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四腔心切面法联合腹部横切面法诊断胎儿心脏右位心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2004-2013年9年244 619例孕妇中超声发现的24例胎儿心脏右位心。结果 24例胎儿心脏右位心,单纯性右位心15例、伴心脏多发畸形5例,伴室间隔缺损2例,伴心外畸形2例。其中单纯性右位心15例中,2例首次产前超声没有发现,在例行产前超声复查中纠正并发现单纯性右位心。结论四腔心切面法联合腹部横切面法是诊断胎儿心脏右位心的最佳手段,而胎儿体位、孕周大小、羊水多少、操作经验都将影响超声判断胎儿心脏右位心的准确性,因此有必要对胎儿进行定期复查,以减少或预防胎儿心脏右位心的漏误诊。  相似文献   

2.
<正> 右位主动脉弓是一种少见的变异,它对于临床诊断具有实际意义。作者在解剖中发现此种变异,故作如下报导。女性童尸,年约10岁左右,为右位主动脉弓兼有双下腔静脉变异。一、心脏及主动脉心脏无转位,位置略偏右,似球形。右心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宁夏汉族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青少年脂肪的分布特点。方法: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分析1831例宁夏汉族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男性911例,女性920例)脂肪的分布规律,比较各指标均值在性别间的差异性。结果:宁夏汉族青少年脂肪总量、总体脂率及身体各部分(左上肢、左下肢、右上肢、右下肢、躯干)脂肪量和体脂率总体呈现随年龄变化而上升的特点;不同性别宁夏汉族青少年脂肪总量及总体脂率,身体各部分脂肪量及体脂率均值女性均高于男性,脂肪总量(9~19岁)、总体脂率(7~19岁),左上肢、躯干(12~19岁)、左下肢、右下肢(9~19岁)、右上肢(11~19岁)脂肪量及左上肢、左下肢(9~19岁)、右上肢、右下肢(7~19岁)、躯干(11~19岁)体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宁夏汉族青少年脂肪的分布具有性别差异,脂肪分布随年龄变化的特点可能与体内激素分泌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正>尸检1岁3个月女婴标本,发现心右侧转位,脾缺如,肝水平分叶,现报道如下。解剖胸腹部,心位于右侧胸腔,单心尖指向右侧。与正常心结构比较,本例心的心房、心室及大血管结构、位置与正常心呈镜像关系,呈右位心解剖特点。打开心包,发现主动脉弓右转,胸主动脉沿胸椎右侧下行。沿界沟、冠状沟、室间沟打开左、右  相似文献   

5.
席嘉元  杨珏 《解剖学杂志》1995,18(5):486-487
主动脉瓣上狭窄综合征并头臂动脉异位开口和永存动脉干和并右位主动脉弓、左肺动脉发育不全罕见,现将我院发现的2例报告如下.1 例1、李×、男、6岁,昆明人,汉族,自幼多病,发现心脏杂音,易感冒,比同龄人矮小,智力低下.体检:神清合作,T:36.8℃、P96次/分,BP:右上肢2.6kPa/0kPa,右下肢13.3/10.6 kPa.左上肢12/9.3kPa,左下肢13.3/10.6kPa,无紫绀,面貌丑陋,反应迟缓,对答基本切题,右肺呼吸音粗,左肺呼吸音低,胸骨右缘3~4肋间可闻Ⅲ级收缩期杂音和喷  相似文献   

6.
真性右位心的发生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健 《解剖学杂志》1995,18(2):190-191
真性右位心是指心脏位于右侧胸腔,其房、室、大血管宛若正常心脏之镜中像,又称镜像右位心.早在本世纪初,就发现真性右位心一般都伴全内脏转位(与正常内脏互为镜中像).1933年Kartagener报道4例真性右位心病例伴有全内脏转位以及支气管扩张,鼻腔和副鼻窦炎,并将此三大  相似文献   

7.
右位Treitz韧带1例李斌①陈宗营①焦念华①右位Treitz韧带临床上罕见,我院在1995年6月行胃大部切除术时发现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女性,32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返酸7年、呕吐半月收入院。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行钡餐检查,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  相似文献   

8.
作者在解剖小儿尸体心脏时,发现一例右位心(年龄1岁左右),现报道如下:①本例心脏大部分位于正中面右侧,心尖朝右前下方,重约43克。②整个心脏呈卵圆形,心尖处呈前后位扁平状。心底只见向右行走的主动脉(口径7.7毫米,冠状动脉从其根部发出),  相似文献   

9.
患儿 男 ,4岁 ,因双下肢无力 ,行走不稳 1年多曾于 2岁时来我科门诊就诊。患者出生时即发现气促但无紫绀 ,查体 :呼吸6 0次 /分 ,三凹征 ( ) ,双肺散在湿罗音及痰鸣音 ;心率 14 0次 /分 ,律齐 ,心界向右扩大 ,胸骨右缘可闻及收缩期杂音 2 / 6。心电图检查为右位心 ,心脏超声波示先天性心脏病 ;右位心 ,完全性大血管转位 (纠正型 ) ,肺动脉瓣狭窄 (重度 ,跨肺瓣 89mm Hg) ,室间隔缺损 (膜部 ,缺损 3.1m m)。按新生儿肺炎治疗病愈出院。患儿 6个月前生长发育与同龄儿无异 ,6个月后发育较慢 ,10个月才会坐 ,18个月学会走路 ,但 2岁还行走不稳…  相似文献   

10.
<正> 作者在心导管检查及心血管造影中发现此12例下腔静脉胚胎发育畸形,占该院同期收治的先天性心痛的0.6%。12例中男性4例,女性8例,年龄6~26岁。12例中经奇静脉的5例:其中2例为正常左位心,下腔静咏经奇静脉到上腔静脉进入右心房或单心房的右侧部分;2例为镜象型右位心,下腔静脉位于左侧的奇静脉引流到位于左侧的上腔静脉进入左侧的形态学的右心房;1例  相似文献   

