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目的:探讨屈光参差性弱视和斜视性弱视患儿非弱视眼敏感度对比。方法:选取我院收取的40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45例斜视性弱视患者和35例正常儿童进行灵敏度对比分析。结果: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和斜视性弱视组在各个空间频率敏感性均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在各个空间频率敏感性均低斜视性弱视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弱视患儿弱视眼较非弱视眼灵敏度均下降,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灵敏度较斜视性弱视患儿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和斜视性弱视的视觉诱发电位(VEP)与对比敏感度(CS)的特征性变化,并探讨2 种弱视不同的致病机制。方法 采用德国罗兰公司RETI scan 3.15 系统对20 例屈光参差性弱视、9 例斜视性弱视和18 例非弱视性儿童的双眼行VEP 和CS 检查,进行弱视眼、对侧眼及非弱视眼之间的对比研究。结果 与对侧眼或非弱视眼相比,屈光参差性弱视眼在高空间频率条件下潜时延长,而斜视性弱视眼在全空间频率条件下潜时延长。2 种弱视眼的振幅在低频时均下降。屈光参差性弱视对侧眼与非弱视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斜视性弱视对侧眼的潜时在低频下较非弱视眼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屈光参差性弱视眼和对侧眼的CS 与非弱视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斜视性弱视眼表现为全空间频率上的CS 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对侧眼的CS 则优于非弱视眼。结论 本研究结果支持斜视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弱视拥有不同神经机制的观点。斜视性弱视的对侧眼并非“健眼”。VEP 与CS 检查对弱视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影响弱视治疗的因素。方法 用遮盖法或压抑疗法治疗66例屈光参差和斜视性弱视儿童,并随访2年以上。结果 配合治疗者治愈率达96.00%,疗程大多在1年内,不配合治疗者,治愈率50%,疗程2年以上。结论 配合治疗是提高弱视治疗效果的最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68例12岁以下的远视性屈光参差弱视及合并屈光参差的斜视性弱视,以探讨屈光参差程度与弱视深度的关系及屈光参差性弱视发病的机制及临床意义。远视性中心注视组屈光参差性弱视中,弱视深度与屈光参差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弱视深度与引起弱视时的屈光参差程度、发生年龄及其他因素有关,屈光参差程度的增加为伴随现象。  相似文献   

5.
屈光参差性弱视疗效分析陶耘(广西柳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柳州市545001)关键词屈光参差;弱视弱视是严重损害儿童视力的一种常见病,为了更好地开展儿童弱视的防治工作,现将我院4年来67例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分析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本文67例均来自于我院...  相似文献   

6.
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状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步渠  时恒舰 《河北医学》2003,9(10):900-902
目的:探讨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屈光状态与弱视的关系。方法:对110例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屈光类型、屈光度与弱视的发生率、程度及视力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以双眼远视性屈光参差最多(53.6%),其次为远视性散光参差(31.8%),远视屈光参差度最小O.75D,最高8.00D,散光最小参差度0.50D,最高3.50D。结论:导致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主要是远视屈光参差,其次为远视性散光参差,远视最小屈光参差度0.75D,远视散光最小参差度0.50D,屈光参差度越大。视力差越大,弱视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107例3-12岁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弱视程度与年龄、屈光参差量关系密切,均呈负相关。年龄越大,屈光参差差值越大,弱视程度越重。在屈光参差类型中,以无视为多,占56.1%。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视知觉感知训练中屈光参差弱视患儿的心理变化,加强对视知觉感知训练患儿的心理护理及临床指导,使患儿配合治疗.方法 将60例到我院进行视知觉感知训练中的屈光参差弱视患儿随机分为心理护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弱视患儿治疗及护理,而心理护理组则在常规弱视患儿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心理护理组患儿通过心理护理,解除了视知觉训练中的心理问题,能够积极地配合治疗,其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视知觉感知训练中屈光参差的弱视患儿仍存在着较多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问题分类并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不仅可以提高弱视治疗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好地开展儿童弱视的防治工作,现将我院1995-2000年眼科门诊检查确诊的121例屈光参差性弱视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对203例弱视,斜视作屈光不正分析,结果发现弱视儿童中远视和复性远视散光的发生率高于近视和复性近视散光。  相似文献   

11.
何欣琰 《黑龙江医学》2022,46(3):280-281,284
目的:研究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屈光矫正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临床资料,将矫正视力治疗后视力提升≥2行纳入进步组,将矫正视力治疗后视力提升<2行纳入无进步组.收集所有患儿一般资料,并将可能影响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屈光矫正治疗效果的因素纳入自变...  相似文献   

