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丰富国内左膈下动脉(LIPA)的解剖学资料,为临床LIPA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在尸体上观察LIPA的起始部位,游离解剖LIPA,观察其分支及分布范围,并测量LIPA的起点处的外径和可游离长度。结果 LIPA起源于腹主动脉、腹腔动脉和胃左动脉分别占44.05%、52.38%和3.57%;LIPA和右膈下动脉共干占19.05%,共干长度0~5mm;LIPA起始端外径为(2.26±0.56)mm,可游离长度(109.33±24.63)mm,发出的分支肾上腺上、中动脉和胃上动脉比例分别为100.00%、27.38%和38.10%。结论掌握和了解LIPA及其分支等情况,对相关位置的介入和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128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技术诊断中央型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60例中央型或隔型肺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均予128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造影,并以支气管动脉DSA检查作为对照。比较CTA及DSA对支气管动脉的显示情况及不同管径支气管动脉的检出情况。结果 60例患者中CTA检出共46例患者为单支支气管动脉,14例患者为2支支气管动脉,共检出支气管动脉74支;DSA检出39例患者为单支支气管动脉,21例患者为2支支气管动脉,共检出支气管动脉81支。CTA对支气管动脉支数的检出率为91.36%(74/81),与DSA诊断结果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检出的74支支气管动脉管径在0.92~7.94mm,平均管径(2.34±0.84)mm;DSA检出的支气管动脉管径在0.61~7.85mm,平均(2.26±0.63)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4,P=0.501)。在管径分布方面,CTA对1mm以上的BA管径分布情况与DSA完全相符,仅对≤1mm的支气管动脉漏诊7支,管径分布的诊断符合率为91.36%(74/81)。结论中央型肺癌存在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双重供血的可能,与DSA相比,CTA对中央型肺癌的BA同样有良好显示,且可同时显示是否存在肺动脉供血,可更全面地观察肿瘤供血情况,且无创、扫描快速、操作简单,更易被患者接受,可为中央型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影像依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进展期胃底贲门癌行腹主动脉、腹腔动脉、胃左动脉(LGA)及左膈下动脉(LIPA)造影的意义;探讨LGA and LIPA联合化疗栓塞对进展期胃底贲门癌的价值。方法18例经DSA确认有LGA and LIPA均参与胃底贲门癌供血者行二动脉化疗栓塞术,LGA共行70次TACE,LIPA共行65次TACE。术前除胃镜和钡餐检查外均行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术中常规行腹主动脉、腹腔动脉及LGA and LIPA造影,准确估计腔内外病变情况,在确认供血范围后将导管逐一超选择至LGA and LIPA支,再分别用碘油-抗癌乳剂栓塞肿瘤末梢血管,然后注入明胶海。结果LGA and LIPA联合化疗栓塞后1、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8.9%(16/18)、55.6%(10/18)、38.9%(7/18);有4例均行LGA and LIPA化疗栓塞2-3次后行外科手术根治术,已存活4年和5年,目前仍在随访中。未出现一例严重并发症。结论进展期胃底贲门癌术中行腹主动脉、腹腔动脉及LGA and LIPA造影能进一步明确肿瘤的T分期;行LGA and LIPA联合化疗栓塞是一种疗效好、安全性高、科学合理、并发症少且多为自限性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测肝中静脉(Middle hepatic vein MHV)的解剖结构,为病肝切除和活体肝移植(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LDLT)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78例成人尸体肝膈面沿肝中静脉切开肝实质,显露肝中静脉;对肝中静脉及其属支进行了观测和测量。结果肝中静脉按其属支多少分为3型,l支型75.6%,2支型19.2%,3支型5.2%;肝左、中静脉共干者73%(57例),3支分别汇入者23%(18例),肝左中右静脉共开口1例(3%);肝中静脉注入下腔静脉管径(11.8±2.3)mm,与镰状韧带之间的夹角为(43.04±11.55)°,距膈面的距离(11.14±4.11)mm,总长度(57.8±15.12)mm;肝中静脉属支汇合处的直径(9.61±2)mm,肝中静脉属支的角度(47±17.37)°,肝中静脉属支直径(4.68±1.13)mm。