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了解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开展状况,以提供相关依据.方法 对大连市某高校575名外语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艾滋病各个传播途径的答对率普遍低于2006年的全国调查.以网络为主(61.7%)获取艾滋病知识途径;遇到与性有关问题时的求助对象以同伴为主(57.2%).有过性行为的占7.0%.反对拥有多个性伴的占81.0%,仅有27.1%反对在校期间性行为,反对交易性行为的也仅有27.1%.结论 大学生对有交易的性行为的态度趋于开放.同时,需要加强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
医学生艾滋病知识的调查及其健康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①目的 调查医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情况,探讨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②方法 参考WHO关于艾滋病的知识、态度、信念、行为问卷,根据医学生实际情况编制调查问卷,以无记名选择答案的方式,对558名医学生进行了有关艾滋病知识的调查。③结果 100%的医学生知道艾滋病,但只有67.6%的学生知道艾滋病的病原体是HIV,62.2%的被调查者能正确回答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92.0%的学生对艾滋病病人和HIV感染者表示不歧视,72.4%的学生较关心艾滋病的流行趋势,84.2%的学生认为我国现在广泛地开展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十分必要。④结论 在医学生中加强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在大理地区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为青年大学生预防艾滋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于2010年12月对大理学院入学新生进行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普查,了解大学新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之后对大学生开展理论课学习、知识讲座等多种方式的健康教育。2012年12月,再次进行调查,并与基线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健康教育前比较,健康教育后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问题回答正确率显著提高(P<0.05);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问题得分通过变量重新赋值及加权评分后,以大于或等于60分为知晓;健康教育前,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人数为2619名,不知晓人数为872名,平均得分(64.50±10.22)分,总知晓率为75.67%;健康教育后,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人数为3323名,不知晓人数为138名,平均得分(84.94±12.68)分,总知晓率为96.01%。经过持续的健康教育,总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艾滋病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对艾滋病知晓率,对大学生预防艾滋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一种慢性、致死性传染病。世界上每天平均有1.6万人感染艾滋病毒.我国每年以40%的速度出现新的艾滋病毒感染者.而且大部分是青壮年。控制艾滋病发生和流行的关键是加大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力度。因此.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是当前最好的疫苗。为了解高职高专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状况,我们于2004年9月-2005年1月对某地三所高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怀远县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现况,评价健康教育效果.方法 通过整群抽样,采取面对面问卷调查,将2012年调查结果与2009年基线比较分析.结果 2012年初中组和高中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分别为65.25%和88.50%,较2009年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中组艾滋病知识来源主要依赖传统方式,高中组干预前后知识来源渠道呈现多样性.结论 怀远县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明显,但距离十二五规划目标仍有较大差距,需要探索适应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健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6.
班志民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3,16(1):40-41
艾滋病是获得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英文缩写的音译,它是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e Deficiency Virus,HIV)侵入人体后破坏人体免疫功能,使人体发生多种不可治愈的感染和恶性肿瘤,最后导致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自1981年全球发现首例AIDS病例以来,短 相似文献
7.
高校不同学历师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前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翠欢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29(6):990-992
目的了解高校不同学历师生对艾滋病的认知、预防知识、态度及健康教育干预效果,为高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实施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河池学院初教系中专生、大专生及教师共计1842人。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前后的调查。结果师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回答正确率,从干预前后比较,中专生由64.01%提高到91.49%、大专生由64.27%提高到92.25%、教师由79.19%提高到97.56%。所测项目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0.01),与学历、年龄有关。与性别、专业无关。结论学生对艾滋病知识认知尚不够全面深入,健康教育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8.
蒙启飞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6)
艾滋病,又称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一种让人谈“艾”色变的难治之症.由于AIDS流行因素广泛存在、预防干预方式特殊、治理的科学技术手段有待于突破等局限,AIDS防治形势十分复杂、严峻,AIDS正由吸毒、卖淫、嫖娼等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目前没有治愈AIDS的方法,对抗AIDS的最好方法是避免感染.但是,在我国,大部分人不知道AIDS病毒是怎样传播的,也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不受传染.无知加剧了AIDS的传播,而预防教育是防止AIDS感染的最好方法.笔者就健康教育对预防控制AIDS流行的作用进行粗略探讨. 相似文献
9.
