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退行性腰椎滑脱与退行性腰椎不稳均是造成中老年腰背痛和或神经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目前,对于两者的病因学、病理学及发病机制均有较深入的了解,但临床当中对于两者的关系仍存在许多混淆点,如不稳是否包含着滑脱,滑脱是否就说明不稳等。且未见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报道的文献,导致临床诊断错误及治疗方面是否融合存在偏差。  相似文献   

2.
腰椎牵引的力学机理与生理效应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腰椎牵引的力学机理与生理效应。[方法]根据本院治疗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牵引重量为:40kg+体重15%~20%,治疗189例,优良率84.1%。按病程分析:3 a及其以下者优良率90.5%;3 a以上者优良率68.3%。[结论]在重力牵引下,腰骶神经根松弛、位移,偏离了突出髓核的高峰,建立了新的、和谐的“根-盘”关系,压迫或牵引减轻或消失,腰腿痛缓解或痊愈。适宜的牵引重量和正确地体位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腰椎失稳的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腰椎失稳的诊断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100700)范明,朱立国,闫立,刘玉治我所从1985~1993年住院收治退行腰椎失稳患者300例,现将有完整统计资料的200例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03例,女97例;年龄30~74岁;工人48例,农民3...  相似文献   

4.
BAK椎间融合器治疗退行性下腰椎失稳症的临床初步报告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目的 :报告一种作者自行设计的新融合术式治疗退行性下腰椎失稳症的临床初步结果。方法 :本组共 15例 ,均为L4 / 5椎间隙退行性失稳症患者。其中男 6例 ,女 9例 ,年龄 42~ 63岁 ,平均 5 2 .1岁。滑脱程度Ⅰ°~Ⅱ° ,L4 / 5椎间隙高度较邻近之正常间隙降低 3 0 %以上。手术方式为侧后方斜向植入单枚多孔螺纹状椎间融合器 (BAK )行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PLIF)。结果 :平均随访 13个月 ,皆达到临床融合。所有患者均无融合器的移位 ,患者主观满意率 90 %。结论 :作者认为 ,经侧后方斜向植入单枚多孔螺纹状椎间融合器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既能尽可能多的保留脊柱后部结构 ,又能充分完成后路减压 ,并能保证可靠的融合 ,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下腰椎退行性失稳症术式。  相似文献   

