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血管发生对于原发性肝癌的生长,复发,转移至关重要,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在评价肿瘤新生血管和手术患者预后方面,CD105的作用及其是否优于CD34。 方法:选取原发性肝癌根治切除术的石蜡包埋标本100例,每例标本取两个肿瘤组织点位和一个癌旁非肿瘤组织点位,构建孔径为1.1mm,15×10排列的组织芯片块两块,连续切片后分别用CD105、CD34、VEGF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进行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CD105)和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CD34)定量计数、VEGF的半定量计数,并与相应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参数和无病生存期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CD105,CD34均表达在微血管内皮细胞膜;CD105在肝癌组织表达阳性率100%,癌旁组织表达阳性率32%;CD34在肝癌组织表达阳性率100%,癌旁组织表达阳性率2%。肿瘤内MVD-CD105与MVD-CD34呈正直线相关(r=0.575, P < 0.01),肿瘤内MVD-CD105数值随VEGF表达的增强而升高,有直线相关关系(r=0.227, P <0.05),但MVD-CD34与VEGF表达强度无相关(r=0.172, P > 0.05 )。肿瘤内MVD-CD34和MVD-CD105均与TNM分期呈正相关(P <0.05);另外肿瘤内MVD-CD105还与有无静脉侵犯有关(P <0.05),但MVD-CD34与之无关(P > 0.05)。将肿瘤组织内MVD值的均数做为分界,高MVD-CD105组较低MVD-CD105组的无病生存率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而高MVD-CD34组和低MVD-CD34组相比,无病生存率则差异无显著性(P > 0.05)。另外癌旁非肿瘤组织CD105阳性组的无病生存率也较阴性组明显降低(P <0.05)。 结论:本研究显示CD105在标记肝癌新生血管方面优于CD34,肿瘤内MVD-CD105在判断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预后方面也优于MVD-CD34,癌旁非肿瘤组织内CD105的阳性表达与患者肿瘤早期复发,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血管内皮细胞CD105表达与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的关系.方法 HCC行根治性切除术后随访1年以上患者32例(分为1年内有复发组和无复发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肝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CD105的表达情况.结果 CD105在边缘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的阳性例数分别为21、8、2例,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边缘癌组织CD105的阳性表达率与术后早期复发有关(P=0.004).1年复发组边缘癌组织微血管密度IMVD-CD105(53.69±12.16)明显高于1年未复发组(37.80±16.62),差别有显著意义(t=3.37,P=0.002);而癌旁组织IMVD-CD105的表达在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t=1.52,P=0.199).中心处癌组织中CD105 mRNA的表达水平为(0.45±0.02),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0.26±0.02)(P<0.05);肿瘤边缘处癌组织中CD105 mRNA的表达水平为(0.65±0.08),明显高于中心处癌组织(P<0.05).边缘癌组织CD105 mRNA高表达与根治术后早期复发有关(t=4.34,P<0.01);中心处癌组织CD105 mRNA表达与根治术后早期复发无关(t=0.93,P>0.05);边缘癌组织IMVD、CD105 mRNA表达与患者年龄、癌肿的大小、临床病理分期和病理类型等均无关(P>0.05).结论 CD105-IMVD与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后早期复发密切相关,可能是肝细胞癌的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HCC边缘处癌组织CD105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中心处癌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且其表达与肝癌的术后早期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CD146(MCAM)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sity,MVD)与临床病理及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PCR)技术和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HCC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中CD146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情况,用CD34标记免疫组化法检测MVD.