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宫腔镜在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诊治价值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宫腔镜在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诊治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6年11月行官腔镜诊治的107例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绝经后不规则阴道出血68例,B超检查子宫内膜增厚无阴道出血39例。并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并发症、术后病理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06例顺利完成宫腔镜下检查及治疗,1例子宫穿孔,保守治愈。手术时间15~60min,(26.8±9.5)min,出血量10~60ml,(30.2±18.3)ml。术后病理结果:子宫内膜息肉69例(64.5%),黏膜下子宫肌瘤18例(16.8%),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12例(11.2%),子宫内膜癌2例(1.9%),正常子宫内膜6例(5.6%)。90例(84.1%)术后随访3~12个月,(6.0±3.8)月,其中8例子宫内膜息肉复发,再次宫腔镜手术治疗。结论官腔镜检查是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首选的检查方法,可直视下观察子宫内膜的形态变化并取活检送病理;官腔镜治疗可以完整切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等子宫内膜良性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999年1月~2010年12月近12年来绝经前后异常子宫岀血(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AUB)的中老年妇女子宫内膜病变的特点与变化趋势。方法 1999年1月~2010年12月,327例45~89岁中老年妇女因AUB入院,经宫腔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病变。169例年龄45~59岁为中年组,158例60~89岁为老年组,分析2组子宫内膜病变特点并进行比较;1999年1月~2004年12月为前6年组,2005年1月~2010年12月为后6年组,对中老年妇女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的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良性病变77.7%(254/327),恶性病变22.3%(73/327)。良性病变包括: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P)99例(30.3%),子宫内膜增殖症57例(17.4%),黏膜下子宫肌瘤57例(17.4%),子宫内膜炎41例(12.6%);恶性病变73例均为EC。中年组主要病变为黏膜下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增殖症和EP;老年组主要病变为EP和EC。中年组黏膜下子宫肌瘤占27.8%(47/169),子宫内膜增殖症占24.3%(41/169),显著高于老年组6.3%(10/158),10.1%(16/158)(χ2=26.181,P=0.000;χ2=11.334,P=0.001);老年组EP占36.1%(57/158),显著高于中年组24.9%(42/169)(χ2=4.873,P=0.027);老年组EC占31.0%(49/158),显著高于中年组14.2%(24/169)(χ2=13.309,P=0.000)。近12年来中老年妇女EC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后6年组26.4%(64/242)显著高于前6年组10.6%(9/85)(χ2=9.123,P=0.003);老年患者后6年组35.2%(44/125)显著高于前6年组15.2%(5/33)(χ2=4.905,P=0.027)。结论绝经后AUB的老年妇女子宫内膜病变主要是EP和EC,中年妇女是黏膜下子宫肌瘤;后6年与前6年相比,老年妇女EC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阴道B超和宫腔镜诊治绝经后子宫出血110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阴道B超和宫腔镜检查在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病因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应用阴道B超和宫腔镜检查110例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以阴道B超测得宫内膜厚度≥4mm或提示宫腔有异常病变者为A组,〈4mm为B组,同时宫腔镜下取材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进行分析。结果①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的病因非器质性病变(萎缩/增生子宫内膜)居首位,共52例(A组13例,B组39例),占47.3%;其次是宫腔内良性占位病变(内膜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宫颈管息肉),共45例(A组35例,B组10例),占40.9%;子宫内膜癌与不典型增生为第3位,共13例(A组13例,B组0例),占11.8%。②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敏感性94.8%(55/58),特异性96.2%(50/52)。绝经后宫腔内良性占位病变采用宫腔镜手术治疗,手术时间10~30min,除1例宫颈管息肉术后病理检查报告为重度不典型增生重新行全子宫切除外,其余患者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5个月,均无异常发现。结论阴道B超可作为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的常规筛查方法,当结果为子宫内膜厚度≥4mm或宫腔有异常病变者须行宫腔镜检查治疗,阴道B超和宫腔镜检查是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病因诊断的最佳的诊断方法。宫腔镜是目前治疗绝经后宫腔内良性占位病变所致异常子宫出血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4.
