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振刚  张团委  吴开春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3):66-67,70,161
目的比较上消化道钡餐造影与螺旋CT对胃底贲门癌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其临床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由手术病理证实的胃底贲门癌患者,手术前均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和CT增强检查。分为钡餐组与CT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黏膜病变、胃泡内软组织肿块、恶性龛影、胃壁增厚及食管下端变窄的检出率。结果与CT组相比,钡餐组患者的黏膜病变(X^2=21.361,P=0.006)、胃泡内软组织肿块(X^2=11.423,P=0.015)、恶性龛影(x^2=13.217,P=0.012)的检出率均明显增加,而胃壁增厚(X%2=19.124,P=0.008)的检出率减少,食管下端变窄(X^2=5.498,P=0.063)的检出率无差异。结论胃底贲门癌患者应结合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和螺旋CT检查,从而提高贲门癌的临床诊断与愈合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对在胃底贲门癌的诊断中分别采用上消化道钡餐造影与螺旋CT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60例胃底贲门癌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进行分组,给予螺旋CT诊断的患者设为对照组,给予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的患者设为试验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影像表现的检出情况和临床诊断情况进行比对。结果:试验组的恶性龛影检出率(90.00%)、软组织肿块检出率(93.33%)、黏膜病变检出率(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恶性龛影检出率(33.33%)、软组织肿块检出率(40.00%)、黏膜病变检出率(43.33%),但试验组患者的胃壁增厚检出率(36.67%)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胃壁增厚检出率(80.00%);试验组患者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以及Youden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在胃底贲门癌的诊断中更为突出,同时联合螺旋CT检查可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值得临床进一步使用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与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对胃底贲门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疑似胃底贲门癌患者4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首先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诊断,然后再用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检出率。结果术后病理学检查显示,45例疑似胃底贲门癌患者中40例患者确诊为胃底贲门癌,检出率为88.89%;经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确诊为胃底贲门癌者29例(其中假阳性3例),准确率65.0%(26/40);经64排螺旋CT确诊为胃底贲门癌者33例(其中假阳性1例),准确率80.0%(32/40);通过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出黏膜病变率和恶性龛影率分别为84.44%和66.67%,明显优于采用螺旋CT诊断出的55.56%和44.4%(P0.05);通过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出胃壁增厚率为40.00%,明显低于螺旋CT诊断出的77.78%(P0.05);通过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出软组织肿块率为77.78%,略高于采用螺旋CT诊断出的68.89%(P0.05)。结论在临床上,对于胃底贲门癌患者进行诊断时,综合运用螺旋CT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才能更好的判断和了解患者病情,从而有助于治疗,提高患者的预后,以此增强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贲门癌的钡餐造影X线表现,提高贲门癌的X线诊断水平。方法对39例经胃镜或病理活检证实的贲门癌的双对比钡餐造影X线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贲门癌病例,主要表现有软组织肿块影(20例);贲门胃底变形、贲门角切迹改变(7例);贲门区龛影(3例);胃底小弯侧变形、僵硬(9例);食道下段改变(36例)。本组39例中除3例早期外,其余均有食管下段不同程度的侵犯。结论X线钡餐造影是检查贲门癌的首选方法,良好的双对比钡餐造影,采用多体位、多角度观察,可以提高贲门癌的X线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例1:女,46岁.因上腹部不适伴吞咽困难3月余,近期加重,以胃癌收入院.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气钡双重造影示胃底贲门口周围直径约5~6cm大小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影,略呈小分叶状改变,该处黏膜紊乱、平坦,局部中断、破坏,卧位时见该处有不规则裂隙样龛影;下段食管及邻近胃壁无明显浸润僵直等侵犯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胃底贲门癌的X线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提高胃底贲门癌早期诊断率。方法搜集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胃底贲门癌40例患者的完整资料,对其临床及X线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均有黏膜或黏膜皱襞的改变,有5例表现为贲门上抬,29例表现贲门部位黏膜增粗、紊乱、中断及消失;32例患者侵犯食管下段,食管下端变窄;16例胃底部见软组织肿块;6例变病向下侵犯胃小弯垂直部。结论采用X线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可明显提高胃底贲门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食管癌X线钡餐造影与CT检查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X线钡餐造影与CT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食管癌的X线钡餐造影与CT检查结果。结果10例早期食管癌的X线表现为:局限性粘膜中断破坏,小的龛影和充盈缺损,局限性腔壁线毛糙和管壁僵硬;48例中晚期食管癌的X线表现为:明显的粘膜紊乱、中断及破坏,不规则的充盈缺损和龛影,管腔狭窄,管壁僵硬,扩张受限,钡剂通过受阻,纵隔内软组织肿块影。10例早期食管癌CT检查仅发现6例,表现为局限性的管壁增厚;48例中晚期食管癌的CT表现为: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软组织肿块,周围组织器官侵犯,淋巴结和肝肺等远处转移。结论食管癌首选食管钡餐检查,对于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X线钡餐造影优于CT检查。CT除可显示食管癌病变本身外,还可显示周围组织器官侵犯及淋巴、远处转移情况,可为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临床研究证实胃癌多发于胃底或者贲门部,且均位于肋弓内侧,因而进行腹部触诊不易扪及,同时由于胃底黏膜情况复杂而多变,最终导致胃底贲门癌临床诊断困难[1]。近几年来螺旋CT诊断胃底贲门癌的临床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所关注,但由于其对设备以及检查前准备都有较高的要求,因而限制了其应用推广[2]。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包含气钡双重造影和气腹胃壁造影,这两种诊断技术的诊断结果被大多数临床医师所认可,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研究旨在分  相似文献   