11.
全内脏转位二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所在两家医院近期分别收治全内脏转位畸形并发食管癌患者2例.例1,男,41岁.胸片示心脏偏于胸腔右侧.心尖朝向右前下方,主动脉弓位于纵隔右侧,纵隔无偏移.胃泡影位于右侧.心电图检查也提示右位心.人院查体、头颅、躯干及四肢均无畸形.心尖博动点位于右锁骨中线第五肋间.肺肝浊音界位于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经右胸切口剖胸探查见主动脉弓位于右胸腔,右肺两个肺  相似文献   

12.
根据心轴(心底与心尖连线)的走向,可将右位心分三种情况:反位心脏、右旋心和右移心;右移心是指因肺部疾患(如右肺叶发育不全、萎缩)等其它因素引起心脏移位于胸腔右侧,心脏本身无畸形,房室解剖位置正常[1~3]。笔者解剖一成年男尸(35~40岁),身长168 cm,头面部、躯干及四肢的外部体征均未见异常。打开胸腔时见其心包、心脏及  相似文献   

13.
作者解剖一足月顺产因呼吸衰竭死亡 ,2 0d女婴 ,发现右位心及大血管畸形 (另文报道 )外。还发现部分腹腔器官转位 ,先天性脾脏缺如。现报道如下 :1 肝 肝大部分位于腹上区 ,小部分位于左、右季肋区。呈楔形 ,其右端扁薄 ,左端钝厚 ,长 4 .5cm、宽9.5cm、厚 7.3cm。由肝镰状韧带分为肝右叶 (约占 4 /5 )和肝左叶 (约占 1/ 5 ) ,肝脏面“H”形沟各结构位置正常。2 胃、十二指肠和胰 胃、十二指肠和胰均转位 ,即 :胃小弯朝左上、胃大弯朝右下。十二指肠在L1~ 3椎体右前方呈反“C”形包绕胰头 (附图 )。胰头宽大位于第 2腰椎右侧…  相似文献   

14.
小儿先天性尺桡骨近端骨性连接畸形极为少见,现将临床工作中遇到的2例介绍如下。 病例1.患者女,7个月,足月顺产,无外伤史,出生后发现右手指合并,右上肢较左上肢短缩。查体:一般情况可,右手指融合,腕部无力,右前臂固定在旋前位,不能旋后,肘关节伸屈功能正常,右上肢短约3cm;X线照片显示:右手掌指骨发育正常,指间软组织阴影相连,指骨间无骨性融合,右侧尺桡骨近端距桡骨小头0.5cm处骨性  相似文献   

15.
<正> 在一具年约50岁的女性教学标本上,发现肝固有动脉存在三个不同的起始:肝固有动脉右支,发自肠系膜上动脉,距离该动脉起始处1.6厘米,长9.2厘米,口径3.5毫米;肝固有动脉中支,发自肝总动脉分为胃右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处,距离腹腔动脉分支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股四头肌挛缩查阅有关文献、尚未见报道;最近我们收治1例,经手术矫形,效果良好,报道于下:患者女,5岁。自生后14个月发现右膝弯曲受限,但无自觉症状,后渐加重且右大腿渐较对侧细小,5岁后右膝基本为伸直位不能弯曲,行走跛行。检查:右股部较对侧明显为  相似文献   

17.
<正> 一侧足趾骨不够14个者甚为普遍,第五趾至第三趾只有两个趾骨的为多见。然而,第二趾只有两个趾骨,也就是一侧足五趾全为两个趾骨的较为罕见。近年来我们在上千例的人类体质调查中,发现五趾全为两个趾骨一例,现摘要报导如下:于某,女、20岁,汉族,科研 X 光片号:244。身体健康,足部外观未见异常。X 线表现:右足五趾全为两个趾骨,右足共10个趾骨(比一般解剖学教科书记载的  相似文献   

18.
例1,女,60岁。患者无意中发现右腹部有一包块,伴阵发性隐痛。每次持续5~10min。因疼痛加重而就医,经诊断为肾结石,于1979年4月15日入院。检查:右腹部可触及一包块,10×6×4cm~3大小,位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26岁,海南人.因婚前医学检查前来体检.体格检查:身高154 cm、体重55 kg、Bp 110/80mmHg,营养发育、智力正常、自动体位,平素体健,生活工作正常.心脏听诊于常规心脏听诊区不能闻及,改变位置到对侧相应位置听诊可闻及正常心音,心率75次/min,心律齐,心脏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左季肋缘可触及肝脏下缘,右季肋缘未触及脾脏.胸部透视示:右位心.心电图示:右位心.腹部彩超示:肝脏大部分位于腹部左侧,胆囊位于左侧,脾位于右侧,胰头位于左侧,胰尾位于右侧脾门处.诊断为右位心伴全内脏反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右心超声造影对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UCSS)的诊断意义,提高对该病的诊断率。方法选择2005年3月~2012年6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并手术UCSS患者12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16~34岁,平均年龄22.08岁。与其手术结果对照,回顾性分析其二维超声心动图与右心超声造影表现。结果 12例患者行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正确诊断5例,漏诊7例,符合率41.67%;同时应用右心超声造影符合率为83.33%;所有患者全部经手术证实。9例UCSS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患者的右心超声造影的影像学显影顺序与3例单纯UCSS患者存在不同。结论常规经胸超声图怀疑冠状静脉窦间隔缺损的存在时,应用右心超声造影检查可以提高诊断率,避免漏诊。超声造影对该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