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制备靶向癌胚抗原(CEA)载药相变型PLGA纳米粒(Ab-PTX-NPs),探讨该纳米粒的体外寻靶及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效能。方法 乳化溶剂挥发法联合碳二亚胺法制备靶向CEA载紫杉醇纳米粒(Ab-PTX-NPs),采用马尔文粒径分析仪检测其粒径大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紫杉醇包封率及载药量,恒温摇床透析法检测该纳米粒体外释药特征。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观察该纳米粒体外寻靶情况,CCK-8试剂检测卵巢癌细胞存活率。结果 制备的Ab-PTX-NPs粒径为(397.70±99.95)nm,紫杉醇包封率及载药量分别为(67.26±4.15)%和(6.31±0.39)%。抗CEA单克隆抗体与纳米粒连接率为(92.74±5.75)%。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靶向组卵巢癌SKOV3细胞周围见较多造影剂黏附,流式细胞术测得靶向组细胞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CCK-8试剂法测得靶向组在24 h时,细胞存活率高于纯药组(P<0.05),而低于无靶组(P<0.05),当48 h时,靶向组与纯药组细胞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功制备靶向CEA载药相变型PLGA纳米粒,该纳米粒经低功率聚焦超声治疗仪(LIFU)致相变后可明显增强超声显影,且载药量高,释药快,靶向能力强。  相似文献   

2.
背景:肝细胞生长因子半衰期短,且不具有靶向性。成熟肝细胞体外大量培养及活力维持难度较大,严重制约肝细胞移植及生物人工肝的临床应用。 目的:制备并表征载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探讨其体外降解、释药行为及对培养大鼠肝细胞活力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6-07/2008—01在南通大学肝胆外科研究所及南通大学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设计完成。 材料:SD大鼠10只,肝细胞生长因子由英国Pepro Tech公司提供,聚乳酸由美国Sigma公司提供,O-羧甲基壳聚糖由上海伟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方法:以聚乳酸和O-羧甲基壳聚糖为基质材料,采用超声波法制备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用低温磁力搅拌法制备载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用该载药纳米粒子进行原代大鼠肝细胞培养,并以不加肝细胞生长因子的普通培养作为对照,采用CCK-8体外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检测培养肝细胞活力。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该载药纳米粒子的结构、粒径及表面形貌,测定其粒径分布和表面电位,动态监测降解过程中粒子表面形貌的变化、降解过程中质量的损失情况和降解介质的pH值变化情况。并进一步检测培养1周内肝细胞的活力。 结果:载肝细胞生长因子的PLA-O-CMC纳米粒子呈球形,其平均粒径为140nm,粒径分布指数为0.108,载药率为0.12665%,包封率为76.32%,粒子表面电位为32.8eV。该载药纳米粒子前24h释药动力学方程为Q=148.4266+189.0493t^1/2(R=0.97589),符合Huguchi方程:前30d内释放动力学方程Q=1086.28966+58.23938t(R=0.99716),符合零级释放方程。载药纳米粒子组肝细胞活力明显高于普通培养组(P〈0.05)。 结论:实验成功制备并表征了载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并证实其能够有效维持培养大鼠肝细胞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构建一种新型天然高分子聚合物纳米超声造影微粒,表征其理化特征、体外显像效果及其对肿瘤细胞的结合能力和毒性。 方法 采用超声乳化法制备包裹液态氟碳PFOB的壳聚糖(CTS)纳米粒和FITC标记的壳聚糖纳米粒(FITC-CTS),表征其表面形态、粒径、Zeta电位和稳定性;评价纳米粒的体外超声显像效果,以激光共聚焦观察FITC-CTS与细胞的结合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FITC-CTS对细胞的黏附比例。 结果 制备的纳米粒形态圆整,CTS纳米粒平均粒径为(248.52±7.96)nm,Zeta电位为+(29.91±0.64)mV,FITC-CTS纳米粒平均粒径为(244.83±2.72)nm,Zeta电位为+(22.21±0.53)mV。纳米粒性质稳定,在体外能增强超声显影,激光共聚焦观察到纳米粒聚集在细胞膜周围,流式细胞仪测得纳米粒对细胞的黏附比例为(45.15±8.35)%。 结论 构建的CTS纳米粒性质稳定,体外能与肿瘤细胞MCF-7紧密结合,增强超声回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超声辐照联合造影微泡(SonoVue)和盐酸阿霉素(DOX)对不同卵巢癌细胞的凋亡效果,并比较同一超声波辐照剂量、超声微泡和DOX浓度杀伤两株卵巢癌细胞之间的差异。方法 MTT法检测DOX对卵巢癌A2780s细胞的毒性作用,并计算出24 h的50%抑制浓度(IC50)值。将A2780s和SKOV3两株卵巢癌细胞均分为对照组(C组)、单纯DOX组(D组)、超声+DOX组(U+D组)、超声+微泡+DOX组(U+M+D组)。用相同参数(超声辐照声强为0.5 W/cm2、照射时间为30 s、超声脉冲波频率为1.0 MHz)的超声波辐照,并加入相同剂量的DOX(终浓度为1.0μg/ml)及微泡(W/V为10%),以MTT法检测两株卵巢癌细胞的各组细胞存活率;倒置显微镜观察两株卵巢癌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并用Hoechst染色法观察A2780s卵巢癌细胞中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DOX对卵巢癌A2780s细胞的IC50值约为1.0μg/ml。