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延晓勇  杨兴亮  崔胜宏 《安徽医学》2013,34(9):1389-1391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经临床及影像检查确诊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36例患者,全部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MRA检查,对MRA、DSA对后循环血管异常的显示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MRA检查显示左椎动脉狭窄11例,左椎动脉起始变异3例,左椎动脉迂曲5例。右椎动脉狭窄8,右椎动脉迂曲2例,基底动脉狭窄2例,大脑后动脉狭窄5例,MRA检查血管后循环血管异常率与DSA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A可良好显示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走行情况,异常血管检出率与DSA无显著差异,可为诊断、治疗提供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2.
70%的卒中病例为缺血性卒中,而后者约1/3是由动脉狭窄所致,造成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少见的有动脉夹层形成、动脉炎。既往上述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多采用溶栓、降纤、抗血小板等治疗,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某些由于血管狭窄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外血管可采用内膜剥脱术,但是如果狭窄位置较高,对于狭窄手术需要分次操作,增加手术的风险及难度,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是造成我国人口死亡和致残的第一位原因,其中缺血性卒中占比高达60%~80%,而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血管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其中动脉狭窄的程度、动脉狭窄后侧支循环代偿情况、血管顺应性及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均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息息相关。通过运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CT血管造影术(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检查手段对血管顺应性、血流动力学变化、侧支循环开放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评估,这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和(或)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的狭窄、闭塞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病因及危险因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性ICA/MCA闭塞性病变引起脑梗死的可能机制包括:血栓形成导致完全闭塞、动脉-动脉栓塞、血流动力学改变或这些因素的联合作用[1~4].准确判断卒中的发病机制,对栽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干预、预防治疗以及急性期治疗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开展,已经有相当的患者从中获益.因此研究血管狭窄或闭塞与卒中解剖模式关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周瑞银  周强 《浙江医学》2023,45(11):1198-1202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血管狭窄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260例缺血性脑卒中颈部血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CT血管成像(CTA)与DSA检查。根据DSA检查结果给予患者介入手术治疗或药物治疗,根据患者是否进行介入治疗将其分为介入组204例和非介入组56例,分析DSA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血管狭窄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结果DSA的病变例数与病变血管检出率均较CTA升高(均P<0.05)。前循环梗死中以颈动脉起始部较为多见,后循环梗死中以椎底动脉颅内段较为多见,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以锁骨下动脉起始部与颈内动脉颅内段及大脑中动脉较为多见,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以椎动脉起始部、颈内动脉颅内段及大脑中动脉、椎底动脉颅内段较为多见(均P<0.05)。介入组卒中复发率、残疾率、死亡率均较非介入组降低(均P<0.05)。结论DSA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血管狭窄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同时对介入手术治疗提供较高的参考价值,且经手术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结局较好,可有效降低患者颈部血管的狭窄率,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6.
48例脑梗死患者全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缺血性卒中脑血管造影显示的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比率及分布。方法观察脑梗死48例,头颅CT排除出血、TCD及颈动脉彩超检查疑有动脉狭窄发病1~7天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全部进行高选择性颈部及颅内血管造影,同步检查正侧位血管造影相和连续动态电影录像,必要时增加检查斜位像。分析血管狭窄部位,受累血管数目及血管狭窄形态。结果血管造影显示75.5%有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76%为前循环受累,24%后循环受累。9条无临床症状的血管狭窄或闭塞,6%血管造影正常。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受累最为常见,后循环受累血管中以椎动脉最常见。多部位和多血管受累达41%。发现烟雾病5例(14%),脑血管畸形2例(4.5%)。结论脑梗死血管造影显示大部分患者有肯定的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神经放射介入可有效诊断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7.
