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青岛市企业职工防治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青岛市企业职工防治艾滋病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方法 用自行设计的封闭式“防治艾滋病知识”调查问卷,由调查员向被调查者进行现场调查。结果 1816名正式职工和临时工知晓艾滋病传播途径的总知晓率为74.58%,其中正式工为84.99%,临时工为64.17%,(P<0.01),差异有极显著性,在近一月内收看过电视、报刊及黑板报等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者共为64.26%,其中正式工为71.48%,临时工为57.05%(P<0.01)。结论 企业职工的防治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有待于提高。因此,必须加强对企业职工防治艾滋病知识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建筑工人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以便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该类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方法 在雨花台区选定一所建筑工地进行艾滋病知识调查。结果 建筑民工对AIDS知识的总知晓率59%,对3种传播途径的知晓率66.2%,对AIDS的非传播途径总知晓率47.3%。结论 建筑民工对AIDS知识的总知晓率59%,离中国艾滋病2006~2010年行动计划要求达70%以上还有很大差距,说明对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的宣传还要加强。民工对AIDS的非传播途径存在错误的认识较高,总知晓率仅有47.3%。从而易产生恐惧心理和歧视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不愿与他们交往,艾滋病知识获取渠道上,以电视获得为主,占63.0%,随着广播电视的普及,应加大大众媒体AIDS防治知识的宣传,提高宣传的效果。咨询服务仅有7%的人知道,说明在今后的防治工作中,应加大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油田居民对性病/艾滋病的知晓程度。方法:整群随机抽取油田居民2619名,采取无记名问卷方式对性病/艾滋病防治基础知识、防治态度、行为以及获取有关知识的途径等进行调查。结果:对我国规定管理的性病种类知晓率53.8%;性病传播途径知晓率62.5%;经性交和输血传播途径的回答正确率分别为85.1%、62.3%;性病的危害性知晓率59.0%;性病的预防措施知晓率59.1%。获取性病/艾滋病知识的主要来源为报刊(81.4%);电视(48.8%)、科普小册子(40.7%)和宣传画(40.0%);87.7%的人认为性病/艾滋病可以预防;57.5%的人认为感染性病后首选公立医院就医。结论:应进一步开展多样的性病/艾滋防治知识健康教育,以促进健康信念和行为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徐刚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1):15-17
目的了解南海区不同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状况,为有针对性地采取艾滋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南海区一般人群的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态度进行调查。结果根据国家督导评估方案计算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在4组人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显示城市居民高于农村居民、校内青少年和流动人口。四类人群对血液传播、共用注射器感染艾滋病有较高的知晓率,而对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知晓率最低。获取艾滋病知识途径的前三位为电视、报刊和免费宣传栏。结论不同特征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有差异,提示应有针对性地开展艾滋病相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重庆市农村地区老年男性异性高危性行为现况,以及期望获得艾滋病知识宣传途径,为做好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艾滋病防治知晓率和高危异性性行为问卷,随机抽取重庆市4个乡镇50岁以上常住男性400名进行现场调查。结果:老年男性艾滋病知晓率低(42.38%),对蚊虫叮咬不能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仅为7.79%。12.56%的被调查者在过去一年中曾有过非婚高危性行为,其中无配偶被调查者的非婚性行为比例更高达25.00%。调查还显示,有86.00%的被调查者不愿意使用安全套。获得艾滋病知识途径以电视(54.02%)和朋友交流(38.44%)为主,对期望获得艾滋病知识的途径,大多数被调查者选择通过电视(77.64%)和文艺演出(55.28%)的方式。结论:重庆市农村地区50岁以上男性对艾滋病防治知晓率较低,其高危行为者较多,相关管理部门和机构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宣传策略,以提高艾滋病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澄迈县不同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及信息来源,为开展针对不同人群键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制订统一的调查问卷,然后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辖区内的居民、在校学生、性服务小姐和吸毒者等4类人群各调查250—350人,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方法进行调查。结果4类人群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晚率分别为:居民59.81%、在校学生66.54%、性服务小姐46.89%、吸毒人群:53.87%:人们实际获得和喜欢获得艾滋病知识的途径均为: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结论4类人群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均低于国家5年行动计划中制订的工作目标要求,提示应继续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在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人群采用恰当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呼吸内科就诊患者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为今后进一步加强我市结核病防治及健康促进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唐山市综合医院呼吸内科门诊就诊患者为调查对象,由专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4600人中,95.4%知道有结核病,94.8%知道结核病可以传染,52.9%知道结核病应该到结防机构就诊,56.3%知道国家免费治疗政策,被调查者获得结核病知识途径主要是电视和宣传橱窗。结论:唐山市居民结核病防治知识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应加大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大学、高中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评价宣传教育效果。方法采用国家统一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问卷,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 ,对石家庄市辖区的300名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为88.33%,获取艾滋病知识的途径主要来源为电视、免费宣传材料、广播、社区/学校组织的宣传活动。结论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已达到目标要求。今后应有针对性的加强有关性安全的要求,落实将艾滋病防控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的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9.
