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Stargardt病及眼底黄色斑点症(fundus flavimaculatus,FF)的临床表现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eein angiography,FFA)特征。方法回顾分析65例Stargarclt病及FF患者130只眼的眼底和FFA检查资料。结果 Stargardt病及FF患者59.0%的患眼视力在0.1以下;90.8%的患眼检眼镜检查可见黄斑区呈“金箔样”反光,其中67.8%的患眼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呈椭圆型萎缩,萎缩灶范围在1~2个视盘直径(disc diameter,DD)之间,FFA检查黄斑区均表现为横椭圆形强透见荧光,其中52.3%的患眼合并有暗脉络膜背景荧光;23.1%的患眼同时有黄斑及后极部的黄色斑点,FFA检查表现为斑驳状荧光。结论 stargardt病及FIF的临床特征为低视力、黄斑“金箔样”反光,FFA表现为黄斑区横椭圆形透见荧光及斑驳状荧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脉络膜循环特征 ,探讨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发病因素。方法  14例(2 8眼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按常规方法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结果  14例 (2 8眼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动脉显影时间 12 .92± 2 .14s。造影早期脉络膜背景荧光暗淡 ,周边视网膜可见细点状色素上皮萎缩透见荧光及色素斑块遮蔽荧光 ,中晚期周边及后极部视网膜荧光素渗漏 ,呈斑片状强荧光。吲哚青绿造影动脉显影时间 13.86± 2 .73s。造影显示周边及后极部脉络膜大片毛细血管无灌注。结论  FFA和 ICGA造影结果表明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造成的脉络膜微循环障碍可能是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视网膜感光细胞营养不良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联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诊断Star-gardt病.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河北医大第二医院眼科就诊的21例(42只眼)Stargardt病的SD-OCT和FFA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影像特征.结果 Stargardt病双眼病变对称,不同病变时期FFA和SD-OCT表现不同的特征.早期:眼底黄斑区污秽,色素紊乱,少量黄色斑点;FFA呈横椭圆形斑驳状透见荧光;SD-OCT黄斑区IS/OS层反射信号减弱或缺失,其余各层基本正常.中期:眼底黄斑区横椭圆形轻度萎缩灶,周围黄色斑点;FFA呈横椭圆形斑驳状透见荧光;SD-OCT黄斑区IS/OS层、外核层反射信号缺失,外丛状层塌陷,视网膜变薄;晚期:眼底黄斑区金箔样反光,横椭圆形萎缩灶,透见脉络膜大血管,周围大量黄色斑点;FFA呈“靶环”状透见荧光,周围斑点状透见荧光;SD-OCT黄斑区IS/OS层、外核层、外丛状层反射信号缺失,RPE层反射信号条带明显变薄,脉络膜反射信号明显增强,黄斑全层萎缩.结论 SD-OCT联合FFA可以明确诊断Star-gardt病,SD-OCT有助于评估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对20例stargardt氏遗传性黄斑变性病人进行临床观察和荧光血管造影,其中11例存在脉络膜湮没症,可能系RPE细胞内异常物质沉淀所致,并与后极部弥漫性黄色斑点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眼挫伤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临床表现。方法对68例(78眼)眼球挫伤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结果视网膜震荡43眼中33眼FFA表现为视网膜动脉静脉稍迂曲、黄斑区点状透见荧光。10眼FFA表现为低荧光,无荧光渗漏。视网膜出血8眼FFA表现出血区荧光遮蔽。脉络膜裂伤9眼FFA表现为血管下方弧形弱荧光、造影晚期呈高荧光。黄斑孔6眼:其中板层孔4眼,FFA未见异常荧光;全层孔2眼FFA显示为黄斑区圆形透见荧光。视神经挫伤12眼FFA表现视盘毛细血管扩张及渗漏,晚期呈强荧光;其中1眼视盘灌注时间晚于视网膜中央动脉灌注。结论眼底血管荧光造影能及时准确地了解眼球挫伤后损伤部位和程度,为指导临床诊疗提供依据,应作为眼球挫伤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6.
Stargardt病合并脉络膜湮没征一例张雅红,周以浙Stargardt病是一种遗传性黄斑变性,常合并眼底黄色斑点。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时缺乏脉络膜背景荧光的改变,称为脉络膜湮没症(choroidalsilencesvndrome)。本病较少见,现将我...  相似文献   

7.
