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复发性格林巴利的临床特点。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在格林巴利的患者中挑选了20例患者,回顾性分析20例格林巴利患者从发病到症状高峰,最后被治愈的实验室和临床资料。结果复发病例的蛋白定量平均值和初次发作时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时的CSF-IgG平均含量明显高于初次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检验,P<0.05)。复发的格林巴利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初次发病的格林巴利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性格林巴利患者在发作症状、体征及电生理等方面相均与初次发作大致相同,但病情明显比初次发病情况严重,因此在诊断时需认真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描述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46例格林—巴利综合征,男性22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45岁。根据病情分为急性型GBS,慢性型GBS,再发型GBS及变异型GBS。36例于发病两周后作脑脊液检查,19例作电生理检查,98%的患者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并结合文献对本病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及治疗进展进行了探讨。结果:本病患者发病前大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四肢软瘫,部分患者伴有感觉异常、颅神经损害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大部分患者有电生理检查异常及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好转率为84.8%,死亡率为10.9%。结论:格林—巴利综合征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电生理及脑脊液检查对诊断有特殊意义,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格林-巴利综合证患者脑脊液免疫球蛋白(GSFIg,包括IgG、IgA、IgM)与神经电生理的相关性。方法:对26例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分别进行CSFIg和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周围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感觉传导速度(SCV)、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结果:CSFIg与神经电生理在本病表现有5种类型,且MCV、SCV异常程度与IgG的增高呈正相关。结论:神经电生理和CSFIg异常程度对判断本病预后及了解周围神经髓鞘脱失程度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朱静  张在强 《北京医学》2014,(5):344-346
目的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GBS)不同亚型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和预后。方法检索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3013住院病例.回顾性分析66例GBS患者的临床资料.部分病例电话或门诊随访预后情况,总结临床、电生理及预后等特点。结果66例中,有前驱事件者46例(69.7%),临床表现、脑脊液实验室检查、电生理检查与既往研究基本一致:未发现死亡病例。结论本组GBS住院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特点等资料与国内外文献报道一致:电生理检查是目前GBS分型最重要的依据。规范的治疗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复发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发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 GBS)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收治的3例复发GBS的患者(均符合Asbury 1990年诊断标准),分析其诱因、发病过程、临床表现、肌电生理检查、脑脊液检查、治疗及预后等。结果经治疗3例中1例3个月恢复正常,1例5个月恢复正常,1例遗留肢体肌力减弱。结论复发GBS有发病急、进展快、病程长及病情重等特点,治疗目前仍以免疫球蛋白及血浆置换等方法为主,临床预后相对较好,但对于反复发作的GBS,亦可以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癫痫患者脑脊液中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及皮质醇的含量,探讨癫痫的发病机理。方法:抽取不同癫痫患者的脑脊液,用HPLC荧光法测定氨基酸类神经递质(谷氨酸、甘氨酸、γ-氨基丁酸);放免法测定皮质醇。结果:全面大发作患者的谷氨酸、甘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γ-氨基丁酸和皮质醇的含量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复杂部分性发作患者的谷氨酸、甘氨酸和γ-氨基丁酸含量较对照组显著性增加(P<0.05)。结论:谷氨酸是诱发癫病发作的主要兴奋性神经递质,而γ-氨基丁酸有阻抑中枢神经元异常放电的作用,减缓癫痫发作。  相似文献   

7.
用双抗夹心ELISA法动态测定36例成人ALL各病期及20例正常人血清和脑脊液sIL-2R水平。结果:ALL患者血清sIL-2R在诊断期及复发期明显升高(P<0.01),缓解期恢复正常,且与患者肿瘤负荷水平呈正相关(r=0.72,P<0.05)。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患者脑脊液中sIL-2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组(P<0.01),而治疗缓解后及无CNSL患者与正常无差异。各病期血清与脑脊液中sIL-2R水平无相关。结论:血清与脑省液中sIL-2R水平是ALL患者病情变化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8.
