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2分类(AngleⅡ2)错髁突前伸运动的轨迹特征,并比较与个别正常之间的差异。方法AngleⅡ2患者20例,其中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的AngleⅡ2患者9例和无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的AngleⅡ2患者11例,个别正常15名,利用CADIAX(Ⅲ型)髁突运动轴图描记仪分别记录前伸后退运动的髁突运动轨迹,并对其运动特征进行定性的和定量的分析研究。结果AngleⅡ2髁突前伸运动轨迹左右基本对称,重合性好。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和无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的AngleⅡ2患者其髁突垂直向最大位移和矢状髁导斜度均大于正常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ngleⅡ2错前伸运动的垂直分量较大,可能与前牙深覆合和髁突位置有关。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对其髁突前伸运动轨迹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青少年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者髁突运动轨迹的特征及其与正常者的差异。方法选取青少年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和正常各25例,应用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仪(computer aided diagnosis axiograph,CADI-AX)记录各种下颌运动时其髁突的运动轨迹。结果实验组双侧髁突开闭口轨迹运动幅度减小、位移量小于正常者(P<0.05);前伸后退轨迹前伸幅度增加,位移量大于正常者(P<0.05);侧方运动时,非工作侧髁突在矢状面上的轨迹较前伸轨迹向前下方倾斜度增加。髁突位移5mm时矢状面倾斜度在各种下颌运动时均大于正常者(P<0.05)。结论实验组髁突运动轨迹与正常相比有显著差异,可能与其髁突位置、前牙覆覆盖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年轻女性骨性Ⅱ类错上前牙牙槽骨厚度的特点,及其与骨性Ⅰ类错上前牙牙槽骨厚度差异。方法 选取年轻女性骨性Ⅱ类、Ⅰ类错锥形束CT(CBCT)影像各30例,以上颌腭平面为水平基准平面,分别作右上前牙的矢状向切面,测量唇舌侧牙槽骨厚度。结果 Ⅱ类组上颌中切牙、侧切牙舌侧牙槽骨厚度在根尖、根中水平均小于Ⅰ类组(t=1.47~2.69,P<0.05);Ⅱ类组上颌尖牙舌侧牙槽骨厚度在根中水平小于Ⅰ类组(t=3.45,P<0.01)。Ⅱ类组上前牙牙槽骨最薄处均位于唇侧根中水平,最厚处均位于舌侧根尖水平。结论 骨性Ⅱ类错与骨性Ⅰ类错上前牙牙槽骨牙槽骨厚度有一定差异,且骨性Ⅱ类错内收治疗的风险更大,内收治疗时应谨慎设计。  相似文献   

4.
目的:正畸矫正伴有单侧后牙正锁安氏Ⅱ类错畸形,观察治疗前后髁突位置变化。方法:伴单侧后牙正锁安氏Ⅱ类错畸形15例患者为实验组,安氏Ⅰ类错畸形20例患者为对照组,通过正畸矫正后,利用颞下颌关节的CT图像分别测量关节前间隙、后间隙和上间隙,以及计算髁突在关节中的前后位置,同时比较治疗前后有无差异。结果:实验组双侧的关节前间隙值均大于对照组的前间隙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双侧的后间隙值均小于对照组的后间隙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双侧的关节前间隙值小于治疗前的前间隙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关节后间隙值大于治疗前的后间隙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上间隙值大于治疗前的上间隙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实验组髁突位置后位居多(占66.7%),正畸治疗后大部分位于中位(占73.4%),后位仅占13.3%.对照组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中位居多。结论:正畸治疗在解除了单侧后牙正锁的干扰后,更有利于调节上下颌的咬合关系,使处于后移位的髁突向前下方移动,这有助于颞下颌关节的平衡与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揭示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髁突运动规律,并比较与正常之间的差异。方法普查出安氏Ⅱ类1分类错15例与正常志愿者30例,用CADIAX髁突描记仪记录每位志愿者的髁突运动。结果 (1)双侧髁突开闭口轨迹运动幅度小于正常;(2)前伸后退运动时前伸幅度增加,位移量大于正常牙合;(3)向右侧方运动时右侧髁突的前后向最大移动量大于正常,垂直向最大移动量大于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志愿者髁突运动轨迹较典型,以矢状向移动量大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髁突前伸运动轨迹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遥  秦朴  赵蔚萍  杜跃华 《重庆医学》2008,37(5):461-463
目的 探讨安氏Ⅱ类2分类(AngleⅡ2)错(牙合)髁突前伸运动的轨迹特征,并比较与个别正常(牙合)之间的差异.方法 AngleⅡ2患者20例,其中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的AngleⅡ2患者9例和无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的AngleⅡ2患者11例,个别正常(牙合)15名,利用CADIAX(Ⅲ型)髁突运动轴图描记仪分别记录前伸后退运动的髁突运动轨迹,并对其运动特征进行定性的和定量的分析研究.结果 AngleⅡ2髁突前伸运动轨迹左右基本对称,重合性好.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和无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的AngleⅡ2患者其髁突垂直向最大位移和矢状髁导斜度均大于正常(牙合)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ngleⅡ2错(牙合)前伸运动的垂直分量较大,可能与前牙深覆合和髁突位置有关.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对其髁突前伸运动轨迹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青少年和成人安氏Ⅱ类一分类亚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畸科收治的40例安氏Ⅱ类一分类亚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包括青少年和成人各20例。