结论对肝中静脉及其属支清晰的解剖学认识对于肝移植及肝切除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256层螺旋CT评价双侧内乳动脉与胸骨正中线之间距离,以及双侧内乳动脉末端分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566例连续行CT胸部增强检查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通过最大密度投影(MIP)及3D容积再现(VR)技术显示患者双侧内乳动脉走行及分支情况。SPSS 17.0对双侧内乳动脉与胸骨正中线距离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566例患者双侧内乳动脉走行及分支情况显示清晰,显示率为100%。右侧内乳动脉第六肋水平与胸骨正中线间距离是(28.32±4.88)mm,左侧距离是(27.87±4.87)mm。右侧间距较对侧稍大,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右侧内乳动脉分支两支者414例(73.14%)、三支者133例(23.50%)、四支者19例(3.36%)。左侧内乳动脉分支两支者461例(81.45%)、三支者102例(18.02%)、四支者3例(0.53%)。两侧内乳动脉分支组合最常见的是右侧两分支-左侧两分支型(348例,61.48%),其次是右侧三分支-左侧两分支型(100例,17.67%)、右侧两分支-左侧三分支型(64例,11.31%)。结论双侧内乳动脉与胸骨正中线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侧距离较左侧稍远。双侧内乳动脉末端分支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256层螺旋CT能够将其清晰显示,对术前评估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碘总量固定情况下不同碘流率(IDR)对膈下动脉(IPA) CT成像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腹部CT血管成像(CTA)患者60例,碘总量为 350 mgI/kg,随机分为A、B、C 组,每组20例.A组:碘浓度300 mgI/mL,注射流率5 mL/s, IDR 1 500 mgI/s;B组:碘浓度350 mgI/mL,注射流率4.3 mL/s,IDR 1 505 mgI/s;C组:碘浓度370 mgI/mL,注射流率4.3 mL/s,IDR 1 591 mgI/s.记录各组IPA各级血管的显示情况及图像质量,测量各组RIPA一级血管及二级血管的CT值.结果 A组和B组IPA各级血管的显示、图像质量、RIPA一级和二级血管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IPA三级血管及其以上分支的显示及图像质量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RIPA一级和二级血管的CT值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碘总量固定情况下,IDR增加使得IPA强化程度增高,图像质量提高,有助于IPA三级及其以上分支能更好地显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肝脏血管成像(MSCTA)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SomatomSensation16螺旋CT机,对2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MSCTA检查及肝动脉DSA造影,并行介入治疗。结果:MSCTA共检出变异动脉4支,肿瘤供血动脉25支,肿瘤染色18例,肿瘤血管17例。门静脉癌栓6例,动静脉分流5例,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形成6例。MSCTA漏诊1例(肝癌有膈下动脉参与的肿瘤供血)。以DSA为标准,MSCTA在检出肝癌供血动脉方面的准确性为96.2%(25/26)。MSCTA显示肿瘤供血血管、肿瘤染色、肝动脉变异与DSA有高度的相关性。结论:16层MSCTA能准确显示腹腔动脉变异、肿瘤供血动脉、肿瘤血管和血管受侵、动静脉分流等指征,对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16层螺旋CT造影剂动态智能跟踪技术(smartprep)显示膈下动脉(IPA),评价其结合多种重建方式在膈下动脉血管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60例因双肾积水、肾小球肾炎、肝硬化或大量腹水行腹部螺旋CT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运用smartprep进行检查,为病例组;另一组运用动脉期延迟25s进行扫描,为对照组.