用双抗夹心ELISA法动态测定36例成人ALL各病期及20例正常人血清和脑脊液sIL-2R水平。结果:ALL患者血清sIL-2R在诊断期及复发期明显升高(P〈0.01),缓解期恢复正常,且与患者肿瘤负荷水平呈正相关(r=0.72,P〈0.05),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患者脑脊液中sIL-2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组(P〈0.01),而治疗缓解后及无CNSL患者与正常无差异,各病期血清与脑脊液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副肿瘤性边缘叶脑炎(paraneoplastic limbic encephalitis,PLE)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PLE患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病人主要表现记忆力及定向力等高级智能障碍、癫痫发作、精神障碍等,脑脊液检查呈炎性改变(脑脊液蛋白72 mg/dl,细胞数75个/mm3 ),脑MRI提示右颞叶异常信号改变,脑电图示右侧颞叶慢波等.结论 脑脊液、脑MRI及神经电生理检查有助早期明确PLE诊断.  相似文献   

10.
68例小儿热性惊厥复发与转为癫痫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热性惊厥复发与转为癫痫的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68例热性惊厥患儿初次发作年龄、体温、热性惊厥分型、家族史、复发情况、脑电图等临床资料,分析其复发与转为癫痫的相互关系。结果 复发共39例(S7.3%),复发危险因素与惊厥家族史、初次发作体温〈38.5℃、初次发作年龄〈1岁及复杂型热型惊厥有关。热性惊厥转为癫痫共15例(22.1%),转为癫痫的危险因素与复杂型热性惊厥、初次发作年龄〈1岁、热性惊厥反复发作、惊厥家族史有关。结论 对有复发及转为癫痫危险因素的热性惊厥患儿应密切随访,采取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冷盐水导管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初步疗效。方法:选择6例阵发性房颤行肺静脉及大静脉电隔离术。常规穿刺成功后做电生理检查同时行房间隔穿刺,用环状电极标测肺静脉的肌袖电位,并确定与心房之间的传导关系。用冷盐水灌注导管消融肺静脉及腔静脉,并于术后服用胺碘酮或普鲁帕酮,连续服用3个月,临床症状减轻且无房颤发生则可停药。结果:6例房颤患者中共隔离肺加上腔静脉22条,左上肺静脉8条,左下肺静脉6条,右上肺静脉4条,右下肺静脉2条,上腔静脉2条,平均每人3.7条。平均随访8个月。术后3个月1例无任何心律失常,2例有间断发作,2例有房性早搏无房颤发生(Hoher证实),1例术前持续性房颤术后为间歇发作.3个月后偶发。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都明显减轻甚至无症状。1例发生术中心包填塞,无1例行2次手术。结论:阵发性房颤采用冷盐水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肺静脉对绝大多数患者是有效的,对另一少部分可以减少发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和脑脊液纤维连接蛋白与成人耐药局灶性癫痫的关联。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21年6月于佳木斯市中心医院癫痫科诊治的60例耐药局灶性癫痫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同期于佳木斯市中心医院癫痫科治疗的50例局灶性癫痫患者为病例对照组,再选50例行脑脊液检查无异常者为对照组,对比三组的血清和脑脊液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水平差异,计算其对耐药局灶性癫痫的诊断价值。结果:研究组的血清、脑脊液中FN水平明显高于病例对照组,病例对照组高于对照组(P<0.05);癫痫发作1h时,患者的血清和脑脊液FN水平均明显高于发作前(P<0.05),发作12、24h时,患者的血清和脑脊液FN水平出现逐步降低,至发作24h时,患者的血清及脑脊液FN水平与发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血清和脑脊液FN水平均出现明显降低(P<0.05);血清FN对耐药局灶性癫痫AUC为0.7539[95%CI=(0.5657-0.9421),P=0.0143],脑脊液FN对耐药局灶性癫痫AUC为0.9256 [95%CI=(0.8428-1.000),P<0.0001]。结论:耐药局灶性癫痫患者的血清和脑脊液FN水平会出现异常升高,FN水平可能与耐药局灶性癫痫病情密切相关,可考虑将该指标用于耐药局灶性癫痫的诊断和治疗中。  相似文献   

13.
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统计分析165例SLE的有关资料。结果:38.18%患者初次发病前2周有诱因;病情缓解后,有75.31%患者在1年内复发。较常见的危险因素有:感染灶急性发作,应用某些药物,过早减用或停用免疫抑制剂,长时间日晒以及妊娠等,结论:为减少SLE的发病与复发,应注意避免上列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1 临床病例 男性患者,60岁,干部。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气短,在当地医院行纤维支气管检查其活检病理诊断为:支气管内肉芽肿。多次接受局部肉芽刮除、激光烧灼手术,效果不佳。由于反复发作支气管阻塞、哮喘、肺部感染而赴上海某医院行支气管内放支架,症状缓解,但3个月后复发,后到广州某医院行电烧后缓解,3月后再次出现咳嗽、  相似文献   

15.
