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外伤性角膜上皮缺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斌 《医药论坛杂志》2008,29(22):10-11
目的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hEGF)滴眼液治疗外伤性角膜上皮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100例外伤性角膜上皮缺损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滴入结膜囊,每日4次,每次1~2滴;对照组采用0.3%妥布霉素滴眼液滴入结膜囊,每日4次,每次1~2滴。滴眼后3d、6d观察角膜上皮缺损修复情况。结果滴眼3d和6d,rhEGF治疗组外伤性角膜上皮缺损的治疗率均高于对照组,经χ2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滴眼后3d、6d差别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能够特异性地和角膜上皮细胞及内皮细胞受体相结合,很好地促进角膜上皮细胞的再生和修复,缩短病程,是一种治疗外伤性角膜上皮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bFGF)治疗外伤性角膜上皮缺损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007年1月-2008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100眼)外伤性角膜上皮缺损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给予bFGF滴眼,qid,每次1~2滴;对照组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爱丽滴眼液)点眼,qid,每次1~2滴。并根据病情给予清创缝合、抗炎及对症处理,观察滴眼后2,4d角膜上皮缺损修复情况。结果:滴眼后2d和4d,bFGF治疗组外伤性角膜上皮缺损的治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χ2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滴眼后2,4d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bFGF能很好地促进角膜上皮再生和修复,缩短病程,是一种治疗外伤性角膜上皮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联合自体血清治疗白内障术后重度角膜上皮脱落的疗效。方法选择行表面麻醉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发生重度角膜上皮脱落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联合自体血清治疗组(A组):结膜下注射自体血清,剩下自体血清qid+倍然qid+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滴眼qid;对照组(B组):倍然滴眼液滴眼qid+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滴眼qid;检测角膜上皮愈合平均时间。结果联合自体血清治疗组角膜上皮平均愈合时间为(12.90±1.89)d,对照组为(26.00±2.4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俨〈0.01)。结论联合自体血清治疗白内障术后重度角膜上皮脱落疗效好。  相似文献   

4.
刘军  崔红领  苏亚丽 《中国药房》2009,(23):1805-1807
目的:观察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治疗LASI K术后干眼的疗效。方法:选择LASI K术后干眼患者62例100只眼,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53只眼,应用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滴眼;对照组30例47只眼,仅用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每日4次,每次1~2滴,连续用药2个月。用药1周后开始观察药物疗效,连续观察1~3个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8.11%、89.36%(P<0.05);用药后平均病程分别为(21.53±3.02)、(32.95±2.29)d(P<0.05)。结论:联合用药能缩短病程,加速角膜上皮愈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羟糖甘滴眼液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EGF)衍生物滴眼液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干眼症的疗效。方法选择Lasik术后干眼症患者60例100只眼,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60只眼和对照组26例40只眼。治疗组术后给予羟糖甘滴眼液联合EGF衍生物滴眼液滴眼治疗,对照组术后仅给予羟糖甘滴眼液滴眼治疗。用药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病程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用药后病程为(19.83±2.15)d短于对照组的(22.76±3.2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药物过敏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羟糖甘滴眼液联合EGF衍生物滴眼液治疗Lasik术后干眼症能缩短病程、加速角膜上皮愈合、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应用贝复舒滴眼液滴眼对角膜上皮修复的作用。方法83例患者88眼翼状胬肉采用钝性剥离联合带蒂结膜瓣移植术,术后分为两组治疗,即加用贝复舒滴眼液组(治疗组)46眼和不加用贝复舒滴眼液组(对照组)42眼,观察术后角膜上皮修复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角膜修复时间平均为(3±0.85)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5±1.80)d(P〈0.05)。结论术后加用贝复舒滴眼,可缩短角膜上皮修复时间,减少感染机会,减轻患者术后不适症状,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氟尿嘧啶结膜下注射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对翼状胬肉术后角膜上皮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8例(57眼)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后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rhEGF滴眼液及植床旁球结膜下隔日一次注射氟尿嘧啶,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每天角膜上皮平均愈合速率均较对照组快,术后并发症较少,治疗组角膜上皮平均痊愈时间为(76.2±13.3)h,而对照组角膜上皮平均痊愈时间为(153.5±14.9)h,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氟尿嘧啶结膜下注射联合rhEGF对翼状胬肉术后角膜上皮缺损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翼状胬肉术后滴用金冈舒滴眼液对角膜上皮修复作用.