Stargardt病的临床表现及眼底荧光素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Stargardt病的临床表现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greenangiography,ICGA)在该病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对25例Stargardt病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FFA)和ICGA检查。结果Stargardt病患者90.0%的视力在0.1以下,眼底均有萎缩性黄斑病变,多为青灰色横椭圆形,横径为1.3~3.2PD。84.0%的眼底有黄色斑点。FFA检查全部黄斑部病变均为强透见荧光,典型者呈“牛眼”状,91.7%的眼底呈现暗脉络膜背景荧光。ICGA早期,黄斑部可见弱荧光区,以后显露不同层次的脉络膜血管形态;眼底黄色斑点为弱荧光。结论ICGA与FFA结合使用对Star-gardt病的临床特征与病理机制研究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Stargardt病的临床表现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视觉电生理检查的改变,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35例(68只眼)Stargardt病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视觉电生理检查(EOG、FERG、PVEP)。结果:(1)Stargardt病患者中视力低于0.1者54只眼;0.2-0.4者10只眼;0.5-0.9者4只眼。(2)64只眼眼底黄斑区均有1.5-3.2PD大小的横椭圆形萎缩性病灶,呈金属样或银箔样发光;56只眼眼底有黄色斑点。(3)FFA检查:64只眼黄斑病变为强透见荧光,典型者呈“牛眼”状;合并黄色斑点病变者多数为透见荧光,少数为遮蔽荧光;60只眼呈现脉络膜湮没征。所有病例均未见荧光素渗漏。(4)EOG:58只眼表现为光峰电位降低或Arden比降低;FERG:大部分患眼有不同程度的ERG波形异常,表现为ERGa,b波幅轻度、中度降低;PVEP:46只眼P100波幅降低和峰时延迟,18只眼为熄灭型。结论:(1)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可对Stargardt病的诊断提供充分证据,尤其对此病的早期诊断优于其他方法。(2)视觉电生理检查对Stargardt病的诊断、病程演进及预后判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点,进一步探索其发病机制。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方法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2004~2006年门诊诊断的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行FFA检查。主要指标FFA表现。结果全部患者FFA显示后极部斑驳状、点状透见荧光。背景荧光部分增高,部分减弱。视盘高荧光或部分高荧光8例。2例环以低荧光。动脉血管变细18例,但其中仅3例出现血管充盈迟缓。4例视网膜血管闭塞,且全部位于周边部。3例视网膜后极部血管渗漏。仅1例出现无灌注区。6例黄斑拱环结构破坏或结构不清。结论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的FFA特点显示:其病变主要是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改变和脉络膜毛细血管的萎缩,同时累及神经视网膜及其视网膜血管组织。  相似文献   

10.
1909年Stargardt首先报告本病是一种双眼局限于黄斑部的遗传性变性病,系家放性眼病。幼年发病,病程缓慢,最后导致中央视力受损,但决不致于全盲。1972年Kriee和Deutman为避免与其他黄斑部变性混淆,把本病划为伴有黄色斑点的萎缩性黄斑变性。初期眼底可无明显改变,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时,方能见到黄斑部有许多细小的荧光点,全区星横椭圆形的异常荧光像。继而出现黄色斑点或颗粒状外观。随病变的扩展,黄斑部出现色素上皮萎缩灶。呈金属粉样反射。其周围又出现新的黄色斑点,并向外伸展,但从不累及赤道部。病变累及到萎缩灶的深层时,可见到脉络膜血管,甚而出现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VKHS)荧光眼底血管造影特点。方法对16例(32眼)VKHS患者做了详细的眼部检查,并行眼底彩色照相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结果16例(32眼)VKHS患者中,急性期患者FFA:造影早期所有患者双眼后极部均表现为多发性散在强荧光斑点,如墨渍样扩大并彼此融合,24眼晚期呈大小不一多囊样高荧光。恢复期患者FFA:早期后极部弥慢性色素脱失,透见脉络膜荧光,显露脉络膜大血管,后期盘周着色性高荧光。结论VKHS具有选择性损害视网膜色素上皮的特点,FFA的特征性表现对该病早期诊断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2.
Stargardt病的临床表现及眼底荧光素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Stragardt病的临床表现及吲哚青绿血管造(indocyanine freen angiography,ICGA)在该病研究中的价值。 方法 对25例Stragardt病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ICGA检查。 结果 Stargardt病患者90.0%的视力在0.1以下,眼底均有萎缩性黄斑病变,多为青灰色横椭圆形,横径为0.3-3.2PD。84.0%的眼底有黄色斑点。FFA检查全部黄斑部病变均为强透见荧光,典型者呈“牛眼”状,91.7%的眼底呈现暗脉络膜背景荧光。ICGA早期,黄斑部可见弱荧光区,以后显露不同层次的脉络膜血管形态;眼底黄色斑点为弱荧光。 结论 ICGA与FFA结合使用对Stragardt病的临床特征与病理机制研究有帮助。(中华眼底病杂志,1998,14:72-75)  相似文献   

13.