MTT检测发现,各处理组A2780s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58.2±2.5)%、(54.4±3.2)%、(52.4±1.0)%,SKOV3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71.4±5.9)%、(60.1±3.6)%、(58.0±4.6)%,各处理组A2780s与SKOV3细胞与各自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的增殖抑制(对照组细胞存活率均假设为100%),但同一细胞株的各处理组间细胞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处理组A2780s细胞存活率略低于对应组SKOV3细胞存活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倒置显微镜观察发现各处理组A2780s与SKOV3卵巢癌细胞均出现形态学变化;Hoechst染色法进一步发现各处理组A2780s细胞核存在凋亡现象,凋亡的细胞核数量有如下趋势:对照组〈D组〈U+D组〈U+M+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OX(终浓度为1.0μg/ml)体外能诱导卵巢癌细胞凋亡,但超声辐照(辐照声强为0.5 W/cm2、辐照时间为30 s、脉冲频率为1.0 MHz)与10%微泡(W/V)联合DOX并未导致该凋亡率显著增加,同时两株不同的卵巢癌  相似文献   

5.
超声造影在卵巢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造影剂SonoVue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7月30日至2006年2月15日分别应用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及SonoVue超声造影检查对我院收治的33例患者的卵巢肿瘤病灶声像图进行观察。结果超声造影检查前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良性病灶24例,恶性病灶9例;造影检查后提示良性病灶26例,恶性病灶7例。33例肿瘤病灶均经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良性肿瘤27例,恶性肿瘤6例。结论超声造影检查可敏感显示卵巢病变的血流灌注,分析卵巢病变的造影灌注特点有助于卵巢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超声造影诊断卵巢纤维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卵巢纤维瘤的CEUS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46例卵巢纤维瘤患者的CEUS图像,观察其增强时间、增强水平、造影剂分布及增强水平随时相变化情况,分析CEUS对卵巢纤维瘤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46例中,2例CEUS中始终未见增强,余44例卵巢纤维瘤开始增强时间明显晚于子宫肌层[(15.87±2.79)s vs (12.01±2.75)s,t=2.87,P<0.05)]。在增强早期,35例(35/44,79.55%)呈低增强,9例(9/44,20.45%)为等或高增强;增强晚期44例(44/44,100%)均呈低增强。33例(33/44,75.00%)卵巢纤维瘤中造影剂分布均匀。CEUS诊断卵巢纤维瘤的符合率为89.13%(41/46)。结论 卵巢纤维瘤具有较为典型的CEUS表现;实时CEUS技术可为卵巢纤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超声造影剂介导PTEN基因影响卵巢癌侵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超声介导造影剂增效PTEN基因在卵巢癌细胞中的转染,探讨该基因抑制肿瘤细胞侵袭的机制。方法分别于接种人卵巢黏液性囊腺癌细胞(SKOV3)的6孔板中每孔加入200μl造影剂和5μl脂质体,以诊断超声剂量辐照60s,细胞转化48h后,采用重组基底膜侵袭模型,观察转染前后SKOV3细胞侵袭力的变化。结果转染PTEN基因可以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力。结论PTEN基因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细胞侵袭力而抑制卵巢肿瘤的生长;超声介导造影剂增效基因转染,可望成为临床基因治疗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卵巢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对比脉冲序列技术(CPS)对55例患者行经阴道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卵巢病灶或肿块的增强方式与灌注参数的差异;依据患者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分为良性组及恶性组,对55例卵巢囊性、囊实性、实性或囊壁乳头病变的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图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术前经阴道二维超声诊断卵巢良性肿瘤与病理诊断符合23例(23/28),误诊5例;超声造影诊断卵巢良性肿瘤与病理诊断符合26例(26/28),误诊2例。良性组(28例)造影参数开始增强时间平均为(18.2±4.8)s,达峰时间为(30.5±8.3)s,峰值强度为(11.3±5.0)dB。术前经阴道二维超声诊断卵巢恶性肿瘤与病理诊断符合22例(22/27),误诊4例,漏诊1例;超声造影诊断卵巢恶性肿瘤与病理诊断符合25例(25/27),误诊2例。恶性组27例中24例超声造影开始增强时间为(13.4±4.5)s、达峰时间为(21.5±6.9)s,峰值强度(20.0±5.9)dB,与良性肿块3项造影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巢良恶性肿块在灌注方式及造影参数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囊性、囊实性、实性及囊壁乳头性病变经阴道二维超声难以鉴别良恶性时,超声造影能反映病变组织微血管的灌注情况,有助于检出早期卵巢癌,并可对常规超声诊断有困难的小型卵巢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背景:研究证实,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可作为骨损伤的填充材料以及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但壳聚糖降解缓慢且不可控制的特性限制了其在骨组织工程中广泛应用。目的:评估羧甲基壳聚糖/纳米胶原纤维复合支架对兔腓骨损伤的修复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6/2008-03在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以羧甲基壳聚糖和纳米胶原纤维为基础材料,模拟骨的结构设计制备了双层羧甲基壳聚糖/纳米胶原纤维复合支架。