两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另将30例因腹痛、胆囊炎、肝肾囊肿及肝血管瘤等除外心、肾循环障碍的患者,为正常组,亦采用smartprep进行扫描.记录所有病例最终CT峰值,主动脉峰值时间根据Elapsed time显示予以记录.薄层横断面图像传入ADW4.3工作站,分别采用容积重建(VR)、最大强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3种方式进行血管重建.对比3种后处理方式显示膈下动脉的级别,并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病例组主动脉的平均强化峰值为(132±20.29)Hu,主动脉峰值平均延迟时间为(28.63±8.97)s.对照组主动脉平均强化峰值为(122±24.97)Hu,与病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2,0.002<P<0.005).正常组主动脉平均强化峰值为(148±22.03)Hu,主动脉峰值平均延迟时间为(25.97±7.63)s.重建方式双侧IPA均无差别.结论 16层螺旋CT造影剂动态跟踪技术可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合的成像参数,消除个体差异的影响,配合多种重建方式可良好的显示膈下动脉.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探讨曲面重建成像对面神经管走行全貌及各段管径大小的显示能力.方法:随机对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行内耳检查并无颞骨病变的45例患者,行多层螺旋CT颞骨岩部高分辨率容积扫描,随后将采集数据进行超薄层原始放大后传到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完成双侧面神经管的曲面重建,并分别测量管腔宽径大小及各段长度值.结果:45例患者(90耳)中40例(88.9%)能完整显示双侧面神经管走行,并能准确测量各段管径大小及长度,3例(6.7%)仅显示一侧的面神经管,2例(4.4%)双侧均无法显示.面神经管左、右侧迷路段、鼓室段、乳突段及总长分别为(3.66±0.31)mm、(11.55±1.15)mm、(13.51±1.08) mm、(26.32±2.61)mm和(3.53±0.23) mm、(11.24±1.21)mm、(13.12±1.24) mm、(26.73±2.31)mm.面神经管左、右侧迷路段、鼓室段、乳突段及总管径分别为:(0.82±0.11)mm、(1.15±0.12)mm、(1.18± 0.14)mm、(3.09±0.11)mm和(0.79±0.13)mm、(1.19±0.21)mm、(1.21±0.15)mm、(3.15±0.22)mm.结论: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对显示面神经管的影像解剖具有重要的价值,为面神经病变的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评价肺动脉栓塞CTA表现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肺动脉栓塞36例临床和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使用GE LightSpeed 64层螺旋CT或e-Speed电子束CT行常规扫描及CTA,横轴位图像和多种后处理技术观察肺动脉改变及相关征象.结果 36例共2 070支肺动脉纳入分析,748支显示了栓塞,占36.1%.216支肺叶动脉中,75支显示了栓塞(34.7%),720支肺段动脉中,319支显示了栓塞(44.3%),1 134支亚段肺动脉中,354支显示了栓塞(31.2%).根据临床表现将患者分为危重组和非危重组.危重组15例,肺动脉栓塞指数为(56.7 4±11.3)%,中央肺动脉受累39支(43.3%),右心室最大短轴和左心室最大短轴比(RV:LV比)为(1.46±0.62).非危重组21例,肺动脉栓塞指数为(27.4±9.6)%,中央肺动脉受累36支(28.6%),RV:LV比为(1.06±0.35),两组指标测量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直观地显示有无肺动脉栓塞、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肺动脉栓塞指数>40%可作为诊断大面积肺动脉栓塞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外侧裂血管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外侧裂池的结构特点及池内血管分布,了解侧裂池及内血管与周边结构的关系。方法取12具成年人新鲜尸头,在显微镜下解剖外侧裂池并观察其血管分布。结果M1段分叉夹角度数左侧为(94.5±34.2)°,右侧(94.8±31.64)°。M2段上下干直径;左上干为(2.13±0.3)mm,左下干为(2.16±0.48)mm。右上干为(1.97±0.32)mm,右下干为(2.12±0.4)mm。脑岛表面动脉分支数左侧为(9.58±1.3)支,右侧为(9.58±1.2)支。盖段的血管分布支数左额顶盖上界为(5.8±0.9)支,下界为(3.8±0.7)支;右额顶盖上界为(6.25±0.9)支,下界为(3.75±0.7)支。结论脑岛皮质表面上的动脉成“扇形”运行,盖段动脉基本上是脑岛回环段的直接延续。熟悉大脑中动脉在脑岛分布,认清真正的分叉对手术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邓元子  钟志敏  韦华  刘超  张海 《中国医药导报》2012,9(4):160-161,163
