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怀英 《护理研究》2009,23(35):3251-3252
溶血磷脂酸(LPA)是修复及组织再生中的重要介质,具有促进血小板凝集、刺激成纤维细胞生长、参与神经系统功能及诱导神经细胞分化等功能[1,2],有致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活性[3].2006年2月7日卫生部发布面向农村和基层推广适宜技术"十年百项计划",其中包含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警因子--溶血磷脂酸的临床应用.我院引进了该项目并在临床推广,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预警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4].2006年10月-2007年10月,对我院缺血性脑血管病预警检测中心的456名LPA异常(++以上)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LPA认知情况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根据调查情况及时采取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溶血磷脂酸(LPA)检测异常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108例LPA(++)检测异常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每晚口服;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建立中风联谊组织,给予中风预警知识教育,指导按时服药、定期查体,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比较两组促进缺血性脑卒中预警因子LPA筛查理念行为及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促进缺血性脑卒中预警因子LPA筛查理念行为及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可促进LPA(++)检测异常患者建立正确筛查理念行为,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溶血磷脂酸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小炼  吴潇 《临床医学》2008,28(5):31-32
目的 探讨溶血磷脂酸(LP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10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0例健康对照人群进行血浆LPA测定.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脑梗死组、短暂脑缺血发作组(TIA组).脑梗死组随机分为脑梗死试验组、脑梗死对照组.脑梗死试验组加用氯吡格雷0.75 g,1次/d.结果 脑梗死组、TIA组发病3d内血浆LP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脑梗死病人发病4周时血浆LPA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发病2周时脑梗死试验组LPA水平较脑梗死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浆LPA水平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敏感指标,并为临床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和疗效判断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高凤兰 《临床荟萃》2012,27(20):1759-1761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及酸性磷脂(A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根据脑血管病分类及临床诊断标准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TIA)、急性脑梗死组(ACI);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发病24小时内血浆LPA、AP水平.结果 TIA组血浆LPA、AP值较ACI组、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I组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梗死面积3组间比较,大梗死灶组较中小梗死灶组LPA、AP增高,LPA分别为(5.33±1.09)μmol/L vs (4.82±0.96) μmol/L vs (2.22±0.61) μmol/L,AP(6.51±1.33) μmol/L vs (4.86±1.04) μmol/L vs (2.01±0.44)μmol/L,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血浆LPA、AP水平与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的危险程度及梗死灶大小相关,可以作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预警因子,对其防治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腹腔手术后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及护理需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毅  孙波 《护理学报》2007,14(3):9-12
目的 了解腹腔手术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的影响因素、各类临床表现和护理需求情况.方法 选择行腹部手术治疗患者105例,在手术前3 d内和术后第7天时分别接受韦氏成人智测量表调查,了解术后POCD的发生情况,并分析POCD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各类临床表现和护理需求情况.结果 105例接受腹腔手术治疗患者第7天确诊为POCD 43例,患病率41.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和合并动脉硬化危险因素数目与POCD发生密切相关(p<0.05).术后临床经过比较,POCD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排气时间、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开始进食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总时间、住院总花费、术后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频度均明显长于或高于术后认知功能正常患者(p<0.05).术后各类护理需求中,POCD患者的心电监测时间、血压监测时间、血氧饱和度监测时间、吸氧时间、输液时间、记液体出入量时间、测体温次数、叩背次数、心理干预总时间、每天心理干预时间、每次心理干预时间、心理干预总频度和每天心理干预频度均明显长于或高于无POCD患者(p<0.05).结论 腹腔手术后发生POCD患者年龄大、合并动脉硬化危险因素数目多,临床上表现为住院时间长、花费高,并发症多,各类护理工作量和心理干预工作量需求较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形态异常的发生率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联合应用高频和低频超声检查511例患者的双侧颈内动脉,对颈内动脉形态进行分型,并将其与临床资料对比,分析颈内动脉形态异常与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结果 颈内动脉异常的发生率为50.1%,颈内动脉扭曲和环形扭结的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与无症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颈内动脉异常的发生率在斑块组、硬化组、正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颈内动脉扭曲可能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颈内动脉形态异常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以我院收治的7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和34例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别作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CT血管造影检测出的颈动脉狭窄情况和斑块类型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组中有65例检测出明显斑块,斑块发生率高达90.28%,对照组检测出动脉斑块16例,斑块检出率为47.09%,研究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检测出颈动脉狭窄49例,狭窄检出率68.06%。对照组检测出颈动脉狭窄10例,狭窄检出率29.41%,研究组颈动脉狭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斑块及狭窄具有相关性,考虑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与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脱落及颈动脉狭窄造成的供血不足导致,颈动脉斑块及狭窄均为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认知护理在脑外科危重患者应激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79例脑外科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和实验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增加认知护理.应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估两组患者认知护理干预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MMSE评分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实验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认知护理干预的效果较好;认知护理干预后实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MMSE量表各指标在干预前后与总分存在相关性.结论 认知护理有助于增强脑外科危重患者应激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老年痴呆患者住院期间的常见危险因素及其原因,为预防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自制调查表及简易智能状态筛查表中文版(MMSE-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95例老年痴呆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机械性损伤、热力性损伤及激越行为是院内老年痴呆患者常见危险因素.其发生与患者年龄、病程、认知状态、社会支持密切相关(P<0.05).结论:在实施护理干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危险因素、不同的发生原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稳定期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对家庭氧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56例COPD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家庭氧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内容包括:疾病知识的宣教,吸氧舒适护理及吸氧指导,心理及家庭支持干预等,6个月后对56例患者再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家庭氧疗依从性情况.