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痛证是临床常见病征之一,祖国医学对其机理论述多从“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两方面考虑。虽有叶天士提出的“久痛必入络”理论,似在说久痛在络而致络痛,然而新病疼痛就不在络脉了吗,导致络痛的病因病机又是什么,以及治疗络痛用药情况现就这一系列问题,笔者就络脉与痛证关系、络痛症的病因病机、用药特点进行论述,以期对临床治疗络痛有所启发。1络痛的含义痛证是祖国医学以疼痛为主症的多科病征的统称。疼痛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可由很多疾病引起是患者就诊时的主诉,当损伤因子侵及机体均可以伤及体表的阳络和脏腑的阴络,导致络脉损伤或脏腑…  相似文献   

2.
不通则痛     
<正>疼痛是人体最常见的临床证状,中医学认为当人体脏腑气血经络及精神状态,出现失衡或破坏时都会产生难以忍受的苦楚,而疼痛,也称为痛证。临床上痛证有多种表现如胀痛、刺痛、灼痛、冷痛、绞痛、隐痛等。究其原因,主要是"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或阻塞,不通则痛而发生病  相似文献   

3.
妇科痛症为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疼痛的治疗以辨证为首要。疼痛的病因不同,则疼痛的性质不同。"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为虚实两大病机,妇科痛症中尤以因瘀致痛最为常见,多表现为剧痛、拒按、部位固定、血块多等。妇人具有特殊的生理时期,痛经、胞阻、儿枕痛等疾病的发生皆以瘀血痛为常见证型。治疗妇科痛症,不能单一的以止痛为主,当充分应用中医学理论依据及临床经验辨证施治,以治本为主。  相似文献   

4.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神经科及外科常见疾病,但治疗相对棘手,西医学王要是抗抑郁药、抗癫痫药为主,中医学认为病机属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孙西庆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可以从心论治,"心主血脉"、"心藏神"的任何一个功能出现问题均可引起疼痛。  相似文献   

5.
陈超群教授诊治痛证验案二则池建淮,万毅(安徽中医学院中医系合肥230028)关键词少腹痛;肋痛痛证,是以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中医认为产生痛证的病因很广泛。但其病机不外乎实邪阻滞、气血运行不杨,不通则痛之实证;以及脏胆、经脉失于气血滋养濡润,不荣则痛...  相似文献   

6.
<正>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临床特点是病程缠绵,易反复发作,属于传统医学中"胃脘痛"、"痞满"、"嘈杂"等疾病范畴[1],基本病机是胃气失和,气机不畅,或胃失濡养导致的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治疗着重以疏通气机,达到和胃止痛的目的。西医以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以及促进胃肠动力  相似文献   

7.
虚痛初探     
虚痛初探沈定余(安徽中医学院中医系合肥230038)关键词虚痛证;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而以疼痛为主证的一类疾病,中医称之为痛证。对于痛证的发生,中医学理论有一个总的概念:“不通则痛”。即指人体气血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产生郁滞...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认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由多种病机所致,肾精虚亏为根本,同时与肝脾两脏有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症状以腰背及周身骨痛为主,中医学中认为"痛不移处"或"诸痹症疼痛"必有瘀血。依据绝经后妇女体质多虚多瘀的特点以及中医中疼痛的相关理论如"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笔者认为"虚"与"瘀"为PMOP患者产生疼痛的主要机理,并对此展开论述。从而加强中医学对于PMOP疼痛产生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并为临床上以中医手段治疗PMOP疼痛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杨丹红教授运用通经刺络针法治疗痛证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查阅古籍及现代文献研究,并基于痛证的发病机制,总结杨师通经刺络针法的理论依据及其治疗痛证的应用前景,并举临床医案两则加以佐证。[结果] 痛证病机有“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主要为气机运行不畅,故杨师认为治疗痛证旨在条畅周身气机。杨师基于《内经》“根结”“根溜注入”理论,根据自身临床经验,结合络刺法,提出了通经刺络针法。其针法强调辨经论治,取病位所过经脉之首尾穴,快速捻转,得气为要,出针后行井穴刺络放血。文中所附两则医案之痛证,皆为经脉气机不畅所致,故治疗取其所过经脉之首尾穴行通经刺络针法,使气血得行,痛证即愈。[结论] 杨师临床治疗痛证时注重辨经论治,注重首尾配穴及井穴的应用,配合刺络放血疗法,达到加强周身气机运行,调理气血之用,临床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虚痛病机探讨饶旺福饶淑珍(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南昌330006)关键词虚痛病因病机“痛则不通,不通则痛。”然而,临床上较注重由邪滞经络脏腑、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不通则痛”之实证,而对于因人体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减弱以致气血运行不畅或经脉失去营养、濡润...  相似文献   