目的总结分析23例复杂先心病合并畸形冠状动脉横跨右心室流出道重建右室流出道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0月~2011年10月期间合并冠状动脉畸形的法洛四联症(18例)和右室双出口(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动脉或前降支,13例左前降支起源于右冠状动脉,4例有异常粗大的圆锥动脉,均横跨右室流出道(近肺动脉瓣环处)。11例采用畸形冠状动脉上下右心室流出道双切口,5例采用畸形冠状动脉下右心室流出道切口,3例采用心外管道,4例采用肺动脉干与右心室直接吻合术。结果手术死亡3例,死亡率为13%,无远期死亡,手术死亡原因主要为低心排综合征。随访1~30个月,患者右室-肺动脉压差为(27.2±15.3)mm Hg(1 mm Hg=0.133 kPa)。结论应仔细探查畸形冠状动脉的走行;根据右心室流出道狭窄程度和畸形冠状动脉走行特点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眼动脉变异起自脑膜中动脉的解剖学调查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眼动脉的起点 ,重点调查异常眼动脉的起始、分支及口径 ,为临床视力障碍提供病因资料。方法 体视显微镜下观察 1 0 0侧成人脑颅眼动脉起始 ,对异常起自脑膜中动脉的眼动脉起始、分支和相关动脉口径进行测量。结果 眼动脉起自颈内动脉95侧 (95 % ) ;异常起始 5侧 (5 % ) ,其中单侧起自脑膜中动脉前支 1例 ,双侧分别起自左右脑膜中动脉前支 2例 ,脑膜中动脉平均内径1 .9mm ,眼动脉平均内径 1 .1mm ,与正常的眼动脉口径无明显差异。结论 中老年人不明原因的视觉障碍或颅骨颞区外伤、颞区的硬膜外血肿、颞区硬脑膜肿瘤同时伴视力障碍患者 ,眼动脉异常起于脑膜中动脉并受损的原因不能除外。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腹壁下动脉、冠状动脉及主动脉-冠状动脉桥进行测量,为临床医生应用腹壁下动脉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提供解剖学及血流动力学资料.方法:应用解剖方法,对腹壁下动脉长度和外径、冠状动脉各外径及主动脉-冠状动脉桥的长度进行测量;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腹壁下动脉及冠状动脉的管径、血流速度进行测量.结果:解剖下腹壁下动脉长度为(13.00±2.58)cm,其起始处管径为(2.95±0.21)mm,与腹直肌外缘相交处管径为(2.51±0.32)mm,脐下1.0 cm处管径为(1.60±0.26)mm.彩色多普勒超声下腹壁下动脉起始处内径为(2.98±0.37)mm,距起始5 cm处内径为(2.60±0.27)mm,血流速度为(57.00±6.78)cm/s;左冠状动脉主干管径为(4.90±0.76)mm,右冠状动脉主干管径为(3.58±0.63)mm,血流速度为(48.50±7.72)cm/s;主动脉-冠状动脉桥的长度为(10.95±1.35)~(15.30±2.82)cm.结论:腹壁下动脉用于游离移植能桥接主动脉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主干,其管径、血流速度与冠状动脉管径、血流速度相匹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术前可对腹壁下动脉作为移植血管的安全性进行评估,为临床随访提供一种新的无创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CTA)对面动脉进行解剖学研究.方法 挑选已行CTA检查并无血管及其他病变的病例共45例,采用荷兰PHILIPS公司Brilliance 16排螺旋CT,经肘静脉注入欧乃派克350 mgI/ml.后处理技术主要采用MIP及Volume Render(VR),按左右面动脉分别进行统计.结果 左侧面动脉:45例中有44例(97.8%)起自颈外动脉,距离颈动脉分叉处4.50~47.90 mm,平均(18.77±8.98)mm;1例(2.2%)起自颈总动脉.右侧面动脉:45例(100%)均起自颈外动脉,距离颈动脉分叉处6.80~39.70mm,平均(19.23±8.25)mm.双侧面动脉均以独立起于颈外动脉多见,其次为舌、面动脉共干起于颈外动脉,左侧面动脉中颏下动脉与面动脉共于以及甲、舌、面动脉共干各1例.左侧面动脉干管径1.40~4.70 inln,平均(2.83±0.77)mm;右侧面动脉干管径1.60~4.30mm,平均(2.8±0.79)mm.