5.
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与腰椎退行性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腰椎各期退行性变与不同程度骨质疏松的.收集本院122例腰椎不同时期退行性变的病例,将其CT、MRI和X线平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122例腰椎退变与骨质疏松程度的构成比中,除椎间盘膨出病例外,其余椎间盘突出,椎间盘脱出及椎管狭窄的构成比随骨质疏松程度加重而高。结论 骨质疏松严重程度与脊椎退行性病变临床表现密切相关,提示临床上治疗腰椎退行变的同时,应积极治疗骨质疏松,才能有效的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发病机理及其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先虎  冯世庆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19):1473-1474,1479
早在1782年比利时的产科医生就发现了由于L5椎体前滑脱导致难产的现象,而脊柱滑脱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人Killan于1854年提出来的。1930年,Jumghamns报道60例滑脱尸检中有14例没有椎弓峡部缺损,因而提出了假性脊椎滑脱一词:Macnab对22例病人的解剖、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后进行分析,提出应称为“椎弓完整的脊柱滑脱症”。1955年Newmall发现Macnab所称的“椎弓完整的脊柱滑脱症”不是唯一类型的伴有神经弓完整的滑脱。所以,他将这种滑脱结合其病理变化称之为“退变性脊柱滑脱(degenaralive spondylolisthesis.DS)”,并将其定为Ⅲ型腰椎滑脱。近年来,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的研究愈来愈多,在许多相关问题上的看法不一,本文就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退行性腰椎不稳定的诊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退行性腰椎不稳定是椎间关节退变过程中的一种现象。晚期可发展为各种腰椎畸形,如前后移位、侧凸及旋转等。其早期定性定量诊断、确定正常与异常活动的界限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失稳症行单双侧椎弓根钉椎间融合器治疗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将94例退行性腰椎失稳症分为单侧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单侧组,n=58例),双侧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双侧组,n=36例),比较两者的疗效及功能状况。结果 2组在融合情况及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组术后1、2、3、4、5年的JOA评分显著高于单侧组同期水平。结论退行性腰椎失稳症行双侧椎弓根钉椎间融合器治疗可获得更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正>腰椎退行性滑脱属于中医"腰腿痛"范畴。本病的治疗要分清滑脱的程度,对腰椎假性滑脱Ⅰ°及Ⅱ°而且不伴有峡部裂的患者我们运用保守治疗为主,对真性滑脱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0.
成人退行性腰椎侧凸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9~1994年作者工作过的单位共收治成人退行性腰椎侧凸症患者40例。32例非手术治疗,8例手术治疗,均获得了满意疗效。本文对该病的诊断、治疗、病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腰椎融合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U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0年5月收治的76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其中ULIF治疗35例(ULIF组),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41例(MIS-TLIF组)。其中ULIF组男16例,女19例,平均年龄50.94±12.12岁;MIS-TLIF组男19例,女22例,平均年龄53.44±14.37岁。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术前、术后2周、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痛及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末次随访时融合率和改良Macnab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与MIS-TLIF组相比,ULIF组术中出血少(52.03±11.48ml vs 134.46±18.63ml,P<0.05),术后住院时间短(8.43±1.88d vs 9.98±1.96d,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较术前均明显下降,术后2周ULIF组腰痛VAS评分为3.06±1.41分,显著低于MIS-TLIF组的4.10±1.64分,且术后2周ULIF组ODI为(32.20±4.32)% ,显著低于MIS-TLIF组的(37.11±4.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ULIF组融合率88.6%,MIS-TLIF组融合率为90.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ULIF组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91.4%(32/35),MIS-TLIF组为87.8%(36/4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MIS-TLIF,U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早期腰痛轻、术后住院时间短、早期功能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系统加单枚碳纤维椎间融合器和椎弓根螺钉系统加双枚碳纤维椎间融合器在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中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11月至2006年10月收治且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患者9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根据椎间融合方法不同,分为A组(单枚碳纤维椎间融合)和B组(双枚碳纤维椎间融合)。A组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35~70岁,单节段不稳38例,L4,5、L5S1两节段椎间失稳3例。B组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33~72岁,单节段不稳53例,L4,5、L5S1两节段椎间失稳3例。对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和椎间隙高度丢失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4~35个月,平均28个月。按照JOA下腰痛29分法评定标准(包括症状、体征、日常生活动作和膀胱功能等方面)评估临床疗效,A组由术前平均(10.11&#177;2.40)分上升到最后一次随访的平均(24.88&#177;2.30)分,其中优25例,良12例,中4例;B组由术前平均(9.62&#177;2.60)分上升到最后一次随访的平均(25.19&#177;2.40)分,其中优37例,良13例,中6例。A组39例获得融合,融合率为95.1%(39/41),B组53例获得融合,融合率94.6%(53/56)。术后7d平均椎间高度A组为(11.2&#177;1.2)mm,B组为(11.3&#177;1.4)mm,术后2年A组为(11.0&#177;1.4)mm,B组为(11.1&#177;1.4)mm。经组间比较,两组在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及椎间高度丢失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的基础上,采用单枚或双枚碳纤维椎间融合器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高,且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而单枚碳纤维椎间融合器相对双枚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保留后柱结构、价廉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从病因,病机,症状,体症及诊断治疗等方面详细阐述了退行性腰椎滑脱症。认为椎间盘退变所致腰椎失稳和关节突骨性关节炎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对本症的病理机制做了认真论述,提供了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供诊断时参考。  相似文献   