9.
贾兴平 《陕西医学杂志》2012,41(10):1347-1348
目的:探讨贲门癌的影像学表现及其早期诊断。方法:对经影像学检查,手术和病理证实的56例贲门癌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贲门癌的基本X线表现为:贲门区软组织肿块;胃底变形及胃体上部浸润;贲门区龛影;食管下端浸润;钡流分叉、转向和喷射现象。结论: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贲门癌的重要手段之一,早期诊断能够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0.
孙永康 《中外医疗》2009,28(31):188-189
目的研究分析贲门癌的气钡双对比连影的X线表现,提高对贲门癌的X线诊断水平。方法本文对39例经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贲门癌的胃双对比钡餐造影X线表现分析。结果贲门部软组织肿块(35例),表现为结节状、分叶状、半球形;贲门区龛影(5例),多数为浅龛影;食道下段浸润(32例),呈索条状粘膜下浸润;胃体小弯侧僵硬(9倒),小弯侧胃壁僵硬,与正常胃壁闯形成小切迹或凹陷,粘膜变平.消失。结论X线气钡双重造影是诊断贲门癌的首选方法。良好的双对比钡餐造影,取多体位、不同角度,全方位观察,可以提高贲门癌的X线捡出率。  相似文献   

11.
郭瑛 《中国医药导报》2009,6(10):233-234
目的:探讨贲门癌气钡双对比造影的X线征象。方法:收集我院2002~2007年经手术病理或内镜活检证实的124例贲门癌病例,对其气钡双重造影的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贲门区软组织肿块72例,胃底溃疡64例,食管下段受累48例,钡剂分流118例。结论:贲门癌的X线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传统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对中晚期贲门癌易检出。早期需要结合胃镜及CT扫描。  相似文献   