医专学生艾滋病相关问题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医专学生对艾滋病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方法:采用问卷对大同医学专科学校442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被调查学生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回答正确率达90%以上,但对一般生活接触能否传播艾滋病回答正确率仅在19.2%-46.1%之间,且对艾滋病的其他知识掌握亦不全面。②医专生获得艾滋病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报刊、杂志(占54.6%)和广播、电视(占53.8%)。结论:在医专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1997年北京市部分社区艾滋病宣传运动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提高全社会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视,提高群众艾滋病传播途径、预防知识正确知晓率。我市项目办在1997年又滋病宣传运动期间在全市开展了一次宣传活动,并对该项活动所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在1997年12月~1998年1月世界艾滋病在传运动期间,分别在我市城市部分社区对流动人口、城市居民、农民进行了2次断面调查。结果96%的城区居民、91.2%的流动人口、86.2/农民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取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的。与宣传运动前相比,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城市居民、流动人口分别提高14.4%和6.4%,艾滋病预防知识正确知晓率城市居民、流动人口、农民分别提高14.l%;10.l%;77%。结论著群众对艾滋病的传播径和非传播途径还混淆不清,以及对那些不看报纸、电视的人,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教育还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11.
基于隐性知识转化的中医知识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创新是中医发展的内在需求,它对中医技术的传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中医隐性知识的相关概念,指出中医知识体系中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中医知识创新应以隐性知识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促进隐性知识的转化将对中医知识的传承与创新产生变革性的影响,对中医知识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中医知识传承过程中知识创新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阐述了图书馆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特点,并探讨了图书馆知识管理中促使隐性知识显性化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图书馆知识管理和隐性知识特点,并探讨了图书馆知识管理中促使隐性知识显性化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15.
16.
关于医学知识组织与医学知识服务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知识组织体系缺乏语义关系描述,影响数据转换、信息检索和知识发现等问题,探讨语义网络、语义Web技术在医学知识组织方面的应用前景,提出基于语义Web的医学知识组织体系建设是我国医学知识服务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Synthetic biologists aim to generate biological organisms according to rational design principles. Their work may have many beneficial applications, but it also raises potentially serious ethical concerns. In this article, we consider what attention the discipline demands from bioethicists. We argue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for ethicists to examine is the risk that knowledge from synthetic biology will be misused, for example, in biological terrorism or warfare. To adequately address this concern, bioethics will need to broaden its scope, contemplating not just the means by which scientific knowledge is produced, but also what kinds of knowledge should be sought and disseminated.  相似文献   

18.
19.
20.
Abstract

Cutaneous melanoma originates from pigment producing melanocytes or their precursors and is considered the deadliest form of skin cancer. For the last 40 years, few treatment options were available for patients with late-stage melanoma. However, remarkable advances in the therapy field were made recently, leading to the approval of two new drugs, the mutant BRAF inhibitor vemurafenib and the immunostimulant ipilimumab. Although these drugs prolong patients' lives, neither drug cures the disease completely, emphasizing the need for improvements of current therapies. Our knowledge about the complex genetic and biological mechanisms leading to melanoma development has increased, but there are still gaps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arly events of melanocyte transformation and disease progression. In this review, we present a summary of the main contributing factors leading to melanocyte transformation and discuss recent novel findings and technologies that will help answer some of the key biological melanoma questions and lay the groundwork for novel therap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