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ST段抬高与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特点。方法:将44例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组)与同期60例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组)的临床资料作对比分析。结果:A组急性心肌梗死前后心绞痛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而心力衰竭、休克、心房颤动、室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心肌酶学各指标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ST段抬高与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生理变化不同,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病理生理变化,及早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与护理,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T段抬高与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特点.方法:将44例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组)与同期60例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组)的临床资料作对比分析.结果:A组急性心肌梗死前后心绞痛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而心力衰竭、休克、心房颤动、室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心肌酶学各指标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ST段抬高与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生理变化不同,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病理生理变化,及早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与护理,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室晚电位(VLP)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中阳性发生率的差别.方法 对我院心血管内科2011年1-7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76例(其中STEMI组304例及NSTEMI组72例患者)进行VLP检测.结果 STEMI组VLP阳性率为53.6% (163/304),NSTEMI组VLP阳性率为38.9% (28/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53,P<0.05).VLP阳性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为14.1% (27/191),VLP阴性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0%(13/18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96,P <0.05).VLP阳性是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OR=2.178,95% CI为1.087 ~4.366,P<0.05).结论 STEMI组VLP阳性率明显高于NSTEMI组.VLP阳性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VLP阴性患者.VLP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诊疗的方式和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3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药物选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观察组选用硝酸甘油+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比对照组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非ST段心肌梗死应用阿司匹林+硝酸甘油治疗,疗效显著,是可以借鉴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现在普遍的观点认为,炎症反应、脂质代谢、斑块动力学、血小板和凝血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导致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和血栓扩展,最终引发急性心肌梗死(AMI)。AMI可归结为长期缺血所致心肌细胞死亡,心电图ST—T变化可反映出心肌缺血的特征。为了采取不同对策早期积极干预AMI,临床上根据患者发病时心电图ST段的变化特点,将心肌梗死分为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两型。ST段抬高型与非ST段抬高型AMI的临床表现、病理生理机制、治疗方法都有所不同,但对两者的合并症、冠状动脉(冠脉)血管病变特点、发生部位及预后是否存在差异尚很少报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合并急性左心衰的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冠脉病变特征,为制定干预策略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合并急性左心衰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94例的临床资料及冠脉造影结果,根据心电图有或无ST段抬高分为两组,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AMI)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AMI)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和冠脉病变特征。结果NSTEAMI组发病年龄大,既往心肌梗死病史、2年以上心绞痛病史、入院时无心绞痛症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者多;血中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水平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收缩末期内径(LVESd)增大、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降低明显: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累及左主干病变、钙化病变、侧支循环形成、弥漫性长病变、慢性闭塞病变的发生率高;STEAMI组血栓形成及急性完全闭塞病变、罪犯血管中左前降支(LAD)发生率高;性别、吸烟史、偏心性病变,分叉病变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合并急性左心衰的NSTEAMI临床合并症多,入院时常无心绞痛症状,心功能较差,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严重且复杂,但急性闭塞病变的发生率低,多为慢性进展的结果,提示预后不良,早期积极血运重建可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护理研究》2005,19(4):609-610
  相似文献   

8.
张晓静 《新医学》2015,(2):119-122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吸烟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STEMI患者132例,比较吸烟组(n=57)患者与非吸烟组(n=75)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的各项参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吸烟等与LVEF<40%的相关性。结果与非吸烟组患者比较,吸烟组患者年龄[(59.6±10.9)岁vs.(64.9±8.9)岁,P=0.007]较低,CRP(30.09 mg/L vs.21.14 mg/L,P=0.010)增高,合并前壁(14.0%vs.8.0%)及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比例(50.9%vs.25.3%)更高,LVEF[(40.3±8.7)vs.(53.0±10.6),P<0.001]降低,CK-MB峰值[(174.37±114.73)U/L vs.(145.88±112.44)U/L,P=0.015]、脑钠肽前体[(2 293±1 165)pg/L vs.(1 872±662)pg/L,P=0.025]增高,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22.8%vs.9.3%,P=0.032)比例更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吸烟(OR=3.423,95%CI 1.694~8.735,P=0.019)与LVEF<40%相关(P<0.05)。结论吸烟可能使STEMI早发,心功能更差,合并的炎症反应更强。  相似文献   

9.