宫腔镜在绝经期子宫内膜增厚诊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官腔镜在绝经期子宫内膜增厚(内膜〉5mm)的诊疗意义。方法2004年10月-2008年10月我院389例绝经期子宫内膜增厚(超声发现内膜增厚〉5mm),先行诊断性刮宫,然后行宫腔镜内膜切除术,比较2种方法诊断结果及对子宫内膜癌的阳性预测值。结果29例诊刮时无组织刮出或仅有极少量组织刮出难以送病检,无法明确病因,行TCRE病理诊断证实子宫黏膜下肌瘤5例,子宫内膜息肉14例,增生期子宫内膜9例,子宫内膜癌1例。10例因官腔镜扩张宫口未达10mm,或子宫穿孔未继续行官腔镜检,TCRE取材失败,仅行诊刮,病理诊断:子宫内膜癌1例,子宫内膜炎6例,子宫内膜息肉3例。TCRE和分段诊刮对于子宫内膜癌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102/102)和50.0%(51/102),差异有显著性(P=0.000)。结论绝经期子宫内膜增厚,常规行宫腔镜检查,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癌,良性病变能同时获得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特点和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后的自然妊娠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生殖中心接受宫、腹腔联合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252例子宫内膜内异症合并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合并子宫内膜息肉分为息肉组(71例)和非息肉组(181例)。结果子宫内膜息肉的患病率为28.2%(71/252),明显高于同期非内异症不孕人群的17.4%(464/2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8.107,P=0.000)。子宫内膜息肉在卵巢型、单纯腹膜型和累及Douglas窝的深部浸润型内异症(deep infiltrating endometriosis,DIE)中的发生率分别为22.1%(17/77)、28.o%(42/150)和48.0%(12/25),3种类型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x2=6.247,P=0.044)。息肉组术后自然妊娠率为32.4%(23/71)、临床妊娠率为26.8%(19/71)、分娩率为25.4%(18/71),均分别低于非息肉组35.4%(64/181)、33.7%(61/181)、26.0%(47/181),但均无统计学差异(Z=-0.444,P=0.657;Z=-1.063,P:0.288;Z=-0.100,P=0.920);息肉组胚胎停育率5.6%(4/71)明显高于非息肉组0(Z=-3.213,P:0.001)。结论子宫内膜息肉在内异症合并不孕患者中的患病率明显升高,尤其在累及子宫直肠窝的DIE患者中表现更突出。子宫内膜息肉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在息肉去除后可能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子宫内膜采集器进行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的准确性。方法2008年1~5月,对193例在我院门诊需要进行子宫内膜检查的患者用子宫内膜采集器进行宫腔细胞学检查,并与诊断性刮宫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93例中,内膜采集器标本合格率93.8%(181/193),诊刮标本合格率为99.0%(191/193)(χ^2=7.412,P=0.006)。诊刮确诊为子宫内膜恶性病变13例,细胞学诊断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9.2%(9/13)及100.0%(166/166),准确率为97.8%(175/179);诊刮确诊为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18例,细胞学诊断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27.8%(5/18)及98.8%(159/161),准确率为91.6%(164/179);诊刮确诊为子宫内膜良性非增生性病变共10例,细胞学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60.0%(6/10)及98.8%(167/169),准确率为96.6%(173/179);80例取材满意.的不孕症患者宫腔细胞学检查判断有无腺体分泌的准确率为100%。结论子宫内膜采集器宫腔细胞学检查对于诊断子宫内膜恶性病变及不孕症患者的子宫内膜检查有一定意义,但对于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及良性非增生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去氧孕烯炔雌醇(妈富隆)用于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预防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Ps)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月76例EPs宫腔镜术后处理根据患者意愿分为2组:对照组38例,官腔镜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后不给予任何治疗;治疗组38例,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后口服妈富隆3个疗程。2组随访6个月观察EPs复发情况。结果对照组术后复发8例(8/38,21.1%),月经改善24例(24/38,63.2%);治疗组术后复发1例(1/38,2.6%),月经改善34例(34/38,89.5%),2组月经改善及术后复发均有统计学差异(x2=7.280,P=0.007;x2=4.537,P=0.033)。