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浊病病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近代名医祝谌予教授的"气虚浊留","瘀血阻络,痰浊不化"科学理论,提出浊病病机为:脾气虚弱,运化失司,饮食精微不能正常转输布散滞留蓄积脉道而为浊.浊在脉道蓄积过量,由营养物质转变为有害的多余产物,而成为浊邪.浊邪导致的疾病而为血浊病.在浊邪的基础上,痰和瘀血进一步生成和演化,浊邪在脉道蓄积过多,不能及时有效地减少和...  相似文献   

2.
气虚浊留探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尹翠梅  季长春  南征  丁学屏  崔立俊 《光明中医》2008,23(11):1708-1708
依据祝谌予的“糖尿病……气虚浊留”科学理论宝贵经验,提出脾气虚弱,健运失司,无力运化输布饮食精微各归其所(脾不散精),精微蓄积过多而为浊(糖浊、脂浊)。健脾补气治本降浊、化痰活血治标降浊之法。  相似文献   

3.
董志  王述文 《光明中医》2011,26(3):420-421
依据近代名医祝谌予教授的“气虚浊留”,“瘀血阻络,痰浊不化”科学理论,提出浊病病机为:脾气虚弱,运化失司,饮食精微不能正常转输布散,滞留蓄积脉道而为浊(糖浊、脂浊、蛋白浊、微量元素浊)。浊在脉道蓄积过量,由营养物质转变为有害的多余产物,而成为浊邪。浊邪导致的疾病而为浊病(血浊病)。在浊邪的基础上,痰和瘀血进一步生成和演化,浊邪在脉道蓄积过多,不能及时有效的减少和排除,浊邪则转化为浊毒,加之痰和瘀血的加重,浊毒与痰瘀聚集形成浊毒痰瘀混杂复合物。血为载体,浊毒痰瘀混杂复合物,可以随血液运行过程中不断的异位沉积于全身各组织器官,形成组织器官浊病。  相似文献   

4.
张玉栋 《光明中医》2012,27(2):217-219
依据近代名医祝谌予教授的“气虚浊留”,“瘀血阻络,痰浊不化”学说,提出急性冠脉综合征病机为:脾气虚弱,健运失司,无力运化饮食精微(脂质),精微蓄积而为浊(脂浊).脂浊在脉道蓄积过量,由营养物质转为有害多余的产物而为浊邪,浊邪所致的疾病而为浊病(血浊病——高脂血症).浊邪是浊病最基本最重要的病理产物,在浊邪的基础上,痰和瘀血进一步生成和演化.浊邪蕴积体内过多可转化为浊毒,加之痰和瘀血的加重,浊毒与痰瘀混杂复合物沉积于破损的经脉壁上,浊毒与痰瘀聚集积郁日久化热,邪热与“浊毒与痰瘀聚集物”演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脉络症积)的形成.郁热致使AS斑块局部温度升高和斑块破裂,若病变部位在心脏血管(心络),导致血栓形成,心络(冠状动脉)腔闭塞,而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防治大法为益气(健脾补气),祛浊化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脉综合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近代名医祝谌予教授的"气虚浊留","瘀血阻络,痰浊不化"学说,提出急性冠脉综合征病机为:脾气虚弱,健运失司,无力运化饮食精微(脂质)各归其所,精微蓄积而为浊(脂浊)。脂浊在脉道蓄积过量,由营养物质转为有害多余的产物而为浊邪,浊邪所致的病而为浊病(血浊病——高脂血症)。浊邪是高脂血症最基本病理产物,在浊邪的基础上,痰和瘀血进一步生成和演化。浊邪在体内蓄积过多,不能及时有效的减少和排出,浊邪则转化为浊毒,加之痰和瘀血的加重,浊毒与痰瘀混杂复合物在心络壁沉积,形成斑块状脉络"癥积",致心络管腔狭窄,心络阻塞而致心络(动脉)粥样硬化。浊毒与痰瘀聚集郁而化热,热邪积聚于局部而致心络壁溃烂和糜烂,致使心络平滑肌细胞凋亡,斑块纤维帽衰竭,纤维帽厚度变小而致斑块溃疡,致使稳定斑块变为易损斑块,斑块破裂合并血栓形成,心络腔闭塞,而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防治大法为益气,袪浊化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脉综合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近代名医祝谌予教授的“气虚浊留”,“瘀血阻络,痰浊不化”学说,提出急性冠脉综合征病机为:脾气虚弱,健运失司,无力运化饮食精微(脂质),精微蓄积而为浊(脂浊)。脂浊在脉道蓄积过量,由营养物质转为有害多余的产物而为浊邪,浊邪所致的疾病而为浊病(血浊病——高脂血症)。浊邪是高脂血症最基本最重要的病理产物,在浊邪的基础上,痰和瘀血进一步生成和演化。浊邪在体内蓄积过多,不能及时有效的减少和排除,浊邪则转化为浊毒,加之痰和瘀血的加重,浊毒与痰瘀混杂复合物在心络壁沉积,形成斑块状脉络“症积”,致心络管腔狭窄,心络阻塞而致心络(动脉)粥样硬化。浊毒与痰瘀聚集积郁日久化热,热邪积聚于局部而致心络壁溃烂和糜烂,致使心络壁平滑肌细肌凋亡,斑块纤维帽厚度变小,形成斑块溃疡,致使稳定斑块变为易损斑块。斑块破裂合并血栓形成,心络腔闭塞,而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防治大法为益气(健脾补气),祛浊化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7.
痰浊不化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它严重的危及病人的身心健康,是造成病人伤残、死亡的主要原因。有关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机理似与中医痰浊不化的理论相吻合,但有关此方面研究鲜有报道。笔者依据李振中教授对糖尿病痰浊的论述和尹翠梅教授治疗Ⅱ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经验,论述如下。1 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糖尿病以气阴两虚为本,脾气虚弱,健运失权,无力输布水谷精微各归其所(脾不散精) ,精微蓄积[1~4 ] 而为浊(糖浊、脂浊、蛋白浊) [1~4 ] 。脾虚失运,水湿内停,聚集蕴结而为痰。痰与浊混溶而为痰浊(痰糖浊、痰脂浊、痰蛋白…  相似文献   