结果:CD146mRNA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0.0406±0.0135)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0.035 6±0.012 7)(P<0.05);CD146蛋白在HCC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6.67%,而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为3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组织的MVD为54.92±8.55/200倍视野,癌旁组织的MVD为21.36±6.63/200倍视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146蛋白在HCC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门静脉癌栓及肝外转移明显相关,MVD在HCC组织的水平与肝外转移、肿瘤直径、肿瘤个数相关.CD146表达阴性的HCC组织MVD(51.18±7.32/200倍视野)明显低于阳性组织MVD(56.28±8.88/200倍视野)(P<0.05).结论:CD146高表达可能与HCC的发生、发展及术后复发有关;与HCC血管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以CD105和CD34为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在肝细胞癌(HCC)新生血管研究中的差异,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对50例肝细胞癌组织标本、22例非肝癌疾病组织标本进行CD34和CD105染色,并比较它们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肝癌组织中CD105、CD34的表达均高于非癌组织,差异有显著性(T=12.586、20.852,P〈0.001);CD105与门脉癌栓、肝内转移、病理分级均有密切关系,(T=2.3802-5.583,P〈0.05);而CD34-MVD与上述3种临床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CD105、CD34均与肿癌的大小有关(T=2.1289、2.9652,P〈0.05)。结论CD105是一种较好的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适用于肝细胞癌新生血管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CD34在人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D34在人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对30例人肝细胞肝癌(HCC)及相应癌旁组织,10例肝硬化,5例轻度慢性肝炎和4例正常肝组织,进行了CD34、VEGF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对CD34阳性血管进行MVD计数,对VEGF进行半定量计数,并结合肝癌的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HCC组织中CD34呈广泛、窦隙状阳性表达,而在正常及慢性肝炎组织中肝窦呈阴性,在纤维间隔附近的肝窦壁可见少量散在的CD34弱阳性表达,MVD与HCC的肿瘤大小及是否发生门静脉癌栓密切相关,瘤块直径<2 cm者的MVD显著低于>2 cm者,VEGF阳性率为83.3%(25/30),而在5例慢性肝炎患者中为阴性表达,并与肿瘤发生门静脉癌栓关系密切(P<0.05).瘤旁肝组织亦显示较明显的VEGF阳性(93.3%,28/30).结论 CD34和VEGF的阳性表达为HCC与非癌性肝组织的鉴别诊断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形态学标记.瘤组织可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VEGF促进肿瘤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转移相关基因1(metastasis associated gene 1,MTA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并探讨其与HCC生长及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HCC组织及癌旁肝组织中MTA1、VEGF的表达.结果 MTA1及VEGF在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5.00%和63.33%,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5.00%和33.33%,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MTA1及VEGF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TA1及人VEGF在人HCC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术后复发、肝外转移、门静脉癌栓及肿瘤直径相关,而与肿瘤个数、血清AFP水平及肿瘤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癌组织中MTA1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HCC中MTA1及VEGF的高表达与HCC生长及浸润转移有关,在HCC的发生、发展及术后复发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VEGF表达及MVD与肝细胞癌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与临床病理及HCC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了 2 0例正常肝组织、2 0例肝硬化组织、5 0例HCC组织中VEGF和CD34的表达 ,以及HCC的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 :VEGF阳性表达为癌细胞胞浆棕黄色着色 ,CD34的染色定位在血管内皮细胞上 ,HCC窦样血管CD34表达为强阳性 ;除门管区小血管分支及中央静脉外 ,癌旁肝组织、肝硬化组织、正常肝组织基本不表达CD34;HCC的MVD范围 / 32~ 2 32 ) / 0 .74mm2 ,平均 (14 8.5± 5 3.2 ) / 0 .74mm2 。