结论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后联合妈富隆治疗,有助于临床症状改善及预防EPs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绝经后阴道流血的病因及宫腔镜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为188例绝经后阴道流血妇女行宫腔镜检查的临床资料,术后均送病理检查。结果:官腔镜检查后经病理确诊,引起绝经后阴道流血的病因中子宫内膜良性病变占92.02%,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占1.60%,子宫内膜癌占6.38%。子宫内膜癌与绝经年限有关。结论:宫腔镜技术是诊断绝经后阴道流血病因较好的方法,可及时发现可疑病变,提高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的诊出率,操作简单,创伤较小,术后康复快,是诊疗绝经后阴道流血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9.
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特点,探讨适宜的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2009年4月住院治疗的68例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资料,均行B超检查,发现宫内病变63例(92.6%),均经宫腔镜检查并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结果子宫内膜良性息肉63例(92.6%),子宫内膜息肉内非典型增生5例(7.4%);61例子宫内膜息肉经宫腔镜治疗后随访12~30个月无复发,7例术后行全子宫切除术(5例子宫内膜息肉内非典型增生,2例因其他病变)。结论①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以良性病变为主,但应警惕癌前病变可能,明确诊断需宫腔镜检查联合病理组织学诊断。②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是治疗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的常规方法 ,若发现癌前病变应尽快行全子宫切除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胆囊隆起样病变的诊治原则。方法回顾分析203例手术切除胆囊隆起样病变病例的临床、病理特点。其中197例行术前B超检查,203例均行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胆囊良性病变共190例(胆固醇息肉128例,单纯腺瘤16例),98.0%的胆固醇息肉直径小于10mm,半数以上的胆固醇息肉为多发;腺瘤多为单发,平均直径为(6.0±3.4)mm;良性病变患者有症状者87.9%(167/190)。胆囊恶性病变13例(腺癌8例、乳头状腺癌5例),平均直径为(11.2±3.1)mm,年龄均大于55岁。结论对于B超提示的胆囊隆起样病变,胆固醇性息肉、腺瘤是最常见的良性病变,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病变。对于有症状者应行手术治疗,年龄大于60岁、直径大于10mm以及合并结石的单发息肉是恶性病变的危险因素。对于无症状者,应综合分析,再决定是否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绝经期无症状子宫腔内异常声像改变的原因,探讨适宜的诊疗方法。方法 2007年9月~2009年4月对50例经腹/阴道超声提示子宫腔内异常回声改变但无临床症状的绝经期患者实施宫腔镜诊断和治疗。结果 50例宫腔异常回声中良性占位病变36例(包括内膜息肉31例,其中1例非典型子宫内膜腺瘤型息肉;黏膜下肌瘤5例);萎缩性子宫内膜6例(其中2例合并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3例(包括轻度不典型增生1例,中度不典型增生2例);增殖期子宫内膜2例;宫腔粘连2例;残留宫内节育器1例。对宫腔内占位病变实施宫腔镜手术治疗,包括病灶切除、粘连分离及宫内节育器取出手术;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均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手术均顺利,无一例并发症。宫腔镜手术后50例随访9~27个月,平均19.4月,其中12~24个月30例,24个月11例,1例宫腔粘连复发,再次宫腔积液,1例子宫肌瘤宫腔仍为低回声改变,其余无特殊。结论绝经期无症状子宫腔异常声像改变以宫腔内良性占位性病变为主,应及时明确诊断,宫腔镜是绝经期宫腔异常声像改变安全、微创、有效的诊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宫腔镜探讨剖宫产与有症状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的关系。方法将2007年1月~2010年12月因产后2年内出现异常子宫出血而在珠海市香洲区人民医院妇产科进行宫腔镜诊治术的35岁以下的患者分为有剖宫产史(实验组)和无剖宫产史(对照组)两组,对比两组患者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率和产后阴道流血时间;同时对比同期住院的剖宫产产妇与顺产产妇的子宫复旧情况。结果去除其他造成异常子宫出血的因素后,实验组的157例妇女中有15例(9.55%)发生子宫内膜息肉,而对照组143例妇女中有1例单发息肉(0.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产后阴道流血时间平均为(35.3±14.5)d,对照组平均为(14.6±9.3)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住院的剖宫产产妇术后4d和14d宫底分别平均为脐下(2.7±1.0)cm和耻骨联合上(2.3±1.8)cm,顺产产妇产后4d和14d的宫底分别为脐下(6.7±1.3)cm和0(已位于盆腔内无法经腹部触及);剖宫产组产后阴道流血时间为(32.1±12.1)d,也明显长于顺产组的(14.2±7.8)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使子宫内膜息肉尤其是有症状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率升高,也是子宫内膜息肉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子宫内膜息肉是剖宫产术后异常子宫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生与术后子宫复旧不良、阴道流血时间过长有一定的关系。