椎动脉狭窄与颈动脉狭窄一样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因。椎动脉狭窄可引起椎基底动脉的供血不足,进而导致患者的反复后循环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引起后循环区域脑梗塞,严重的可危及生命。由于对于支架的选择、植入技术和疗效还缺乏研究,对于椎动脉狭窄治疗的临床报道还不多,本文就通过支架成形术成功治疗的11例高危的椎动脉狭窄病人来进一步探讨椎动脉支架成形术的临床应用,与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一侧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合并对侧椎动脉闭塞。方法:2010年6月~2011年2月,对9例一侧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合并对侧椎动脉闭塞行经椎动脉开口支架成形术。结果:术后9例患者椎动脉的残余狭窄率均小于10%,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本组病人在随后6个月的临床随访中,复查支架部位超声,均未发现再狭窄发生。结论:椎动脉开口支架成形术治疗一侧椎动脉闭塞合并对侧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是改善后循环缺血预防椎-基底动脉系统卒中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时椎动脉血流形态频谱特征及流速对锁骨下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治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38例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血流频谱形态、速度、方向的不同变化.结果 超声检查显示椎动脉全收缩期及舒张期均为逆流14例;收缩期逐步逆向波,舒张期正向波,以及整体的低幅度12例;椎动脉收缩期双向血流7例;收缩早期减速3例;椎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减慢及束臂试验后出现逆向血流2例;38例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核磁证实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近端狭窄程度与椎动脉血流频谱形态变化相吻合.结论 根据椎动脉频谱形态可以推测锁骨动脉起始部或无名动脉狭窄程度,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此病是一种可靠的无创性椎动脉评价技术,有助于临床早期作出准确的诊断,并对临床的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梁辉  谢珊芳 《海南医学》2009,20(12):61-63
目的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血管狭窄分布情况,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颅内外动脉血管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所有患者行DSA检查,并通过TCD检测颈部和颅内Willis环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流方向以及频谱形态的改变,评价颅内外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1)296例患者中202例患者有不同形式的颅内外动脉狭窄,其中颅内动脉狭窄46例(15.5%),颅外动脉狭窄98例(33.1%),颅内外动脉均见狭窄58例(19.6%);(2)202例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中,TCD显示有396条血管狭窄。部位依次为: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144条(36.4%)、椎动脉起始段狭窄76条(19.2%)、大脑中动脉狭窄52条(13.1%)、椎动脉远端及基底动脉狭窄30条(7.6%)、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22条(5.6%)等;(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内段狭窄危险因素以FIB为主,颅外段狭窄危险因素以年龄、性别及高血压为主,颅内段合并颅外段狭窄危险因素以年龄、长期吸烟及糖尿病为主。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颅外血管狭窄为多见,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的危险因素有性别、年龄、长期吸烟、长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及FIB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锁骨下动脉(subclavianartery,SA)窃血综合征(subclavianstealsyndrome,SS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测SA起始段、颅外段椎动脉、上肢动脉声像图特征及血流状况。结果:18例SSS中17例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1例由多发性大动脉炎引起;完全性窃血ll例,不完全性窃血7例,1例患侧合并椎动脉重度狭窄,窃血程度降级。结论:SSS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和多发性大动脉炎所致,sA狭窄与窃血程度相关,但非绝对关系,不能单纯依靠椎动脉血流方向与频谱改变判断sA或无名动脉的狭窄程度与窃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动脉MRA、TCD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82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患者进行椎动脉MRA、TCD及椎动脉超声检测,观察其异常情况。结果:82例患者中椎动脉MRA异常27例(65.85%),TCD异常32例(78.05%)。结论:对椎动脉MRA、TCD联合检查有助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13.
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过去20年内,关于药物、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报道有很多,其中药物试验中WASID证实阿司匹林优于华法林,但颅内动脉狭窄度70%~99%在药物系统治疗后仍有较高的卒中风险。初期的研究提示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可降低此类患者的卒中风险,但缺乏前瞻、随机对照研究。因此,血管内介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合理性尚在研究探索中。  相似文献   

14.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经颅多普勒和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血管造影(DSA)检查了13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病人,TCD发现11例有椎动脉血流反向,肢体功能试验时反向血流增加,2例血流方向正常,功能试验血流方向倒转或血流速度下降。1例无名动脉狭窄,右侧椎动脉和颈总动脉均受累,出现大脑中动脉盗和因,DSA显54%的病人有反向血流,提示椎动脉反向血流与锁骨下动脉狭窄程度和侧支循环建立程度有关,25%同时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TCD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盐酸氟桂利嗪片治疗,观察组联用平肝健脾补肾中药治疗,于治疗前后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和眩晕症状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明显增加(P<0.05)。两组患者血管阻力指数、眩晕症状量表评分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管阻力指数、眩晕症状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肝健脾补肾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颈部血流状况。  相似文献   

16.