11.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若有虚实则冲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凡在经期和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故用妇科总方"四物汤"辨证论治收获颇多.现整理于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2.
痛证是临床中最常碰到的病证。中医学对此病证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认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是疼痛产生的基本病机 ,灸治疗法是针灸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针、药不能替代的特殊功效。近 2 0年来 ,临床诸医家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 ,运用灸法治疗痛证获得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显著的治疗效果 ,现综述如下 :1 按西医病名辨病分类治疗1.1 颈椎病1.1.1 艾灸器治疗 钟氏[1] 以多功能艾灸器治疗 144例 ,取穴以风池、颈夹脊为主 ,随症取穴 ,每穴灸 3~ 5min ,灸后手法整复椎体。结果显效 6 2例 ,总有效率 94.4%。1.1.2 隔物熨灸 马氏…  相似文献   

13.
疼痛一证,临床极为常见,常以症状或体征出现,历代医家对其病理机制常以“不通则痛”来解释,但从医典考究和临床观察应加“不荣则痛”,也就是只有“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才能完全疼痛的病理机制。1医典考究1.1“不通则痛”最早追逆到《内经》,《素问·举痛论...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认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由"湿、热、瘀、寒、虚"引起的气机逆乱,感染邪毒所致冲任阻滞,胞脉失畅,"不通则痛";及冲任虚衰,胞脉失养,"不荣则痛"。中医运用"同病异治"的思想,采取中药内服、针灸、艾灸、灌肠、综合疗法等多种治疗方法,制定个体化方案。  相似文献   

15.
腰臀痛是指腰或臀的一侧或两侧疼痛而言,是一种常见的疼痛性病证。腰臀痛常见的病因有三:一是外感腰臀痛,系由风、寒、湿、热等外邪引起。风、寒、湿、热客于经络,经络痹阻,气血壅滞,形成“不通则病”的腰臀痛;二是外伤腰臀痛,多为扭、闪、跌、仆、挫等外力作用于腰臀部诸经脉,经脉受损,气血运行不畅而产生腰臀痛;三是内伤腰痛,系因房事不节、遗精滑精、带下崩漏、产后病后、劳累过度等内因,耗气伤阴,气血不足,经脉失于濡养,导致“不荣则痛”的腰痛。外感或外伤腰臀痛,初期多属实证,后期多虚实  相似文献   

16.
《素问·举痛论》云:“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前贤指出了痛证发生的原因是由于气血不能正常运行,产生郁滞、瘀结以致脏腑经络局部发生疼痛,在治疗上主要运用通法。但这种“不通则痛”的理论不能完全解释临床中遇到的各种痛证,有一定的片面性。 关于痛证,历代前贤尚有“不荣则痛”的论述,说明痛证也有虚证。如因邪气侵袭或气血不足,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山广志教授临床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经验。[方法]通过跟随山广志教授临诊实践以及深入学习山教授的医案,总结山教授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证经验,并归纳整理山教授治疗该病的学术思想。[结果]山教授认为肾虚是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基本病机,同时伴有脾胃亏虚以及机体气机逆乱。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最常出现的症状就是癌性骨痛,其原因不外乎"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在治疗时应从内外两方面入手,内治法以滋补肾气填精固本为根本,同时注重调理脾胃,疏通机体气机;外治法以"通络活血"为治则,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再配合以食疗,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结论]山教授在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方面的经验,疗效确切,值得学习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戴德英教授认为,“血瘀”并非单纯指“血”而言,而是与“气”密切相关.妇科临床凡经、带、胎、产诸病,无论寒热虚实,皆由血瘀而致.疼痛是由于瘀血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造成血脉不通,不通则痛.戴师在临证中强调必须辨病及辨证相结合,然后根据不同病证灵活使用红藤方.  相似文献   

19.
笔者运用经方治疗妇科痛证,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1根据病变部位。强调脏腑辨证,重视肝郁病机 中医认为,疼痛的发病机理是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具体而言,疼痛有虚实之异,虚证有血虚、气虚、肾虚之分,实证有血瘀、气滞、痰湿、寒凝、血热之别。应根据妇科痛证的发病特点,重视病变部位,强调脏腑辨证。妇科疾病论部位多在带脉之下,  相似文献   

20.
痛证的辨治思路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认为痛证的病因病机包括不通则痛、毒损致痛与失荣而痛;论治原则是重者治标为主、轻者治本为主;治疗方法包括辨证治痛与辨经治痛;详细审察病机是提高痛证疗效的根本,不通可不痛,虽通也可痛,不通之痛与失荣之痛常相兼夹;精心配伍用药是提高痛证疗效的关键,对间接止痛药与直接止痛药、广效止痛药与专效止痛药、归经止痛药与引经止痛药、散寒止痛药与清热止痛药进行适当配伍,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协同止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