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大多数肝移植受者移植前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常规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有肠外营养、肠内营养两种。近年来,营养支持正在向更新、更广的方向发展,代谢调理营养在器官移植中的作用倍受重视。目的:探索肝移植后早期安全、有效和可行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方法:选择肝移植后早期(移植后1~7d)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的受者45例,随机摸球法分成3组,即肠外营养支持组、肠内营养支持组、代谢调理组(肠内营养支持+谷氨酰胺+精氨酸),每组15例,各组营养支持均为等热量和等氮量。通过检测肝功能、测定氮平衡、观察术后营养支持并发症发生等手段,分析比较3种方法的疗效。结果与结论:纳入患者45例均进入结果分析。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和代谢调理营养更能有效地改善受者移植后营养状况,促进移植肝功能恢复;与肠内营养相比,代谢调理营养更有利于改善受者氮平衡,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移植肝功能恢复,有其优越性。结果提示,肝移植后早期营养支持治疗,肠内营养和代谢调理营养是安全、有效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背景:大多数肝移植受者移植前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常规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有肠外营养、肠内营养两种。近年来,营养支持正在向更新、更广的方向发展,代谢调理营养在器官移植中的作用倍受重视。目的:探索肝移植后早期安全、有效和可行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方法:选择肝移植后早期(移植后1~7d)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的受者45例,随机摸球法分成3组,即肠外营养支持组、肠内营养支持组、代谢调理组(肠内营养支持+谷氨酰胺+精氨酸),每组15例,各组营养支持均为等热量和等氮量。通过检测肝功能、测定氮平衡、观察术后营养支持并发症发生等手段,分析比较3种方法的疗效。结果与结论:纳入患者45例均进入结果分析。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和代谢调理营养更能有效地改善受者移植后营养状况,促进移植肝功能恢复;与肠内营养相比,代谢调理营养更有利于改善受者氮平衡,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移植肝功能恢复,有其优越性。结果提示,肝移植后早期营养支持治疗,肠内营养和代谢调理营养是安全、有效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肝移植术后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其注意事项。方法:对11例次肝移植(其中有1例再次肝移植)术后实施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的总结分析。认为:术后1-3天采取全肠外营养治疗,并辅以人血白蛋白、血浆:术后第4天开始肠内营养结合肠外营养。术后8-10天逐渐过渡到全肠内营养,术后14—21天完全经口进食,并常规使用重组人生长激素5-7天,严格遵从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原则及落实护理措施。定时监测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和伤口愈合情况。结果:除1例患者术后第15天于ICU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外,余下10例患者均恢复顺利。结论:适当的营养支持及护理有利于肝移植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患者营养支持的作用和方法选择.方法 43例肝移植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完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为对照组和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为观察组,TPN组经锁骨上静脉进行,EN+PN组术后24h内经鼻肠管输注肠内营养制剂瑞素,不足部分辅以肠外营养,共7天.结果 EN+PN组完成肠内营养计划,未出现不良反应.两组术后第1天营养指标、肝功能指标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第8天营养状况及肝功能恢复均优于第1天,EN+PN组恢复更有优势,TPN组、EN+PN组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分别为(4.1±0.4)天、(3.0±0.7)天(P<0.01),术后住院天数各为 (29±5)天、(23±4)天(P<0.01),营养治疗费用EN+PN组低于TPN组(P<0.01).与感染有关的并发症TPN组13例,EN+PN组6例. 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24h内)提供肠内营养是安全可行的,与完全胃肠外营养相比,早期肠内营养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移植肝功能恢复,降低营养费用,缩短了术后住院天数,减少了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43例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患者营养支持的作用和方法选择。方法43例肝移植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完全胃肠外营养(totalparenteralnutrition)为对照组和早期肠内营养(earlyenteralnutrition)为观察组,TPN组经锁骨上静脉进行,EN+PN组术后24h内经鼻肠管输注肠内营养制剂瑞素,不足部分辅以肠外营养,共7天。结果EN+PN组完成肠内营养计划,未出现不良反应。两组术后第1天营养指标、肝功能指标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第8天营养状况及肝功能恢复均优于第1天,EN+PN组恢复更有优势,TPN组、EN+PN组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分别为(4.1±0.4)天、(3.0±0.7)天(P<0.01),术后住院天数各为(29±5)天、(23±4)天(P<0.01),营养治疗费用EN+PN组低于TPN组(P<0.01)。与感染有关的并发症TPN组13例,EN+PN组6例。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24h内)提供肠内营养是安全可行的,与完全胃肠外营养相比,早期肠内营养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移植肝功能恢复,降低营养费用,缩短了术后住院天数,减少了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6年8月~2007年12月56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为早期肠内营养组和对照组为肠外营养组。早期肠内营养组早期(术后24h)给予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支持组术后每日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直到经口进食。从排气时间、进食后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方面进行比较,观察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停止静脉输液时间提前且肛门排气时间缩短、治疗费用降低,术后营养指标早期肠内营养组均较肠外营养组改善明显,2组术后并发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不但有利于患者术后器官功能的康复、减少住院时间与治疗静用,而且可以明显政善术后营兼状况及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7.
