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 43岁, 因"体检时发现盆腔肿物6 d"入院。全腹部CT检查:左侧髂血管区软组织密度, 右侧附件区囊状低密度影。盆腔增强MRI检查示:左侧髂血管区见椭圆形囊实性异常信号, 大小约4.7 cm×3.9 cm, 考虑神经源性肿瘤(图1)。行腹膜后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左侧输尿管腹下神经筋膜外侧, 上缘进入闭孔, 下缘位于左侧髂静脉分叉处, 肿物呈囊实性, 质韧, 大小约5 cm×4 cm×4 cm, 表面包膜完整, 肿物表面及两端均可见神经纤维, 充分游离肿物, 完整切除(图2)。术后病理检查示:(腹膜后)神经鞘瘤, 伴骨化(图3A)。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Vimentin(+), S-100(+), SOX10(+)(图3B), SMA(-), Desmin(-), CD17(-), CD34(-), Ki67增殖指数<1%。  相似文献   

2.
Castleman(Castlemanps disease,CD)病又称为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或巨大淋巴结增生症[1].我们收治2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例1男,48岁.间断咳嗽、咳痰3年,发现右肺部肿物3个月.查体未见明显异常.X线胸片(图1-1)和CT(图1-2)示右肺近肺门处圆形肿物,4 cm×4 cm大小.纤维支气管镜示右肺下叶支气管开口隆起;活检报告为炎性组织.2009年10月全麻下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肿物位于水平裂斜裂交界处,4 cm×4 cm×3 cm大小,有纵隔胸膜覆盖,行肿物切除.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80岁,因“便秘伴间断便血7天”就诊。查体:腹部未触及包块,下腹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腹部CT:直肠上段见-5.4 cm×4.2 cm团块状软组织影,边界清,密度较均匀,向腔内外生长,CT值约36 HU(图1A);增强后呈渐进性强化,动脉期CT值约38 HU,静脉期约56 HU(图1B、1C)。诊断为直肠占位性病变,考虑间质瘤可能。行腹腔镜下直肠肿物切除术,术中见黏膜下5.5 cm×3.5 cm×4.0 cm实性隆起肿物。术后病理:直肠肿物质韧,切面呈淡褐色;直肠周围见9枚淋巴结,直径0.2~0.5 cm;光镜下见梭形肿瘤细胞呈束状排列,核深染、大小不等(图1D);免疫组织化学:S-100(+),CD117(-),Ki-67(2%+),CD34(-),SMA(-),Dog-1(-)。病理诊断:直肠细胞性神经鞘瘤(cellular schwannoma,CS),肠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相似文献   

4.
Castleman(Castlemanps disease,CD)病又称为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或巨大淋巴结增生症[1].我们收治2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例1男,48岁.间断咳嗽、咳痰3年,发现右肺部肿物3个月.查体未见明显异常.X线胸片(图1-1)和CT(图1-2)示右肺近肺门处圆形肿物,4 cm×4 cm大小.纤维支气管镜示右肺下叶支气管开口隆起;活检报告为炎性组织.2009年10月全麻下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肿物位于水平裂斜裂交界处,4 cm×4 cm×3 cm大小,有纵隔胸膜覆盖,行肿物切除.  相似文献   

5.
Castleman(Castlemanps disease,CD)病又称为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或巨大淋巴结增生症[1].我们收治2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例1男,48岁.间断咳嗽、咳痰3年,发现右肺部肿物3个月.查体未见明显异常.X线胸片(图1-1)和CT(图1-2)示右肺近肺门处圆形肿物,4 cm×4 cm大小.纤维支气管镜示右肺下叶支气管开口隆起;活检报告为炎性组织.2009年10月全麻下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肿物位于水平裂斜裂交界处,4 cm×4 cm×3 cm大小,有纵隔胸膜覆盖,行肿物切除.  相似文献   