14.
BAK椎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失稳的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BAK融合器治疗腰椎失稳的并发症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分析采用BAK融合器治疗腰椎失稳的34例所出现的并发症,并根据具体情况作相应的改进(包括手术原则及操作)。结果:本组病例并发症的出现与术者的临床经验、手术技巧有关。结论:使用BAK融合器要求术者充分了解其设计特点,有熟练的脊柱外科技术,以更好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与腰椎退行性变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临床预测疾病的预后、并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阻止或延缓疾病的发展进程提供客观的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随机抽取在我院住院患者180例,测试骨密度,据此分为3组: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及骨质疏松组,分别拍摄腰椎正侧位X-ray片,测量骨赘积分、椎间盘高度及椎体形变。结果 Nathan积分比较,骨质疏松组与骨量减少组及骨量正常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骨量减少组及骨量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之间对应节段椎间盘高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骨质疏松组的椎间盘高度明显小于骨量减少组及骨量正常组;椎体形变在低骨量组与骨量正常组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而骨质疏松组的椎体其畸形变的程度与骨量减少组及骨量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畸形变多发生在L1、L4、L5,以ha/hp减少多见。结论骨质疏松组的腰椎退变程度最重,骨量减少组的腰椎退变程度较轻,骨量正常组的腰椎退变程度最轻,提示骨质疏松与腰椎退变呈正相关,骨质疏松可加速腰椎退变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360°腰椎融合与后外侧融合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疗效.[方法]将2008年后在本科进行手术治疗的45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按融合方法不同分为360°腰椎融合组及后外侧融合组,回顾分析并比较两种融合方法在患者功能恢复、脊椎融合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腰椎生理前凸保持方面的不同,评价两种融合方法的疗效差异.[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在生活质量及腰腿痛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360°腰椎融合组患者改善更为明显.与后外侧融合组患者相比,360°腰椎融合组患者的腰椎生理前凸得到更好的保持,同时,腰椎融合率更高.[结论] 360°腰椎融合与后外侧融合相比,能更好的保持腰椎生理前凸,获得更高的融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能使患者得到更好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黄道余  沈亚骏  王飞  李放  房照  刘军 《中国骨伤》2019,32(3):244-247
目的:研究成年人腰椎退变性侧凸与骨质疏松的相互关系。方法:自2012年3月至2016年6月,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53例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进行腰椎退变性侧凸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男11例,女42例,年龄63~76岁,平均69岁,匹配同期就诊的非腰椎侧凸患者53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33例,腰椎管狭窄症13例,腰椎滑脱症7例,男16例,女37例,年龄59~74岁,平均68.5岁。53例患者均拍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腰椎MRI确诊,测量并记录腰椎侧凸Cobb角。运用双能X射线吸收法对所有患者进行骨密度检查,记录腰椎(L_2-L_4)、股骨颈、股骨粗隆、Ward三角部位T值。采用Linear regression研究腰椎侧凸角度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结果:腰椎侧凸组与非腰椎侧凸组两者骨密度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骨密度T值(-2.56±0.65)明显高于非腰椎侧凸组(-1.39±0.77)(P0.05),腰椎侧凸患者腰椎(L_2-L_4)、股骨颈、股骨粗隆、Ward三角部位的T值与侧凸Cobb角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骨质疏松是发生腰椎退变性侧凸的危险因素,但侧凸程度与骨质疏松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李翔  俞君  钱磊  王骏 《颈腰痛杂志》2024,(2):224-227
目的 探讨L5椎体发育不良(L5 vertebral dysplasia, L5VD)的发生率及其与腰痛患者退行性变的关系。方法 选择67例L5VD患者作为研究组,按照1∶5比例从剩余患者中选择335例非L5VD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患者L5椎体参数、L4-5椎间盘退变、L5-S1椎间盘退变、L5椎体上下终板Modic变化、L5峡部裂和椎体滑脱的发生率。结果 L5VD检出率为1.97%。研究组L5椎体前后位直径、L5椎体后缘高度低于对照组,L5椎体楔角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L4-5、L5-S1椎间盘Pfirrmann分级的高级别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  相似文献   

19.
100多年来,腰椎融合术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融合术也带来严重的并发症,如融合节段活动度的丧失、相邻节段退变加剧等。近年来,非融合手术作为融合术的替代治疗得到了快速发展。而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作为动态固定系统的一种,既能有效的改善临床症状,也能保留腰椎单元的活动度,还在大多数临床研究中表现出了预防或延缓邻近节段退变方面的优势。现如今,Dynesys技术被认为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另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本文就其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X线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