方法:选择成年新西兰大白兔1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阴性对照组2只,壳聚糖支架组4只,复合支架组4只。制备兔腓骨10mm的损伤,分别以旷置缝合、植入壳聚糖支架、植入双层羧甲基壳聚糖/纳米胶原纤维复合支架处理各组。主要观察指标:扫描电镜观察支架微观形貌。术后12周,检测损伤部位的再生情况,以四环素荧光和Von Kossa染色检测实验动物骨损伤部位新生骨钙化情况。结果:10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扫描电镜观察到外层致密光滑的壳聚糖膜和多孔的中心区域,多孔区域有大量纳米胶原纤维网络结构填充。其孔径分布的峰值为60~100μm,孔隙率大于85%。②手术后12周,不脱钙切片的四环素染色,可发现阴性对照组两个断端间还没有连上,依旧以游离端存在。复合支架组移植物中形成多个大的钙化岛,其中心网状材料已经大部分降解,钙化岛分布在整个支架的内部区域;而壳聚糖支架组,材料基本没有降解,未见钙化区域。③Von Kossa银染色显示,复合支架组动物骨损伤的中心区域,出现染成黑色的钙化区,中间夹杂着中性红复染的骨组织细胞。壳聚糖支架组动物没有明显的钙化区,多为组织细胞充斥在材料的孔隙中,可见材料基本没有降解。结论:双层羧甲基壳聚糖/纳米胶原纤维复合支架植入动物体内12周后,未见明显的炎症反应和坏死,降解明显,能够促进骨修复,是很有前景的骨组织工程用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0.
^99Tc^m标记的壳聚糖载基因纳米粒子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Levovist在超声鉴别诊断卵巢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评价超声造影剂Levovist对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卵巢肿瘤血管的增强效应,探讨其在鉴别诊断卵巢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CDFI检查19例卵巢肿瘤(7例良性肿瘤,12例恶性肿瘤),比较注射Levovist前后肿瘤内血管显像情况,包括血管数目、血管扭曲度以及多普勒信号增强情况,并建立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曲线)ROC。结果 与卵巢良性肿瘤相比,卵巢恶性肿瘤造影后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明显增强,并显示特征性的血管形态,血管数目明显增多,血管扭曲度增加,且多普勒信号增强出现早、到达高峰快、持续时间长。ROC曲线显示:造影后血管多普勒信号增强开始时间≤50s,到达高峰时间≤100s,持续时间≥400s时,诊断恶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最高。结论 超声造影剂Levovist的应用有助CDFI更准确地评价肿瘤的血管,对卵巢良、恶性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与指导治疗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超声造影在卵巢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卵巢肿瘤定性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8例卵巢肿瘤进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卵巢肿瘤良恶性的敏感性88.0%(22/25),特异性87.0%(20/23),准确性87.5%及正确诊断指数75.0%;经腹超声造影诊断卵巢肿瘤良恶性的敏感性96.0%(24/25),特异性95.7%(22/23),准确性95.8%及正确诊断指数91.7%;二者真实性及可靠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声造影对卵巢肿瘤定性诊断与病理诊断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9165)。结论实时超声造影显示肿瘤的血流灌注信息方面较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更具优势,可用于提高卵巢肿瘤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鉴别诊断卵巢良恶性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EUS在鉴别诊断卵巢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纳入因卵巢肿瘤接受手术的患者48例,共51个肿块,于术前1周内行经腹CEUS检查,动态观察肿瘤的造影增强模式,绘制肿瘤ROI时间-强度曲线并获得峰值强度(Imax)、上升时间(RT)、达峰时间(TTP)、平均渡越时间(mTT)及曲线下面积(AUC);比较良恶性肿瘤间各参数差异。 结果 51个肿块中,良性肿瘤24个,恶性肿瘤27个;CEUS中良性肿瘤呈均匀增强,恶性肿瘤呈不均匀增强;恶性肿瘤造影剂Imax、AUC和mTT均大于良性肿瘤(P均<0.05), 而RT和TTP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CEUS可准确评价肿瘤内血流灌注特点,在鉴别诊断卵巢良恶性肿瘤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系统评价CEUS对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CBM和CNKI数据库,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CEUS诊断卵巢肿瘤的文献资料。采用诊断性实验准确性质量评价工具(QUADAS)评价文献质量。应用Meta-Disc 1.4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合并效应量,并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曲线)。使用Deeks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结果 共纳入16篇文献,合并的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比值比分别为0.89(0.85~0.92)、0.92(0.90~0.94)和103.33(55.79~191.39);SROC曲线下面积为0.97(SE 0.01)。Deeks 漏斗图未见明显发表偏倚。结论 CEUS对卵巢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5.