6.
1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26岁,因右胸壁纤维瘤切除术后复发入院.患者分别于2007年、2008年2次于右胸壁相同部位行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见封三,图1)确诊为神经纤维瘤病Ⅰ型(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2010年2月,右胸壁肿物复发并呈进行性生长,间断出现发热症状.查体:颜面、躯干、四肢、腋窝及腹股沟区可见大小不等散在牛奶咖啡斑,右外下胸壁可见约15 cm×9 cm×7 cm大小肿物,质韧,局部呈囊性,皮温较高;左下腹可触及约18 cm× 10 cm×8 cm大小肿物,可推动(图2、3).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42岁,主因"发现左下腹包块l0d余"入院.既往体健.查体:腹部平软,局部无压痛及反跳痛,左下腹可触及质硬包块,ll.0cm×8.5 cm,活动度差.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正常.肝肾功能电解质示:β2微球蛋白:2759.16mg/L,余无异常.CA19-9、CA125及CEA示:均正常.CT示:左侧腹腔内类圆形肿块,境界清楚,范围约10.3 cm ×7.6cm,不均匀强化,周围系膜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图1).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35岁.因发现下腹部包块明显增大8个月入院,未诉腹痛、腹胀等不适.体查:左下腹可扪及约10cm×8cm×8cm大小包块,表面光滑,质硬,无压痛,固定.白细胞4.1×109/L,血小板92×109/L.B超及CT均发现盆腔内实性占位约10cm×8cm×8cm大小,其内可见钙化灶,膀胱等盆腔器官受压移位.术前穿刺活检报告:可见成熟的淋巴组织.术中发现肿物位于盆腔腹膜外,与左侧髂血管联系紧密,为相互粘连成团的巨大淋巴结,质地较软,其中一块有完整包膜,质韧,切面呈灰红色,内有钙化灶.将肿物完整切除后送病理,报告为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中间型).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59岁,因“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15个月”以“子宫内膜癌”于2011年3月7日入院.心肺腹查体及妇科检查未见异常.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于脐上4 cm处置入10 mm Trocar;双侧髂前上棘内上5 cm,左侧放置10 mmTrocar,右侧放置5mm Trocar,左侧穿刺口内上5 cm腹直肌旁置入5 mm Trocar,腹腔压力15 mm Hg.患者术后第2天肛门排气,第3天排便后感下腹痛,左下腹触及一10 cm×10 cm×15 cm质硬包块,压痛明显,边界清楚,叩诊浊音,后患者排气、排便停止,行立位腹平片(图1)考虑肠梗阻,遂急查腹部CT(图2)示左下腹壁疝并小肠系膜扭转、小肠梗阻,疝内容物位于腹外斜肌与腹内斜肌之间;左下腹壁软组织水肿.考虑诊断为Trocar部位疝(TSH).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因"上腹隐痛不适1年,加重伴间断黑便1个月"入院.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平软,未见明显胃肠型及蠕动波,上腹部剑突下深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扪及,未扪及明显实质性占位,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清肿瘤标志物等均未见异常,大便潜血(+).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提示:胃底部可见1个圆形充盈缺损区,边缘光整(图1).上腹部CT:胃体大弯侧胃壁局部见半圆形突起于胃腔影,边界清晰,大小约为1.9 cm ×2.4 cm,增强后呈均匀性强化(图2).胃镜:胃体隆起性肿物,考虑间质瘤(图3).因瘤体较大,不适合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转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1.
患者 男,56岁.刺激性干咳2个月.行CT扫描显示右侧胸壁约8.3 cm×6.2 cm类圆形肿物(图1).2008年12月行右胸壁肿物切除术.右胸壁肿物病理示间皮瘤,双相分化(图2),大小约9 cm×6 cm,肺门和第11组淋巴结均未见肿瘤转移.免疫组化:CR(+)、CK(+)、CK8/18(+)、Vim(+)、MC(局部+)、CEA(-)、TTF-1(-).术后未行放化疗.8个月后患者出现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行颅脑MRI示左颞顶6.4 cm ×4.7 cm肿物(图3),结合病史考虑肿瘤转移.2009年9月行左颞顶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转移性间皮瘤,肉瘤型(图4).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 52岁, 主因"间断腹痛1年, 加重1周"入院。腹部增强CT检查示:下腹部平脐水平小肠壁增厚, 肠腔狭窄, 增强可见不均匀强化, 周围可见小淋巴结影(图1)。腹部彩超、腹股沟淋巴结、颈部淋巴结彩超、肠镜检查均未见异常。行腹腔镜辅助小肠部分切除术, 探查见距屈式韧带3.5 m处可见小肠肿物, 约5 cm×4 cm大小, 质硬, 充血局部外侵浆膜, 近端小肠扩张, 水肿壁厚。行小肠部分切除、肠吻合术, 术后病理检查示:(小肠)透明细胞肉瘤样肿瘤, 侵透肌层达浆膜下脂肪, 未见脉管瘤栓及神经侵犯, 两切缘净, 肠周淋巴结未见转移(0/4)(图2)。免疫组化检查示:Vimentin(+), Melanoma/HMB45(-), S100(+), CD56(部分+), Syn(弱+), Melan-A(-), SOX10(+)。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膜后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1月13例腹膜后Castleman病临床资料。男6例,女7例,年龄23~57岁,平均42岁。1例高血压病史13年,1例乙肝病史20年。7例因查体发现腹膜后肿物,6例因疼痛或黏膜溃疡就诊。平均确诊时间9个月。单中心12例,多中心1例。肿瘤最大径3.0~11.8 cm,平均6.0 cm。均行腹盆腔CT,肿瘤呈软组织密度,增强扫描明显或中等强化。12例行开腹或腹腔镜肿物切除术,1例行腋窝淋巴结活检术。结果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确诊为Castleman病,其中透明血管型10例,混合型1例,浆细胞型2例。随访1~58个月,平均25个月,1例失访,1例术后半年原位复发,其余11例恢复良好,无复发迹象。结论腹膜后Castleman病多为单中心病变,多无明显临床症状。CT检查对诊断有一定帮助,但确诊仍靠病理。单中心Castleman病手术切除疗效好,术后可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 34岁, 因"体检发现腹腔肿物"入院。5年前于当地妇幼保健院行"子宫肌瘤切除术", 病理检查为平滑肌瘤。增强CT检查提示左下腹实性占位(图1)。行腹腔镜探查术, 可见降结肠中段大小约8 cm×6 cm×4 cm肿物, 子宫左后方侧腹膜可见大小约3.5 cm×2 cm×2 cm肿物, 术后病理检查示:梭形细胞肿瘤, 细胞形态温和, 胞质红染, 富于扩张的血管, 倾向平滑肌瘤(图2)。免疫组化检查示:Dog-1(-)、CD117(-)、CD34(-)、Actin(+)、Desmin(+)、SMA(+)、Ki-67阳性率<1%, 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图3, 4), 结果支持平滑肌肿瘤。结合临床病史, 诊断为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benign metastasizing leiomyoma, BML), 术后随访3年患者病情稳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告1例肾癌合并肾周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患者的诊疗经过,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诊治方法。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回顾性分析1例肾癌合并肾周CD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手术方式、病理特点及随访情况。结果:该患者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考虑右肾癌并淋巴结转移,行后腹腔镜下右肾癌根治术,病理确诊为右肾透明细胞癌合并肾周透明血管型CD,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Castleman病为临床罕见疾病,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实验室,影像学上难以与原发或转移性肿瘤病灶鉴别,确诊主要依据术后病理。结论:CD是临床罕见疾病,但肾周血供丰富、不均匀强化的淋巴结病变均应考虑CD可能,提高对CD的认识水平有助于早期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肾癌合并肾周肿大的淋巴结不应该仅考虑恶性改变。  相似文献   

