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远志皂苷类成分及其在动物体内代谢过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综述远志皂苷类及其水解产物的结构类型以及体内过程研究进展,为深入研究该类成分的体内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提供参考。方法:查阅文献,归纳分析总结。结果:远志皂苷结构复杂,目前文献报道的共有百余种,大多数远志皂苷的基本母核为细叶远志皂苷元,其衍生物共有49种;大多数远志皂苷性质不稳定,经碱水解后,成分稳定,生物活性显著,其水解产物结构确切者有5个。远志皂苷可在胃肠道菌群中发生去糖基化等复杂的生物转化,其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被动扩散方式进行吸收;吸收入血成分中不仅有代谢产物,还有多种皂苷原型。结论:远志皂苷及其碱水解产物在体内经过生物转化后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中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重要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解释中医药作用机制的基石,然而中药复方作为一个复杂体系,作用机制与体内效应过程不明确等问题长期桎梏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药动学-药效学(PK-PD)相关性研究是动态表征和定量描述活性成分与药理作用之间相关性的有效方法,将时间、浓度和效应结合起来,已经成为阐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技术策略,但是目前研究大都集中在结构明确的化学药物,缺乏符合中医药发展模式的相关策略。因此,非常有必要深入挖掘新的研究策略,建立符合中医药特色的PK-PD模型,通过进行方法开发与技术重组,利用从化学物质基础、关键成分的筛选、整合PK-PD相关性的多维整合的研究思路,引入代谢组学等现代技术手段,全方位、及时灵敏地表征药效特点,评价药动学考察药物机制研究,旨在构建更易于发现药效物质的技术体系,为阐明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植物中的活性成分是植物药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植物活性成分研究是阐释植物药的生物活性、临床疗效和毒性的必要手段,也是新药发现和创制的可行途径,更是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质量控制以及配伍合理性及作用规律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4.
植物中的活性成分是植物药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植物活性成分研究是阐释植物药的生物活性、临床疗效和毒性的必要手段,也是新药发现和创制的可行途径,更是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质量控制以及配伍合理性及作用规律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近些年来,随着国际上  相似文献   

5.
植物中的活性成分是植物药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植物活性成分研究是阐释植物药的生物活性、临床疗效和毒性的必要手段,也是新药发现和创制的可行途径,更是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质量控制以及配伍合理性及作用规律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近些年来,随着国际上  相似文献   