8.
苏润泽 《新中医》2014,46(6):4-5
饮食精微物质超过机体所需,过多、过剩,成为多余的有害物质时,可以称之为"浊邪",由浊邪所导致的疾病称为浊病。分析研究浊病的病因,主要与饮食物摄入过量、精微物质的输布障碍、精微物质的消耗不足等三方面有关。浊病致病的病机复杂,但主要导致血脉凝涩、影响脏腑功能。  相似文献   

9.
消渴病从脾论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以岭 《中医杂志》2002,43(6):410-411
提出消渴病主要由于机体水液代谢与输布、饮食精微转输与利用的紊乱及不平衡状态所致。消渴病虽以肺胃肾分上中下三消,但细究病机莫不关乎脾。消渴病从脾诊治宜审因而治,不外乎益脾气、养脾阴、化脾湿、泻脾热、温脾阳,亦可与益肾、清胃等相兼应用,以达使脾运得健,水谷精微的转输与利用恢复正常为目的。  相似文献   

10.
谢晓月  王镁 《吉林中医药》2011,31(3):199-200
脾为水液升降输布的枢纽,水液上腾下达均赖于脾的输转,肾所藏先天之精及其生化的元气需依赖于脾气运化水谷精微不断的补养方能充盛。脾脏阳气虚损,损及肾阳,导致运化气化失司,化源不足,水液代谢失常,使痰浊瘀血丛生;命门火衰,脾失温煦,不得升清,会导致消化吸收转输布散功能异常。故临床上采用补脾法治疗糖尿病肾病能减轻症状,减少尿蛋白排泄量,延缓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1.
从痰(体质学、病因病机)、瘀及它们的关系论述了痰瘀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痰湿、瘀血贯穿整个发展过程,乃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代谢综合征以脾胃虚弱为本,痰湿内盛为标。痰湿日久,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致脾气虚弱,无力运化和布散水谷精微,水湿津液代谢障碍,促进痰浊形成,痰浊黏腻阻滞气血运行,引起血瘀,血凝则痰易生,痰瘀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流窜经络,无处不到,促进肥胖及血糖、血脂及血压等异常。因痰致瘀,或因瘀致痰,痰瘀互结,阻滞络脉。  相似文献   

12.
中医如何认识肥胖关于肥胖,中医有着独到的见解。中医学将多余的、积蓄于皮下的脂肪归于痰湿一类,属病理产物。肥胖的基本病机在于脾胃失于健运,痰湿之浊内生。过食肥甘厚味,营养失衡,或起居无常,多卧少动,或恣情纵欲情志不舒,都可以损及脾胃,使得脾胃对于水谷的转化功能减弱,精微不能化生输布,蓄积于体内而为痰湿脂浊,躯脂满溢。  相似文献   

13.
健脾益气活血为治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气虚为主,病位在脾。脾气虚损,则运化无权,升降失司,水谷精微代谢失常则聚湿成疾,以致精微反成痰湿。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推动无力,血行不畅,瘀血内阻,痰湿瘀浊滋生,如此反复恶性循环,导致肥胖。临床上肥胖症患者多具有全身疲乏无力、气短、易外感、自汗等气虚症状,并有舌质暗、舌体胖、苔  相似文献   