16.
例1女,69岁,因右上腹间断性疼痛2年余而入院,患者近两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隐痛,偶尔出现呕吐.入院查体:腹部稍膨隆,右上腹肋缘下可触及一鸡蛋大小包块,光滑,活动度好,局部稍有压痛.CT检查提示胰腺头部一球形包块(图1,2),B超检查提示胰腺钩突部实性肿物,中心坏死液化.术中见:胰腺钩突区有一直径约9 cm肿瘤,边缘光滑,无粘连.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2枚肿大淋巴结,腹腔无种植转移灶.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出血约900 ml,术后痊愈出院.病理报告:胰腺低度恶性间质瘤,免疫组化CD117(+)(图3),CD34(-),SMA(+),S-100(-).术后随访8个月无复发.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41岁。肾移植术后9年余,发热2周。查体:双肺呼吸音粗,左下胸部叩诊呈实音。胸部增强CT(图1):右上肺尖后段、左上肺尖段见斑点状、条索状高密度影;左下肺脊柱旁分叶状团块影,密度欠均匀、边界清,约7.0 cm×5.7 cm×8.5 cm,增强后见不均匀强化,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连续3次痰涂片查抗酸杆菌均为阴性,经抗炎对症治疗后体温、血沉控制正常。2010年7月全麻下行左肺下叶切除、左肺上叶楔形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术。病理诊断:左下肺高分化腺癌,左肺上叶结核,隆凸下淋巴结结核。术后出现高热,加强抗感染、抗结核治疗,治愈后出院。  相似文献   