为减少异常子宫出血的发生率,应尽量减少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官腔镜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失败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月对IVF-ET失败的44例行宫腔镜检查,以排除官腔异常,其中42例行子宫内膜活检。结果正常宫腔14例(31.8%);异常宫腔30例(68.2%):其中子宫内膜息肉8例,宫腔粘连7例,子宫不全中隔及子宫发育不良各6例,子宫内膜炎3例。42例子宫内膜病理活检显示,正常子宫内膜32例(76.2%),其中增生期14例,分泌期18例;异常子宫内膜10例(23.8%)。结论官腔镜检查应作为IVF-ET失败再次助孕治疗前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射频子宫内膜去除术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异常子宫出血65例,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射频组(射频子宫内膜去除术,采用美国HOLOGIC公司子宫内膜去除系统,n=33)和电凝组(滚球或滚筒电极电凝子宫内膜去除术,采用德国诺道夫公司子宫内膜去除系统,n=32),比较2种手术方法的疗效.结果 射频组术后48 h VAS评分明显低于电凝组[(2.1±0.7)分vs.(3.8±1.2)分,t=-7.003,P=0.000].术后6个月射频组月经情况:闭经17例,点滴量月经8例,少量月经6例,正常经量2例,治疗有效率100%;电凝组:闭经16例,点滴量月经8例,少量月经7例,正常经量1例,治疗有效率100%,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Z=-0.057,P=0.955).术后12个月射频组月经情况:闭经15例,点滴量月经7例,少量月经7例,正常经量4例,治疗有效率100%;电凝组:闭经15例,点滴量月经6例,少量月经8例,正常经量3例,治疗有效率100%,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Z=-0.105,P=0.916).结论 射频子宫内膜去除术治疗无生育要求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上海绝经女性生殖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上海地区绝经女性生殖健康状况的调查,探讨对绝经女性的健康保健措施。方法 2012年9月至2013年1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来自全市多个社区企事业的员工并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健康体检的绝经妇女,以问卷方式调查绝经女性的人口学特征、自然绝经年龄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并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对绝经相关症状进行评估。资料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065例绝经妇女纳入研究,平均绝经年龄为50.76岁,平均生育年限为35.71年。60岁、60~65岁和65岁3个年龄组的平均绝经年龄分别为(51.17±3.26)岁、(51.02±3.55)岁及(50.54±2.98)岁。初潮年龄早、未生育、患慢性疾病者的自然绝经年龄较早(P0.05)。绝经相关症状发生频率最高的前5位依次为疲乏(71.50%)、骨关节痛(64.75%)、失眠(55.84%)、潮热出汗(48.79%)、以及易激动(43.96%),早期主要以潮热、失眠为主,晚期主要以骨关节痛、泌尿生殖道症状为主。结论上海地区妇女平均绝经年龄呈逐渐推迟趋势,且初潮年龄早、未生育、患有慢性疾病与绝经年龄提前相关。但尚需进一步验证。绝经早晚期主要症状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应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穴位电刺激对薄型子宫内膜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1月拟行冻胚移植的薄型子宫内膜患者96人为研究对象,共计145个周期。记录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MI)及不孕年限等情况。根据子宫内膜厚度将其分为3组,A组:子宫内膜厚度≤3mm,共12个周期;B组:3mm<子宫内膜厚度≤5mm,共60个周期;C组:5mm<子宫内膜厚度≤7mm,共73个周期。所有患者均于月经第5~7天应用PHENIX系列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U8,予以阴道及"中极"、"关元"、"子宫"、"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及"肾俞"等部位低频脉电刺激治疗(交流电,频率:40 Hz,脉宽:250μs,每次30min),1次/d,5~8次为1周期。观察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的变化情况。结果 3组患者年龄、BMI及不孕年限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子宫内膜厚度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9);治疗前后双侧子宫动脉RI亦无显著变化(P>0.05)。B组与C组治疗后内膜厚度均显著增加[B组:(3.91±0.07)mm vs.(6.32±0.15)mm,C组:(5.39±0.07)mm vs.(7.77±0.12)mm,P均<0.01],双侧子宫动脉RI则显著下降[左侧RI:B组(0.90±0.04)vs.(0.87±0.05),C组(0.88±0.04)vs.(0.84±0.05);右侧RI:B组(0.90±0.04)vs.(0.87±0.05),C组(0.88±0.05)vs.(0.84±0.05),P均<0.01]。结论低频穴位电刺激对内膜厚度为3~7mm薄型子宫内膜患者的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但其长期的临床治疗效果及相关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