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MR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应用,以提高该病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治过程.所有患者均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并予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本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所致最多,共12例(60%),其次为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4例(20%)和高血压动脉硬化3例(15%),另外1例(5%)的患者是烟雾病.12例颅内小动脉瘤患者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并均达致密栓塞.结论 首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是自发性蛛网下腔出血中最优化的诊疗方案,可提高该病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T、MR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应用,以提高该病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治过程.所有患者均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并予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本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所致最多,共12例(60%),其次为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4例(20%)和高血压动脉硬化3例(15%),另外1例(5%)的患者是烟雾病.12例颅内小动脉瘤患者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并均达致密栓塞.结论 首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是自发性蛛网下腔出血中最优化的诊疗方案,可提高该病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方法81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全脑DSA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DSA检查发现动脉瘤56例(69.2%),动静脉畸形14例(17.3%),烟雾病2例(2.5%),矢状窦血栓1例(1.2%),正常者8例(9.9%)。结论自发性SAH病因多样,DSA检查多数能够发现血管异常。  相似文献   

4.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全脑DSA阴性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阴性的原因和对策.方法 对120例自发性SAH患者中DSA阴性的30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中,有13例(43.3%)重新获得明确诊断.其中,5例行重复造影检查,发现1例左侧前交通动脉瘤,1例右颈内动脉C2段动脉瘤,1例出血处手术探查发现为隐匿性血管畸形,另2例重复造影仍为阴性.头颅MRI检查发现2例海绵状血管瘤,其余8例患者CT符合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SAH(PNSH).结论 对在首次造影中有颅内血管痉挛,部分血管不显形或有再出血的患者必须行重复造影.  相似文献   

5.
单志愿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5):185-186
目的: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SAH)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特征及其意义。方法:对62例经临床和CT诊断为S-SAH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DSA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次全脑血管DSA检查显示异常50例(80.6%),其中颅内动脉瘤42例(67.7%)、脑动静脉畸形4例、烟雾病3例、硬脑膜动静脉瘘1例。正常(阴性)12例,其中,1例经MRI检查提示C4段颈髓血管异常,经脊髓血管DSA检查诊断为颈脊髓动静脉畸形;余11例病情稳定后复查DSA又有4例显示颅内动脉瘤。结论:颅内动脉瘤是S-SAH的最主要病因,DSA是其最直接、可靠的检查方法,首次DSA检查阴性不能完全排除存在颅内动脉瘤的可能,对高度怀疑动脉瘤性S-SAH的患者可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复查DSA。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全脑血管造影及治疗,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造影的时机及介入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4月收治6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及血管内介入治疗资料。结果 66例全脑血管造影检查中发现动脉瘤18例,动静脉畸形10例,烟雾病2例。其中动脉瘤患者13例行血管内电解脱弹簧圈(EDC)栓塞治疗,脑血管畸形7例行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胶栓塞治疗。术后随访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DSA造影可以准确评估动脉瘤、血管畸形的大小、方向。在出血后3天内及3周后行造影检查动脉瘤的检查阳性率比较高,且血管痉挛发生几率较少。血管内栓塞治疗手术风险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鲁成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5):2344-2344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神经内科常见危重疾病,其发病原因主要有动脉瘤和血管畸形,其中又以动脉瘤最为常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目前仍是病因诊断的金标准[1].现对2006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SAH患者175例行DSA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刘进普  张旭光 《河北医药》2009,31(18):2458-2459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神经科常见急症,是一类病死率及致残率都很高的急性脑血管病。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技术不仅能明确病因,为SAH的病因诊断提供可靠依据,而且对确定治疗方案有重要作用。为了探讨影响SAH预后的可能相关危险因素,早期进行病因学诊断并针对病因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SAH复发,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我们选择了本院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进行DSA检查的SAH患者40例,对其临床及脑血管造影特征进行了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9.