所有患者治疗前接受锥体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BCT)检查,比较青少年组和成人组患者双侧颞下颌关节的差异。结果①青少年组中性侧髁突形态、位置和关节窝形态分别与远中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成人组:与中性侧相比,远中侧髁突内外径、髁突前后径、髁突长轴与正中矢状线成角、髁突最大轴面面积、髁顶高度、关节间隙(内、上、后)较小,远中侧关节前间隙、关节窝深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成人组远中侧髁突中心到正中矢状面距、关节中间隙、关节外间隙、关节窝长度、关节结节后斜面倾斜角度与中性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成人组中性侧髁突内外径、髁突前后径、髁突最大轴面面积、髁顶高度、关节窝深度和关节窝长度均大于青少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中性侧髁突中心到正中矢状面距、髁突长轴与正中矢状线成角、关节间隙(内、中、外、前、上、后)、关节结节后斜面倾斜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成人组远中侧髁突内外径、髁突前后径、髁顶高度、关节前间隙、关节窝深度、关节窝长度、关节结节后斜面倾斜角度大于青少年组,成人组远中侧髁突长轴与正中矢状线成角、髁突最大轴面面积、关节间隙(内、上、后)小于青少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远中侧髁突中心到正中矢状面距、关节间隙(中、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青少年安氏Ⅱ类一分类亚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双侧颞下颌关节有一定的生长潜力。与中性侧相比,成人安氏Ⅱ类一分类亚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远中侧髁突向后上内移位且形态较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Mandibular Advancer—一种新型治疗AngleⅡ类错畸形的矫治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An-gleⅡ类Ⅰ分类错畸形患者27例,戴用该矫治器4~6个月。[结果]26例患者在覆覆盖,面部侧貌及头颅侧位片分析均获得满意的疗效。[结论]Mandibular Advancer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AngleⅡ类错畸形的矫治器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CBCT研究单侧下颌牵张成骨术手术前后双侧髁状突体积变化。方法:利用mimics 15及3-matic 7.0研究我院正畸科一位半侧颜面短小症患者手术前、手术后牵张成骨前,牵张成骨结束时,手术后5个月CBCT中双侧髁状突形态、体积变化。结果:术后5个月后左侧髁状突上下径明显大于手术前。牵张成骨后左侧髁状突体积明显小于手术前。牵张成骨后右侧髁状突体积明显小于术前(P0.05)。结论:在手术前至术后牵张成骨及术后5个月期间双侧髁状突形态、体积具有显著性变化。单侧牵张成骨,刚完成时双侧髁状突均发生吸收,但术后半年内有恢复倾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CBCT研究安氏Ⅱ类错颌畸形伴颞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的关节改变特点。方法选择安氏Ⅱ类错颌畸形伴TMD患者20例,列为观察组,选择正常志愿者20例,列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关节前、后、上间隙宽度及髁状突位置。结果观察组前间隙大于对照组,后间隙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间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计算In(P/A)值,观察组髁状突前移位、中位、后移位构成比分别为:20%、25%、55%,对照组分别为:25%、60%、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氏Ⅱ类错颌畸形伴TMD患者关节后间隙变窄显著,髁状突有后移倾向。  相似文献   

11.
郭亚琳  叶晓红 《当代医学》2011,17(27):102-103
目的观察AngleⅡ类Ⅰ分类错畸形双期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双期治疗的必要性。方法 12例AngleⅡ类Ⅰ分类错畸形患者中7例(8~11岁)采用双期治疗(即替牙期与恒牙期治疗,5例(12~22岁)采用单期治疗(即恒牙期治疗)的方法。结果 12例患者在纠正畸形、改善面容等方面均取得满意的效果,且7例双期治疗患者在较小年龄减小了深覆、深覆盖,改善了面容,从而提高了自信心。结论 AngleⅡ类Ⅰ分类错畸形双期治疗较单期治疗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目前对不同年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nilateral complete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患者双侧颞下颌关节对称性的研究结果仍存在争议,本实验通过分析不同发育时期UCLP患者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和髁突形态,探讨其对称性的差异,为UCLP患者序列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90例UCLP患者,按照年龄及牙列发育分为替牙列组(31例)、年轻恒牙列组(31例)、年长恒牙列组(28例)。将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导入Invivo 5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测量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髁突高度、内外径和前后径,并计算其不对称性指数。结果:各组间髁突高度和前后径的不对称性指数从小到大依次为替牙列组<年轻恒牙列组<年长恒牙列组(均P<0.05);替牙列组与年轻恒牙列组髁突内外径和不对称性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均小于年长恒牙列组(均P<0.05)。与正常侧相比,各组裂隙侧髁突高度均偏小(均P<0.05);替牙列组裂隙侧关节前间隙偏小(P<0....