许金秀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33(6):863-864
目的了解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镇中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情况,对艾滋病的态度及健康教育后的效果,为今后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如皋市白蒲镇抽取2所中学,对所有初二和高二年级共2 05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随后对这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并于1个月后再次采用同一试卷评估。结果健康教育活动后学生关于艾滋病常识、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正确回答率有显著提高。蚊虫叮咬是否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明显提高达到85.63%,与干预前50.22%相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干预后有1 257人(61.23%)的学生能接受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患者一起交往、工作和学习,与干预前793人(38.63%)相比较有了明显的提高(P<0.01)。结论在中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有明显效果,以学校为平台对学生进行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干预是非常必要而且有效的;消除中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及患者的歧视,是今后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青岛市郊区农民有关艾滋病知识及态度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了解青岛市郊区农民有关艾滋病的知识水平及态度,为有针对性地在农民中进行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提供依据。②方法 采用经过适当修改的WHO关于艾滋病的知识、态度、信念、行为问卷,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青岛市某郊区抽取18-60岁成年人500名进行调查,收到有效问卷468份。③结果 农民掌握的有关艾滋病知识低于其他人群,他们有关艾滋病的知识主要来源于电视、报纸、医学书籍、杂志及广播等公共传播媒介,近50%的调查对象认为传播媒介对有关艾滋病的报道太少。多数人关心艾滋病问题,而且有兴趣。④结论 应充分利用公共传播媒介,对农民进行准确而全面的预防艾滋病知识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某区建筑农民工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在建筑工地对农民工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健康教育的干预方法,并评估干预效果。方法以建筑工地农民工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为期1年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进行问卷调查,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干预后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UNGASS指标)从干预前的7.59%提高到1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47,P=0.003)。干预后最近一次发生商业性行为时使用了安全套的人占87.88%,较干预前的57.14%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70,P=0.005)。其他危险行为也有相应降低,但降低程度有限。结论现有干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该人群对AIDS的知、信、行水平,但效果有限,干预措施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对高中生进行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从上海市虹口区的高级中学中随机抽取3所学校作为样本学校.从每所样本学校中随机抽取一个班级共143人作为干预组,另自每所样本学校中各抽取一个班级共152人作为对照组.对干预组学生实施6个学时的艾滋病同伴教育,于同伴教育实施前及实施后1周和1年时,分别进行内容一致的问卷调查,内容涉及生殖健康、艾滋病和性病知识.结果 干预组同伴教育实施前及实施后1周和1年的知识均分分别为21.66±8.71、31.72±7.78和30.97±8.46;对照组相应时间点的知识均分分别为22.32±9.24、22.61±8.66和22.51±9.16.统计学分析表明,同伴教育实施前干预组与对照组的知识均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同伴教育实施后1周和1年的知识均分较教育实施前及相应时间点的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教育实施后两时间点间以及对照组不同时间点间的知识均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能显著提高高中生的相关知识水平,且具有长效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健康教育对改变建筑工地农民工艾滋病和性传播疾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效果。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上海市某区3个建筑工地的1 031名男性农民工实施艾滋病和性传播疾病防治的健康教育,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结果健康教育后农民工对艾滋病和性传播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均较教育前显著上升(P<0.001),其中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和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也有显著上升,提高程度最高的是对"窗口期无法检测到抗体""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的关系""避免婚前性行为可以预防性传播疾病"知识的知晓率;经健康教育后,对婚前性行为和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有显著改变,49.4%的被调查者选择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不会避而远之,64.5%的被调查者认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患者应该象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行为调查发现,健康教育后肯定使用安全套的概率上升至54.9%;上述态度和行为改变与健康教育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康教育是提高农民工有关艾滋病和性传播疾病知识、改变其相关态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HIV/AIDS)国家模型,探索基于案例的动态、计算机可视化的HIV/AIDS教育方法.方法 根据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典型数据建立参考模型.