6.
中药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安全、有效和质量控制的重要基础,已成为中药现代研究的核心环节,同时其具有化学成分复杂、作用靶点多向、作用途径和通路众多等特点,中药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多样性和物质基础不明确已成为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的瓶颈和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中药有效成分物质基础复杂主要体现在:(1)中药本身含有的化学物质种类多;(2)炮制和加工过程中,中药成分之间相互反应产生新的化合物;(3)经人体代谢产生的有药理活性的新化合物;(4)经人体内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新化合物。中药有效成分作用机制多样性主要体现在:(1)多种成分作用于一个相同的靶标,产生协同作用;(2)调节人体内酶的活性,影响物质转运,降低血浆清除速率,延长作用时间,提高生物利用度;(3)克服药物抵抗作用,尤其是针对微生物感染和抗肿瘤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药物抵抗和多种药物耐受的现象。目前,中药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研究方法主要包括3方面:(1)基于体内药理活性追踪,寻求有效部位(群)、最佳配伍,以及分析经过体内代谢成分与入血成分,明确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包括有效部位(群)研究、配伍与拆方分析、血清药理学与血清药物化学研究、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基因组学等手段;(2)基于体外筛选与体外模型借助新技术、谱图分析、仿生技术等,明确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包括:谱-效关系研究、多靶点高通量筛选、生物色谱、亲和超滤、模拟仿生技术等;(3)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辅助的网络药理学筛选活性成分,寻求成分-靶点-基因的网络结构,预测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包括生物信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中医药传承辅助系统、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复杂系统熵聚类技术、靶点垂钓预测、结合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以及结合分子对接技术等。中药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研究,既需要体现中医临床与理论的特点,又要对疗效、机制进行明确的科学验证与阐释,阐明中药作用机制和配伍规律,指导中药新药研发,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7.
中药三七对大鼠心肌缺血保护作用的谱效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以大鼠心肌缺血模型为对象,研究中药三七对大鼠心肌缺血保护作用谱效关系及药效物质基础。方法 在建立中药三七液相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研究药物治疗心肌缺血作用的物质基础及谱效关系。结果 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三七皂苷R1是中药三七治疗心肌缺血的主要有效成分。结论 通过谱效关系研究直接获得药效活性物质,建立了三七药材谱效关系评价的新方法,客观反映了药物的内在质量,为该类中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体内代谢研究对阐明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有重要意义。体外模型由于其替代、简化和精准的特点,已成为中药体内代谢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综述药物体内过程研究中常用的体外模型及其特点,并总结其在中药代谢研究中的应用概况,以期为中药成分代谢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植物中的活性成分是植物药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植物活性成分研究是阐释植物药的生物活性、临床疗效和毒性的必要手段,也是新药发现和创制的可行途径,更是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0.
王嗣岑  解笑瑜 《药学学报》2023,(5):1091-1092
<正>近年来,药物分析学作为药物研究的“眼睛科学”,在与化学、生物学、医学及药学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过程中实现了创新性发展。它的应用已经涵盖药物早期发现、临床研究、制药过程以及生物体内和代谢过程等的综合评价和动态分析。当前中药现代化研究成为热点,各种药物分析技术已成为中药活性成分分析和作用机制研究的有力手段,其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机遇。中药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与疾病斗争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中的天然活性成分及代谢产物是中药发挥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也是制药工业中新药研发的重要来源之一。依靠各种药物分析技术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的科学内涵、明确其发挥药效的活性成分、了解活性成分在体内的作用位点以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建立与生物活性相关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方法、加快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是当前我国中药行业及科学研究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治疗痛风新药非布司他(Febuxostat)的研发、临床应用信息,促进安全、合理用药,作者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对非布司他基本情况、各国上市的时间、临床研究、安全性评价、注意事项等进行总结分析。非布司他作为新开发出来的治疗痛风的可选药物,疗效可靠,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作为新药,也应加强上市后的安全性监测。  相似文献   

