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蔡磊  马淑辉  闵剑青 《吉林医学》2012,33(24):5269-5270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PRE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子癫7例,高血压脑病2例。9例均行CT、MR检查。结果:PRES的CT主要表现为顶枕叶白质低密度影,病变累及双侧顶叶8例,枕叶5例,额叶4例,基底节区3例。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FLAIR呈高信号。MRI对于显示病变有无、范围及皮质受累较CT更敏感。9例经积极治疗后症状消失,随访CT、MRI显示病灶逐渐减少、消失,呈可逆性改变。结论:PRES的影像学特点结合其临床资料可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产后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产后PRE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全部CT检查,其中2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PRES在产后3-28 d出现,发生于两侧额顶叶及两侧枕叶1例,左侧额顶叶1例,双侧顶叶后部2例,CT表现为脑白质区低密度改变为主,2例病灶邻近矢状窦旁出血及病灶内散在出血,随访病灶范围、数目减少、消失;2例增强扫描,病灶未见强化.结论 产后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临床和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早期做出诊断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汤群锋  吴力源  薛玉喜  陈静雯  薛晶  陈宏伟 《重庆医学》2012,41(18):1836-1837,1840
目的探讨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的临床和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PRES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变部位、影像表现及疾病转归等方面的特点。结果病变主要分布在双侧顶枕皮质或皮质下白质区,以白质受累为主,可累及胼胝体、脑干、小脑及额颞叶等。扩散加权成像(DWI)PRES常为等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表现为高信号。PRES一般是可逆的,部分可合并脑梗死或出血。结论 PRES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病史,采用多种影像学检查及随访有助于对PRES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及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6例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 6例患者CT示病灶呈低密度,边界不清.1例患者MRI显示双侧顶枕叶多发异常信号,在T1WI病灶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随访CT显示所有患者病灶范围、数目逐渐变小、减少,甚至消失.结论 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好发于顶枕叶脑白质,也可见于基底节、额颞叶.顶枕叶呈双侧对称性,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临床上均有血压突然升高.一般患者经适当治疗后,影像学表现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5.
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2例报道并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例女性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分别为孕妇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临床以突发头痛、子痫、癫痫发作、意识障碍及视觉障碍为特点,CT及MRI示多发病灶主要位于双侧顶枕叶皮质下白质内,呈低密度及长T1长T2信号区,增强无强化。行快速降压、脱水、调整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的使用、抗惊厥及支持治疗,症状1周左右消失,SLE遗留视力模糊。随访MRI显示病灶消失,SLE枕叶见片状梗死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的MSCT、MRI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5例诊断为RPL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RPLS病灶主要分布于双侧大脑后部皮质下脑白质,MRI表现为T2WI及FLAIR高信号,MSCT表现为脑皮质下低密度影,部分患者扩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15例累及双侧大脑半球,其中枕叶受累14例(93.3%),顶叶受累15例(100.0%),额叶受累14例(93.3%),颞叶受累9例(60.0%),3例累及两侧基底节区(20.0%),3例累及右侧基底节区(20.0%),同时3例累及小脑(20.0%)、1例累及脑干(6.7%)、2例累及胼胝体(13.3%)。13例患者接受DWI,其中13例(100.0%)DWI上部分呈等、高信号,6例(46.2%)部分病灶表现扩散系数图呈低信号。MR静脉成像3例、MR动脉成像2例均未见脑动脉及脑静脉异常。MRI显示病灶较MSCT更清楚、累及范围更多,尤其在FLAIR序列上的显示。13例患者经治疗后病灶均有明显好转、甚至消失,1例诊断治疗不及时,多次复查后发现右侧颞枕顶叶软化灶形成。结论:RPLS一般预后良好,有较特征的影像学改变,尤其以MRI表现为主,内科医生应认识RPLS的影像学特征,早期诊断、治疗,可避免造成永久性神经损伤后遗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可逆性大脑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MR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PRE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表现,并复习文献资料。结果1例妊高征子痫患者首次MR检查双侧顶枕叶及额叶皮质下白质对称性弥漫性T1WI低等信号,T2WI高信号,DWI呈等及稍高信号,皮质也可见受累。左侧顶叶皮质下出血灶。经治疗两周复查MR,皮质及皮质下白质水肿消失,仅可见左侧顶叶皮质下出血灶;另1例SLE患者,MR表现为双侧颞枕顶叶及部分额叶以白质为主长T1长,T2信号,皮质可见受累。累及基底节及脑干及双侧小脑半球。DWI呈等及稍高信号。患者入院3d后因DIC死亡。结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MRI有一定特征性表现,DWI反应为血管性水肿。结合病因及临床表现,可早期为临床提供提示性诊断。  相似文献   

