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Th17细胞相关因子在寻常疣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0例寻常疣患者外周血血清中IL-17,IL-23和TGF-β1的表达水平,并以3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结果寻常疣患者血清中IL-17及IL-23水平[分别为(206.77±48.96)pg/mL,(248.53±51.45)pg/m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65.49±51.84)pg/mL,(109.22±52.81)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寻常疣患者外周血清中TGF-β1表达水平(148.34±36.91)ng/L与正常对照组(143.64±24.36)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寻常疣患者的病程、疣体数量与血清中IL-17,IL-23和TGF-β1水平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Th17细胞相关因子IL-17,IL-23及TGF-β1在寻常疣患者体内存在变化,可能与寻常疣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2.
银屑病的致病机制至今尚未明了,目前大多数人认为Th1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白介素18结合蛋白(IL-18BP)有拮抗IL-18功能,抑制干扰素γ(IFN-γ)的产生,以早期Th1细胞因子抑制剂的形式参与Th1反应的调控。我们先前的研究发现银屑病患者血浆中IL-18BPa水平下降,这是否是由于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存在分泌IL-18BPa的障碍,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白介素8及其受体CXCR2在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观察白介素8(IL-8)及基受体CXCR2在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中的表达及在银屑病的临床及病理表现中的作用。方法 培养银屑病患者皮损处角质形成细胞,通过微孔小室实验检测其上清液的趋化功能,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上清液中IL-8的表达,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银屑病患者皮损处角质形成细胞的趋化因子受体CXCR2的表达。结果 银屑病患者皮损处角质形成细胞分泌上清液对中性粒细胞的趋化能力明显强于正常对照组,其分泌的IL-8水平也高于正常人,皮损处角质形成细胞CXCR2的表达也明显强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银屑病患者皮损局部表面出的角质形成细胞高度增殖与角质形成细胞高分泌、高表达具有促增殖作用的IL-8及其受体CXCR2有关,同时皮损局部大量的炎性细胞的浸润部分可能是由于角质形成细胞高分泌具有趋化能力的IL-8,它们可能在银屑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在银屑病患者皮损及血清中的表达.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5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和16例脓疱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以及32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和10例局限性脓疱性银屑病患者皮损负压吸疱液中NE表达水平.结果: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及皮损组织液中NE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其中进展期和稳定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及皮损组织液中NE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患者相应的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度指数(PASI)积分呈正相关.脓疱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及皮损组织液中NE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E在寻常性银屑病和脓疱性银屑病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是否存在腺病毒的近期或既往感染。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的抗腺病毒IgG和IgM;PCR方法检测外周血腺病毒DNA,并对阳性结果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寻常性银屑病患者抗腺病毒IgM阳性率为15.5%(11/71),腺病毒DNA检出率为11.2%(8/71),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点滴型组和斑块型组比较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DNA测序结果表明腺病毒种类主要为3型和7型。结论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存在腺病毒感染的证据,可能与银屑病发病或病理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L)-22在玫瑰糠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荧光实时定量反转录(RT)-PCR检测玫瑰糠疹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及健康对照组PBMC中IL-22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IL-22的水平。 结果 玫瑰糠疹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及健康对照组PBMC中IL-22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15 ± 1.36、2.89 ± 0.91和1.91 ± 0.60,急性期明显高于恢复期(t = 3.61,P < 0.05),恢复期高于健康对照组(t = 3.84,P < 0.05)。玫瑰糠疹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及健康对照组血清中IL-22水平分别为(36.87 ± 10.63)、(21.44 ± 7.33)和(13.22 ± 4.26) ng/L,急性期明显高于恢复期(t = 5.01,P < 0.05),恢复期高于健康对照组(t = 4.49,P < 0.05)。血清IL-22水平与玫瑰糠疹病程呈正相关(r = 0.883,P < 0.05)。结论 IL-22在玫瑰糠疹患者外周血及血清中表达明显升高,可能在玫瑰糠疹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复发性生殖器疱疹(RGH)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凋亡对Th1/Th2型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RGH患者和健康体检正常人的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在PHA的刺激下体外培养48h后收集细胞和上清液,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培养上清液IL-2及IL-10。结果:RGH组新鲜血PBMC的凋亡率很低,与对照组相似(P>0.05)。培养48h后RGH患者的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凋亡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RGH患者的培养上清液IL-2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而IL-10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PBMC凋亡异常严重影响了Th1/Th2型细胞分化,可能是导致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重要机制之一,也可能在生殖器疱疹复发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寻常型银屑病(PV)患者皮损及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血红素氧合酶-1(HO-1)mRNA和蛋白的表达。方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0例PV患者和10例正常人皮肤及PBMC中HO-1 mRNA 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PV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皮肤中HO-1mRNA表达相对含量分别为1.32±0.29和0.46±0.10,HO-1的免疫组化评分分别为10.25±2.36和2.65±1.03;患者及对照组PBMC中HO-1mRNA相对含量分别为0.25±0.14和0.22±0.16,HO-1染色阳性细胞的百分比为11.7%±3.44%和10.5%±4.06%,PV皮损中HO-1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PV患者外周血PBMC中HO-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HO-1可能参与了银屑病皮损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9.