12.
海洋是全球药物研发的重要宝库,提高海洋生物资源深度开发和高值化利用能力,是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实施“蓝色药库”的关键途径之一。海星属典型的棘皮动物,进化地位和生物学特征独特,是国际公认的药用/保健用海洋生物。海星中含有皂苷、多糖、多肽、氨基酸、胶原蛋白、甾醇及生物碱等多种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其中海星皂苷在抗肿瘤、抗炎、抗衰老及降血脂等方面展现出良好的生物活性,在食品和药物研发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系统检索了近30年海星皂苷的研发现况,并且对近15年来海星皂苷的生物活性、提取分离及相关专利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进而为其在营养保健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提供相关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猫爪草Ranunculus ternatus Thunb.作为一种天然低毒的抗肿瘤药物受到重视,对其提取部位及有效成分抗肿瘤机制形成了一定认识。药理研究发现猫爪草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皂苷类、脂肪酸类、多糖类、醇及酯类、挥发油类、黄酮类、生物碱及微量元素等成分,其中皂苷类、多糖类、脂肪酸类、醇及酯类是其重要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其抗肿瘤的主要机制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生长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减少氧化应激损伤。在肝癌、肺癌、乳腺癌、结肠癌、甲状腺癌、恶性淋巴瘤、子宫肌瘤的防治过程中,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效应的特点。对猫爪草在抗肿瘤治疗中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作一概述,为进一步完善抗肿瘤研究以及新剂型开发与临床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创新药物转化研究中ADME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Y  Hong L  Yu LS  Jiang HD  Chen JZ  Meng Q  Chen SQ  Zeng S 《药学学报》2011,46(1):19-29
新药研发是一复杂的庞大系统工程, 所涉及的学科门类众多, 研究周期长。而转化研究有助于构建创新药物的基础研究、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疗效评价直至新药制造和临床应用的系统研发链, 顺畅基础医学和生物学与创新药物研发、临床医学之间的信息和研究关联, 缩短创新药物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研发周期。在新药研发和临床应用过程中, 化合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ADME) 是其成药性的重要指标。化合物ADME/T性质在创新药物转化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并贯穿研发过程。因此, 在药物设计及新药开发早期就开展药物代谢研究, 有利于提高新药研发的成功率, 降低新药开发的成本, 获得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5.
摘要:从宏观视角来看, 面对疾病的全球化问题,全球传染病治疗药物 (包括抗病毒药物、抗菌药物、抗真菌药物和其他传染病药物)是很有需求的研究开发领域。21世纪的全球卫生格局需要采取有效的全球行动。近10多年一些新药陆续上市,全球卫生时代变得更加多元化,组织关键行动者尽力对有限项目和投资问题进行协调。美国在21世纪初制定的一些优先发展抗感染药的政策指引下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回顾分析了2011-2020年美国批准上市的抗感染药物:新型抗病毒药物、抗寄生虫药物、抗疟药物和新型抗菌药物,还就其发展情况,从重视抗感染药物耐药和滥用问题,重视抗病毒药物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抗感染新药成为“神药”有难度和受到资本迎新新抗生物研究乏力,保证药物供应有难度等四方面做了简要分析讨论。希望本文能对新的抗感染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是一种能客观测量并评价正常生物过程、病理过程或对药物干预反应的指示物,可有效提高新药研究开发决策,指导候选药物早期临床试验,降低新药研发失败的风险,其在药品生命周期中的重要作用已引起业内普遍关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出台关于生物标志物研究开发和资格鉴定程序的指南,鼓励医药企业将生物标志物作为创新药物发现的工具,在药品上市后通过生物标志物监控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针对我国药品生命周期特点,对生物标志物在药物基础研究、先导化合物/创新药物的设计与发现、临床前药物开发、临床研究、新药研究及上市后再评价等药品生命周期各个环节中作用情况进行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新药研发课程是药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支撑着高层次药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基于案例分析的新药研发课程,立足于新药研发产业链,贯穿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以及新药申报整个流程;采用以研发方法和技术为基础、Palbociclib研发案例为素材、课堂互动讨论为手段、像R&D人员一样思考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掌握新药研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对新药研发流程建立形象化、立体化的认知,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18.
A review is given of the various regulations for the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evaluation of new drugs, their effects on the clearance of new medicines for general use by practising physicians, and their repercussion on industrial drug research. Undoubtedly, extensive and continuously increasing regulatory procedures, which in addition have to be satisfied repeatedly in individual countries, claim an unproportionally high percentage of the industrial capacity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ew drugs, leaving too little for basic research, which is a prerequisite for the discovery of new medicines that are more than just me too products. Despite the fact that regulatory language differs from scientific attitude and arguments, the wall of regulations should be neither too thick nor too high to impede research and to hinder the prompt application of important new drugs. Even the most sophisticated and extensive drug regulations cannot prevent the use of drugs which is not indicated, because it is impossible to regulate ignorance. To regulate drugs is necessary, but the governments and their drug agencies should also encourage drug research and should support industry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drugs. On the other hand, the drug companies must adhere to the accepted standards and create an atmosphere of confidence by presenting reliable and complete data.  相似文献   

19.
从质量控制发展趋势看药品技术监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从药品质量控制发展趋势看药品技术监督的重要性。方法 分析了药品质量控制的发展趋势以及药品技术监督所面临的新课题。结果 保证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是药品研发和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而质量的稳定可控是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基础和前提。结论 只有把握药品发展的内在规律,认清其发展方向,才能做好药品技术监督工作。  相似文献   

20.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basic discovery sciences have not been mirrored by the same level of 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the clinical basis of disease and ultimately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effective therapies. This can be improved by applying translational research throughout the late-stage discovery and exploratory development stages of drug development. A bi-directional dialogue between research scientists and clinicians concerning the biology of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clinical basis for disease will deliver biomarkers that enable drug development decisions to be made earlier and with increased confidence. Thus, we can better exploit the many targets that have been discovered through the mapping of the genome and other breakthroughs in medical sciences, such as the polyomic technolo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