下颌骨的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儿童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颞颌关节的对称性.方法以26例替牙期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为试验组,28例正常(牙合)替牙期儿童为对照组,分别拍摄双侧颞颌关节中位断层片进行比较.结果双侧髁突位置不对称、非反(牙合)侧关节前间隙减小,上后间隙均增大.结论试验组双侧髁突位置及关节间隙有明显差异,说明下颌发生功能性侧方移动.  相似文献   

11.
屈伟  丁石梅  李昂  王社教  李国辉  王景林 《西部医学》2014,26(10):1360-1363
目的 探讨下颌骨不同部位的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生长发育特征.方法 测量39例正常人下颌骨不同部位的放射性计数.将39例正常人分成3个年龄组A组:年龄<18岁,11例;B组:年龄18~20岁,8例;C组:年龄>20岁,20例,比较下颌骨髁突、下颌骨升支、下颌体不同部位的99mTc-MDP吸收比值和99mTc-MDP摄入量的差异值.结果 39例正常人的下颌骨髁突、下颌骨升支、下颌体99mTc-MDP吸收比值左右两侧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骨髁突、下颌骨升支、下颌体99mTc-MDP摄入量差异值均<10%.三组的下颌骨骨髁突部位99mTc-MDP吸收比值分别为(1.15±0.27)、(1.39±0.35);(0.97±0.37)、(1.16±0.27);(0.69±0.36)、(0.75±0.27).A组的下颌骨髁突部位99mTc-MDP吸收比值明显高于B组和C组的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中下颌骨髁突处99mTc-MDP吸收比值最高,与下颌骨升支、下颌体99mTc-MDP吸收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长发育期下颌骨髁状突、升支、体部的生长活性随年龄的增长逐渐递减,其变化以髁状突最为显著.放射性核素骨扫描能够评价下颌骨的生长活性特点,对下颌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常(牙合)人13~18岁下颌骨宽度生长发育的纵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正常人下颌骨各部位宽度的生长发育特点,探讨其发育规律.方法:对2 6名正常青少年每年同期摄取头颅定位后前位片,连续6年,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1)相对于18岁,13岁时下颌骨各部位宽度的发育量均完成93%以上;除外髁突内侧点、髁突颈点间距,女性发育完成量大于男性.(2)男女性下颌基骨宽度在15~16岁均有一生长高峰;女性13~17岁下颌角点间距增加,17岁后稳定,角前切迹点间距生长量不多;男性下颌基骨宽度的发育可持续到青春迸发期后.(3)髁状突间宽度,女性生长至17岁即稳定,男性仍有生长,集中表现在髁状突外上方间宽度.喙突间距女性16岁后稳定;男性晚于女性 1年进入稳定期.结论:上述结果可为正畸临床制定矫治计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横向不调伴TMD(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髁突形态、位置及下颌骨对称性与正常者的区别。  方法  纳入18名不调伴颞下颌关节病患者及18名正常者,治疗前拍摄CBCT(Cone Beam CT,锥形束CT),对比分析2组髁突形态、位置与下颌对称性的特点。  结果  (1)双侧升支高度,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试验组与对照组下颌骨对称性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下颌骨对称性对照组优于试验组。(2)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关节前间隙、上间隙、后间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双侧髁突位置有相关性(P < 0.05),试验组双侧髁突位置无相关性(P > 0.05)。(3)试验组双侧髁突轴向角左侧(25.56±8.69)°,右侧(25.88±10.19)°显著大于对照组,左侧(19.77±8.18)°,右侧(19.69±7.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双侧髁突轴向角均有相关性(P < 0.05)。(4)髁突前后径试验组,左侧(16.47±2.03) mm,右侧(16.62±2.16) mm 与对照组的左侧(17.76±1.93) mm,右侧(17.84±2.09)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髁突中侧径试验组的左侧(7.12±1.3) mm,右侧(6.78±1.47) mm,与对照组的左侧(8±0.88) mm,右侧(7.76±0.92)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5)试验组双侧髁突中心与正中矢状面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双侧髁突中心与正中矢状面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双侧髁突中心前后向,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试验组两侧髁突与正中矢状面距无相关性(P > 0.05),对照组两侧髁突与正中矢状面距有相关性(P < 0.05)。  结论  横向不调伴TMD患者下颌骨对称性、盘突关系、双侧髁突位置相关性较差,髁突小于正常者。对于横向不调患者,临床应积极评估颞下颌关节,以降低正畸治疗风险。  相似文献   

14.
