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脏杂志》2006,18(3):355
为了把一些新的知识、理念和指南普及到广大心血管医师中去。《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部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决定2006年8月18~21日在广西南宁召开全国心律失常诊疗进展及指南解读专题会议(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编号2005-03-01-033,10分)。会议由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广州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承办。征文包括心律失常诊疗各方面的内容,但会议期间重点讨论:①通道分子疾病;②起搏器的现代功能;③心力衰竭的起搏治疗;④心律失常急诊药物应用策略;⑤起搏与ICD指南及其解读;⑥室上性心律失常治疗指南及其解读;…  相似文献   

2.
逸搏及逸搏心律是一种被动性、继发性心律失常。它发生在窦房结自律性降低、消失或者各级传导障碍的基础上,也可以发生在各种早搏过长的代偿间歇之后,因此它又是一种代偿机制的心电现象。它的出现可以避免心脏长时间停搏,属一种生理性、保护性机制。  相似文献   

3.
在一般的心电学文献中很难查找到加速的房性逸搏心律(原名非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有关论述。有学者认为:①此种心律失常少见。②心电图上不易得到明确诊断。近年来随着动态心电图的广泛应用,我们发现加速的房性逸搏心律属于常见的主动性房性异位心律失常。心电图特点不同于窦性心律,又有别于房性心动过速。应引起  相似文献   

4.
加速性室性逸搏心律亦称非阵发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自主的异位性室性心律失常。往昔以为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大,属良性心律失常,无临床重要性、可不予处置。但晚近证实加速性室性逸搏心律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5.
加速性逸搏心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赵昜 《心电学杂志》2006,25(4):245-250
加速性逸搏心律(accelerated escape rhythm)是指由于某些病理或生理性因素,使心脏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增高而产生的一种心律失常,也称非阵发性异位性心动过速(nonparoxysmal ectopic tachycardia)或自身性心动过速(idiofocal tachycardia)。  相似文献   

6.
心电图诊断报告须规范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电图检查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即使在心脏超声、心电向量、晚电位、心率变异等诊断技术不断成熟应用的情况下 ,它仍然不失为方便价廉、广泛应用的检测手段。然而心电图形正常变异大 ,许多改变的临床意义仍须不断认识。至今心电图的诊断报告尚无规范的格式 ,往往给临床医生 ,尤其是非心脏科医生造成误导。而强调规范心电图诊断 ,将为临床医生提供客观的报告。1.心律诊断方面在快速心律失常时 ,窦房结常被抑制 ,不能作窦房结功能障碍的诊断。但在缓慢型心律失常40~60次/min的交接区逸搏心律或在动态心电图监测中间歇出现交接区逸搏…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让患者进行运动,进而提高对非阵发性房性或交界性心动过速及逸搏心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随机遇到的非阵发性房性或交界性心动过速及逸搏心律进行运动前后描记心电图,并静卧观察和记录其心电图变化。结果运动后的心电图均转为窦性心律,随着窦性心律减慢,当接近运动前心率时偶见竞争心律或房性融合波外,多直接转为运动前异位心律。结论运动前后平均心率分别为72±16.5bpm和81±17.8bpm(p〈0.01),运动起到提高窦性节律的作用,对非阵发性房性或交界性心动过速及逸搏心律起到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56岁,反复心悸1个月余,美托洛尔或普罗帕酮治疗无效。体格检查:心界稍向左扩大,心率130次/min,心律不齐。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交界性早搏与交界性逸搏、室性早搏(室早)等;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最慢心率45次/min,最快心率216次/min,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发作、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最长〉4h,清醒时以心动过速为主,  相似文献   

9.
<正>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中国心律学会学术年会)定于2009年5月21~24日在风景如画的春城昆明举办。本次论坛将集中讨论心脏起搏、心脏电生理、心律失常基础、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猝死的预警与防治、无创心电学等多个领域前沿的新理念和新技术。大会组委会诚邀全国心电学工  相似文献   

10.
起源于左、右心房,房室隔,腔静脉或冠状窦组织的心搏,称为房性心搏。包括过缓的房性逸搏、房性逸搏、加速的房性逸搏、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并行心律等。房性心搏连续出现3次或3次以上,称为房性心律。包括过缓的房性逸搏心律、房性逸搏心律、加速的房性逸搏心律、房性心动过速等。  相似文献   