根据T21国家模型的基本设计理念,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HIV/AIDS国家模型,并结合T21国家模型进行人口、社会、经济的系统分析.结果 HIV/AIDS国家模型清晰地模拟了艾滋病50年的传播趋势及其对国家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结论 HIV/AIDS国家模型能够直观地反映艾滋病对人口、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有助于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推进.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HIV/AIDS)国家模型,探索基于案例的动态、计算机可视化的HIV/AIDS教育方法。方法根据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典型数据建立参考模型。根据T21国家模型的基本设计理念,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HIV/AIDS国家模型,并结合T21国家模型进行人口、社会、经济的系统分析。结果 HIV/AIDS国家模型清晰地模拟了艾滋病50年的传播趋势及其对国家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结论 HIV/AIDS国家模型能够直观地反映艾滋病对人口、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有助于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推进。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师范大学新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态度,探讨针对该人群有效的艾滋病宣传教育方式,为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某师范大学1 839名新生进行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中,对艾滋病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知晓率分别为99.0%、98.9%、76.7%。但多数大学生不知道一些非传播途径,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知晓率比较低,女生比男生知晓率低(32.4%∶37.9%,χ2=6.000,P=0.014),和艾滋病病人共用毛巾、衣物不传播艾滋病知晓率只有69.4%。9.1%的师范大学新生认为自己处于感染艾滋病的危险中;同意艾滋病人应该隔离的占20.6%,愿意和艾滋病人共同进餐(食同一盘菜)仅有33.7%。获取艾滋病知识的主要来源于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及学校或老师,分别占85.3%、84.9%、82.8%。结论:师范大学新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高,但部分非传播途径知晓率仍较低,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宣传教育仍十分必要,特别是要加强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识的健康教育。学校应加强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力度以提高对艾滋病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性病门诊对女性性服务者(FSW)性传播疾病/艾滋病(STD/AIDS)筛查与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方法在桂西山区规范化性病门诊对FSW进行STD/AIDS筛查,针对性临床追踪治疗与健康教育,评价其有效性及可行性。结果374人STD/AIDS筛查及相关认知行为调查,经过临床追踪治疗与健康教育,性病感染率及STD/AIDS知识正确知晓率由47.50%与68.30%,分别下降与提高到38.50%与90.60%,安全套使用率由教育前的55.50%提高到86.80%。结论在性病门诊对目标人群STD/AIDS筛查及健康教育纳入日常防治STD/AIDS诊疗中,能有效地提高该人群遵医行为及自觉改变高危性行为的依从性,得到目标人群与医务人员认可,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校园环境对医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问卷于第1学期前后及第3学期对2005级学生进行调查,以了解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结果入学时与第1学期结束时相比较,学期结束时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有明显提高,第3学期仍保持较高的知晓率。结论校园环境对医学生的艾滋病知晓率有正面和持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北海市高中生关于艾滋病和性病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对北海市2 667名高中生进行艾滋病和性病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殖健康、艾滋病及性病知识;艾滋病相关态度、行为及自我价值等内容,通过单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学生在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和生殖健康常识方面的认知率较高(>88%),在艾滋病病毒(HIV)非传播途径、流行状况、安全性行为及性病防治知识等方面的认知率<78%.男生的生殖知识、艾滋病知识、性病知识得分均高于女生(P<0.01).自我价值、知识培训史、性别、月均消费水平是影响学生艾滋病和性病相关知识的因素(P<0.05).女生对婚前和婚外性行为态度的平均得分高于男生(P<0.01).艾滋病知识得分、自我价值评分、男性、知识培训史与对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态度得分呈正向回归关系(均P<0.05).发生过性行为的学生占3.3%,有吸烟和饮酒行为的学生性行为发生率分别为13.2%和5.7%.结论 对高中生实施艾滋病及性病行为干预非常迫切和必要.应结合影响因素,对不同学生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有所侧重,通过适当的同伴教育、课堂教育等干预手段,帮助高中生掌握预防艾滋病的有关常识,改变对艾滋病及患者的态度,强化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对铁山港区农村卫生人员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和相关态度,评价开展农村卫生人员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 艾滋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对HIV/AIDS患者的态度、疫情报告和职业暴露处理措施等.结果 关于HIV/AIDS传播途径的认识,性行为可传播等14个问题,教育前后知晓正确率提高的有13个问题,正确率提高1.06%~20.65%,降低的有1个问题;对于HIV/AIDS预防措施的认识,问卷里设计了洁身自爱、不性乱等4个问题,正确率提高8.7%~38.05%,对HIV/AIDS一般情况设计了听说过艾滋病等14个问题,教育前后,回答正确率提高的有13个问题,没有提高的有1个问题,正确率提高2.17%~36.96%.结论 对农村卫生人员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有较好的效果,但仍未能达到理想效果,可能由于农村卫生人员业务知识和文化水平较低、接受能力较差有关,说明仅开展1次健康教育是不够的,应继续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