To investigate the longitudinal sagittal growth changes of maxilla and mandible according to the quantitative cervical vertebral maturation (QCVM) for adolescents with normal occlusion, mixed longitudinal data were used. The samples included 87 adolescents aged from 8 to 18 y old with normal occlusion (32 males, 55 females) selected from 901 candidates. Sequential lateral cephalograms and hand-wrist films were taken once a year, lasting for 6 y. The longitudinal sagittal growth changes of maxilla and mandible according to QCVM were measured. There were som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maxilla and mandible according to QCVM. The sagittal growth change of maxilla showed a trend towards high velocity→decelerating velocity→completing velocity from QCVM stage Ⅰ to stage Ⅳ. The sagittal growth change of mandible showed a trend towards accelerating velocity→high velocity→decelerating velocity→completing velocity from QCVM stage Ⅰ to stage Ⅳ. With sagittal relationship, growth magnitude was almost the same between maxilla and mandible at QCVM stage Ⅰ . At stage Ⅱ the growth of mandible exceeded that of maxilla and growth in mandible continued at stages Ⅲ and IV, while the maxilla ceased to grow. Growth magnitude was greater and the growth duration was longer with male mandibl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longitudinal sagittal growth changes of maxilla and mandible on the basis of QCVM is of value in the orthodontic practice.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下颌骨髁状突矢状骨折坚强内固定的方法。方法:对6例髁状突矢状骨折患者行坚强内固定,恢复髁状突全貌。结果:行坚强内固定的所有患者术后均保存了颞下颌关节功能和形态,恢复了髁状突原有的外形。结论:下颌骨髁状突矢状骨折坚强内固定可保持髁状突的外形和正常位置,有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髁突横断骨折对幼年小型猪下颌骨骨密度及对抗压强度的影响。方法:中国实验用小型猪12头,造成左侧髁突横断骨折模型,在术后6月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及生物力学方法检测下颌骨。结果:髁突横断骨折后引起下颌骨骨密度及生物力学性能轻度下降,但与健侧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幼年小型猪髁突横断骨折对下颌骨骨矿含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法评价术前数字化设计辅助游离腓骨瓣重建不同类型下颌骨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下颌骨缺损行游离腓骨瓣重建的病例,所有患者均为术后1年且无肿瘤复发。按术前是否行数字化设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根据HCL分类法将下颌骨缺损分为H、L、LCL型缺损,其中实验组H型缺损8例,L型缺损9例,LCL型缺损7例;对照组 H 型缺损 5 例,L 型缺损 10 例,LCL 型缺损 9 例。追踪随访两组患者,获得腓骨重建后的下颌骨 CT,采用 Mimics、Geomagic、Solidworks、Ansys等软件构建出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模型设置约束及载荷条件,得出应力分布结果,采用SPSS23.0软件对两组的应力分布相关指标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后应力主要集中在双侧髁突颈部、下颌升支前后缘及腓骨后端与下颌骨连接处,下颌骨缺损越多,健侧髁突的应力越大。L型缺损中实验组健、患侧髁突颈、移植腓骨最大应力值均小于对照组,而健侧下颌角应力值较对照组有所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CL型缺损中实验组健侧髁突颈较对照组最大应力值小,在患侧髁状突区、双侧下颌角区及腓骨区均较对照组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数字化设计辅助游离腓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提高了下颌骨重建精确性,达到了均匀下颌骨应力分布的效果,为下颌骨修复重建提供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单侧下颌骨缺损重建术后下颌骨形态及髁突位置变化,为下一步建立下颌骨定量分析方法提供参考。方法:下颌骨缺损腓骨重建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行锥形束CT检查,上颌骨定点匹配重叠后定量分析术前与术后下颌骨形态、髁突位置的变化。结果:单侧下颌骨缺损重建术后健侧下颌骨形态及髁突位置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于骨缺损不累及髁突的患者,重建术后患侧下颌骨形态及髁突位置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于骨缺损累及髁突的患者,重建术后患侧下颌骨的形态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髁突位置表现为向外向下移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单侧下颌骨缺损腓骨重建术可以健侧下颌骨作为匹配区域分析患侧下颌骨形态及位置变化。本研究结果可为建立下颌骨定量分析方法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影响颈椎骨龄定量分期的常用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骨龄定量分期常用的敏感参数。方法从901位中小学生中挑选87位(女55,男32)正常耠个体,每年定期拍摄头颅侧位片及手腕骨片,连续6年,组成8~18岁混合纵向资料。不参照Lamparski图谱,而是以当今国际上广泛公认的Fishman手腕骨龄分期法(SMI)为金标准,研究第2~5颈椎形态变化的特征。结果通过对相关的颈椎参数进行非参数曲线拟合、相关系数比较和变量聚类.选择出最具代表性的颈椎骨龄定量分期参数。结论颈椎骨龄分期参数的选择,对临床定性定量评价颈椎骨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