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组织氧分压( PbtO2)、脑灌注压( CCP)、颅内压( ICP)对重型脑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入我院诊疗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记录患者PbtO2、CCP、ICP的变化,并分别观察患者的预后情况,探讨上述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PbtO2、CCP、ICP指标的差异与患者的预后均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其中随PbtO2、CCP的升高,患者预后优良比例显著上升;随ICP的上升,患者预后优良比例明显下降。结论:PbtO2、CCP、ICP等指标的高低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有紧密的联系,可通过检测其水平高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发挥指导临床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降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伤后72h内首诊入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伤后〈24h内入院36例,伤后24~72h入院24例,进行持续CPP和同步生理监护,以患者入院时的CPP值分为A组(CPP≥70mmHg)和B组(CPP〈70mmHg),根据监测指标的变化给予早期临床干预。结果 伤后24h内入院的监护组中,B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lal blood pressure,MABP)为(62.42±7.01)mmHg、血液PaO2(60.08±5.99)mmHg,明显低于A组的MABP(95.12±9.16)mmHg和PaO2(91.66±7.30)mmHg,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24~72h入院的监护组中,B组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为(30.40±5.77)mmHg,较A组(19.22±2.80)mmHg明显增高(P〈0.05)。结论 CPP降低在伤后24h患者与低MABP和低氧血症有关,而伤后24~72h与ICP增高有关;重型颅脑损伤后的早期CPP监护时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参数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及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的关系。方法:应用TCD检测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连续7?d的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V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Vd)、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Vm)以及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同时记录ICP、CP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结果:ICP与Vs、Vd、Vm均呈负直线回归关系,ICP与RI呈正直线回归关系,而与PI呈正指数回归关系。CPP与Vs、Vd、Vm均呈正直线回归关系,CPP与RI呈负直线回归关系,而与PI呈负指数回归关系。其中PI的相关系数最大 (rICP=0.809,rCPP=-0.828,P<0.001)。在20?mmHg≤ICP≤50?mmHg、40?mmHg≤CPP≤70?mmHg范围内,PI与ICP、CPP也呈直线相关,且相关性更好(rICP=0.864,rCPP=-0.887,P<0.001)。结论:TCD参数能够定性或半定量地判断ICP和CPP的变化,应用TCD是无创监测ICP和CPP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亚低温治疗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亚低温治疗的全身及脑局部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亚低温治疗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对2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实施亚低温治疗,观察亚低温治疗前后脑氧摄取(CEO2)、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氧输送(DQ)、氧消耗(VO2)、肺动脉楔压(PAWP)、平均动脉压(MAP)变化。结果 亚低温治疗后较治疗前CEO2、ICP、DO2、VO2明显下降,CPP提高,PAWP、MAP无明显变化。结论 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组织氧分压(PbtO2)联合颅内压(ICP)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治疗6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4分的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n=46),将治疗6个月后GOS<4分的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n=16).统计并比较两组PbtO2、ICP平均监测结果,分析PbtO2联合ICP监测结果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相关性,并绘制患者ROC曲线,评估联合监测对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PbtO2平均监测结果均低于预后良好组,ICP平均监测结果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检验显示,PbtO2平均监测结果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分均呈正相关(r>0,P<0.05),ICP平均监测结果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分均呈负相关(r<0,P<0.05);通过绘制患者ROC曲线得知,PbtO2联合ICP检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AUC为0.904>0.9,预测价值较高.结论 PbtO2平均监测结果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分呈正相关,ICP平均监测结果与患者预后评分呈负相关,且两者联合监测对患者预后具有较高预测价值,临床需密切关注患者PbtO2、ICP监测结果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持续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对儿童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转归的影响。方法:对44例重型颅脑创伤术后的儿童采用持续有创ICP监测,按照预后评定标准(出院时病死率;哥拉斯哥预后评分),观察其疗效。