夏文君 《护理研究》2005,19(7):609-610
[目的 ]对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症状及特点进行分析观察。 [方法 ]选择 88例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A组 )与同期 12 0例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B组 )的临床资料作对照分析。 [结果 ]A组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前后心绞痛显著高于B组 (P <0 .0 5 ) ,但心力衰竭、休克、心房颤动及室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和心肌酶学显著低于B组 (P <0 .0 5 ) ,住院病死率低。[结论 ]及早进行针对性的抗栓、康复训练及介入诊疗等治疗护理干预 ,可改善病人的预后 ,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ST段抬高与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造影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比较ST段抬高与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冠脉造影病变特征,为制定干预策略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78例ACS患者分为ST段抬高组(33例)与非ST段抬高组(45例),均行冠脉造影。分析其病变特征,包括病变范围、钙化病变、侧支循环等。结果:病变范围、钙化病变、侧支循环、弥漫性长病变等的发生率,非ST段抬高组高于ST段抬高组;血栓形成及完全闭塞病变则相反;偏心性病变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非ST段抬高的ACS血管病变复杂.多是病变慢性进展的结果;而ST段抬高的ACS血管病变本身并不一定很复杂,但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替格瑞洛在高龄(≥75岁)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早期(发病24 h内)介入治疗(PCI)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85例资料齐全行早期PCI的高龄NSTEMI的患者,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随访6个月,比较2组患者术中无复流或慢血流的发生情况,发生典型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心源性死亡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出血、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替格瑞洛组术中发生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IMI)2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3级的比例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随访6个月,替格瑞洛组总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2组患者术后严重出血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2组发生呼吸困难等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有显著差异(P0.05)。替格瑞洛组LVEF优于氯吡格雷组。结论对于高龄NSTEMI患者早期行PCI时,替格瑞洛可以获得更好的心肌水平再灌注,且不增加严重出血情况的发生,降低总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病因和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对419例临床诊断为AMI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AMI为观察组,冠状动脉造影异常者为对照组。观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AMI患者的易患因素、临床特点及可能的发病机制。结果419例AMI患者中,21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正常(占5.01%),观察组年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吸烟、过度悲伤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过敏和免疫系统疾病较对照组增多(P<0.01),而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同时观察组左室功能较好且梗死部位以下壁者居多(P<0.05)。结论约有5.01%的AMI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此类患者既往多无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病史,以年龄轻、吸烟和过度悲伤、患有过敏和免疫系统疾病、梗死部位多为下壁、心功能较好为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可能是冠状动脉病变较轻,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痉挛或微小斑块破裂形成血栓,继而发生血栓自溶而致造影无异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首次发作不稳定型心绞痛(UA)或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患者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以及住院事件的发生率等情况.分析不同性别患者的临床与病变特征和住院临床结果.结果 869例患者,女性223例(25.7%),与男性相比,女性患者有原发性高血压史较多(P<0.001),心肌梗死史较少(P=0.001),吸烟史较少(P<0.001),糖尿病、卒中等病史差异无显著性;女性患者的年龄较大(P<0.001),入院时收缩压较高(P<0.001),空腹血糖较高(P=0.001),血清胆固醇较高(P<0.001),血肌酐较低(P<0.001),白细胞计数较低(P=0.02),左心室射血分数较高(P<0.001);男性和女性患者的多支血管病变比例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血运重建率相似,院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冠状动脉造影阳性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中,女性多见,心肌梗死和吸烟史较少,血糖、血脂较高,左心室收缩功能较好,不同性别患者的院内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4.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抗血小板治疗的护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安全性,总结护理要点。