11.
当房室交接区发生二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时,间歇或连续出现的RR长间歇总是被结性逸搏或结性逸搏心律所消除。这其实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结性逸搏或结性逸搏心律的出现,使原本相对复杂的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更加复杂,而24 h动态心电图更是囊括了长短周期的各种可能组合。然而,分析软件中的心电散点图则从不同角度,一目了然地显示了结性逸搏与结性逸搏心律的两个显著电生理特征,即逸搏周期相对固定和逸搏心律随时重整。本文结合实际病例,总结了逸搏心律的三种散点图特征及其分析方法。特征性的心电散点图为临床上快速准确识别结性逸搏与结性逸搏心律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2.
加速性旁道性心动过速伴房室分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房室旁道具有自律性动能已基本得到心电学界的认可。其自律性可以表现为不同形式,包括期前收缩、逸搏和并行心律等,也可以形成旁道性心动过速,呈持续状态(参阅本刊2006年第25卷249页),也可呈短降性间歇性发作。本次心电图教学查房讨论一例加速性旁道性心动过速伴房室分离病例。  相似文献   

13.
<正>为了治疗缓慢性或快速性心律失常或严重心力衰竭,临床中可选择性为患者植入心脏节律治疗装置(起搏器或ICD)。起搏心电图记录的是患者自身心律与起搏节律的混合体。起搏器或ICD等心律治疗装置植入人体后,在心脏自身的节律点之外又引入了新的激动点和传导途径,也就有引发新的心律失常的可能,其中宽QRS波心动过速亦不少见。后者是指QRS波120ms,频率100次/min的心动过速。当起搏心电图中出现宽QRS波心动过速时,其诊断的关键点就是寻找起源部位、确定传导关系、明确起搏器在心律失常中  相似文献   

14.
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并行收缩、室性逸搏心律、室性心动过速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等时,心室或房室交接区激动均可沿室房传导途径逆传心房,进而诱发各种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性,20岁,因发作性心悸9年而入院。无晕厥及眩晕史.体检:消瘦.心率66次/分,心律不规则.BP130/85.无充血性心力衰竭体征.S_1、S_2正常。胸骨左缘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R间期及QRS时限均正常。窦性静止后可见逸搏心律,逸搏呈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型,QRS时限0.11秒。偶见阵发性快速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期间,QRS波形态与逸搏QRS波形态相同(图1)。胸部X线拍片及超声心动图正常。  相似文献   

16.
分支性逸搏心律是由心脏激动起源异常引起的一种较为少见的被动性心律失常,它是一种心脏自我保护的心律,也是双重心律中较特殊的一种表现形式。分支性逸搏心律的形成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根据其发生时激动点起源位置的不同,可分为三类,并由此产生不同的心电图形态学改变。分支性逸搏心律的鉴别诊断非常重要,原因是鉴别结果将决定后续不同的处理措施及患者预后。本文通过几个典型病例详细阐述不同的分支性逸搏心律的心电图表现和鉴别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17.
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相似文献   

18.
<正>频率优势法则对心脏单一心律的形成、逸搏心律的及时发放都十分重要。[概念与定义]频率优势法则是指心脏特殊传导系统自窦房结至浦氏纤维网,其内在自身节律点的频率依次减少(图1A)。该法则的存在确保了心脏的单一心律及逸搏心律的及时发放。当突发三度房室阻滞又无逸搏心律及时发放时,将形成长时间仅有窦P而无QRS波的心脏静止或称心脏停搏。这提示患者体内还存在其他因素抑制了逸搏心律的发放,这些患者的预后更加不良。  相似文献   

19.
VVI起搏室房逆传诱发的心律失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电图由患者的自主心律与起搏心律共同构成,自主心律时发生的各种心律失常也可在植入起搏器后发生。植入起搏器后,起搏器以“按需”方式工作的单腔或双腔起搏器产生的心律,都将与逸搏或逸搏心律相似。也就是说起搏心律类似室性逸搏及逸搏心律伴室房传导所诱发的心律失常也可在起搏心律中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率减速力检测技术对恶性心律失常性心脏猝死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 对8例心脏猝死和17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观察组)的心率减速力测定资料与28例非猝死/恶性心律失常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以心率减速力<4.5 ms为异常和<2.5 ms为显著异常的标准,观察组心率减速力异常率和显著异常率分别为68% (17/25)和64%( 16/25),明显高于对照组异常率14.3% (4/28,x2=15.9,P<0.01),显著异常率3.6% (1/28,x2 =22.1,P<0.01).结论 心率减速力测定技术对于临床恶性心律失常性心脏猝死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用心率减速力<2.5 ms作为异常标准更具有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