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心肺脑复苏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自强  廖恒运 《医学综述》2004,10(4):228-230
心肺复苏(CPR)发展至今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欧洲、美国每隔一段时间推出新的复苏指南,每次新的指南面世,都有一些新的突破,新的观点。现仅就目前心肺脑复苏新的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低温治疗应用于临床已有200多年历史,目前公认亚低温(28℃-35℃)对心肺等重要脏器具有保护作用;60年前低温治疗首次成功应用于心肺脑复苏.但由于低温治疗会引起的并发症较多,故此后有很长时间内无人将低温治疗作为复苏的手段之一进行研究,随着科技发展,亚低温技术的科学合理应用对改善院前心肺复苏术,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亚低温技术对心肺复苏过程中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心脏停搏患者48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常温组,常温组给予常规心脏停搏急救处理。亚低温组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给予4℃林格氏液诱导降温联合头颈部体表物理降温,控制肛温在33℃~35℃。对比两组患者复苏成功后24 h、48 h、72 h动脉血乳酸水平、格拉斯哥( GCS)评分,随访3~6个月,观察脑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亚低温组复苏成功后24 h、48 h、72 h动脉血乳酸浓度显著低于常温组(P<0.05),GCS评分显著高于常温组(P<0.05)。随访期间,亚低温组患者疗效显著优于常温组(P<0.05)。结论心肺复苏早期使用亚低温处理,可以有效减轻缺血缺氧对脑组织的损害,改善神经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后对脑复苏的影响。方法:选择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50例,分为亚低温治疗组与常温治疗组,复苏后的1~10 d,对比观察患者的GCS评分。结果:复苏5 d后,观察到采用亚低温治疗的患者的GCS评分显著高于采用常温治疗的患者(P<0.05)。结论:用亚低温治疗方法对心肺复苏后复苏是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病人呼吸心跳停止时所迅速采取的一切恢复循环和呼吸功能的抢救措施,称为心肺复苏[1]。复苏的最终目的是恢复病人的意识(脑功能),因此这一系列抢救治疗措施统称为心肺脑复苏。虽然心肺复苏术已相当普及,但脑复苏仍旧未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复苏成功者中约有40%最终成为植物状态甚至死亡,约20%伴有脑损害后遗症。因此,脑的复苏是心肺脑复苏中的重点,本文就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后期心肺脑复苏在ICU的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跳呼吸骤停是一种极为紧急的危重症,心肺脑复苏是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有效措施,此措施包括初期复苏和后期复苏。ICU接受的此类患者往往是经过初期复苏后的患者。我院ICU从1995年2月~2000年5月共收治心跳呼吸骤停初期心肺复苏后患者18例,现将有关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跳骤停(CA)患者心肺脑复苏(CPCR)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我科3年多来46例CA患者影响CPCR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心脏停跳至急救人员救治时间长短是决定CPCR成败的主要因素,而急救人员的急救技术高低及心肺复苏后的监护则是脑复苏成败的关键,46例CA患者,27例脑复苏成功(58.7%)。结论:应加强急诊科建设,进一步提高急诊医师及护士的抢救能力,抓紧CA初4min正确施行基本生命支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四逆汤对大鼠心肺复苏(CPR)后脑组织中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组)、心肺复苏组(CPR组)、四逆汤组(SND组)。大鼠颈外静脉内快速注入2%氯化钾,致呼吸、心跳骤停,6 min后复苏;60 min后,取大脑皮层制备10%组织匀浆,测LDH活力、MDA含量。C组动物术前用生理盐水(0.1 ml/100 g)灌胃3天后,仅完成所必要的手术操作,不做任何处理;SND组动物术前用四逆汤灌胃(0.1 ml/100 g)3天。结果:SND组脑组织匀浆LDH活力显著高于CPR组(P<0.01),MDA含量显著低于CPR组(P<0.01),但SND组的LDH和MDA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结论:四逆汤对心肺复苏后脑细胞膜具有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氧自由基的脂质过氧化反应,稳定细胞膜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正>心肺复苏(CPR)是心肺复苏技术的简称,是针对心跳、呼吸停止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用心脏按压或其他方法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心脏自主搏动和血液循环,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并恢复自主呼吸,达到恢复苏醒和挽救生命的目的。如何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救治成功率,提高复苏成功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亚低温治疗对心脏骤停体外心肺复苏患者脑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心搏骤停患者17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6例和对照组11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亚低温治疗,两组观察时间均为观察组使用亚低温治疗仪后24 h.比较两组24 h后临床生...  相似文献   

11.
心肺复苏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陈志 《中国全科医学》2006,9(20):1662-1664
2005年11月美国心脏协会(AHA)和国际心肺复苏协会(ILCOR)正式公布了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标准[1]。较之2000年指南[2]内容,新指南在按压通气比、电击除颤等心肺复苏(CPR)核心技术上做了重大修改,现介绍如下。12005年指南的核心思想指南中最重要的变化在于简化了心肺复苏程序,强调了快速、有力、持续的胸外按压是整个心肺复苏的基石,在任何时候都要尽量减少按压停顿时间,这种思想贯穿于整个基础生命支持和进一步心血管生命支持的所有技术变革中。2基础生命支持(BLS)的主要变化2.1开放气道由于操作困难,无论患者有无损伤,普通急救者(L…  相似文献   

12.