结果:ICP〈7.5 mmHg者(Ⅰ组)7例;ICP 7.5~20 mmHg者(Ⅱ组)18例;ICP 20~40 mmHg者(Ⅲ组)14例;ICP〉40 mmHg者(Ⅳ组)5例。12例患者在监测过程中发现ICP急骤升高,持续超过2 min,急诊复查CT发现颅内复发血肿或对侧颅内血肿,及时行二次手术治疗,其中8例发生于术后6 h内。出院时,Ⅰ组患者存活6例,死亡1例;Ⅱ组患者存活13例,死亡5例;Ⅲ组患者存活8例,死亡6例;Ⅳ组患者5例全部死亡。不同ICP患者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内,存活者的平均ICP为(14.91±3.83)mmHg,死亡者的平均ICP为(27.16±5.62)mmHg,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伤后6个月时,不同ICP患者哥拉斯哥预后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对于重型颅脑创伤的儿童患者,持续有创ICP监测有助于客观评价创伤,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指导治疗,并可精确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16例,以住院号奇偶数分别列入亚低温组和常温对照组,每组各58例.进行亚低温治疗同时,监测脑氧分压(PbtO2)、脑温(BT),平均86小时.6个月后随访,以GCS评估法判断预后.结果亚低温组伤后早期的高颅内压(ICP)显著下降(P《0.05);严重的低PbtO2值均迅速上升并维持在正常偏低水平(恢复到均值的时间缩短10±4.15小时(P《0.05);生命体征、血气及电解质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死亡率降低,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组成活率(60.43%)高于对照组(46.55%),亚低温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安全有效,死亡率降低,生存质量提高,无严重并发症.直接测Pbt、O2对亚低温治疗更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液体疗法通过提高脑灌注压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9年12月北京东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实验组患者给予平衡液+胶体液+脱水剂疗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脱水剂。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后脑灌注压(CPP)、GCS评分并进行比较,评估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液体疗法的治疗效果。结果①实验组平均CPP升高了(10.80±4.84)mm Hg(1 mm Hg=0.133 kPa),对照组平均CPP升高了(7.13±3.29)mm Hg。两组治疗后CPP均高于同组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CPP[(70.13±4.52)mm Hg]高于对照组[(66.47±3.67)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实验组平均GCS评分提高了(1.60±1.35)分,对照组平均GCS评分提高了(1.13±0.64)分。两组治疗后GCS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液体疗法能够有效地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CPP,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危重症,约占颅脑损伤的20%,其急性期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治疗困难、护理复杂,致残、致死率高,病死率约30%。而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病人的安危。现就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病人的病情观察和颅内压监护、脑保护、肠内营养支持、镇痛镇静、脱水治疗、应激性高血糖等重要护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颅内压(ICP)及脑灌注压(CPP)的影响.方法 选取监护病房内22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记录不同PEEP下(4 mm Hg、8 mm Hg、12 mm Hg)的ICP、平均动脉压(MAP)、CPP,研究其变化及相互关系.结果 PEEP升高后ICP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EEP为12 mm Hg时CPP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部分患者ICP、CPP变化明显,与MAP降低有关.结论 PEEP升高至12 mm Hg不会明显的影响ICP,ICP、CPP的变化受MAP变化的影响,在保持MAP稳定的前提下,使用PEEP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标准大骨瓣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随机分组研究标准大骨瓣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ICP)及预后的影响情况。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6例,随机分为标准大骨瓣手术组(n=54)及常规手术组(n=30)。两组在病人临床表现、损伤程度、受伤后至手术时间、术后处理上等无显著差异。结果标准大骨瓣手术组同常规手术组比较,ICP降低有明显差异(P〈0.01),标准大骨瓣手术组预后良好率优于常规手术组(P〈0.05),死亡率低于常规手术组(P〈0.05),有明显差异(P〈0.05),但增加了重残及植物生存率。结论大骨瓣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ICP有明显治疗作用,并预后良好,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对50例重型颅脑损伤(GCS3~8分)患者进行颅内压(ICP)及脑灌注压(CPP)连续监测,结果表明42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ICP增高及CPP降低。本组病人预后较好,病死率为14%。另取50例在诊断与治疗方法基本相似,未行ICP及CPP连续监护的一组病人作为对照,发现该组病人预后较差,病死率为28%。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开放式气管内吸引术(Open endotracheal suctioning,Open ETS)与闭合式气管内吸引术(Closed endotracheal suctioning,Closed ETS)对颅内高压动物颅内压(ICP)和脑氧代谢等方面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成OpenETS组(n=10)和ClosedETS组(n=10),分别进行两种气管内吸引术。于吸引前、后动态监测ICP,血气分析观察颈静脉氧饱和度(SjvO2)、脑氧摄取率(CEO2)和脑动静脉氧差(AVDO2)变化。结果两组动物吸引后即时ICP均短暂升高,两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大多于5min内回落,其回复较SjvO2快。