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围术期护理措施和要点。方法总结29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加强围手术期护理,给予有效的镇静、肌松药、加强呼吸道护理及血流动力学观察和护理。结果3例患儿术后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29例患儿均顺利撤离呼吸机,痊愈出院,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围术期护理,特别是呼吸道及循环系统护理对于手术的成败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2.
吕媛媛 《全科护理》2010,8(4):297-298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人的围术期呼吸道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行心脏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术后并发肺部感染13例,死亡1例。[结论]加强围术期的护理是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行心脏手术病人术后顺利康复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人的围术期呼吸道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行心脏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术后并发肺部感染13例,死亡1例。[结论]加强围术期的护理是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行心脏手术病人术后顺利康复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前心理护理和控制肺动脉高压,术后预防患者肺动脉高压、加强呼吸道管理等护理措施。结果:经过调查发现35例患者在围术期经过相应的临床护理,患者的症状有所缓解,均痊愈出院。结论:加强围术期临床护理是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患者术后顺利康复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和分析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介入手术围术期的护理要点。方法手术前后进行心理疏导,做好术前准备;术后严密监测患者肺动脉高压和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和输液管理。结果本组18例患者术后均康复出院,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围术期良好的护理是保证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治疗效果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围术期护理。方法 :对5 6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加强围手术期护理 ,给予有效的镇静、止痛、肌松药、高浓度氧气吸入、适宜的过度通气等护理措施。结果 :本组除 2例术后早期死于呼吸衰竭和低心排外 ,其余 5 4例均痊愈出院 ,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护理难度大、危险高 ,细致、规范的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围术期护理是影响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现将我院近三年来先天性非紫绀型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病人的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经验。方法2002年9月至2007年9月共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79例,围术期采用综合性降肺动脉压措施,注意保护心肺功能,术后合理使用呼吸机及前列腺素E1,保持呼吸道通畅。结果早期死亡6例(7.59%),术后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8例(10.12%)。随访62例,所有肺动脉高压均降至中度以下。结论术前准确判断肺动脉高压性质并行降肺动脉压治疗、围术期注意维护心肺功能,合理应用肺血管扩张药物,有利于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前机械通气对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围术期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82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术前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前1 d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两组均行常规开胸矫治术,分别监测观察组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后及两组术后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经皮血氧饱和度(Sa O2)、血气等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经呼吸机治疗后肺动脉压力明显下降,动脉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升高,且与对照组相比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明显缩短(P<0.05),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行术前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有效缩短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及住监护室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和手术效果.方法: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126例,围术期给予综合降肺动脉压治疗,保护心肺功能,术后合理使用呼吸机及综合降肺动脉压治疗.结果:早期死亡8例(病死率6.35%),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12例.痊愈出院118例,术后随访3~24个月,所有肺动脉压力均下降至中度以下.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经围术期综合治疗后再行手术根治可获良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王文贤  邝宇同 《华西医学》1995,10(4):447-448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围手术期的处理王文贤,邝宇同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麻醉科(510000)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后,使心肺功能受损,围术期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均较高,故围术期的处理很重要。本文总结我院1991年1月至1993年3月50例先心病合...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的早期肺动脉高压(PAH)呈动力型,手术矫治心脏畸形可消除异常分流,而阻断PAH进展.但对于重度PAH,多已合并肺血管的不可逆性改变,手术指证不明确,围术期风险高;因此应用有效药物进行术前抗PAH治疗,即可明确手术指证,又可降低围术期风险,在合并PAH的先天性心脏病系统治疗措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波生坦是种可口服的内皮素受体新型双重阻滞剂,目前仅在国内少数几家较大心脏中心用于围术期重度PAH的治疗,效果确切[1].我科2009年10月-2010年7月对5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PAH的患儿应用波生坦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先心病肺高压术后肺高压危象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50例14岁以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中、重度肺高压的病人围术期瓣临床观察和护理。并对其中9例术后出现肺高压危象的人作了回顾性分析,作者认为术前进行呼吸、咳嗽训练、间歇吸氧、口服克甫定等降低肺动脉压药物。术后给予连续监测和降低肺动脉压,稳定循环系统,合理制定和调整呼吸机参数,正确实施机械通气,适当过度通气,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防治呼吸道感染等护理措施对预防肺高压危象出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13例术后监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术后的监护方法。方法:对13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护理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患儿恢复良好。结论:耐心、细致、周到、科学的护理是保证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顺利康复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诊断性治疗期间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对32例先天性心脏病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应用肺血管扩张药物行诊断性治疗,通过定时观察用药前后患儿四肢末梢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以确定手术时机。结果 32例患儿中有26例经用药后,四肢末梢血氧饱和度由治疗前的86%~92%提高至95%以上,达到手术指征。其中25例围术期恢复顺利,1例因术后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死亡。结论通过联合应用肺血管扩张药物,可以为先天性心脏病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的手术治疗带来转机。护理的重点在于观察用药后患儿四肢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同时加强治疗期间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16.
肺动脉高压是心血管外科围术期的难题之一,当平均压大于或等于5.33 kPa(40 mmHg)为重度肺动脉高压[1].它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并发症,是导致患儿死亡的决定因素[2].氧化亚氮(NO)经气道吸入后,直接作用于肺小血管的平滑肌细胞,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及血管扩张,且对体循环血压无明显影响,是一种选择性肺血管扩张剂,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动脉高压的治疗[3].我科在2007年10月收治1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持续吸入NO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肺动脉高压是肺血管和肺实质发生病变的主要表观,是由于肺大小动脉、肺微血管和肺静脉受损害而引起的临床常见病症。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术中经过体外循环后肺泡及血管内皮损伤更加严重,使其术后更易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撤机风险高。因此,术后围撤机期的护理至关重要。本院2000年1月~2006年12月共对120例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施行手术。术后进行了细致的撤机护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术后围撤机期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动脉高压是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由于术前存在严重的肺血管病理改变、体外循环过程加重肺泡及血管内皮损伤,使其术后较普通体外循环患儿更易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撤离呼吸机风险高,因此术后围撤机期的护理至关重要。本科2003年10月~2008年7月对145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实施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术,经过细致的撤机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围手术期护理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地分析、总结2002年6月至2004年6月在我院行体外循环手术治疗,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收缩压与血压收缩比(sPAP/sBP)≥0.75]的2~12个月的28例婴儿在围手术期所采用的处理方法和监护措施。对术前心衰、难治肺炎患儿抗感染、强心、利尿、扩血管、吸痰和支持等处理。以加强呼吸道管理和循环压力监护,镇静、肌松、充分给氧、及时纠正酸中毒、肺血管扩张剂和一氧化氮吸入疗法等措施防治术后PHC。结果:术后发生肺动脉高压危象(PHC)8例,sPAP/sBP为0.75~2.00。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脑气栓1例,严重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肺部并发症(肺炎、肺不张、气胸)5例。手术死亡1例,为严重PHC不能脱离体外循环者。除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者术后未愈和脑气栓者出院时下肢肌力Ⅳ~V级外,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应把握好手术适应证.有不可逆的肺高压患儿应禁止手术。术后加强监护和处理致关重要。术后PHC是手术死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术后围撤机期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肺动脉高压是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由于术前存在严重的肺血管病理改变、体外循环过程加重肺泡及血管内皮损伤,使其术后较普通体外循环患儿更易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撤离呼吸机风险高,因此术后围撤机期的护理至关重要.本科2003年10月~2008年7月对145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实施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术,经过细致的撤机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