HCC的VEGF表达及MVD与肿瘤大小、病灶数目、病理分级、门静脉癌栓形成、包膜是否完整均有显著关系 (P <0 .0 5或 0 .0 1) ;与患者年龄、HBsAg是否阳性无关 (P >0 .0 5 ) ;与预后亦有关 ,VEGF阴性表达及少血管组 (MVD <14 8)预后显著优于VEGF阳性表达及多血管组 (MVD≥14 8) ,术后平均无瘤生存期少血管组为 4 6个月 ,多血管组为 12个月 ,(P <0 .0 1)。结论 :CD34的表达反映了HCC的新生血管化 ,VEGF和MVD可作为判断HCC侵袭、转移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P53蛋白表达和肿瘤微血管生成与肝癌的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p53蛋白表达和肿瘤微血管生成与肝细胞癌(HCC)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例肝细胞癌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并用抗CD34抗标记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计算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l density,MVD).分析p53蛋白和MVD与HCC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p53阳性表达为癌细胞核棕黄色着色,CD34染色定位在血管内皮细胞上,HCC的p53表达及MVD与肿瘤大小、病灶数目、病理分级、门静脉癌栓形成、包膜是否完整有显著相关(P<0.05).p53蛋白表达阳性者MVD值显著高于阴性者(P<0.05);p53蛋白表达阳性或MVD≥148的肝癌病人术后生存时间比p53蛋白表达阴性或MVD<148者低(P<0.05).结论p53与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而p53蛋白及MVD可作为肝癌的预后判断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肝细胞癌中VEGF,HPA的表达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的关系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乙酰肝素酶(HPA)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联合检测72例HCC,62例肝硬化和23例正常肝组织中VEGF,HPA的表达和进行MVD计数,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HCC中VEGF,HPA的表达率均明显高于肝硬化及正常肝,HCC中MVD值也显著高于肝硬化及正常肝。VEGF,HPA的表达率在TNMⅠⅡ期、无转移复发组、AFP<400μg/L组、无门脉癌栓组均明显低于ⅢⅣ期、转移复发组、AFP≥400μg/L组、有门脉癌栓组。在TNMⅠⅡ期、无转移复发组、AFP<400μg/L组、无门脉癌栓、单个肿瘤结节以及肿瘤直径<5cm组MVD计数亦明显低于ⅢⅣ期、转移复发组、AFP≥400μg/L组、有门脉癌栓、多个肿瘤结节以及肿瘤直径≥5cm组。VEGF,HPA的表达率与MVD值三者两两之间显示明显正相关。结论: VEGF,HPA在促进肿瘤微血管生成中起重要的作用,联合检测VEGF,HPA,CD34在肝癌中的表达,对肝癌患者的预后评估有一定的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苷磷酸化酶(TP)在肝细胞癌(HCC)的表达和临床意义及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对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CC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临床病理特征,包括肿瘤大小、包膜、子灶、门静脉癌栓、淋巴结转移、坏死等。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癌组织中TP和CD34的表达情况,微血管的计数采用Weidner的计数方法。分析评价TP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TP与微血管密度(MVD)明显相关,转移高危组(子灶、门静脉癌栓、淋巴结转移)、包膜欠完整和/或无包膜组和有坏死组TP蛋白表达率均高于转移低危组、包膜完整组和无坏死组(P<0.05)。结论:TP是促进HCC肿瘤血管生成的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并与侵袭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α-CD28单抗增强α-CD3单抗刺激的肿瘤特异性T细胞的杀瘤活性。方法采用2种方案培养FBL-3免疫的小鼠脾细胞。(1)使用α-CD3单抗48h后,加入α-CD3单抗和20U/mlrIL-2(α-CD3+IL-2组);(2)α-CD3单抗和α-CD28单抗同时使用48h后,加入α-CD3单抗、α-CD28单抗和20U/mlrIL-2(α-CD3+α-CD28+IL-2组)。3H-TdR掺入法检测两组效应细胞的增殖水平。标准4h-51Cr释放法检测两组效应细胞的杀伤活性。在培养第12天,每只荷瘤小鼠过继转输1×107CTL,观察小鼠的存活期。结果α-CD3+IL-2组、α-CD3+α-CD28+IL-2组细胞的3H-TdR掺入量分别为8.36×104、1.31×105,后者明显高于前者。在培养12d时,效靶比为12.5∶1时,α-CD3+IL-2组细胞对FBL-3的特异性杀伤活性为35.6%,α-CD3+α-CD28+IL-2组细胞对FBL-3的特异性杀伤活性为49.5%。分别过继转输两组效应细胞治疗荷瘤小鼠,荷瘤小鼠的平均存活期分别为16.7和20.8d。结论协同刺激信号α-CD28单抗增强肿瘤特异性CTL体内外的杀瘤活性。  相似文献   

12.