早期肠内营养在上消化道手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上消化道手术后的应用效果,并与其他营养支持方式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通过对我院近3年间共132例上消化道术后患者按不同的营养支持方式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根据术后测定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指标,体重、肝转氨酶指标,淋巴细胞分数,进行统计学分析,明确给予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否安全且较肠外营养具有优势.结果:通过对共132例术后患者各项指标的统计学分析证实了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更有利于术后患者营养状况改善,缩短术后康复周期,并发症发生率较肠外营养支持途径明显减低.结论:上消化道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可行的、安全的,有助于患者术后营养状态的改善,相对于术后肠外营养支持更加符合人体生理,有利于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减少了术后肠源性感染的发生,降低了术后肝功能异常等肠外营养的常见并发症,具有明显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8.
尹光政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2):5401-5402
目的 观察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严重腹部创伤术后患者营养状态及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5例严重腹部外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早期肠内营养(EEN)组23例,延迟肠内营养(delayed EN)组22例.均术中空肠造瘘,EEN组术后24 h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delayed EN组术后接受常规输液,72 h后转为肠内营养支持.两组营养支持均等热量、等氮量.分别于营养支持前、中、后检测两组营养状况指标、免疫指标及肠黏膜通透性.结果 23例EEN组患者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营养状况指标、免疫指标及肠黏膜通透性均显著优于delayed EN组.结论 严重腹部外伤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较延迟肠内营养支持安全有效、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对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老年胃癌患者多数于术前即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手术打击可导致机体分解代谢的增加,使机体出现负氮平衡,明显影响老年胃癌患者术后的恢复,尤其行全胃坷除术后,经口进食营养有限,因此胃癌术后营养支持是重要的治疗措施。临床营养支持分为肠内和肠外两种,肠内营养具有改善门静脉系统循环,改进空肠功能,增进肠蠕动,促进肠道激素与免疫球蛋白的释放,利于肠粘膜的渗透性,维护肠粘膜屏障功能,减少多脏器功能障碍的发生。同样情况下肠内营养患者体重增加和氮潴留优于静脉营养患者。  相似文献   

10.
背景:免疫营养可通过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促进短半衰期蛋白质合成,调节局部及全身细胞因子的产生,维护肠道黏膜结构及功能的完整性,对术后的免疫抑制起正向调节作用。营养治疗能够明显加强肝移植围手术期机体免疫功能,但对肠内免疫营养在肝移植的应用效果至今少有报道。目的:观察肝移植围手术期进行免疫肠内营养治疗的安全性和应用效果。方法:将84例肝移植患者按营养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免疫肠内营养组和普通肠内营养组,监测移植前、移植后对肝功能、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排斥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免疫肠内营养组移植前1d的血清前白蛋白和胆碱酯酶水平均显著高于营养治疗前。移植前1d免疫肠内营养组CD3+CD4+显著高于普通肠内营养组(P〈0.05),普通肠内营养组的细胞免疫功能恢复状态比免疫肠内营养组推迟1周,移植后1~28d免疫肠内营养组IgA均高于普通肠内营养组(P〈0.05),两组均未增加排斥反应发生率。结果证实,疫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肝细胞合成功能及免疫功能均显著优于普通肠内营养治疗,免疫肠内营养对肝移植围手术期患者的康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肝移植患者肠内免疫营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免疫营养可通过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促进短半衰期蛋白质合成,调节局部及全身细胞因子的产生,维护肠道黏膜结构及功能的完整性,对术后的免疫抑制起正向调节作用.营养治疗能够明显加强肝移植围手术期机体免疫功能,但对肠内免疫营养在肝移植的应用效果至今少有报道.目的:观察肝移植围手术期进行免疫肠内营养治疗的安全性和应用效果.方法:将84例肝移植患者按营养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免疫肠内营养组和普通肠内营养组,监测移植前、移植后对肝功能、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排斥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免疫肠内营养组移植前1 d的血清前白蛋白和胆碱酯酶水平均显著高于营养治疗前.移植前1 d免疫肠内营养组CD3+CD4+显著高于普通肠内营养组 (P < 0.05),普通肠内营养组的细胞免疫功能恢复状态比免疫肠内营养组推迟1周,移植后1~ 28 d免疫肠内营养组IgA均高于普通肠内营养组(P < 0.05),两组均未增加排斥反应发生率.结果证实,疫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肝细胞合成功能及免疫功能均显著优于普通肠内营养治疗,免疫肠内营养对肝移植围手术期患者的康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对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治疗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两年间腹部手术后并发胃瘫的12例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患者临床表现、体重、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等指标的变化,同时对既往腹部手术后12例胃瘫患者以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评价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与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患者均获痊愈。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相比,在肝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和合并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比例上存在显著差异,肠内营养总体上能够减少平均胃瘫总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肠内营养治疗2周及4周时检测患者的体重、血红蛋白、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均较肠外营养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肠内营养能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有利于机体营养状况改善,是治疗腹部手术后胃瘫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脏移植围手术期的营养护理。