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外科手术与TAE治疗肝血管瘤临床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比较分析外科手术与经导管动脉栓塞法(TAE)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的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探讨肝血管瘤治疗方法的合理选择. 方法自2000年1月至2007年9月根据3项筛选标准,对本院收治的符合条件的40例肝血管瘤患者,按配对设计分为手术切除组和TAE组.比较观察两组病例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日、恢复正常工作时间、住院费用、手术并发症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手术切除组中13例患者行肝血管瘤挖除术,7例行常规肝叶或肝段切除术,3例患者因合并多发血管瘤实施了血管瘤挖除术加小血管瘤捆扎,血管瘤均完整切除.手术组术后住院日、恢复正常工作时间、首次住院费用明显长于或高于TAE组(P<0.05),术后1周转氨酶(ALT)和总胆红素(TBIL)升高值TAE组高于手术切除组(P<0.05);而TAE组和手术组总手术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中出现手术并发症4例(20%),1例膈下积液,2例切口脂肪液化,1例肺部感染.TAE组出现手术并发症8例,其中2例为胆道并发症,6例术后发热;1例手术失败改行手术切除.12例因缩小效果不佳行2次介入,3次介入4例.两组患者随访3月至7年.手术组B超未见血管瘤复发,TAE组B超随访1年内血管瘤复发增大8例,2年内复发增大共12例. 结论手术切除和TAE治疗肝血管瘤各有优劣,但手术切除治疗肝血管瘤效果最佳,TAE疗效与肿瘤大小相关,远期并发症大小不明,对较大血管瘤采用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剥除术在临床上的运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01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给予剥除术治疗,直径大于10 cm 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同时给予肝门间歇阻断治疗。结果101例肝海绵状血管瘤全部剥除成功,无手术死亡病例,无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2年,无复发现象。邻近肝门的血管瘤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远离肝门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平均恢复时间在邻近肝门和远离肝门的血管瘤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海绵状血管瘤剥除术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相似文献   

3.
肖琪 《大家健康》2016,(2):115-115
目的:探讨剥离术与与肝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收入治疗的80例肝血管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采用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 A、B 两组,每组40例。A 组采用肝血管瘤传统切除术治疗,B 组采用肝血管瘤剥离术治疗。观察两组术中出血量、肝血流阻断时间、手术时间、住院天数与并发症情况。结果:B 组手术时间、肝血流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与住院时间均低于 B 组,p <0.05;B 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 A 组,p <0.05。结论:与肝血管瘤传统切除术相比,采用肝血管瘤剥离术治疗肝血管瘤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的优点,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肝海绵状血管瘤60例外科治疗的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治疗肝血管瘤的方法,并探讨手术的优缺点。方法 对10年内手术切除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病例恢复良好,术后并发症4例,无死亡,随访3个月至5年无复发。结论 ①外科刮出术是肝血管瘤的最适宜治疗方法;②该手术创伤小,不必切除正常肝组织;③对多发肝血管瘤术中应预防消耗陛凝血病导致的大出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疗观察,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及明胶海绵经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症状性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对2006年4月-2011年5月在我科治疗的有完整资料的肝血管瘤患者52例,有症状的肝血管瘤患者行肝动脉插管注入平阳霉素与碘油乳剂栓塞硬化肝血管瘤体,并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瘤体供血动脉.结果 52例肝血管瘤患者介入治疗,一般者1次,肿瘤较大者做2次,本组中10例肝巨大血管瘤行两次栓塞治疗,全部患者均于首次术后随访1、6、12个月,行CT检查,其中显效26例,肝血管瘤缩小50%以上,上腹部不适、疼痛明显减轻,有效20例,肿瘤缩小30%,上腹部不适明显减轻.肿瘤缩小<20%者6例.有效率达88.5%.所有患者栓塞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术治疗肝血管瘤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腹腔镜肝肿瘤切除术治疗肝肿瘤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实施不同方式手术治疗的120例肝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开腹肝切除术治疗的60例肝肿瘤患者设为对照组,行腹腔镜肝肿瘤切除术治疗的60例肝肿瘤患者设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腹腔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腹肝切除术相比,腹腔镜肝肿瘤切除术对肝肿瘤患者的创伤更小,可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且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转移、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9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和临床治疗方法。临床观察1例随访2年无不适,手术治疗8例。结果:7例术后无并发症,1例术后偏瘫,1例临床观察随访2年无不适。结论:CT、MR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具有一定特异性,病灶位置及大小是完整切除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CHL)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例有临床症状的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经股动脉插管、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后,行肝动脉超选择性插管至肝血管瘤供血动脉,注入平阳霉素碘油乳剂(PLE),进行肝血管瘤动脉栓塞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在栓塞治疗3周~4个月后临床症状消失,症状缓解率为100%。随访5~13个月,2例肿瘤缩小>50%,3例肿瘤缩小>25%,1例缩小25%以内,有效率为83.33%。所有患者术后反应轻,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有效、简便、安全、并发症少,是肝血管瘤治疗的一种理想疗法,应成为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剥离术与肝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0例肝血管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肝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剥离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肝血流阻断时间、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手术,临床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肝血流阻断时间及住院天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ALT和AST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剥离术与肝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肝血管瘤剥离术对患者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更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精准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0例。观察组给予精准肝切除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肝切除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局部复发转移率、2年存活率。结果: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肝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2年,在局部复发转移率、2年存活率方面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精准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一期和分期手术治疗对肝囊型包虫病合并肺囊型包虫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999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41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一期手术组,21例)和B组(分期手术组,20例),并对手术方式及预后进行探讨。结果:两组患者全治愈。A组复发4例,B组复发3例。结论:在肺包虫囊肿合并肝包虫囊肿的处理当中,充分认识术前病情,严格掌握两种手术路径的适应证,严格操作,可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分别接受替吉奥胶囊联合肝动脉介入灌注化疗治疗和单纯肝动脉介入灌注化疗法的胆管癌患者的预后,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包头肿瘤医院50例胆管癌患者进行随访及分析,其中24例行肝动脉介入灌注化疗术后结合口服替吉奥,26例行单纯肝动脉介入灌注化疗术。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肿瘤大小、Karnofsky评分、相关肿瘤标记物数值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资料各指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均具可比性。50例胆管癌患者中位生存期16个月。口服替吉奥组的中位生存期为20.4个月,单纯介入疗法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1.7个月,两组中位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病例疗效、生活质量变化、Karnofsky评分、标记物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吉奥胶囊联合肝动脉介入灌注化疗法治疗胆管癌优于单纯肝动脉介入灌注化疗法。  相似文献   

13.