吸引后即时OpenETS组SjvO2下降至(75.8±5.5)(%P<0.01),CEO2,AVDO2明显上升(P<0.01),而Closed ETS组SjvO2上升(P<0.05),CEO2、AVDO2下降(P<0.05)。结论颅内高压状态下OpenETS可引起脑缺血、缺氧反应,而Closed ETS不损害脑灌注(CPP)并维持足够脑氧供。建议颅脑外伤后可尝试运用ClosedET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电监测及脑电图(EEG)分级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评价及判断预后的作用。方法对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脑电监测并将EEG分级和格拉斯哥(GCS)评分、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相结合判断患者脑功能变化和预后结果。结果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初次EEG检查全部异常。EEG分级与其对应的GCS评分成负相关(r=-0.795,P〈0.01),EEG分级与其对应的GOS评分示亦成负相关(r为-0.583~-0.806,P均〈0.01),初次EEG分级与其相应的GOS评分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脑电监测及其EEG分级可从电生理学角度客观地评价重型颅脑损伤脑功能变化,判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颈静脉氧饱和度 (SjvO2 )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 :重型颅脑损伤 33例为样本 ,采用右颈静脉穿刺置管 ,持续监测SjvO2 ,并同时监测颅内压 (ICP) ,平均动脉压 (MABP)和脑灌注压(CPP)。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后SjvO2 明显降低。影响SjvO2 的主要因素为ICP、CPP、伤后病理及病情转归。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 ,持续SjvO2 监测能反映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氧代谢的情况 ,可以早期发现脑组织的缺血缺氧 ,SjvO2 的显著持续降低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急性脑膨出产生原因和处理对策。方法选取颅脑外伤急性脑膨出患者作为观察组,再选取颅脑外伤未出现急性脑膨出患者作为对照组,各51例。对比2组术前ICP、PO2、PCO2和血肿并周围水肿情况,分析急性脑膨出产生原因,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前ICP为(89.1±10.3)mmH2O、PCO2为(38.1±4.7)mmHg,低于对照组的(202.3±14.4)mmH2O、PCO2的(54.5±6.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前PO2为(99.6±3.3)mmHg,高于对照组的(84.3±4.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血肿并周围水肿发生率为39.22%,高于对照组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1例颅脑外伤急性脑膨出患者中恢复良好20例、中度残疾22例、重度残疾5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2例。结论颅脑外伤患者术前需积极分析急性脑膨出原因,及时采取适当措施治疗,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50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24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6例。亚低温组均于伤后24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ELISA测定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同时监测病人颅内压(ICP)以及生命体征、血气、血电解质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等,并根据GOS评估法判断预后。结栗: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组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颅内压明显降低(P〈0.01),生命体征、血气、血电解质、动脉血氧饱和度差异无显著性,无严重并发症,死亡率低,预后改善明显。结论:亚低温治疗可提高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水平,降低颅内压,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杨松 《医学文选》2013,(5):622-624,612
重型颅脑损伤持续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监测是临床上指导治疗颅内压增高的有效方法,能最大程度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致残率及病死率.随着微创医疗技术在颅脑损伤中应用的普及,其对监测CPP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将脑灌注压监测指导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高渗盐水在颅脑损伤伴失血性休克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高渗盐水(HTS)在颅脑损伤伴失血性休克的应用价值,以及对颅内压、脑灌注及抗休克的影响。方法 选取50例颅脑损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两组,一组为高渗盐水组(HTS)。另一组为甘露醇组(MT);在常规液体复苏的基础上。分组输注7.5% HTS和20%MT,监测颅内压(ICP)、平均动脉压(MAP)、脑灌注压(CPP)、血生化及尿量。结果 显示HTS能明显降低ICP,增加CPP,可改善脑皿流灌注(P〈0.01);不影响血生化指标和尿量,在提升血压起效快维持时间较长。结论 HTS能在不影响CPP的条件下。可降低ICP,同时对纠正休克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和P-选择素在重型颅脑损伤继发外伤后脑梗死病变中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USA)测定58例重型颅脑损伤(GCS评分3分~8分)继发外伤后脑梗死的患者64例重型颅脑损伤(GCS评分3分~8分)未继发外伤后脑梗死的患者及20例正常人的血清PAF和P-选择素水平变化,同时记录头部CT所示梗死体积及部位,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重型颅脑损伤继发外伤后脑梗死组急性期血清PAF和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重型颅脑损伤未继发外伤后脑梗死组及正常人(P〈0.05),恢复期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可溶性P-选择素及PAF与重型颅脑损伤继发外伤后脑梗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