方法:选择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76例,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低分子肝素、抗心绞痛药物等治疗,并进行严密的护理观察。结果:通过治疗和护理,病人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且对凝血指标影响不大,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由(35±4.1)8延长到(38±5.2)8(P〈O.05)。结论: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基础上加用抗血小板药物对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治疗安全有效。因抗血小板药物会引起出血,对这类病人要加强护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研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 将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00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两组:76例为右冠状动脉(RCA)闭塞(A组),24例为左回旋支冠状动脉(LCX)闭塞(B组). 结果 心电图ST段抬高STⅢ>STⅡ及ST段压低STAVL>ST I A组显著高于B组(均P<0.05);ST段抬高STⅢ0.1 mV A组显著高于B组(P<0.05);胸前导联V1~6ST段压低患者中,合并左前降支冠状动脉(LAD)病变的患者显著高于胸前导联V1~6ST段无压低者(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A组[(51±14)%]显著低于B组[(57±10)%](P<0.05);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A组显著高于B组(P<0.05);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总的住院病死率6%,均为A组,但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及住院病死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者中心源性休克占83.3%. 结论 心电图Ⅲ、Ⅱ、I、AVL、及V4R导联ST段变化能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血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提示LAD病变,RCA闭塞所致下壁心肌梗死LVEF低于LCX闭塞者,心源性休克为死亡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墓碑样"ST段改变的临床意义和预后。方法:48例AMI患者,根据ST段形态分为墓碑样组(n=11)和对照组(n=37)。比较两组间ST段上抬高度、ST段抬高导联数、CK峰值、QT离散度、心脏严重并发症例数和死亡率以及广泛心肌梗死(ST段抬高导联数>5个)的发生例数。结果:除广泛心肌梗死的例数二组之间比较无差异(P>0.05)外,墓碑样组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墓碑样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由此引起的死亡数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墓碑样"ST段改变者预后较差,与心肌梗死范围相比,心肌缺血损伤程度较重可能是其预后不良的更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冠状动脉造影 ,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前壁或侧壁导联上ST段压低的临床义意。方法  31例患者发病后第 1天标准 12导联心电图记录 ,前壁导联范围为V1 ~V4 ,侧壁导联范围为I、AVL、V5、V6 。患者均进行冠脉造影 ,2 5例 (80 % )自发病后 1个月内接受检查 ,6例于发病后2个月内接受冠脉造影 ,冠脉狭窄≥ 5 0 %被视为异常。结果 冠脉双支或双支以上病变者 ,特别是左旋支存在病变者 ,易发生侧壁导联ST段压低 ,P <0 0 5。前壁导联ST段低压者中 ,也以双支或双支以上病变为多。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 ,出现前侧壁导联的ST段压低 ,为心肌缺血扩展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aVR导联ST段抬高预测前壁心肌梗死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电图aVR导联ST段抬高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65例,对其心电图和冠状动脉结果及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心电图aVR导联ST段变化分为抬高组(ST段抬高〉0.05mV)、无抬高组。结果aVR导联ST段抬高组左主干及左前降支的病变显著多于无ST段抬高组;发生多支病变和心脏不良事件多于无ST段抬高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VR导联ST段抬高对预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有重要价值,临床上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因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常出现ST段抬高,大量循证医学证明再灌注时间是决定这类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指南要求接触患者的医务人员需在十分钟之内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再灌注治疗,主要依据胸痛的临床表现和心电图出现ST段抬高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20.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心前导联心电图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塞(AIMI)时心前导联ST段压低的意义,对43例心电图示透壁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了研究。其中,31例有心前导联ST段压低(甲组),12例无心前导联ST段压低(乙组),两组临床表现无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甲组患者血清酶平均峰值显著升高且左室衰竭的发生率升高;甲组室性心律紊乱、心肌再梗塞、心源性休克和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亦显著高于乙组(P>0.01~0.05)。本研究资料提示,AIMI时心前导联ST段压低可能与广泛性心肌缺血和危重并发症的发生率高有关,从而认为,可将之用来预测AIMI的临床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和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