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1 临床资料患者,男,54岁,因"反复排尿困难2年余,血尿14 d"急诊入院。患者既往胃癌行胃大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黏液腺癌,溃疡型,侵及全层,上、下切缘及网膜组织中未见癌,小弯侧淋巴结(9/11)见癌转移,大弯侧及送检淋巴结均未见癌转移。免疫组化:CK(+),CK20(+),CDX2(+),Ki-67(+约30%)。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49 g/L,红细胞1.53×1012/L,白细胞4.70×1012/L,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67岁。因“慢性胃溃疡”于1999年9月1日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大弯侧距贲门切端2cm处见一巨大溃疡,直径7.5cm×6.0cm,镜下见溃疡底部肌层被瘢痕组织取代,但未见癌细胞;溃疡周围见低分化腺癌细胞,为未分化癌,侵犯肌层;诊断为慢性胃溃疡癌变。于当月13日出院,予以氟尿嘧啶、顺铂、足叶乙甙、恩丹西酮联合化疗5个疗程,随访近4年,恢复良好。2003年7月6日患者因吞咽不适1个月入院。查体:左侧舌根部见一肿物,大小约2.3cm×1.2cm×0.8cm,表面凹凸不平,覆灰白色假膜,双侧腭扁桃体未见异常。局部活组织病理检查:镜下见肿物表面覆正常…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54岁.因大便出血1年余,加重1个月人院.查体未见异常.术前结肠镜诊断:乙状结肠癌.在连续硬膜外麻醉+全麻下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术中见乙状结肠肿块大小为3 cm×4 cm×4 cm,浸润浆膜,乙状结肠系膜见1枚肿大淋巴结约1.2 cm,未见肝脏和腹膜转移.术后病理诊断:乙状结肠溃疡型中分化腺癌浸润全层及浆膜外脂肪组织,切缘未见癌浸润,肠系膜淋巴结(12/14)癌转移(图1).  相似文献   

4.
病人:男性,76岁,2010年7月24日因"结肠癌"于我院治疗,查胃镜示:胃窦部溃疡;病理:黏膜慢性炎伴肠化生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当时怀疑为恶性,因病人有脑梗死,且患有冠心病并植入支架,考虑胃肠同时手术风险较大,故于2010年8月2日在全身麻醉下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乙状结肠盘状型腺癌Ⅱ级,肿瘤大小3.5cm×3cm×1.3cm,浸润肠壁全层,脉管及神经未见癌浸润.标本上、下切缘及另送切缘均未见癌浸润.肿瘤周围淋巴结均未见癌转移(01/9).近瘤及远瘤息肉状物分别为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肿瘤组织免疫组化结果:ERCC1(-),MLH1(-),MSH2(-),PTEN(-),Survivin(-),TIMP(-),COX-2灶性,nm23(-).术后化疗6个疗程,方案为:奥沙利铂(乐沙定)200mg(dt)+卡培他滨(希罗达)2片,2次/d口服(d1~d14).并嘱病人随访,复查胃镜.2011年10月19日复查胃镜示:胃窦巨大隆起性病变;病理:胃窦黏膜慢性活动性炎,腺体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小区腺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遂入院治疗,查腹部CT提示:胃窦部占位性病变,与2010年7月27日CT片比较未见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37岁,因"膀胱全切术后反复发热8月"就诊。患者于2012年6月9日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包括子宫、阴道前壁、全尿道切除)+双侧输尿管皮肤造口术,肿瘤大小为3cm×3cm×1cm,癌组织浸润至深肌层,并侵犯神经组织,尿道切缘阴性,子宫阴道前壁未见肿瘤侵犯,病检示膀胱低分化癌,结合免疫组化标记,考虑鳞状细胞癌。术后每2个月更换双侧输尿管支架管。2012年6月28日出现发热,体温达38℃,并有双侧腰部酸胀不适,在当地医院予以头孢曲松抗感染,患者5d后体温恢复正常,予以停药。2012年7月20日再次出现发热,体温达39℃,伴双侧腰部  相似文献   