结果 COPD患者不能进行规范氧疗的原因前3位为对全面氧疗知识缺乏(94.4%)、吸氧影响活动(69.9%)及长期吸氧产生依赖性(67.9%).护理干预前后患者对稳定期家庭氧疗的认知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7.80,34.29,12.32,6.89,26.80;P <0.01);同时患者在稳定期家庭氧疗的人数及氧疗时间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34,6.61,15.09;P <0.01).结论 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提高COPD患者稳定期家庭氧疗的依从性,延缓了COPD的病程进展,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健康行为及院外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将112例心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针对患者病情进行康复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文化水平、性格特点、心理状态及理解能力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健康行为及院外依从性情况.结果 实验组干预后健康行为优于干预前(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外依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效护理干预能改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行为,提高其自我保健意识及院外依从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疾病认知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109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家长,于护理干预前后对其进行疾病认知情况调查,比较其差异.结果:109名患儿家长的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由干预前的24.8%上升到干预后的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床上应重视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宣传教育,以缓解其紧张情绪.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关系.方法:首次发生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住院患者116例.分为急性脑梗死组72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44例,选择同期门诊体检者38例为对照组,检测3组炎症因子水平及头颅CT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面积脑梗死组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最高(r=0.644).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对急性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ROC分析,AUC分别为0.61±0.05,0.57±0.05.结论: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冠心病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行综合性护理干预.采用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调查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水平的改变情况.采用社会支持量表对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社会支持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健康调查简表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改变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观察组护理干预前后自我效能评分和社会支持评分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自我效能评分和社会支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提高社会支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护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Roy适应模式在甲亢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2年3月在我科手术治疗的甲亢患者87例作为干预组,围手术期利用Roy适应模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同时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我科手术治疗的甲亢患者7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对手术的认知程度、心理状态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患者对手术及麻醉知识五道题的回答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L-90量表显示,干预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更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Roy适应模式能有效提高甲亢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6.
袁月霞 《天津护理》2013,21(3):247-248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及综合护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的影响,以期达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目的.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将1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80)和干预组(n=80),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干预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接受系统化健康教育及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疾病认知情况及高血压控制情况.结果:干预前,对照组与干预组患者的KAB评分分别为(6.4±1.9)、(6.6±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4个月后,对照组与干预组患者的KAB评分分别为(10.4±2.4)、(21.6±2.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个月后,对照组高血压控制总有效率52.5%(42/80),干预组总有效率86.3%(69/80),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化健康教育及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同时可有效提高血压的控制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心理护理干预对喉癌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 对实验组46例喉癌患者术前用自制量表行心理评估依据所存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对照组46例喉癌患者仅进行常规护理.结果 实验组46例喉癌患者术晨及术后的血压及脉搏水平稳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进行了心理护理的喉癌患者发生不良行为及并发症均较未进行心理护理的喉癌患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喉癌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接受出院后护理干预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遵医行为变化及卒中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方法:采用自身实验前后对照设计。对符合入选条件的66例患者,按照Essen评分分级设计个体化随访干预方案,干预内容包括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脑卒中健康教育,督促患者按时复诊,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干预时间为1年。比较干预前后患者遵医行为的情况以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结果:接受出院后护理干预的66例脑卒中患者服药依从性较好,超重和肥胖率较干预前有下降的趋势(45.4%vs 42.4%),血压、血糖控制率较干预前有升高的趋势(分别为84.8%vs 92.4%,81.8%vs 83.3%)。血压、血糖、血脂低于干预前水平(P〈0.05),复发和病死率均为0。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延续性护理干预研究中的研究对象的遵医行为和卒中危险因素控制水平较好,复发率和病死率非常低。  相似文献   

19.
赵玉敏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23):2315-2316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ICU腹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将2004年6月~2005年5月入住本院ICU具有腹泻危险因素的144例患者列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将2005年6月~2006年5月入住ICU具有腹泻危险因素的152例患者列为实验组,提早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实验组腹泻发生率和腹泻平均持续时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率、与腹泻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家属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具有腹泻危险因素的危重患者提早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危重患者腹泻发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家属满意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6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认知行为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比较2组患者干预后的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认知行为干预可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