8.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是一种临床放射学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意识障碍、视力改变和癫痫等,影像学改变主要为累及双侧后脑部(顶枕叶)皮质下白质的可逆性改变。部分病例可能会有皮质受累,T2加权像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像呈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改变。表观弥散系数(ADC)增高提示血管源性脑水肿。高ADC值治疗后可逆性好。低ADC值则为不可逆损伤或者是真正的梗死。病理改变大部分认为与血压自我调节功能失调及内皮细胞破坏有关。自从该综合征首次被描述以来,许多病例报告显示多种疾病会引起此类综合征,包括高血压、子痫、应用细胞毒性及免疫抑制剂等,合理的诊断及治疗能够使症状及影像学改变迅速恢复,如果诊断不当,则可能会引起不可逆的细胞性脑水肿。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其病因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基础病、临床表现、影像特点,随访了解预后.结果 与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相关的常见疾病有各种肾病肾功能不全、妊娠及产后子痫、结缔组织病、免疫抑制剂应用等.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抽搐、视力下降、精神意识改变等.影像学具有多灶性、对称性、后部为主分布的特点,累及枕、顶、额的皮质及皮质下白质病灶.一般预后较好,少数较差.结论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病因机制并不相同,病变并不都可逆,寻找病因、治疗原发病对预后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18例患者均有基础疾病,其中,继发高血压脑病7例,子痫6例,子痫前期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急性肾小球肾炎1例。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突发急剧血压升高伴头痛15例,癫痫发作11例,意识障碍9例,视物模糊8例,精神异常5例,伴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4例;MRI主要表现为双侧枕顶叶多发皮层下白质较对称性异常信号改变,T1WI呈低信号,T2WI和T2-Flair呈高信号,DWI呈等信号。CT表现为低密度灶。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15例治疗后MRI复查,10例病灶完全消失,5例病灶减少、范围缩小。结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多数有基础疾病史,病变主要位于后循环供血区,以血管源性脑水肿为主,经积极治疗后其信号具有可逆性,掌握以上特征对该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对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MRI特点的认识。方法:分析7例PRES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结果:7例MRI病灶对称性分布于双侧顶枕叶,3例累及两侧额叶,1例累及右侧颞叶,3例增强扫描显示病灶无强化。结论:双侧顶枕叶对称性的血管源性水肿是PRES的典型MRI表现,FLAIR和T2WI是显示病灶的最佳序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产妇PRES的MRI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围手术期产妇PRES患者的临床表现和MRI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MRI平扫,2例接受MRI增强扫描,2例行MRA及MRV扫描,4例行MRI平扫复查.结果 6例患者均有子痫前期/子痫期症状,急性起病.MRI呈长或等T1信号长T2信号,T2Flair序列呈更高信号,DWI序列呈等信号,未见强化,血管未见异常.病灶主要累及大脑半球后部白质,多呈对称性分布,脑皮质、基底节等部位也可累及.4例复查MRI平扫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MRI的T2Flair和DWI序列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扫描序列,双侧顶枕叶白质对称性受累是PRES的典型影像表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患者的MRI表现与其发病时血压及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的关系,进一步研究PRES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PRES患者的影像学与临床资料,评价患者脑水肿部位及程度,并分析脑水肿程度与发病时血压水平、血清LDH 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MRI显示多数病灶位于顶、枕叶脑实质内,T1WI 呈低或稍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DWI呈低或稍高信号,ADC呈高或稍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不同血压组之间脑水肿累及部位、程度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5例患者脑水肿程度评分与患者发病时SBP、DBP、MAP经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血清LDH水平与脑水肿程度评分具有显著相关性(r=0.42,P=0.028)。结论: PRES的典型MRI表现为双侧顶枕叶对称性血管源性水肿,但也有多种不典型表现;MRI表现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5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中,病因为恶性高血压8例,肺部感染伴原发性高血压1例,子痫4例,肺癌化疗后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精神行为异常、共济失调、偏瘫等。神经影像学以双侧大脑半球后部可逆性白质异常病变为特征。结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病因复杂,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大多数病灶为可逆性,但有部分损害可长期存在,尽早正确治疗对减轻神经功能损害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探讨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总结其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特征性PRES临床及影像表现患者的相关病因、临床表现及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脑电图(EEG)、脑脊液检查结果。结果共发现9例PRES患者(男1例,女8例)。相关病因分别为:原发性高血压、妊娠相关、甲强龙治疗、肝硬化及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包括头痛、呕吐、痫性发作、意识障碍、视觉障碍、精神异常或视幻觉。发病期间的最高收缩压平均为161.7mm Hg。其临床症状康复时间多数患者在7 d之内。头颅MRI显示大部分患者有不典型表现,病灶累及额叶、颞叶、小脑、脑干、丘脑及基底节区。未见出血或单侧病灶。EEG显示为慢波。结论头颅MRI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但其中不典型影像表现较为多见。若及早诊断、治疗,该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Cortical blindness is defined as visual failure with preserved pupillary reflexes in structurally intact eyes due to bilateral lesions affecting occipital cortex. Bilateral oedema and infarction of the posterior and middle cerebral arterial territory, trauma, glioma and meningioma of the occipital cortex are the main causes of cortical blindness. 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 (PRES) refers to the reversible subtype of cortical blindness and i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hypertension, diabetes, immunosuppression, puerperium with or without eclampsia. Here, 3 cases of PRES with complete or partial visual recovery following treatment in 6-month follow-up are repor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