6.
膀胱肌纤维母细胞肉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22岁.因无痛性肉眼血尿20d于2008年9月2日入院诊治.患者曾于外院行B超检查提示膀胱顶部见5.9cm×3.5cm团状回声.9月3日于我院行膀胱镜检发现:膀胱顶部一肿物,呈菜花样,表面已坏死及钙化,未窥及全貌,未见蒂,分别于膀胱肿物体部根部及周围黏膜各取病检组织四块.病理报告为腺性膀胱炎.9月4日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尿蛋白(+++).9月5日行CT平扫提示:膀胱顶部见一突向腔内、最大截面积约为4.5cm×4.2cm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清晰,腹腔及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影.术前诊断为膀胱占位.遂于9月9日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膀胱肿瘤电切术.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77岁.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左腰背部胀痛15 d于2010年9月21日入院.无发热,无肉眼血尿.查体:左肾区轻度叩击痛.超声检查:左肾15.2 cm×9.8 cm×8.9 cm大小,轮廓欠清,反射模糊,皮髓质分界不清,皮质回声增强,整个肾周包绕低回声带(图1),肾盂未见分离.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53岁.因"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7年,反复上腹痛伴恶心、呕吐5年,再发1个月"入院.7年前患者因"壶腹部占位"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Child式消化道重建(捆绑式胰肠吻合).病理诊断:壶腹部乳头状腺癌,大小约2 cm×1 cm × 1 cm,浸润十二指肠全层,胆总管壁内亦见癌组织浸润,胰周淋巴结可见癌转移,十二指肠、胆总管及胰腺切缘阴性.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51岁。因结肠癌术后8个月,发现肝右叶占位性病变2个月,于2018年9月12日入院。2018年1月31日患者于当地医院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学检查:右半结肠中分化腺癌,肿瘤细胞浸润至浆膜下层,脉管癌栓阳性,神经侵犯阴性,送检切缘未见癌细胞累及。2018年3月21日患者于当地医院行XELOX方案化疗6次,末次化疗时间为2018年8月2日。2018年7月6日患者于当地医院行PET-CT检查示肝右叶占位性病变,未见氟代脱氧葡萄糖代谢异常增高。  相似文献   

10.
正p504s(+),p63(-),CK-H(-),Ki-67(部分+)。2015年4月患者于全麻下行前列腺癌根治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病理回报:前列腺癌,肿物大小约3.5cm×2.5cm×2cm,Gleason评分5+4=9分,癌组织侵及外膜,脉管内见癌栓;一侧精囊腺见癌组织,另一侧精囊腺未见癌。术后应用比卡鲁胺与戈舍瑞林内分泌治疗3个月后停药,多次复查血PSA未见明显异常。2018年11月(前列腺癌根治术后4年)患者于我院复查,结合患者近4次血PSA水平:2017年12月及2018年3、4、10月分别为0.09ng/mL及0.26、0.30、0.55ng/mL。考虑患者前列腺癌  相似文献   

11.
正1病例介绍患者女,82岁,因"发现左侧腹股沟区疼痛性肿块1年"入院。查体:体温36.8℃,血压100/70mmHg,脉搏75次/min,呼吸20次/min。心肺未见明显异常。全腹软,无压痛;左侧腹股沟区可触及约2.5 cm×2.0 cm大小包块,质中,边界清楚,不可活动,有触痛感,无波动感;左侧足底见黑色素痣约5cm×3 cm大小,黑痣高出皮肤,未见皮肤破损溃烂。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39岁,因发现阴囊内肿物并逐渐增大5个月入院.入院后查体:外阴正常,左侧阴囊内可触及一6 cm×5 cm肿物,无触痛,可活动,质地中等,边缘光滑,与睾丸及附睾分界清楚,肿物根部未触及.彩超检查示双侧附睾及睾丸大小形态正常,阴囊下部一实性肿物,大小6.6 cm×7.0 cm×4.2 cm,界清,内部回声不均匀;CDFI:血流信号丰富,双侧腹股沟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于2010年5月4日在全麻下行左侧阴囊内肿物单纯切除术,术中见左侧睾丸、附睾正常,旁推左侧睾丸鞘膜及精索,见左阴囊内实性肿物约6 cm×5 cm,根部位于耻骨表面软组织上,可轻松将其剥离,术中及术后无明显出血.送检标本大小14 cm×7 cm×4 cm,分叶状,多结节状,大者8.0 cm×6.0 cm×3.5 cm,小者1.5 cm×1.0 cm×0.8 cm,切面灰白色,均质,鱼肉样,质略软.术后病理报告:侵袭性血管粘液瘤(aggressive angiomyxoma,AAM).免疫组化:CD34(+),S100(-),Ki-67阳性率19%,间皮素(-).术后未给予辅助性放疗、化疗或免疫治疗等.定期随访,未见复发及转移.  相似文献   

13.
患者,65岁.发现左阴囊皮肤肿块2个月,左腹股沟肿块1周于2010年1月11日入院.查体:左阴囊根部皮肤见直径1.5 cm红色结节;左腹股沟可触及1枚肿大淋巴结,3 cm×2 cm×2 cm大小,质硬,固定,无压痛.CT检查示左腹股沟区域淋巴结肿大,PET-CT示左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癌,未发现原发灶.腹股沟淋巴结活检报告转移性癌;左阴囊肿块活检报告阴囊恶性肿瘤.行阴囊肿块扩大切除加左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并切除左睾丸.手术顺利,术后出现淋巴漏,2周后好转.病理报告:阴囊皮肤Merkel细胞癌,肿瘤切缘阴性,左腹股沟淋巴结融合肿大,有癌转移;左睾丸精索未见癌转移.  相似文献   