方法 对12例肝移植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2例患者中11例术前体重增加2~5kg,血浆白蛋白上升6~18g/L,术后1例诉腹胀,1例发生腹泻,对症处理后缓解;1例患者因肺部感染死亡,其余11例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根据不同疾病的营养代谢特点给予合理的术前营养护理,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减少细菌移位引起的肠源性感染,同时注意长期营养支持,有利于肝移植患者机体的早期康复及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2种营养方式的疗效比较,探讨胃癌术后应用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总结护理方法与体会。方法将近期60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成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每组30人,EN组接受能全力肠内营养方式,PH组采用周围静脉营养方式,测定术后第7天体重,临床观察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术后并发症和营养支持的费用。结果术后患者体重均有下降,EN组下降明显小于PN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明显提前,有统计学意义函〈0.01).结论肠内营养支持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营养状态,并且安全可行,营养支持费用仅为肠外营养的1/3。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患者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将76例贲门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肠内营养组各38例,肠外营养组术后每天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直至经口进食,肠内营养组术后第2天开始经营养管滴入肠内营养制剂,逐步加大支持强度并减少静脉输液。观察术后体重变化、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住院费用等。结果:肠内营养组体重变化、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费用均低于肠外营养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促进肠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加快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6.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食管癌患者30例,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和传统的完全胃肠外营养组,每组15例。肠内营养组为术中给患者置入鼻肠管,术后24~48h经鼻肠管道通过输液泵滴注(百普力)营养液,5~7d后过渡到全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组为传统治疗方法,术后待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给肠内营养。观察两种方法患者生命体征、胃肠道功能恢复及不良反应。结果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较肠外营养组提前10~14h,输液量明显减少.缩短了住院日,减少了相关并发症。结论食道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功能、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部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对124例腹部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肠内营养组于术后24h内开始实施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组于术后进行常规输液治疗,全静脉营养,肠蠕动完全恢复以后才开始进食。两组均给予营养支持护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等相关资料,并进行比较。结果: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体重减轻少、肛门排气时间早、药费低、住院日缩短,与肠外营养组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肠内营养组营养状况明显改善,未出现护理并发症。结论:腹部肿瘤手术患者早期行肠内营养并给予有效的临床护理,能显著改善腹部手术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功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了住院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的早期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选择2004年8月~2006年8月因胃癌进行全胃切除术的10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经外周静脉给予静脉营养支持,实验组50例经空肠营养管给予输注肠内营养液。对两组病人术前、术后进行营养状态评价,比较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及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结果:术后营养支持使病人营养状况均有所改善,肠内营养的病人术后肠蠕动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且费用低,并发症少。结论: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对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保护肠黏膜,防治感染性并发症,改善机体营养状况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的早期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选择2004年8月~2006年8月因胃癌进行全胃切除术的10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经外周静脉给予静脉营养支持,实验组50例经空肠营养管给予输注肠内营养液。对两组病人术前、术后进行营养状态评价,比较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及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结果:术后营养支持使病人营养状况均有所改善,肠内营养的病人术后肠蠕动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且费用低,并发症少。结论: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对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保护肠黏膜,防治感染性并发症,改善机体营养状况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肝移植病人的营养支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制定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以提高肝移植病人的手术耐受力和促进术后的恢复。方法:对3例肝移植病人手术前后的营养状况和营养支持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各自代谢特点,选择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在术后早期1~3d采用全肠外营养(TPN),并辅以人血白蛋白以维持血浆白蛋白水平;在术后3~4d开始肠内营养(EN)结合肠外营养(PN),并逐渐过渡为完全经口饮食。结果:3例病人随访10个月,一般情况良好。结论:术前选择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法,可提高手术耐受力。术后视肝功能恢复程度,进行肠外营养(PN),适当控制营养供给量,当肝功能恢复后,应尽早开始EN,可辅以PN,并尽快过渡到完全经口饮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