12.
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是反映视功能最敏感的指标之一。本研究用美国VCTS 6000型CS测试板对单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患者的对侧眼(20只)进行CS检查,同时设立按年龄配对的对照组。从对照组中获得一组正常值,在直角座标系上呈倒“U”字形曲线。随着年龄的增长,CS有所下降。有40%的患者其对侧眼出现轻度的中、高空间频率的CS下降。这些健眼在今后的随访中可能会发病。本实验首次显示了用CS对中浆进行亚临床诊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407例临床治疗疗效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单纯遮盖疗法与遮盖加同视机训练综合疗法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收集我院1989年~2011年共计407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资料,患儿年龄5岁~12岁,其中维吾尔族52例,52只弱视眼均为高度近视眼(-6D~-8D),另眼为正常眼;汉族355例以高度远视为多(+5D~+7D),约75%,近视约为25%,另眼为正常眼。完全随机分为两组:202例为单纯遮盖疗法;205例为遮盖加同视机训练综合疗法。结果:弱视综合治疗的有效率为97%,单纯遮盖治疗的有效率为88%,两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疗法对弱视的治疗效果肯定,较单纯治疗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15.
以传统遮盖法治疗儿童弱视275眼。治疗后视力≥0.9者和视力上升二排者为有效。本组病例有效率达86.5%,疗效与年龄、弱视程度、注视性质,弱视性质、屈光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早期发现和治疗弱视是防治工作的重点,遮盖法简便易行,应首先选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儿童弱视综合治疗的护理干预.方法 弱视患儿80例(115眼)进行综合治疗和护理干预.结果 弱视儿童初诊年龄与疗效无显著性差异(χ2=5.89,P>0.05);弱视儿童治疗持续时间、合作程度有显著性差异(χ2=10.35,χ2=26.57,P<0.05).结论 整体护理干预能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儿童弱视综合疗法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异常程度间的关系,同时探讨同视机训练在中、重度P—VEP异常弱视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148例(256只眼)弱视儿童在综合治疗前分别进行P-VEP检查,按P-VEP异常程度分重度、中度和轻度异常,对中、重度异常者早期联合同视机法治疗。结果P—VEP异常程度与弱视儿童综合治疗和同视机法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早期联合同视机治疗能提高和巩固儿童弱视治愈率。结论P—VEP检查结果可以看作是评价弱视综合治疗和同视机法治疗效果的一项可靠指标,早期联合同视机法治疗可以提高中、重度P-VEP异常弱视儿童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分析十堰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弱视流行病学特点。方法:运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1 248名学龄前儿童进行弱视询问及现场检测调查,随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248例学龄前儿童中,视力低下率为13.70%;弱视发病率为3.21%;不同性别间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岁组的视力低下率为30.77%,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年龄组的弱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例弱视患儿中,屈光不正性弱视23例,占57.50%,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弱视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弱视儿童以屈光不正性、轻中度为主,应加强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以实现对学龄期儿童弱视的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眼科门诊儿童屈光不正发病情况及斜视、弱视在儿童中的发生概况,为下一步预防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本院眼科门诊体检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屈光不正、斜视及弱视在3-12岁儿童中的发病情况,并对患者的年龄、性别、阳性检查结果进行分类记录。结果:屈光不正儿童以3-5岁的发病率最高,较6-8岁、9-12岁者有明显差异,患儿近视的发生率较远视、散光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科门诊儿童以内斜视为主,且屈光不正性弱视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弱视,P<0.05,但年龄、性别对两指标无明显影响。结论:眼科门诊3-12岁的儿童中,3-5岁是儿童屈光不正的好发年龄,其类型以近视为主,内斜视及屈光不正性弱视是儿童常见的多发病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龄儿童弱视治疗效果。方法:观察9-16岁的弱视78例98只眼,采用验光配镜、遮盖、精细目力训练,联合红光闪烁和视觉刺激等综合治疗,平均治疗18个月,平均随访28个月。结果:治愈50只眼(51.02%),进步30只眼(30.61%),无效18只眼(18.37%)。其中9—12岁组治愈36只眼(54.54%),13-16岁组治愈14只眼(46.87%)。13—16岁组疗效与注视性质、弱视类型、弱视程度相关。结论:大龄儿童弱视治疗大部分有效,对大龄儿童及青少年弱视的治疗应持积极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