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肿瘤2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临床特点和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05年间收治的29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55.2%(16/29)的患者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痛、胀或不适,腹部肿块占31.0%(9/29),黑便或呕血占17.2%(5/29)。病变部位为胃16例(55.5%),小肠9例(31.0%),结直肠2例(6.9%),十二指肠、食管各1例(3.4%)。免疫组化检测结果:CD117(+)93.1%,CD34(+)51.7%。29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全胃切除术1例,胃大部分切除术8例,胃部分切除4例,肿瘤切除或扩大切除术5例,小肠肠段切除术9例,右半结肠切除术2例。手术切除率100%,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无手术死亡者。23例术后随访1—2年,2例死于肿瘤复发转移,其余均存活。结论CD117及CD34等免疫标记物检测可提高GIST的诊断率,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预后的因素.方法 收集1999年11月至2006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住院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确诊为GIST的病例85例,回顾性分析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手术方式、首诊转移、淋巴结清扫及Flecther分级等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本组患者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4%、60%、57%.单因素分析显示,GIST患者的预后与肿瘤原发部位、手术方式、Fletcher分级(肿瘤大小和核分裂数)以及有无首诊转移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及是否行淋巴结清扫无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有无首诊转移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20,β=4.226).结论 根治性手术仍然是目前原发GIST的首选治疗,首诊转移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对GIST的预后显得尤为重要.同时,Fletcher分级也是评估GIST的有效而简便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免疫组化特点、外科处理和预后.#方法对30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Fletcher肿瘤侵袭危险度评估分级将其分为极低度恶性、低度恶性、中度恶性、高度恶性四组,并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估患者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结直肠间质瘤发生在结肠4例(13%),直肠20例(67%),肛管6例(20%).免疫组化C-kit阳性表达率为87%.30例结直肠间质瘤全部行手术切除.29例(97%)获术后随访,随访时间4~130个月.3年生存率为73%,5年生存率为53%.Fletcher侵袭危险度评估分级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B=4.226,P=0.02).结论 外科手术联合分子靶向治疗是结直肠间质瘤的最有效治疗手段,Fletcher侵袭危险度评估分级对具体术式的选择及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9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胃肠道间质瘤中胃60例,小肠15例,结直肠12例,食管2例,网膜和肠系膜9例,肿瘤最大直径为2.8—15.0cm。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117阳性率为100%,CD34阳性率为88%,S-100阳性率为29%,α-SMA阳性率为45%。2年生存率为87%。结论CD117、CD34等免疫标志物是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最有价值的指标。外科手术和术后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化学治疗是有效的胃肠道间质瘤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诊治经验及其病理学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已确诊的61例GIST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 免疫组化检测显示60例(98.4%) CD117呈阳性,49例(80.3%)CD34呈阳性,37例(60.7%) Actin表达阳性,12例(19.7%) S-100表达阳性.6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2(0.5 ~5)年,其中43例患者获得3年以上随访.本组3年总生存率为88.4% (38/43).依据2002年Fletcher局限性GIST危险程度分级标准,61例患者所占比例为:极低危险组9.8% (6/61),低危险组24.6%( 15/61),中危险组19.7%( 12/61)和高危险组45.9% (28/61).四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GIST中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为胃,CD117阳性是诊断GIST的金标准.手术根治性切除是治疗首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方法、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log-rank检验分析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本组病例5年总生存率为59.6%.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预后与肿瘤位置、肿瘤大小、有无远处转移、手术方式、肿瘤细胞类型、周围脏器组织有无侵犯、肌层有无受侵、肿瘤细胞密集程度、核分裂象数目、Ki-67、P53、有无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等因素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有无远处转移、手术方式、周围脏器组织有无侵犯、肿瘤细胞密集程度、核分裂象数目、P53、有无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 早期诊断和以手术为主、辅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的综合治疗能够提高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36例GIST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良性20例,交界性10例,恶性6例。30例患者获随访2~3年,其中2例死于肿瘤复发转移,1例术后28个月复发再行手术治疗。结论GIST术前诊断较困难,确诊依赖于病理学检查。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分子靶向治疗具有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8.