王东晓  廖跃斌 《医学综述》2014,(13):2487-2488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4月至2013年7月在梅州市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心肺复苏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采用亚低温治疗将患者分为亚低温组(n=23)与常温组(n=23)。比较两组患者的良好转归率、监测指标以及神经功能评分。结果亚低温组的良好转归率显著高于常温组(P<0.05);治疗7 d后亚低温组的道格拉斯昏迷评分、平均动脉压、血液氧饱和度、pH与常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体温显著低于常温组(P<0.05);亚低温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高于常温组,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低于常温组(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脑复苏患者神经功能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对24例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分成两组,其中进行亚低温治疗的亚低温组有12例,未进行亚低温治疗的常温组有1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情况。结果:血气分析结果显示亚低温组PO2、PCO2与常温组比较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后肺静态顺应性、平台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亚低温组动态顺应性、呼吸道阻力、气道峰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能有效的抑制肺部的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机体代谢情况,对肺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对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该院自2012年3月—2013年6月100例在急诊科行心肺复苏的病人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左卡尼汀治疗组(治疗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左卡尼汀。比较两组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并比较两组死亡率及生存率的差异。结果两组间心肺复苏成功(治疗组25例,对照组15例,P〈0.05)、心肺复苏操作持续时间(治疗组13.760 0±8.298 0 min,对照组23.200 0±14.857 4 min,P〈0.05)及心脏复律持续时间(治疗组27.200 0±5.890 7 min,对照组16.250 0±6.652 1 min,P〈0.05)的比较,左卡尼汀组均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死亡率(治疗组8例,对照组5例,P〉0.05)及存活出院率(治疗组17例,对照组10例,P〉0.05)的对比中,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在心肺复苏时同时使用左卡尼汀可以提高心肺复苏的复苏成功率,但是否能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及提高存活出院率有待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心肺脑复苏的新进展附院急诊科黄顺忠心肺脑复苏(CPCR)的成功率在极短时间内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命,因而CPCR的研究在人类医学尤其是急诊医学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近年来不仅在理论研究和临床实验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而且从亚细胞水平对心脏骤停后机体内生理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2010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80例心肺复苏患者,根据治疗措施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常温治疗)和观察组(亚低温治疗),各40例。比较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结果两组患者GCS评分、MAP、Sa O2、p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体温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NFI评分高于对照组,MB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重症监护病房心肺复苏患者,采用亚低温治疗效果理想,对神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后大鼠脑组织AQP4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后大鼠脑组织AQP4表达的影响。方法 4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6只),常温复苏组及亚低温组,后2组再分为3个亚组,即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1、3、6h组,每个亚组均为6只大鼠,亚低温组复苏后即予亚低温干预。应用免疫组化法测脑组织AQP4表达.干湿重法测脑含水量。结果 亚低温组ROSC后1小时BWC与同一观察时点复苏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AQP4表达水平下降已有显著性差异(P〈0.05)。亚低温组ROSC后3h和6h,BWC和AQP4表达水平与相同观察时点复苏组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 亚低温可减轻心肺复苏后脑水肿,其机制可能为:亚低温使大鼠脑组织AQP4表达下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纳美芬联合亚低温治疗对心肺脑复苏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急诊及临床科室转入我科ICU的80例心肺复苏成功患者,按照不同病因分别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应用纳美芬联合亚低温治疗,对照组仅应用亚低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两组心肺复苏患者即刻血乳酸、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评分(APACHE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72 h均能明显改善心肺复苏患者的血乳酸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并能提高GC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血乳酸[(3.72±1.02) mmol/L vs (4.00±0.84) mmol/L],GCS评分[(7.12±2.14)分vs (5.03±1.62)分],APACHEⅡ评分[(16.00±3.73)分vs (18.90±2.54)分]的治疗效果更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 d内观察组病死率为20.0%(8/40),低于对照组的40.0%(1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美芬联合亚低温治疗能改善心肺脑复苏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组织脏器功能衰竭状态,降低神经系统的后遗症,提高患者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19.
心肺脑复苏时行气管插管35例共42例次,即时复苏成功38例次,存活出院25例,死亡8例,放弃治疗2例。对复苏时气管插管的指征、气管内用药、复苏囊的合理应用等进行了讨论。并建议儿科医生熟练掌握气管插管术,做到快、准、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纳美芬联合亚低温治疗对心肺脑复苏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2012年2月-2016年2月68例心肺复苏(CPR)成功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亚低温治疗,研究组加用纳美芬治疗。均持续治疗3 d。比较2组治疗5 h时肛温、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FI)、BI指数评分、30 d病死率。 结果 治疗前2组肛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h后,2组肛温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GCS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GC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研究组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FI评分、BI评分显著改善(P<0.05),且研究组NF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30 d病死率为17.6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1.18%(P<0.05)。 结论 纳美芬联合亚低温治疗心肺脑复苏患者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其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健康状况,降低病死率,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