银屑病患者白介素8含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国外有报道白介素8(IL8)在银屑病发病中具有一定的作用[1~4],为此我们对银屑病患者进行了IL8含量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资料和方法检测对象:取自1993年10月至1994年7月我科门诊及住院的银屑病患者,共51例,男31例,女20例,年龄14~56岁,病程7天至38年,其中4例为脓疱型银屑病,多数病人同时进行了血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表皮组织及鳞屑中IL8水平的测定。正常对照组:①血清及PBMC对照组25例;②表皮组织对照组15例为手术室切除的正常皮肤组织;③鳞屑对…  相似文献   

10.
早期梅毒患者血清白介素-12水平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梅毒发病中存在细胞免疫抑制现象。白介素(interleukin,IL)-12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在抗感染及免疫调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检测早期梅毒患者血清IL-12p70水平,分析IL-12在早期梅毒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进一步探讨梅毒患者细胞免疫抑制产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h22细胞及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22(IL-22)表达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及病程的相关性。 方法 抽取4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h22细胞比例,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22的表达。采用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法进行分析。 结果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h22细胞百分比(0.65% ± 0.48%)高于健康对照组(0.33% ± 0.1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89,P < 0.01);银屑病患者Th22细胞与银屑病病情严重度评分(PASI)呈正相关(r = 0.38,P < 0.05),但与病程无相关性(r = 0.20,P > 0.05)。银屑病患者血清中IL-22表达水平[(67.96 ± 14.32) ng/L]高于健康对照组[(40.59 ± 9.91) n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9.45,P < 0.01);银屑病患者血清IL-22表达水平与PASI呈正相关(r = 0.94,P < 0.01),与病程无相关性(r = 0.10,P > 0.05)。 结论 Th22细胞及IL-22在寻常性银屑病外周血中有高表达,且Th22细胞及IL-22水平均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和皮损中Th17细胞及相关因子IL-17、IL-22表达,分析其与疾病严重程度及病程的相关性。方法 抽取44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和28例正常人对照者外周血,用三色法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7、IL-22表达。取2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和8例正常人对照者皮肤,用量子点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Th17细胞表达。结果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百分比(4.71% ± 2.55%)高于正常人对照组(0.55% ± 0.3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银屑病患者Th17细胞与银屑病病情严重度评分(PASI)呈显著正相关(r = 0.53,P < 0.01),但与病程无相关性(r = 0.09,P > 0.05)。银屑病患者血清中IL-17(24.02 ± 12.31 ng/L)、IL-22(18.32 ± 8.14 ng/L)表达均高于正常人对照组(IL-17为7.16 ± 4.04 ng/L,IL-22为6.52 ± 4.15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和 < 0.05)。银屑病患者血清IL-17、IL-22表达与PASI呈显著正相关(r = 0.47,P < 0.01;r = 0.53,P < 0.01),与病程无相关性(r = 0.03,P > 0.05;r = 0.19,P > 0.05)。银屑病患者皮损中可见Th17细胞浸润,主要集中在真皮浅层血管周围;而正常人皮肤中仅有微量CD4+ T细胞表达,未见Th17细胞。 结论 Th17细胞参与银屑病的发病,提示阻断相关因子IL-17、IL-22的药物可成为治疗银屑病的又一新靶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Th22及其细胞因子在斑秃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分析T淋巴细胞在斑秃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38例斑秃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斑秃组;同时取同期健康体检38例作为健康对照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h22细胞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血清中IL?22、IL?17的水平。结果斑秃组外周血Th22、Th17、IL?17+IL?22+CD4+、IFN?γ+IL?22+CD4+T细胞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斑秃组血清IL?22、IL?17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与轻型斑秃患者和稳定期患者相比,重型斑秃和活动期患者Th22、Th17、IL?17+IL?22+CD4+、IFN?γ+IL?22+CD4+T细胞及血清IL?22、IL?17的表达进一步升高(P<0.05)。结论 Th22及其细胞因子可能参与斑秃的发生、发展、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在银屑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42例银屑病患者仅用NB-UVB照射治疗20次,治疗前及治愈患者分别进行标本采集及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IL-17和IL-22水平的变化情况,并与20例健康对照比较,同时利用RT-PCR法检测10例患者治疗前后皮肤组织中IL-17和IL-22 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并与10例健康对照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IL-17(34.26 ± 10.05 ng/L) 和IL-22(13.72 ± 4.45 ng/L)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6.34 ± 4.73 ng/L和5.03 ± 1.84 ng/L),均P < 0.01。患者皮损IL-17 mRNA(13.43 ± 2.12)和IL-22 mRNA(16.53 ± 2.65)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5.26 ± 0.87和7.72 ± 2.13),均P < 0.01。银屑病患者PASI与外周血中IL-17和IL-22水平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6和0.70,均P < 0.05),与皮损中IL-17和IL-22水平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5和0.68,均P < 0.05)。42例银屑病患者经NB-UVB照射治疗20次后,15例治愈,且治愈后外周血及皮损中IL-17和IL-22 mRNA及蛋白水平、PASI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组,均P < 0.05。 结论 NB-UVB照射治疗银屑病有效的机制之一可能与抑制患者外周血及皮损组织中IL-17及IL-22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白介素17(IL-17)、白介素23(IL-23)mRNA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的相关性;探讨白芍总苷在寻常性银屑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5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IL-17、IL-23 mRNA的表达量;对42例银屑病患者应用白芍总苷4周后及23例应用8周后外周血IL-17、IL-23 mRNA的表达量进行分析。