14.
患者 ,女 ,4 3岁 ,因发现右腋窝肿块 1个月于 2 0 0 3年 2月入院 ,查体 :一般情况好 ,双乳对称 ,乳头无溢液及内陷 ,皮肤无桔皮样变 ,胸大肌外侧腋前线至腋下处可及 4cm× 4cm×3cm质软包块 ,均匀与右乳腺不相连 ,其腋窝侧可及实性肿块 ,大小 2 5cm× 2cm× 2cm ,质硬、边界欠清 ,活动度可 ;同侧乳腺未及肿块 ;左乳腺未发现异常。B超报告 :右侧副乳合并右腋窝实质性肿物 ,右乳腺未见肿物 ;胸片、腹部B超未发现异常。 2 0 0 3年 2月 17日在局麻下予以行右腋窝肿块切除快速冰冻切片 ,病理报告副乳腺组织中见腺癌细胞 ,遂行右副乳腺癌根治术 …  相似文献   

15.
病人男,56岁.进行性吞咽困难2个月.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上消化道造影见食管胸段长约5.6 cm充盈缺损.2009年2月行左胸入路食管癌根治,颈部食管胃侧侧吻合术.术中见肿瘤位于食管中段,约5 cm×4cm×9cm大小,浸润食管全层,无明显外侵,瘤体凸入腔内.  相似文献   

16.
膀胱移行细胞癌阴茎转移罕见,我院2009年12月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75岁.主因"全膀胱切除术后21个月,阴茎肿痛1个月"于2009年12月25日入院.患者于2004年12月在外院因膀胱肿瘤行TURBt,术后病理示膀胱移行细胞癌Ⅲ级,行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化疗.2006年4月因膀胱肿瘤复发再次行TURBt,术中发现膀胱前壁、膀胱左侧壁和前壁交界处、左输尿管口后方大片苔藓样肿瘤,术后病理为膀胱移行细胞癌Ⅲ级,术后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8个月.2008年3月因"无痛性肉眼血尿4个月"入院,膀胱镜检示膀胱左侧壁地毯样隆起,范围3 cm×3 cm.活检病理示膀胱移行细胞癌Ⅲ级,灶性呈腺癌分化.遂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回肠膀胱术.术后病理示膀胱移行细胞癌Ⅲ级,灶性呈腺癌分化,侵及膀胱壁全层.双侧输尿管切端,尿道切端,左右精囊未见癌侵及,左右髂血管旁淋巴结未见转移癌.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58岁,因"体检发现肝右叶占位病变10 d"于2007年6月4日入院.患者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10年.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AFP:880.08μg/L.上腹部CT示肝S5、6、7段见一肿物影,大小约9 cm×12.7 cm,门静脉右支可见充盈缺损,脾体积超过7级,提示肝右叶巨大型肝细胞癌并门静脉右支癌栓形成,脾大.  相似文献   

18.
正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63岁。因"反复左腰部酸胀不适半年,B超发现右肾占位"于2012年12月4日入院。增强CT检查发现肿瘤位于左肾上极,约6.6cm×6.4cm×5.4cm,腔静脉未见癌栓,诊断为"左肾癌"。全麻下行左肾癌根治性切除术,手术顺利。术中见肿瘤位于左肾上极,直径约6cm,包膜完整。术后病理诊断:左肾透明细胞癌,部分Ⅱ~Ⅲ级,局部累及肾包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37岁.因"右上腹胀痛20 d"入院.入院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并门静脉右支癌栓形成.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ALT 37 U/L,AST 49.5 U/L,ALP83.8 U/L,ALB 44.8 g/L,TBIL 22.9 umol/L,PLT 192×109/L,AFP 200 000.00 μg/L,HBsAg(+),ICG15∶4.0%.于2009年6月3日行"右肝Ⅵ,Ⅶ,Ⅴ段及胆囊切除",术中见肝脏无硬化,肿瘤位于Ⅴ、Ⅵ、Ⅶ段,约10.0 cm×8.0 cm×8.0 cm,无包膜,瘤体表面有破裂口,覆盖陈旧性凝血块.手术切缘距肿瘤1 cm,同时切开门静脉右支取出癌栓.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31岁.因间断性腹痛、腹胀1个月,停止排气、排便3d于2010年8月3日入院.查体:腹部膨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腹部叩诊呈鼓音,肠鸣音约8次/min,可闻及气过水声.直肠指诊未见异常.右上臂内侧可见1个约7 cm×5 cm皮瓣移植瘢痕.腹部CT提示小肠套叠.既往6年前行右侧上臂透明细胞肉瘤切除术(肉瘤大小约1.5 cm×1.5 cm)及皮瓣移植术,术后2个月行骨扫描提示全身出现骨盆转移、双侧乳腺转移、双侧肩胛骨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