12.
胃底贲门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其检查方法历来以钡餐造影和内窥镜检查为主要手段,自80年代后期以来,CT作为一种新型的诊断手段进入这一领域,特别是螺旋CT的广泛应用,尤其是胃底贲门部,CT有其特殊的诊断价值。本研究收集了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底贲门癌患者的CT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胃底贲门癌CT征象及CT检查在胃底贲门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与气钡双重造影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经胃镜活组织病理学证实的48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实施多排螺旋CT扫描诊断及气钡双重造影诊断。观察2组的诊断符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诊断符合率为70.83%,主要表现为胃壁增厚,软组织肿块,以及增厚胃壁表面同时合并有深浅不一的凹陷,凹陷边缘明显隆起呈堤状,均发生于胃体和胃窦部。对照组诊断符合率为58.33%,主要表现为腔壁线僵直,腔壁线毛糙,双边征,充盈缺损,龛影以及胃腔狭窄或梗阻。2组诊断符合率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钡双重造影与CT扫描相结合,应是提高胃癌诊断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张锦  权建渊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0):3564-3565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造影和CT检查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6例均行上消化道造影和C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胃癌病例,分析并总结其X线和CT表现。结果:上消化道造影可显示早期及进展期胃癌。表现为黏膜中断、破坏、腔内充盈缺损、龛影及局部管腔狭窄、管壁僵直和蠕动消失等;CT检查可显示胃壁增厚、肿块、龛影、局部管腔狭窄、管壁僵直等,同时可以观察周围组织受累及远处转移情况。结论: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是胃癌的常规及首选检查方法之一,可用于早期,进展期胃癌的诊断;CT扫描可作为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的补充,确定胃癌分期,同时为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张健  谷力加  冯卫能  李辉 《广东医学》2005,26(11):1485-1485
患者,男,42岁,因上腹痛2个月于2004年11月4日入院。体查: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剑突下轻压痛,肛查未及异常。入院时上消化道钡餐造影:食管中段见长约3 cm局限性充盈缺损,可见黏膜破坏及龛影,局部管腔稍变窄。胸部CT示食管中段壁增厚,边缘久清,纵隔淋巴结未见肿大。胃镜检查距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螺旋CT对食管裂孔疝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30例食管裂孔疝患者,均采用16排螺旋CT检查,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20例食管下端纵隔内(膈上层面后)有软组织肿块影分布,延续至胃腔及食管。团块影有光整边缘,软组织呈完全性均匀密度影5例;食管管壁局部向腔内突出,呈增厚样改变1例;软组织影中有液体密度、气体密度,14例显示中央密度不均。其中,3例同时实施增强扫描,见软组织团块影呈明显强化,与胃壁强化较为类似。4例患者膈上食管下端有囊状液体密度影(纵隔内)。食管下端管腔明显扩张6例。结论螺旋CT对食管裂孔疝的诊断价值较高。对于合并慢性病的老年患者,需积极行CT扫描,以协助食管裂孔疝的诊断,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对胃恶性淋巴瘤的双对比造影X线表现的认识.资料与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经过上消化道双对比造影的12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胃恶性淋巴瘤胃黏膜异常肥大,多发结节,软组织肿块,不规则浅大溃疡,多种形态病灶并存,胃壁增厚,胃腔变窄,蠕动减弱但存在.结论:病变大范围广,数目多,浅大溃疡周围环以巨大黏膜皱壁,巨大软组织肿块周围黏膜无中断,胃壁增厚保持一定的柔软性和蠕动.临术表现与严重程度不成比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提高对胃恶性淋巴瘤的双对比造影 X线表现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 ,经过上消化道双对比造影的 12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胃恶性淋巴瘤胃黏膜异常肥大 ,多发结节 ,软组织肿块 ,不规则浅大溃疡 ,多种形态病灶并存 ,胃壁增厚 ,胃腔变窄 ,蠕动减弱但存在。结论 :病变大范围广 ,数目多 ,浅大溃疡周围环以巨大黏膜皱壁 ,巨大软组织肿块周围黏膜无中断 ,胃壁增厚保持一定的柔软性和蠕动。临术表现与严重程度不成比例。  相似文献   

19.
我们用双对比钡餐铺以饮水X线检查 (简称钡餐辅水 ) ,提高了反流性食管病 (GERD)和反流性食管炎 (RE)的诊断率。现报告如下。1 方法对 30 94例有上消化道症状病例作二步检查 :①同常规上消化道双对比钡餐造影 ,以观察食管下端及贲门的形态学改变 :食管下端粘膜皱襞增粗 >0 .3cm、颗粒样变、龛影、反流时贲门口 >1 .0cm、食管下端管腔狭窄、食管纵向缩短、短食管型食管裂孔疝诊断为RE ;②饮水 1 5 0ml后转动体位并加腹压 ,观察胃食管病理性反流的动态学改变 :胃反流入食管钡液量多以致下段食管被完全充盈 ,并持续 1min、…  相似文献   

20.
一、正常胃CT解剖和扫描技术胃介于食管与十二指肠之间,分为胃底、胃体和胃窦。正常胃壁于CT能清楚显示,厚度为2~5mm,超过1cm为异常。粘膜皱襞变化很大。正常胃壁深度测量是从皱襞间的裂缝到浆膜外缘,有脂肪密度的轮廓,其深度不超过1cm。影响测量准确性的因素是胃脂肪不足和胃内有未消化的食物潴留,很像胃壁增厚或腔内肿块。胃底连接食管腹内段与胃之间。于头侧层面,胃底内侧部示局限性胃壁增厚,可呈小肿块样突入胃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