左侧面动脉终止于口角以下12例(26.67%),口角至鼻翼之间7例(15.56%),鼻翼以上26例(57.77%).右侧面动脉终止于口角以下7例(15.56%),口角至鼻翼之间12例(26.67%),鼻翼以上26例(57.77%).双侧面动脉均以穿过下颌下腺实质多见(左侧23例、右侧24例),其次为下颌下腺深面走行(左侧11例、右侧9例).结论 16排螺旋CTA可以无创性术前评价面动脉,借助功能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可以清晰显示双侧面动脉的起源、走行、分布及中止部位.为临床医师提供详细的资料,有利于整形外科的皮瓣设计和显微血管外科手术的术前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59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检出率、诊断准确率。结果 CT平扫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检出率、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4.57%、69.49%,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检出率、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6.61%、94.91%,明显高于CT平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614、13.034,P<0.001);CT平扫中,41例(69.49%)患者瘤体边界不清,瘤体位于肝右叶者35例(59.32%),位于肝左叶者24例(40.67%);门静脉癌栓多为低密度或高低密度混合影,门静脉主干或分支均可见不同程度的扩张,门静脉主干平均直径(2.12±0.99)cm,右门静脉扩张呈现为竹节状。三期增强扫描中,31例(52.54%)患者动脉期低密度门静脉癌栓内及其周围可见网状供血动脉,出现"门静脉铸形",呈不均匀强化;多数原发性肝癌患者受累肝实质均可见斑片状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患者门静脉腔内呈现不同范围充盈缺损。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检出、诊断准确率高,能清晰显示病灶图像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72具成人尸体上发现9例甲状腺最下动脉,出现率为12.5%.分别起于无名动脉、右颈总动脉、主动脉弓和右胸廓内动脉;其中起于无名动脉者占55.6%.此动脉在第9~3气管软骨的前方外行或上行,在第4气管软骨处的平均外径为1.0mm.  相似文献   

18.
843例肝移植供肝动脉的解剖变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肝移植供肝动脉的解剖类型和避免变异肝动脉损伤的供肝切取及修整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2006年7月共计843例供肝切取和修整过程中肝动脉变异资料.结果 在843例供肝中,肝动脉解剖总变异率为20.4%(172/843),其中发生频率最高的是变异肝右动脉来自肠系膜上动脉占6.67%(57/843),其次为肝左动脉来自胃左动脉占6.41%(54/843),来自腹腔干或胃十二指肠动脉占1.66%(14/843),变异肝右动脉来自腹腔干、肝总动脉或胃十二指肠动脉占1.54%(13/843),变异肝左动脉和变异肝右动脉同时存在占0.83%(7/843),肝总动脉来自肠系膜上动脉占1.54%(13/843),肝总动脉来自腹主动脉占0.95%(8/843).结论 肝动脉变异发生率较高,在供肝切取及修整过程中易受到损伤.熟悉肝动脉常见变异类型,并保持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和腹腔干的完整性是减少供肝变异肝动脉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掌握腹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位置、长度和管径,以指导外科临床各种插管操作。方法采用血管X线造影、剥离、血管铸型,分别对32具成人尸体的腹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位置、长度、外径进行观测和相关统计分析,提供腹主动脉及其部分分支血管的位置、管径及长度的具体数据。结果肝总动脉外径4.72±0.12 mm,胃左动脉外径3.11±0.09 mm,胃右动脉外径1.89±0.05 mm,脾动脉长度66.0±15.0 mm、外径9.74±3.0 mm,胰十二指肠下动脉长度12.9±8.20 mm、外径2.81±0.96 mm,中结肠动脉长度36.8±21.3 mm、外径3.50±1.70 mm,右结肠动脉长度39.7±18.0 mm、外径2.48±0.60 mm等。结论为临床上进行选择性动脉造影、微创术、动脉栓塞疗法和动脉插管化疗提供具体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