易军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12):1714-1717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碘化油混合乳剂(PLE)动脉栓塞在肝血管瘤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肝血管瘤患者随机地分为对照组(n=38)与观察组(n=42),分别采用碘化油乳剂与PLE栓塞治疗。比较两组动脉造影征象、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肝血管瘤直径及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变化、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治疗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动脉早期可见周边部位出现体积较大的血管湖影,呈"枝上挂果征"变化;静脉期或静脉后期较动脉早期出现更多血管湖影,且均不排空,呈"早出晚归征"变化;(2)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后肝血管瘤直径及血清TBA水平均明显减小,且观察组治疗后血管瘤直径及血清TBA水平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E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明显,安全性高,应加以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与评价婴幼儿腮腺血管瘤手术的治疗效果,探讨手术治疗要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24例未满2岁的婴幼儿腮腺血管瘤病例,全部病例在气管插管全麻下施行保存面神经的血管瘤和部分腮腺或全部腮腺切除术。结果:全部患儿未发生麻醉和手术意外,仅2例小于6个月患儿术中给予输血50mL;手术创口除2例Ⅱ期愈合外,其余均Ⅰ期愈合。无感染、无涎瘘等并发症发生;术后5例患儿出现暂时性面瘫,均在2周~3个月内恢复;术后随访6个月~3年,面部外形无明显凹陷畸形,血管瘤无复发。结论:婴幼儿腮腺巨大血管瘤采用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良好效果,仔细解剖保护面神经和有效控制出血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臧唯  徐丹妮 《当代医学》2022,28(6):19-21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手术规划系统在微波消融治疗肝脏血管瘤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采用微波消融治疗的肝脏血管瘤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二维可视化手术规划系统治疗,实验组采用三维可视化手术规划系统治疗,比较两组治消融指标、肝功能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消融能量低于对照组,消融时间短于对照组,完全消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消融点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消融前,两组ALT及AST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消融3 d后,实验组ALT及AST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肝脏血管瘤患者采用微波消融治疗时,应用三维可视化手术规划系统可进一步提高完全消融率,缩短消融时间,降低消融能量,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可显著降低肝功能损伤,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22例,男9例,女13例。对22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供血动脉置管造影并将导管超选择插入血管瘤供血动脉,一次或分次输注平阳霉素和超液化碘油乳剂。最后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供血动脉。术后定期复查。结果:血管瘤供血动脉超选择性插管操作成功率100%,血管造影复查显示碘油聚积于肿瘤内,肿瘤血管消失,供血动脉闭塞,1~6个月后复查肿瘤不同程度缩小,其中缩小50%以上者15例,不足50%者7例。未出现严重的栓塞综合征反应及并发症。结论:超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栓塞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是安全、简单、有效、其并发症少,可以作为治疗症状性肝海绵状血管瘤首选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于长海  李捷  刘颖  汪涛  戴为民 《医学争鸣》2007,28(2):129-131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临床病理特点、外科治疗及其预后情况.方法:回顾分析总结我院1970-01/2005-04收治的61例PSH临床病理特点、诊治方法及随访情况.结果:全组男性11例(18.03%),女性50例(81.97%),平均年龄39.24岁;38例(62.30%)无症状.放射影像学表现为边缘清晰的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结节影,47例(77.05%)密度均匀,14例(22.95%)有钙化;全部行手术治疗,无手术并发症和死亡;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证实PSH并支持肿瘤来源于上皮组织;术后平均随访8.25 y,无复发、转移.结论:PSH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主要依靠术后病理,手术是PSH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王薇 《河北医学》2013,19(4):561-563
目的:探讨不同臀位分娩方式对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分娩的98例臀位产妇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阴道分娩(臀位阴道分娩组),63例剖宫产(臀位剖宫产组),观察比较两组产妇新生儿死亡及新生儿窒息、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对两组新生儿进行Apgar评分并进45-比较。结果:63例臀位剖宫产组新生儿无1例死亡,35例臀位阴道分娩组新生儿3例(8.57%)死亡,两组新生儿死亡率差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3例臀位剖宫产组新生儿,2例(3.18%)发生并发症,臀位阴道分娩组8例(22.86%)发生并发症,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臀位剖宫产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为(7.2±1.8)分,臀位阴道分娩组为(4.5±1.3)分,前者显著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臀位分娩时选择剖宫产可降低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提高Apgar评分,在臀位分娩时宜适当放宽剖宫产手术指征,对于改善新生儿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