董玉姝  张春志 《中国当代医药》2012,(30):118-119,121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手术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08例的CT血管成像资料,并且所有患者后期均经过数字减影处理。结果 108例患者中,共检出动脉瘤133个,常规CT血管成像漏诊14个,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全部检出。两种方法检出的动脉瘤的大小、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对颅底处的动脉瘤有更好的检出率;两种方法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可以快速、无创、准确地做出诊断,是临床上颅内动脉瘤的首先检查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诊三维CTA(CT血管成像)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2008年间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时行急诊三维CTA的临床资料.结果 急诊三维CTA可绝大多数清晰显示颅内1~4级脑血管异常,包括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静脉畸形等.结论 急诊三维CTA检查能快速发现颅内血管病变异常,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徐剑峰 《河北医药》2009,31(15):1897-1898
目的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全脑血管造影(DSA)的特征、并发症等情况。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证实为SAH,全部行DSA,对94例SAH患者的临床表现,Hunthess分级,头颅CT、DSA检查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4例SAH患者临床症状以头痛、恶心为主。行DS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46例,颅内动静脉畸形4例,硬脑膜动静脉瘘和海绵状血管瘤各1例。术中无1例有并发症发生,术后并发症预后良好。结论SAH患者出血原因以动脉瘤破裂为主。脑血管造影检查可以准确的评估动脉瘤的大小、位置等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 (CTA)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进行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平扫检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的脑血管成像检查,采用VR,SSD,MIP技术重建三维脑血管成像.结果:正常21例,异常14例,其中动脉瘤11例,部分闭塞1例,血管畸形2例.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能清晰的显示颅内大血管影像,对绝大部分的动脉瘤能迅速、准确地诊断.结论:螺旋CT的CTA检查是一种显示颅内血管病变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它较普通螺旋CT更快捷,更准确,相对脑血管造影有无创伤、价格低的优点.对原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病因的筛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对于急性期动脉瘤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多层螺旋CT平扫及腰穿明确诊断的自发性SAH 97例患者资料,在SAH急性期(3~10 d)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检查。结果 97例患者中MSCTA发现动脉瘤83例,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和与周围血管及颅骨的关系清晰、确切。14例首次CTA未见异常。结论 MSCTA是简单、快速、无创、安全、可靠的脑血管成像技术,可作为SAH急性期患者病因诊断的首选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磁共振血管造影与CT血管造影诊断脑血管痉挛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与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脑血管痉挛(CV)的诊断价值。方法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10例,出血停止后5~10d行MRA检查,CTA在MRA后24h内进行。每例CV检查5个脑动脉位置:颈内动脉鞍上段(ICA).大脑中动脉(MCA)M1、M2段及大脑前动脉(ACA)A1、A2段。CV根据管腔直径分为:无痉挛、轻度痉挛(管腔缩小〈30%)、中度痉挛(管腔缩小30%~50%)、重度痉挛(管腔缩小〉50%)。结果MRA与CTA对全部5个位置CV程度检出的一致性达到82%.相关因子为0.76,对近端血管相关性好过远端血管。MRA对无痉挛(89%)及重度痉挛(100%)的检出与CTA的相关程度高(r=0.85~0.91),对轻度痉挛(56%)及中度痉挛(67%)相关程度稍差(r=0.21~0.51)。结论MRA对近端血管无痉挛或者严重痉挛的检出率高,对远端轻度及中度痉挛患者的检出稍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术(3D-CT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3D-CTA检查。结果 32例明确诊断动脉瘤30例,2例未检出。结论 3D-CTA可作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颈动脉海绵窦瘘的CT、MR、DSA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血管内栓塞治疗成功的颈动脉海绵窦瘘的11例患者的诊治资料。对CT、MR、DSA诊断结果做探讨分析。结果 CT、MR检查表现:患侧眼球突出、眼上静脉充盈扩张、海绵窦扩大;有患者临床表现为眼球壁增厚,眼外肌扩张,岩上下窦扩张,眼下静脉、内眦经脉。DSA表现则是除可见患侧眼上静脉扩张、海绵窦扩大外,还可见瘘口、引流静脉、盗血等。结论 CT、MR、DSA在诊断CFF疾病方面各有优势,DSA能够检查CFF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而CT、MR诊断则不能提示这一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