99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99例GIST病例资米斗。结果:1)GIST好发年龄在40岁以上,以60岁以上最多见,男性发病率多于女性。2)胃间质瘤好发于胃底和胃体。3)术前胃镜、上腹CT、超声内镜等有助于提示诊断,但最终确诊需靠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其中DOG-1、CDl17是目前诊断特异性较高的指标,其他CD34、SMA、S-100等可协助鉴别诊断,CEA对胃间质瘤的诊治无价值。4)手术仍是目前胃间质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较小的肿瘤可局部切除,手术切缘距肿瘤3cm已足够;对较大的肿瘤可行胃大部切除,必要时行全胃切除;若侵及其他脏器,应争取-并切除;因淋巴结转移极少见,故不常规行淋巴结清扫。结论:GIST术前诊断较困难,确诊依赖于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恶性胃肠道间质瘤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MGIS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3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60例M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0例患者中22例为潜在MGIST,38例为MGIST。病理检查,潜在MGIST患者肿瘤直径3.2~7.2(平均5.3)cm,瘤组织切面呈灰白、灰黄色,实性或有出血囊性变;MGIST患者肿瘤直径3,0~25.0(平均9.2)cm,瘤组织呈鱼肉样,肿瘤细胞丰富,可见不同程度出血坏死,明显异型性,核分裂多见。免疫组化测定:54例CD117阳性,53例CD34阳性,48例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27例S100阳性,16例SMA阳性。全组患者均行手术完整切除肿瘤,2003年7月后有19例患者术后给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41例单纯手术的患者术后2年内有80,5%的患者出现转移复发,而手术加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者仅有21.1%的转移复发率(P〈0.05)。结论 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诊断MGIST最有价值的血清学指标;确诊靠肿瘤病理切片。手术加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539例原发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可否行完整切除且不严重影响相关脏器功能的原则,同时结合患者情况和肿瘤位置选择治疗方式.根据患者术后改良NIH危险度分级情况施行术后辅助治疗.本组患者采用门诊复查、电话及书信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2月.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单因素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GIST患者预后关系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 539例患者发病年龄集中在40~ 70岁,占总例数的76.25%(411/539);肿瘤发生部位:胃316例、小肠100例、食管37例、腹腔37例、结直肠26例、盆腔23例.467例患者行手术切除治疗,72例患者行非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结果:CD117阳性率为91.65%(428/467),CD34阳性率为86.30% (403/467),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率为36.18%(106/293),S-100阳性率为9.78%(18/184).396例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获得术后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9个月(2~ 94个月),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7.4%、78.7%、6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手术根治性、改良NIH危险度分级和肿瘤细胞核分裂象是影响原发GIST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x2=69.846,69.776,67.368,49.041,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根治性和改良NIH危险度分级是影响原发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 =2.493,2.330,P<0.05).结论 GIST以40~70岁患者居多,肿瘤主要发生于胃,手术根治性和改良NIH危险度分级是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特征,并评价预后。方法对1996年4月至2005年10月收治的107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7例GIST病例中,73例(68.2%)为胃间质瘤,其他为小肠、结肠和系膜、网膜及后腹膜间质瘤;肿瘤直径0.7~20cm。CD117和vimentin阳性率100%,CD34阳性率83.2%。107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联合脏器切除14例次。总随访率83.2%,平均随访24.5个月。14例(13.1%)发现复发或转移,其中4例为GIST中度恶性风险者。10例为高度恶性风险者;死亡4例。结论GIST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是诊断GIST的重要标记物,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效果满意,恶性GIST宜行较大范围的切除术。必要时须行联合脏器切除。  相似文献   

12.
结直肠间质瘤49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手段.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结直肠间质瘤49例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计数资料分析采用x2分析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应用生存分析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患者中位年龄54岁,男女发病率无差异(49%比51%).结直肠间质瘤起病隐匿,且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常见首发症状为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改变、腹部不适和便血等.病理学检查:光镜下多为梭形细胞,呈柬状或编织状排列,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117和CD34高阳性表达.随访结果显示,高危险度患者行病灶局部切除后复发率明显偏高(P =0.018),无瘤生存时间明显较短(P=0.011).结论 免疫组化染色是鉴别结直肠间质瘤的可靠方法.极低和低危险度患者首选局部切除术,中、高危险度患者建议行根治性切除,并辅助伊马替尼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特征、治疗与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临床特征、治疗与预后。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5年12月诊治的EGIST共21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1例的EGIST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发现腹部包块,腹痛。