根据资料性质,利用SPSS16.0软件进行t检验或秩和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IL-17和IL-23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IL-17 mRNA的ΔCt值分别为-5.32 ± 0.80、2.79 ± 0.76;IL-23 mRNA分别为-5.43 ± 0.68、-3.77 ± 0.86,两组比较,均P < 0.05);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 mRNA的表达水平与PASI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1、0.52,均P < 0.05)。经白芍总苷治疗4周后,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 mRNA的表达及PASI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IL-17 mRNA的ΔCt值分别为-2.24 ± 0.61、-5.30 ± 0.78;IL-23 mRNA分别为-1.97 ± 0.74、-5.44 ± 0.68;PASI分别为5.8 ± 2.7、9.4 ± 4.2,两组比较,均P < 0.05);治疗8周后,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 mRNA的表达及PASI比治疗4周后明显降低(IL-17 mRNA的ΔCt值分别为-1.51 ± 0.78、-2.21 ± 0.59;IL-23 mRNA分别为-1.27 ± 0.81、-1.89 ± 0.72;PASI分别为3.8 ± 1.8、7.3 ± 2.5,两组比较,均P < 0.05)。 结论 IL-17和IL-23可能参与了寻常性银屑病的发病过程;应用白芍总苷治疗寻常性银屑病后,IL-17和IL-23 mRNA表达水平下降,且PASI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病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白介素27(IL-27)、白介素35(IL-35)及其共同亚基EBI3 mRNA的表达。方法 分别采集寻常性银屑病进展期(22例)、静止期(20例)、消退期(20例)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外周血,采用竞争性免疫抑制ELISA法检测血清IL-27、IL-35表达水平,用SYBR Green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EBI3 mRNA的表达水平。 结果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内IL-27和IL-35表达均高于健康对照组。进展期、静止期、消退期IL-27(226.72 ± 71.32 ng/L,160.80 ± 20.02 ng/L,181.93 ± 27.36 ng/L)表达与健康对照组(138.66 ± 33.93 ng/L)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 < 0.01,< 0.05,< 0.01);进展期、消退期血清IL-27表达显著高于静止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 < 0.01,< 0.05)。消退期血清IL-35(355.78 ± 49.82 ng/L)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进展期(309.36 ± 36.10 ng/L)、静止期(299.14 ± 31.98 ng/L)、健康对照组(292.43 ± 36.26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 < 0.01,< 0.01,< 0.01),进展期、静止期与健康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周血单一核细胞EBI3 mRNA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进展期、静止期、消退期表达量较健康对照组分别高20.15、16.17、19.74倍。 结论 IL-27、IL-35、EBI3作为抗炎因子可能参与寻常性银屑病发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及非皮损处IL-23(p19/p40)和IL-12(p35/p40)mRNA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非皮损处及正常人皮肤中IL-23(p19/p40)和IL-12(p35/p40)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中IL-23p19及p40(IL-23/IL-12)mRNA的表达均高于非皮损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P<0.05),且非皮损处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IL-12p35mRNA在银屑病皮损处、非皮损处和正常对照中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寻常性银屑病发病过程中,IL-23可能发挥较IL-12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银屑病是一种由T细胞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而白细胞介素12家族细胞因子对T细胞的分化及作用至关重要.白细胞介素12家族包括白细胞介素12、23以及近年来新发现的白细胞介素27和白细胞介素35.从白细胞介素12家族及其成员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12家族具有促炎症和抑制炎症的双重作用,可以调节多种效应细胞的功能,也参与一些信号通路的调节,因此,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We investigated the in vitro responses to bacterial superantigens of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taken from patients with psoriasis (one arthropathic, two guttate and four chronic plaque type). We also analy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gnitude of the responses of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to bacterial exotoxins and the number of circulating T cells bearing V2 and V3 regions. The proliferative response of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to 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B and toxic shock syndrome toxin-1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active psoriasis than in normal subjects. An improvement in skin erup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a decrease in the lymphocyte response to one-half or one-third that of the active phas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atients with psoriasis and normal subjects in the percentage of V2- and V3-positive circulating T cells. The percentages of V2-positive and V3-positive cells were not correlated with the levels of responsiveness to toxic shock syndrome toxin-1 and to 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B, respectively.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magnitude of responses of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to bacterial toxins does not depend on the number of T cells reactive with the relevant superantigen, but depends on the extent of skin lesions in psoria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