14.
董建华教授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不泥于养阴清热的窠臼,而是从糖尿病的中医病机分析入手,创糖尿病治疗的经验四法,疗效显著,现整理归纳如下。1 养阴益气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以口渴、多饮、多食、多尿、乏力等为其特点,属于中医学消渴的范畴。一般多从燥热论治,以养阴为基本治法。董师多年临床实践,认为脾虚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在水谷精微转输过程中,起到枢纽的作用。如果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则直驱膀胱,…  相似文献   

15.
历代医家多从痰湿角度论治单纯性肥胖,临床观察发现单纯性肥胖虽表现为痰湿、瘀浊内停,但最根本病机则为脾肾气虚阳虚。由于脾肾气虚阳虚,导致水谷精微无力运化布散,津液无以蒸腾气化,停痰留饮化生瘀浊蓄积局部而形成肥胖。因此,我们在穴位埋线的基础上采取“益气温阳”为主的方法来治疗单纯性肥胖,以期为临床治疗此类病症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胰岛微循环障碍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关键病理环节。中医学认为,血糖为饮食所化之精微,脾气散精功能失常则血糖等精微物质不能输布五脏六腑,聚而为害,阻于脉络,并及于上下,导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通过补脾虚、通脾络可促进脾气散精功能,改善胰岛微循环障碍,从而减少血糖波动。  相似文献   

17.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和输布精微,《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人出生后,生命过程的维持及其所需精、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产生,均依赖于脾胃运化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上升,且喜燥恶湿,若脾气虚弱或为湿邪所困着,升动失常,则水谷精微输布失常,气血的化生和输布出现障碍,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失养,继而出现各种代谢失常的病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即是如此,若脾气虚弱而不能升清,浊气亦不得下降,则上不得精微之滋养而见头目眩晕、精神疲惫,中有浊气停滞而见腹胀满闷,下有精微下流而见便溏、泄泻.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具有进行性恶化的特点,易演变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现将近年来UA的中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其发生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有关,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气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标实为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任建勋等[1]指出UA最常见于痰瘀互结证。李振中等[2]认为气虚不仅导致脂质在脉道蓄积过量而为浊邪,而且气虚鼓动无力导致血液瘀滞,脾气虚弱、无力运化水湿、湿聚而为痰。吴以岭[3]强调“络脉瘀阻或瘀塞日久,瘀血与痰浊凝聚成形”,沉积于心络壁形成心络“癥积”,致使“络道痹阻,而致胸痹心痛,即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病机为浊痰瘀血集聚融合物阻痹络道。王阶等[4]发现气虚血瘀是UA的核心病机。并且气虚血瘀,痰瘀互阻,阳虚寒凝,心肾阴虚,心脾两虚为UA的基本证型。林钦等[5]研究发现10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痰阻心脉证28例(26.67%),心血瘀阻证23例(21.90%),而具有血瘀证表现的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共41例(39.05%),血瘀证加痰浊证共69例(65.72%)。中医证型以痰阻心脉证和心血瘀阻证最为常见,提示痰浊和瘀血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发病因素。阳虚寒凝,血瘀痰浊为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血管病变的中医病机理论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就祝谌予老先生提出的瘀血阻络、痰浊不化与糖尿病血管病之间的关系进行阐发,认为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演变过程中,浊是最基本的病理产物,糖尿病患者机体内血液葡萄糖浓度过高,反映在中医理论中就是浊阴、浊气的转输、布散过程发生障碍,进入到脉道中的质地较为稠厚、富含高营养物质的水谷精微不能被正常输布、不能被机体有效地利用而留滞于脉道当中,成为浊邪。痰和瘀血在浊邪的基础上进一步生成和演化。糖尿病血管病变的中医学病理机制在于痰浊瘀血阻滞于经脉和络脉系统,这些有形之邪在脉道蓄积留滞的过程中不断沉积,导致脉壁增厚,管腔狭窄;同时,沉积物对脉壁进行刺激,对脉壁组织产生侵蚀、灼伤等病理作用,最终导致脉壁结构损伤。  相似文献   

20.
“脾为之使”出自《素问·刺禁论》:“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以“脾为之使”的文辞解释以及含义为着眼点,结合上下文“胃为之市”分析其内在含义以及临床内涵:脾转输谷食精微,脾阳上输精微散精于肺,是化生精、气、血、津液的原材料,从而滋养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脾阳上输散布津液或四布输散津液,脾气散津并为胃行其津液,脾转输水液,是人体水液代谢的枢纽,滋润濡养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脾居五脏中央,与胃升降相因,维持五脏气机的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