肿瘤原于肠系膜或网膜10例,腹膜后11例,浸润邻近器官7例,伴有远处转移5例。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D117、CD34、Desmin、Actin、S-100、NSE阳性率分别为90%、71%、5%、33%、19%、5%,与胃GIST免疫组化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11例行完整切除术,6例为不全切除术或肿瘤减灭术,4例肿瘤未能切除。19例患者获得随访,12例死亡,中位生存时间20个月。EGIST预后与核分裂数、肿瘤大小、肿瘤浸润邻近器官或远处转移、肿瘤是否完整切除有关(P〈0.05)。结论EGIST与GIST有相似的免疫组化染色特点,EGIST恶性程度高,预后比胃GIST差。完整切除肿瘤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术后应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十二指肠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十二指肠GIST患者中,男38例,女42例,中位年龄54岁;临床以腹痛[30例(37.5%)]和出血[29例(36.3%)]为主要症状。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行靶向药物治疗,39例行十二指肠局部切除,18例行十二指肠肠段切除,2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均为R0切除。有30例患者术后服用伊马替尼,其中11例患者为术后转移复发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2.5(9~166)月,1、3和5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100%、98.3%和96.1%;无复发生存率(RFS)分别为96.2%、90.6%和78.6%。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大于5 cm、核分裂像大于5/50 HPF以及NIH危险度分级为中危和高危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不同手术方式的RFS和OS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十二指肠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应根据肿瘤的大小和位置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必要时辅以靶向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特点、手术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997年4月至2008年6月间84例手术切除的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评价预后。结果84例GIST位于胃42例,小肠24例,食管5例,直肠6例,胃肠道外7例;肿瘤直径(5.6±4.8)cm,肿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阳性表达率为96.4%。79例行肿瘤完全切除,5例行姑息切除或肿瘤活检。78例获随访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0%、79.2%和72.0%,根据肿瘤直径和核分裂像计数分级的Fletcher恶性程度风险分级与生存率有密切关系(P〈0.01),极低度风险组、低度风险组生存率与高度风险组生存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及0.000)。结论GIST的Fletcher分级与患者术后生存率有关。对高度风险者,需积极施行切除范围较大的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47例资料。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18例,十二指肠8例,小肠19例,直肠2例。4例因肿瘤广泛转移行姑息性切除,1例直肠GIST经肛门切除,其余42例均达到外科根治性切除,其中行受累脏器局部切除4例,大部切除26例,多脏器切除12例。术后平均随访20个月,术后复发和转移9例,复发问期平均为13个月。其中8例行再次手术治疗,1例再复发后行3次手术治疗。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细菌性腹膜炎1例,切口裂开1例,均治愈。结论外科手术是GIST治疗的首选,对复发病例仍应争取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73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外科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4月至2007年12月手术切除治疗的73例原发性GIST的临床病理资料和治疗方法,并对其预后进行评价.结果 73例GIST施行肿瘤完全切除者68例(其中12例在腹腔镜下完成肿瘤切除术),行肿瘤不完全切除仅取活检者5例,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66例获随访的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0%、78.2%、74.1%,根据肿瘤直径和核分裂象计数分级的肿瘤恶性程度风险分级与术后生存率密切相关(P=0.002),极低度及低度风险组与高度风险组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高度重视原发性GIST的初次手术治疗,积极行肿瘤完全切除以提高疗效,对肿瘤恶性程度风险较高者需扩大切除范围,应强调腹腔镜下GIST切除术适应证的选择和肿瘤完全切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根据不同部位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总结其外科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协和医学院经过手术治疗的486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原发GIST 461例,继发GIST 25例.对患者临床特征、手术方式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结果 本组461例原发GIST患者中,6例食管间质瘤患者均行食管部分切除术;234例胃间质瘤患者中,行胃部分切除术183例、近端胃+贲门切除术23例、远端胃切除术23例、全胃切除术2例、剖腹探查3例;51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中,行十二指肠局部切除术3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9例、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5例、姑息性手术3例;116例小肠间质瘤患者中,行小肠部分切除110例、姑息性手术6例;29例直肠间质瘤患者中,行经骶经肛门括约肌直肠肿瘤切除术13例、经肛门直肠肿瘤切除术12例、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4例;25例其他部位的原发GIST患者均行开腹手术.25例继发GIST患者中,肝转移患者行肝段切除10例、肝活组织检查1例;腹盆腔肿瘤切除6例;小肠或结肠部分切除5例,乙状结肠切除1例;脾切除及颅内肿瘤切除各1例.461例原发GIST患者中,联合原发部位以外脏器切除占12.58%(58/461),其中联合胆囊切除比例最高,占34.5%(20/58).最易出现联合脏器切除的GIST依次为十二指肠间质瘤、胃间质瘤、小肠间质瘤.腹腔镜手术占总手术的20.39%(94/461),其中近5年腹腔镜手术占总手术的28.52% (77/270),与前5年的8.90%(17/19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67,P<0.05).结论 根据不同部位GIST的临床特点,采用包括微创手术在内的不同手术方式,完整切除肿瘤是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