方法 翼状胬肉采用胬肉切除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后处理分两组:对照组术后每日泰利必妥眼药水日四次点眼,抗生索眼膏睡前涂眼,治疗组术后滴金因舒眼水日4次、泰利必妥眼药水日4次点眼,抗生素眼膏睡前涂眼.结果 治疗组角膜上皮平均修复时间为2.59天,对照组角膜上皮平均修复时间为5.38天,随访3个月,对照组1例复发,治疗组元复发.结论 金因舒滴眼液在胬肉术后恢复起了重要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贝复舒)滴眼液在翼状胬肉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2年10月医院收治的翼状胬肉患者160例(185眼),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94眼)和对照组80例(91眼),2组患者均接受翼状胬肉切除术+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后对照组应用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观察组给予贝复舒滴眼液和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比较2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为(3.9±0.8)d,对照组为(5.8±1.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治愈率、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复舒应用于翼状胬肉术后可促进创面角膜上皮细胞增生和组织再生修复,角膜表面得以快速恢复,有效防止纤维组织、结膜上皮等侵入角膜,也减少了创面感染机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易贝滴眼液治疗角膜上皮缺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 98例角膜上皮缺损患者根据治疗适应证和家属意见分为两组,治疗组患者给予易贝滴眼液联合抗生素滴眼液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抗生素滴眼液滴眼.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易贝滴眼液治疗角膜上皮点状缺损安全、有效,且能使患者临床症状缓解迅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应用丝裂霉素C与贝复舒对翼状胬肉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4例 (126眼 )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57例 (36眼 )术中敷贴丝裂霉素C1次 ,术后用贝复舒滴眼液加氧氟沙星眼液交替滴眼 ,每天4次。对照组40例 (56眼 )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与治疗组相同 ,术后仅用氧氟沙星眼液滴眼 ,每天4次。结果 :治疗组术后胬肉复发4眼 ,占5.5 %。对照组6眼 ,占11.1 %。结论 :术中一次性0.2g/L丝裂霉素C棉片置于结膜与巩膜之间贴敷 ,有降低翼状胬肉复发的作用。同时在术后再联合使用贝复舒滴眼液 ,使上皮修复时间提前 ,加速了角膜上皮再生修复 ,缩短术后愈合时间 ,有效阻止了结膜上皮侵入角膜和新生血管伸入创面 ,从而有效地减少翼状胬肉的复发机会。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治疗角膜异物伤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阶段为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共纳入研究对象500例,均为角膜异物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乳酸左氧氟沙星眼液治疗,观察组在采用乳酸左氧氟沙星眼液的基础上联合采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100%(258/258)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92.97%(238/256),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71%(7/258)、创面愈合时间(1.86±0.38)d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14.84%(38/256)、创面愈合时间(2.65±0.52)d,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用于接受手术治疗的角膜异物伤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愈合,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3.
林咸米  黄圣统 《海峡药学》2011,23(1):109-111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联合泪然眼液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干眼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予以泪然艰液滴双眼1次2滴,1日4次,6周为一疗程:治疗组予以泪然眼液滴双眼1次2滴.1日4次.同时加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滴双眼1次2滴,1日4次,6周为一疗程。结果治疗前两组眼部症状评分、结膜充血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染色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一个疗程后,两组眼部症状评分、结膜充血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染色评分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结论干眼症患者在常规使用人工泪液的基础上加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可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致角膜溃疡2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例患者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后出现角膜溃疡.例1男,54岁,因右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右眼中央静脉阻塞行青光眼阀植入术.术后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滴眼,1滴/h.第7天,患者右眼颞侧角膜缘出现一椭圆形浅溃疡,深达1/3角膜厚度,溃疡边缘呈灰色水肿.角膜刮片检查及细菌、真菌培养均呈阴性.考虑角膜溃疡与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有关.