惊恐障碍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惊恐发作患者临床特点及就医行为。方法采用自编调查表,通过面谈逐一填写。结果初次惊恐发作的年龄集中在20~39岁之间。初次惊恐发作的场所在家发作者40例,占66.7%,男女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初次治惊恐发作到本院就医期间平均(10.52±12.31)月。来院就医时合并抑郁障碍者20例,占33.3%。临床表现在二个症状上男女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初次惊恐发作场所在家发作者最多,男女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临床表现在恶心或腹部难受,发热或寒战症状上男女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血浆及脑脊液可溶性L-选择素水平(sL-selectin)与急性白血病发病及病情变化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4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血浆及2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脑脊液中sL-selectin,并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初治及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体内的sL-selectin水平较缓解者及正常对照者均显著增高(P<0.001)。且sL-selectin水平与临床过程有关,随着病情缓解和复发,sL-selectin水平也随之变化。结论:监测患者血浆和脑脊液sL-selectin水平对早期诊断急性白血病的复发及脑膜浸润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格林-巴利二氏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本组106例患者从1982年12月至近期在我科住院治疗,诊断已明确的病例,通过统计和分析病因、发病年龄、发病季节、临床症状及治疗情况。结果:在我区青壮年发病占50%,男性占71.6%,夏季发病占47.2%,伴有颅神经麻痹的患者占37.3%,少数民族占40%,汉族占37.04%。结论:总的看来在我区GBS患者病因、临床表现、电生理检查和脑脊液改变与国内其他地区基本相同,但发病年龄、季节、男女比例、颅神经麻痹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IL-18与γ-IFN在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等为性疾病脑脊液中含量的变化。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IL-18和γ-IFN在脑脊液中的含量。结果:IL-18在细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的浓度显著性增高,而γ-IFN在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中呈明显增高(P<0.01)。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IL-18和γ-IFN在测定有助于细胞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和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1例注射阿托品后房室结双径路消失的罕见电生理现象,其意义有待探讨。患者,女,55岁。近三年反复心悸发作,每次发作30分钟至数小时不等。每年发作2~5次,发作时心电图为室上性心动过速。部分发作可自行终止,严重时需静脉注射异搏定方能终止。经体检、心电图、X线脑片、超声心动图及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未见心脏病变。十二导联体表心电图:正常窦性心作,心率75次/分,P-R间期0.19秒,0.19秒,无δ波。室上速发作十二导联心电图:R-R绝对整齐,QRS窄无电交替。R-R周长360ms,心率167次/分.各导联均未见P'波.食道电…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35例符合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的病例,总结其病史特点、心电图表现和临床特点。方法:总结近年来遇到的35例符合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特点的(其中15例进行了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与肌袖有关)病例,分析其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心房增大、窦律心电图、诱因、药物效果以及与持续性房颤的关系。结果:临床特点为:(1)中老年多发,平均年龄52岁(22-70岁),男性多于女性(3:1)。(2)平时多有阵发性心悸、气短、胸闷和乏力等症状,病史平均为7.6年(0.5-25年)。(3)发作时常无明确诱因,以活动或情绪激动后发作多见,白天发作多于晚间,可能与植物神经功能变化有关(交感兴奋-副交感兴奋)。有4例呈无休止短阵发作的病例,屏住呼吸后,发作频繁。(4)合并病窦7例,其他均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有高血压病史13例(37%),超声心动图示左房增大6例。(5)平时窦性心律时体表心电图示P波异常16例,表现为下壁导联(尤其是Ⅱ导联)P波园钝或切迹、高大或与QRS波不相称,尤其在心律失常发作停止后明显。发作时均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房性心律失常并存,最常见的频发房早伴短阵房速、房早伴短阵房扑或房颤,或紊乱性心房律。(6)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所有病例均服过2种以上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其中3例应用钙拮抗剂和β阻滞剂后发作减少。(7)伴有持续性房颤6例,需复律治疗(17%)。结论: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的病例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中老年男性,部分病例有高血压病史和左房增大,有的与呼吸无关,提示心房或静脉压力的增高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的变化可能与肌袖电活动增多有关。具体机理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