抗CD3、CD7单抗-PAPs免疫毒素的构建及其联合杀伤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抗人T淋巴细胞单抗(抗CD3和抗CD7),分别与商陆抗病毒蛋白(PAPs)偶联构成两种免疫毒素,并探讨这两种免疫毒素在体外联合对T淋巴细胞和T淋巴母细胞(CEM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选用抗CD3和抗CD7杂交瘤细胞制备单克隆抗体腹水,经纯化后以SPDP为交联剂,将两种单抗分别与商陆抗病毒蛋白偶联构建成抗CD3和抗CD7单抗免疫毒素;分别以及联合后对T淋巴细胞和CEM细胞进行体外细胞毒试验。[结果]构建的两种单抗-PAPs免疫毒素活性良好,其特异性杀伤T淋巴细胞和T淋巴母细胞CEM细胞的效应比单一抗CD3-PAPs和抗CD7- PAPs更强,对照组仅有轻微的杀伤效应。[结论]成功地构建了抗 CD3和抗 CD7单抗-PAPs免疫毒素,及其不同抗原决定簇的单抗免疫结合物,并证明联合应用抗CD3-PAPs和抗CD7-PAPs免疫毒素有相加的杀伤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D28共刺激通路活化对淋巴细胞产生RANTES的影响与意义,以及免疫抑制剂CsA对RANTES产生的抑制作用。方法 分离健康人外周静脉血中的淋巴细胞。实验分为4组:抗CD3mAb刺激组,抗CD28mAb刺激组,抗CD3mAb+抗CD28mAb共刺激组(CD28共刺激组),未加任何刺激作为对照组。PDTC和CsA以不同终浓度干预CD28共刺激组。采用ELISA方法测定培养上清中RANTES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CD25和CCR5表达率。结果 培养48h后,CD28共刺激组RANTES产生显著增加(P<0.05);不同剂量PDTC和CsA对CD28共刺激后淋巴细胞产生RANTES均具有抑制作用;CD28共刺激后淋巴细胞CD25表达率显著增高(P<0.05),而CCR5表达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CD28通路共刺激后淋巴细胞产生RNATES显著增加,这一效应受到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淋巴细胞产生RANTES及其对RANTES的反应均受到CD28共刺激信号调控。抑制淋巴细胞产生RANTES可能是CsA发挥作用的重要分子免疫学机制。  相似文献   

14.
CD4moleculeisaspecialmarkerofthehelperTlymphocyte(TH)anddelayedtypehypersensitivityTlymphocyte(TDTH)aswelasadiferentiationmar...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D3、CD8单抗联合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方法 将61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采用CD3、CD8单抗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环孢菌素A治疗.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和54.84%,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CD3、CD8单抗联合比环孢菌素A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抗CD81抗体作用星形胶质细胞不同时间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纯化的星形胶质细胞培养12 h后,加入抗CD81抗体(4 μg/ml),分别作用18、32及96 h后,采用MTT比色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的细胞活性,计算细胞抑制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时相.结果 MTT法检测结果显示与未作用细胞相比,抗CD81抗体作用18、32、96 h后,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显著受抑制,其抑制率分别为11.17%、13.17%、27.49%.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抗CD81抗体作用18 h后,S期细胞指数与未作用细胞相比,增加了16.09,星形胶质细胞主要被阻滞于S期;作用32 h后, G0/G1期细胞指数与未作用细胞相比增加了4.08;96 h后,G0/G1期细胞指数与未作用细胞相比增加了5.87,细胞主要滞留于G0/G1期.结论 抗CD81抗体作用不同时间均对星形胶质细胞有显著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强.早期,抗CD81抗体使星形胶质细胞阻滞于S期,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逐渐使细胞阻滞于G0/G1期.  相似文献   

17.
免疫抑制剂的发现和发展,促进了器官移植科学的兴起。器官移植免疫学的飞速发展,使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作用机制日益清楚,促使新的免疫抑制剂相继问世,其中最受关注的是抗CD_(25)单克隆抗体。下面将对CD_(25)单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StudyonLymphocyteActivationandProliferationInducedbyAnti-CD3McAbLIMing(李鸣);YANGJing(杨敬);SHENGuan-xin(沈关心)(DepartmentofImmunol...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CD40分子在树突状细胞和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的意义。方法 将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经不同组合的细胞因子共培养获得了树突状细胞 ,经流式细胞仪表型分析、活细胞计数、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等方法测定抗人CD40单抗对CD40分子的激发作用。结果 激发型抗人CD40单克隆抗体 5C11能促使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 ,并且激发后的DCs 具有明显的激发T细胞的功能。结论 抗人CD40激发型单抗是一种潜在的免疫激动剂。  相似文献   

20.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肿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ErbB(ErbB1~4)家族的一员,即ErbB1。EGFR为一种跨膜糖蛋白,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RTK),其配体包括EGF、TGFα、amphiregulin、hc-patin-binding-EGF、heregulin、betacellulin,后3种也可与ErbB4结合。由于EGFR在多种肿瘤中有过表达和(或)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故其研究进展倍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