停用该滴眼液,给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和羧甲基纤维素钠滴眼液,并口服维生素C和维生素B2.停药第2天,角膜溃疡完全愈合.例2女,28岁,因左眼外伤性白内障、左眼晶状体半脱位行左眼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滴眼治疗,1滴/h.第3天患者左眼颞侧角膜缘出现一条带状溃疡,深达2/3角膜厚度,溃疡边缘呈灰色水肿.角膜刮片检查及细菌、真菌培养均为阴性.考虑角膜溃疡与托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有关.停用该滴眼液,给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和羧甲基纤维素钠滴眼液,并口服维生素C和维生素B2.停药第3天,角膜溃疡完全愈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翼状胬肉术后应用玻璃酸钠稀释自体血清滴眼液的临床疗效。方法翼状胬肉切除后患者48例(48眼)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24眼术后应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药水加用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组术后应用玻璃酸钠滴稀释后的20%自体血清滴眼液。比较两组术后第3天、1周;2周、4周患者自觉症状、结膜充血情况、角膜上皮修复情况、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酚红棉丝试验),随诊1年观察胬肉复发情况等。结果治疗组在角膜上皮修复情况(术后3 d、7 d)、泪膜破裂时间(术后3 d、7 d、2周、4周)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玻璃酸钠稀释自体血清滴眼液在促进角膜上皮愈合、延长泪膜破裂时间等方面疗效优于常规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在配戴角膜塑形镜中使用卡波姆眼液的临床疗效。方法 164例(328眼)患者均接受正规角膜塑形镜验配,并随机分为治疗组(82例,164眼)及对照组(82例,164眼),治疗组使用卡波姆眼液,对照组使用舒润液滴眼,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试戴期及戴镜后1 d、1周、1个月的球结膜充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试戴期及戴镜后1 d、1周、1个月的角膜上皮缺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波姆滴眼液对因近视配戴角膜塑形镜青少年的眼表结膜及角膜上皮起到保护和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氧氟沙星滴眼液对角膜上皮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 行翼状胬肉切除术患者60例60眼,随机分为rhEGF(A)、bFGF(B)和氧氟沙星(C)三组(n=20),常规予三种滴眼液治疗7 d,随访记录24、36、48、60、72 h及4、5、6、7 d时角膜上皮恢复情况.结果 三组均于治疗36 h起效,72 h时A组、B组疗效优于C组,A组、B组4 d和C组6 d时均痊愈.结论 rhEGF和bFGF有促进角膜上皮损伤修复作用,可明显缩短角膜上皮损伤修复所需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洛度沙胺滴眼液联合丝裂霉素C预防胬肉复发的作用。方法 对 6 5例 (71眼 )原发性和复发性翼状胬肉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34例 (38眼 ) ,对照组 31例 (33眼 )。两组均施行胬肉切除加带蒂结膜瓣移位术 ,治疗组术后滴用 0 1%洛度沙胺滴眼液 ,每天 4次 ,共 3个月 ,同时滴用 0 1g/L丝裂霉素C ,每天 2次 ,共 6d ,随访 11~ 2 0个月 ,平均 13个月。结果  2例 (2眼 )失访。治疗组翼状胬肉复发率2 70 % ,对照组复发率 31 2 5 % ,P <0 0 1,治疗组角膜创面愈合延迟。 4例结膜切口裂开 ,9例有浅层点状角膜炎。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加带蒂结膜瓣移位术后滴用 0 1%洛度沙胺滴眼液联合 0 1g/L丝裂霉素C能有效地预防翼状胬肉复发 ,但出现部分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邵校  王静  梁坤  刘担  陶黎明 《安徽医药》2017,21(3):558-562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在全激光经角膜上皮的角膜切削术(TransPRK)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行TransPRK手术60例病人(120只眼),采用硬币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用药频次为4次每天,1次1滴,时间为持续1周),对照组常规用药.术后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时分别评价疼痛、异物感、角膜上皮愈合情况、裸眼视力、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残余等效球镜度(MRSE)指标.结果 除Haze指标外,其它指标的时间点观察值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疼痛、角膜上皮愈合在第2天、第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3,α'=0.05/6=0.008 3),观察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评分;裸眼视力指标在第2天、第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3,α'=0.008 3),且观察组评分(4.40±0.12)、(4.83±0.12)均高于对照组评分(4.33±0.12)、(4.76±0.14);其它观察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能够改善TransPRK术后病人的早期部分疼痛症状,能够促进角膜上皮的愈合,提高早期视力,对异物感、Haze、MRSE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20.
程凯尧 《江西医药》2008,43(4):334-335
目的观察石斛夜光丸、血塞通片联合氨碘肽滴眼液治疗玻璃体变性混浊的临床疗效,探讨临床治疗玻璃体变性混浊的有效途径。方法将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10例145眼,对照组88例120眼。治疗组口服石斛夜光丸6g,2次/d,血塞通片100mg,每日3次,再给予氨碘肽滴眼液滴眼,4次/d;对照组仅给予氨碘肽滴眼液滴眼,4次/d,两组均以30d为1个疗程。对两组的总有效率作对比分析及统计学检验。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1%,对照组为62.5%,经χ2检验,P<0.05,两组间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石斛夜光丸、血塞通片联合氨碘肽滴眼液治疗破璃体变性混浊,疗效优于单纯应用氨碘肽滴眼液,且应用方便,是一种有效治疗玻璃体变性混浊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