眼底黄色斑点症与Stargardt病同属一类疾病.前者以眼底黄色斑点为主伴黄斑变性;后者为青少年期的黄斑变性伴眼底黄色斑点或后发的黄色斑点,是临床常见的黄斑营养不良性疾病[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少年儿童Stargardt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改变与临床表现的联系。方法总结分析11例22眼Stargardt病的临床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资料。结果0.1以下者4眼,0.1~0.5的13眼,0.5以上的5眼,眼底改变可见中心凹反射消失、色素紊乱、金箔样萎缩病灶及黄白色渗出斑点。FFA所见:黄斑区园盘状、环状或椭圆形的1.5~2.5PD大小透见荧光8眼,有点状荧光遮蔽黄斑区不规则透见荧光5眼,散在点状高荧光3眼,背景荧光不均6眼,11例均有脉络膜背景荧光遮蔽现象。结论此病FFA检查对早期诊断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道1例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的临床特点。方法:常规眼科检查、眼底照相、荧光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分析以及文献复习。结果: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缺乏典型的玻璃疣,但可在视乳头与黄斑间出现大量泥沙样黄色渗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中没有老年性黄斑变性样的新生血管,吲哚青绿血管造影中可见典型的息肉样脉络膜血管扩张,可单眼发病。结论: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在临床表现以及眼底血管造影方面均有特征性改变。区分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与老年性黄斑变性在疾病的视力预后、转归以及治疗处理上都有实际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一例女性患者30岁,视力右眼1/10,左眼1/60。双眼前节及眼压正常。双眼底的特点为黄斑部及黄斑外的多发性病灶,位于后极部,分布不均匀,呈粗糙的带黄色颗粒,病变约1 PD大小,并伴有许多黄白色颗粒样病变,无炎症及血管异常。荧光血管造影:右眼黄斑部窗孔样改变,黄斑颞侧早期灌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临床误诊的引起黄斑出血的视网膜血管病变,探讨血管造影技术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589例黄斑出血患者进行眼底荧光造影(FFA)及部分同时进行了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中22例诊断与造影前不符,分析误诊原因,评价不同血管造影技术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结果 22例黄斑出血病例中,误诊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者13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5例,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炎3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例。通过造影检查明确诊断为黄斑分支静脉阻塞者12例,视网膜大动脉瘤9例,遗传性视网膜血管扭曲1例,均属视网膜血管病变。结论 后极部视网膜血管病变所引起的出血可因累积黄斑而误诊,眼底荧光造影是鉴别出血原因的主要手段,而在出血较多无法发现原发病灶时,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可以作为有效的补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内源性念珠菌属眼内炎(ECE)患者的临床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表现的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4例6只眼确诊为ECE患者,总结其临床及FFA的表现.结果 4例患者眼底病灶表现相近,眼底后极部均有1个或多个团块状黄白色病灶.FFA眼底黄白色病灶表现为视网膜前团块状或纱状遮蔽荧光;造影后期有视乳头及血管壁渗漏.结论 ECE眼底特征性表现为后极部黄白色病灶,在FFA中表现为对应的遮蔽荧光.  相似文献   

19.
老年黄斑变性已日益为临床多见,并已成为老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我们对已经眼底检查和荧光血管造影确诊的53例(101只眼)老年黄斑变性进行分析,其中男性38例,女性15例,年龄50-77岁,平均年龄为61.3岁,双眼患病的有48例,单眼的有5例,52只眼属右眼,49只眼属左眼,本病分成二型:干性型和湿性型。本文中,70只眼是干性型,其眼底表现为黄斑部色素紊乱,散在的玻璃疣,中心凹光反射溅弱或消失,荧光血管造影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窗样缺损和晚期的残留荧光,其中有65只眼(92.9%)的视力在0.6以上。另外31只眼为湿性型,其眼底和荧光血管造影表现为多种多样,最多见的是眼底有黄色融合性玻璃疣,灰白色的视网膜轻度隆起,视网膜内出血,荧光血管造影为黄斑部有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或伴有色素上皮及神经上皮脱离的高荧光区,及出血而致的遮蔽荧光,有17只眼(54.85)的视力在0.3以下,其中15只眼均有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结果表明在本病早期不一定出现视力障碍,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脉络膜新生血管长人视网膜下。因而特别强调对老年黄斑变性的早期诊断和及早发现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多灶性脉络膜炎眼底血管造影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灶性脉络膜炎(multifocal choroiditi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特点。 方法 收集多灶性脉络膜炎患者8例10只眼,分别对其临床特征和眼底血管造影图像进行分析。 结果 8例患者均表现为眼底后极部和周边部的多灶性脉 络膜病变;ICGA显示病灶区呈弱荧光,提示为脉络膜灌注不良;非活动性病灶表现为荧光染色和透见荧光,萎缩处可见脉络膜大血管。FFA显示病灶区呈弱荧光,活动性病灶晚期有渗漏,非活动性病灶呈透见荧光。 结论 原发于脉络膜的多灶性脉络膜炎的临床表现随病程长短、病变部位的不同和病灶多少而各异,ICGA和FFA可清晰地显示病变发展的过程,并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87-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