18.
例1女,69岁,因右上腹间断性疼痛2年余而入院,患者近两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隐痛,偶尔出现呕吐.入院查体:腹部稍膨隆,右上腹肋缘下可触及一鸡蛋大小包块,光滑,活动度好,局部稍有压痛.CT检查提示胰腺头部一球形包块(图1,2),B超检查提示胰腺钩突部实性肿物,中心坏死液化.术中见:胰腺钩突区有一直径约9 cm肿瘤,边缘光滑,无粘连.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2枚肿大淋巴结,腹腔无种植转移灶.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出血约900 ml,术后痊愈出院.病理报告:胰腺低度恶性间质瘤,免疫组化CD117(+)(图3),CD34(-),SMA(+),S-100(-).术后随访8个月无复发.  相似文献   

19.
例1女,69岁,因右上腹间断性疼痛2年余而入院,患者近两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隐痛,偶尔出现呕吐.入院查体:腹部稍膨隆,右上腹肋缘下可触及一鸡蛋大小包块,光滑,活动度好,局部稍有压痛.CT检查提示胰腺头部一球形包块(图1,2),B超检查提示胰腺钩突部实性肿物,中心坏死液化.术中见:胰腺钩突区有一直径约9 cm肿瘤,边缘光滑,无粘连.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2枚肿大淋巴结,腹腔无种植转移灶.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出血约900 ml,术后痊愈出院.病理报告:胰腺低度恶性间质瘤,免疫组化CD117(+)(图3),CD34(-),SMA(+),S-100(-).术后随访8个月无复发.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69岁.因"间断右上腹痛1个月"就诊于我院.体格检查: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正常.肿瘤标志物AFP、CA-199、CEA均正常.肝胆胰CT平扫+三期增强:胆囊底可见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2.4 cm ×2.5 cm,病变表面凹凸不平,局部与胆囊壁分界不清,部分突出胆囊轮廓之外,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强化明显,延迟期强化减低,病灶与局部组织分界清楚(图1,2).肝实质内与局部组织分界清楚.肝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肝内胆管未见扩张.患者入院4d后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见胆囊底部游离缘肿物,内生型,胆囊周围无明显侵犯,镜下探查肝及腹腔重要脏器未见转移结节,肝十二指肠韧带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完整切除胆囊见肿物大小约2.0 cm ×1.5 cm,未侵及胆囊床,送快速病理学检查为:恶性肿瘤,倾向神经内分泌癌,切缘未见癌细胞.家属拒绝根治性手术,仅行胆囊切除术.病理学检查:胆囊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型,中-高度恶性)伴坏死.侵及浆膜下结缔组织,脉管内可见肿瘤浸润,神经未见肿瘤浸润(图3).免疫组化:CD56+、CK+、CgA+、Syn+(图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