卵巢肿瘤超声造影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卵巢良恶性肿物超声造影特征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对41例常规超声发现卵巢肿瘤但良恶性鉴别诊断困难的患者行经阴道超声造影检查,其中29例(良性组14例,恶性组15例)行时间-强度曲线(TIC)分析。41例卵巢肿物组织均行病理免疫组化CD34染色,MVD计数测定微血管密度;对两组卵巢肿物超声造影PI、AUC与MVD计数值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41例卵巢肿物经妇科手术、腹腔镜或超声引导活检、病理及免疫组化染色诊断良性20例(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5例,浆液性乳头状腺纤维瘤2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3例,囊性成熟性畸胎瘤2例,卵泡膜细胞瘤及纤维瘤7例,卵巢脓肿1例),病灶最大径1.5~6.8cm,平均(4.0±2.3)cm;恶性21例(26个肿瘤,浆液性乳头状腺癌11例,子宫内膜样腺癌2例,透明细胞癌2例,纤维肉瘤1例,转移癌5例),肿物最大径1.7~9.3cm,平均(4.6±1.8)cm。超声造影显示:(1)良性与恶性组肿物超声造影PI值分别为(13.5±8.3)及(20.3±5.2)dB;AUC分别为(8.2±5.9)及(17.5±5.0);恶性组肿物PI及AUC超声造影测值均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恶性组MVD计数值(65.3±22.3)高于良性组(43.1±20.4),两组肿物MVD计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良性组与恶性组肿物PI、AUC测值与MVD计数值间有显著相关性(r=0.595,r=0.533,P=0.002)。结论卵巢良性与恶性肿物超声造影PI、AUC与其微血管密度检测结果有显著相关性,超声造影及病理免疫组化微血管密度测值分析有助于术前对卵巢肿物良恶性作出诊断性提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三维造影增强能量多普勒(3D-CEPD)在卵巢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50例卵巢肿瘤患者分别于造影前、造影中及造影后进行三维能量多普勒(3D-PD)检查。采用3D-PD直方图计算肿瘤血管形成指数(VI)、血流指数(FI)和血管形成-血流指数(VFI),比较卵巢良性与恶性肿瘤各血管参数的差异及各血管参数在造影前、造影中、造影后的差异,并评价3个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 50例患者中,18例为恶性肿瘤,32例为良性肿瘤。造影前、中、后卵巢恶性肿瘤的血管参数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P均<0.01),良恶性肿瘤的各血管参数在造影前、造影中、造影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个不同检查时段血管参数鉴别卵巢良恶性肿瘤的ROC曲线下面积均为VI最大,FI最小。造影前、中、后三个不同检查时段VI诊断卵巢恶性肿瘤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0.87、0.89。造影前以VI=2.2%为界值,鉴别卵巢良恶性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为77.77%、87.50%、77.77%、87.50%、84.00%;造影中以VI=23.2%为界值,各诊断效能分别为94.44%、90.62%、85.00%、96.66%、92.00%;而造影后以VI=12.4%为界值,各诊断效能分别为94.44%、93.75%、89.47%、96.77%、94.00%,造影中及造影后的诊断效能较造影前明显增高(P<0.01),而造影后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优于造影中(P<0.01)。结论 3D-CEPD可提高鉴别卵巢肿瘤良恶性的能力,血管参数VI最有诊断价值,其诊断效能以造影后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