动脉夹层(artery dissection,AD)是由于遗传、创伤、感染、吸烟、高血压等因素导致动脉内膜破损,从而使血流从血管破损处流入血管内膜与中层之间或血管中层与外膜之间所致的血管性病变,前者常见,可导致血管狭窄,后者导致夹层动脉瘤.脑动脉夹层可累及各个年龄段,但以青年和中年为高发期,据统计,在45岁以下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当中,夹层占10%~25%,仅次于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卒中发生的第2位病因.颅内动脉夹层常见发生在颈内动脉、椎动脉等,而基底动脉夹层却很少见,多为椎动脉夹层扩展而来.本例患者发病后行全脑血管造影术见双侧椎动脉血流缓慢,基底动脉出现不规则的血管增粗与变细交替出现,即所谓珠线征(pear land string).该病例在国内文献罕见报道,因此我们报道1例基底动脉夹层患者,旨通过本例报道,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2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及120例非梗死患者和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和血脂、血糖检查.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检出率(38.4%)与对照组(10.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依次为大脑中动脉(70.8%)、椎基底动脉(37.5%)、大脑前动脉(31.3%)、颈内动脉末段(10.4%).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家族史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容易发生颅内动脉狭窄,其OR值分别为2.56、3.46、4.12、5.20(均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高密度脂蛋白(1.09±0.32) mmol/L比对照组(1.33±0.40)mmol/L低(P<0.05).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有密切关系,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家族史,保护因素有高密度脂蛋白.  相似文献   

18.
高邮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2):1601-1602
目的:应用TCD技术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脑血流观察,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临床表现有眩晕、一侧肢体麻木无力、胸闷、出汗、颈项不适双上肢血压相差40/20~30mmHg,所有患者均有颈部血管杂音,应用德国EME公司TC2010CompoinⅡ检测仪,用2兆赫脉冲探头经颞窗、枕窗,分别检测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末段、基底动脉、双侧椎动脉。用4兆赫探头检查双侧锁骨下动脉、挠动脉。均行血管造影数字减影,方法是经股动脉插管,注入ominique100ml~150ml,观察双侧大脑前动脉、双侧椎动脉、颈总动脉。结果:19例均表现基底动脉反向血流,15例表现左侧椎动脉反向血流,4例双侧椎动脉均见反向血流;反向血流程度:均表现左椎动脉收缩期近完全反向,舒张期血流顺超声方向,4例双侧椎动脉均见反向血流的,其右侧只见收缩期部分反向血流。基底动脉部分收缩期反向血流;基底动脉、右椎动脉血流频谱呈高阻力;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位血流速度低,左挠动脉频谱呈低阻血流;束臂实验迅速放气减压,左椎动脉收缩期反向血流速度明显增加。右椎动脉无变化;DSA所见:19例均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锁骨下动脉远段延期显影,自右椎动脉起始部位注入造影剂,左椎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远段延期显影。其他血管未发现异常。结论:TCD技术可作为了解锁骨下动脉盗血的程度、侧枝循环建立的情况以及评价治疗效果和随诊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所致单侧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急性缺血性卒中,DWI ASPECTS-NIHSS不匹配与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5年9月至2018年6月就诊于安徽省中医院脑病中心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经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动脉粥样硬化型单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所致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闭塞,治疗上予以急诊Solitaire FR支架取栓,取栓后证实MCA中-重度狭窄患者共50例,按照DWI ASPECTS与NIHSS评分是否匹配分为匹配组和不匹配组,研究两组侧支循环代偿类型。结果 DWI ASPECTS与NIHSS评分匹配组与不匹配组侧支循环ASITN/SIR分级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1320.05),不匹配组患者30人,混合型侧支代偿约占83.3%,匹配组20人,占62.5%,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30.05)。结论二级代偿在匹配或不匹配患者中占重要优势,混合型代偿是动脉粥样硬化型单侧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病变的主要方式,也是DWI ASPECTS-NIHSS不匹配患者之中的重要血管代偿类型,临床中应高度重视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DWI ASPECTS不匹配患者的血管代偿类型,采取准确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正>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SSS)是指在锁骨下动脉或头臂干的椎动脉起始处的近心段有部分的或完全的闭塞性损害,由于虹吸作用,对侧椎动脉血流经过基底动脉反流至患侧椎动脉,进入患侧锁骨下动脉的远心端,导致椎-基动脉缺血性发作和患侧上肢缺血性等症状。SSS患者常以患侧上肢无力、无脉、脉弱及眩晕、头痛等脑缺血症状就诊[1]。导致SSS两大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