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自滑式矫治器在AngleⅡ类错中治疗前牙深覆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自滑式矫治器配合固定治疗技术治疗AngleⅡ类错。结果:自滑式矫治器可随同各种固定矫治技术在治疗中控制前牙区的垂直向移动,在矫治过程中改变曲线的深度时即以改善口唇的突度。结论:在Ⅱ类错中应用自滑式矫治器可在短期内很好的打开咬合,改善患者面部的侧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对左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的气道及颅面形态与Ⅰ类错畸形患者进行对比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和支持。方法:选取左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年龄(11.3±1.49)岁]及Ⅰ类错畸形患者[年龄(12.5±1.01)岁]各22例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利用Dolphin软件对其气道及颅面三维形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的口咽体积、气道总体积以及最小横截面积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其上颌长度、SNA角、下颌升支长度、下颌长度、ANB也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左侧唇腭裂患者的口咽气道体积明显小于Ⅰ类错畸形患者,其上、下颌骨发育均有不足,但以上颌骨发育不足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Wits值、ANB角和APDI对AngleⅠ类错颌骨矢状关系评价的可靠性。方法采用计算机数字化仪测量法分别测量60例AngleⅠ类错患者的头颅侧位片,计算Wits值、ANB角、APDI及其变异系数,并对3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Wits值、ANB角和APDI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55、0.44、0.55,且3者间均有相关关系(P均=0.000)。结论Wits值、ANB角和APDI均可作为评价AngleⅠ类错颌骨矢状关系的指标,但APDI更具有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BCT)分析安氏Ⅱ类亚类偏颌畸形患者正畸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及下颌骨的形态特征.方法 对60例生长发育高峰期及高峰期后的安氏Ⅱ类亚类偏颌畸形患者正畸治疗前后使用CBCT采集颅面Dicom数据,使用Mimics 15.0对骨组织进行三维重建,并建立三维坐标系.选择描述下颌骨、髁突及关节窝的11对测量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生长发育高峰期的安氏Ⅱ类亚类偏颌畸形患者正畸治疗前后中性侧与远中侧的下颌骨、髁突及关节窝形态无明显差异;生长发育高峰期后的患者治疗前中性侧的下颌支长度、髁突全高及关节窝前部宽度明显大于远中侧(P<0.05),而治疗后只有中性侧的关节窝前部宽度大于远中侧(P=0.023).结论 安氏Ⅱ类亚类偏颌畸形是有功能性下颌偏斜向骨性偏斜发展,而在生长发育高峰期对其进行治疗,有利于减少后期的骨性畸形.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成人AngleⅡ类1分类错采用上颌单颌拔牙正畸治疗前后牙颌面硬软组织变化,评价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5例AngleⅡ类1分类错正畸患者,男11例,女14例,年龄16~28岁,平均18.08岁,上颌拔除第一前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和上颌强支抗进行矫治,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矫治前后硬软组织的变化进行测量,分析其测量结果。结果:25例AngleⅡ类1分类错成人患者,治疗完成后均达到理想的侧貌外形,磨牙为远中尖窝锁结关系,前牙覆,覆盖正常,上切牙明显内收,下切牙位置基本不变或轻微唇倾,上下唇突度明显减小,鼻唇角增大。结论:成人AngleⅡ类1分类错患者经过单颌拔牙掩饰性治疗,面型明显改善,取得理想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直丝弓矫治器联合肌激动器非拔牙矫治AngleⅡ类1分类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AngleⅡ类1分类患者14例,在不拔牙的情况下使用直丝弓联合肌激动器对其矫治,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在(25±3)个月完成治疗,治疗后下颌前移,建立了Ⅰ类磨牙关系,覆、覆盖正常,侧貌好。结论直丝弓联合肌激动器对AngleⅡ类1分类错畸形进行非拔牙矫治,疗效可靠,是可以推广的一项矫治技术。  相似文献   

19.
郭亚琳  叶晓红 《当代医学》2011,17(25):63-64
目的观察使用摇椅弓矫治成年人前牙深覆深覆盖伴散隙的AngleⅠ类错畸形病例的临床效果。方法运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主要使用摇椅弓、结合使用链状橡皮圈等对10例前牙深覆深覆盖伴散隙的AngleⅠ类错畸形成年病例进行矫治。结果 10例成年患者均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磨牙中性关系、前牙覆覆盖正常、面型明显改善。结论摇椅弓在矫治成年人前牙深覆深覆盖伴散隙的AngleⅠ类错中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改良Twinblock矫治生长发育期安氏Ⅱ~1类错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21例采用改良Twinblock矫治的恒牙早期安氏Ⅱ~1类错病例,分别在治疗前(T_1)、戴用矫治器后1周(T_2)、治疗结束时(T_3)拍摄双侧闭口薛氏位X线片,行颞下颌关节间隙测量。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戴矫治器后1周关节前后间隙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矫治前后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Twinblock矫治器可引导后缩的下颌及髁突前移改建,并稳定于正常关节位,矫治结束后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不受矫治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