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康健  郝复 《浙江医学》1998,20(2):102-103
我院1983~1992年共施行婴幼儿重症动脉导管未闭(PDA)手术48例,现就手术时机的选择及麻醉管理特点等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1992年~1996年10月,不用控制性降压药物,实行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轻中度肺高压结扎手术麻醉处理11例,术前测平均肺动脉压2.66~3.6kPa9例,4.12~4,62kPa2例。结扎导管时,病人血压用加深麻醉药能控制到13~12/9~7kPa。术者试阻未闭的动脉导管,观察1~2分钟后,病人血压没有明显升高,监测心电图无异常改变,即可结扎导管,结扎导管后血压一般都在5~10分钟内恢复到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3.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切断缝合中硝普钠控制性降压观察陈帼芬赵文香曹守才(滨州地区人民医院麻醉科,滨州市256610)关键词硝普钠;动脉导管未闭;儿童我们在27例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切断缝合手术中,应用硝普钠(SNP)行控制性降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  相似文献   

4.
报告硝普钠控制性降压应用于成人动脉导管未闭技术结扎术26例的经验,方法简单,降压可靠,效果满意,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全麻加单次硬膜外阻滞用于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手术王心怡马书林(北京铁路总医院北京,100038)关键词全麻;硬膜外阻滞;动脉导管未闭;儿童中图号R726.2单次硬膜外阻滞复合气管内静吸全麻行婴幼儿漏斗胸及腹部手术曾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1,2]。我院将气管...  相似文献   

6.
动脉导管未闭(PDA)结扎术传统采用全身麻醉,为了降低动脉导管张力,避免手术时动脉导管破裂发生大出血的并发症,常常需要较深麻醉,同时给予扩血管药物行控制性降压,由此可导致术后患者苏醒延迟和血压反弹及硝普钠毒性反应等问题。为了克服传统全麻的缺陷,我院2000-2004年6月改用胸段硬膜外阻滞(TEA)复合全麻施行PDA手术12例,术中及术后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手术的麻醉管理体会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麻醉学教研室(110003)李存友,王文祥现将我科31例小儿应用普鲁卡因复合麻醉行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的麻醉管理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观察组选择动脉导管未闭的小儿31例,年龄2~14岁,其中3岁...  相似文献   

8.
水海峰 《广西医学》1999,(1):153-154
我院自1991年来,对动脉导管未闭(PDA)肺动脉高压(PH)或动脉导管未闭先天性心脏病(CHD)病人选用体外循环,深低温、低流量直视下,施行动脉导管内口缝合,同时纠正其他心脏畸形共6例,收到良好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基本情况:本组男性3例...  相似文献   

9.
陈立波  张晓宏 《吉林医学》1995,16(3):139-140
我科在34年间,对719例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治愈710例,死亡9例(1.25%),术后喉返神经损伤9例,动脉导管复通4例,假性动脉瘤形成2例。本文认为复杂和重症病例在体外循环下施术较为安全,高龄或手术难度大者采用低温麻醉为宜,术中控制性降压是避免大出血的有效措施,导管切断缝合法可降低导管复通率与术后假性动脉瘤形成。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比较左腋下斜行小切口经胸腔和胸膜外行动脉导管结扎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46例患儿分别经胸腔和胸膜外行动脉导管结扎术,比较二者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例数,均无统计学上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有统计学上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左腋下斜行小切口经胸腔和胸膜外行动脉导管结扎术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二者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作者对190例经手术证实的动脉导管未闭(PDA)病例作了回顾分析。结论是:在PDA的诊断方面,导管检查不应列为常规诊断手段,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则应视为心导管检查(包括选择性心血管造影)的适应证:①PDA伴肺动脉高压;②连续性杂音不典型;③胸骨左缘收缩期杂音伴脉压大及周围血管征;④疑有合并畸形。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初步评价 Am 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安全性 ;并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封堵治疗随访中的作用。 方法 选择动脉导管未闭 4 5例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经皮静脉导管封堵法治疗。以降主动脉造影及心脏超声测定 PDA最小内径 ,并应用心脏超声评价其疗效及术后心功能的变化。 结果  4 5例手术全部成功 ,4 2例在封堵器到位后 30 min经主动脉造影证实完全堵闭 ;2例术中发现仍有少量分流 (1例术后 1 0 d复查心脏超声证实无残余分流 ,1例 2 0月后超声检查仍有少量残余分流 ) ;1例术后有较多残余分流 ,术后 4 h发生溶血 ,随后行外科手术治疗。X线造影、2 DE及 CDEI所测得 PDA的最小内径分别为 5 .5± 2 .0 ,6 .9± 2 .0及 5 .8± 3.2 mm。2 DE与 X线相关系数为 0 .86 ;CDEI与 X线相关系数为 0 .97。随访中未发现封堵器发生位置变化、占位效应、局部湍流现象及压力阶差。封堵术后 1 0月患者 PA、EDD、EDV、ESV均有下降 ,较术前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成功率高、操作简单的介入治疗方法。超声心动图在适应证及封堵器的选择、术后疗效观察、血流动力学评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48例PDA患者经导管进行封堵术。在术前及术后1周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的检查,观察大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及心脏大小、功能的改变。结果:术后1周复查,肺动脉平均内径从32.1mm缩小到25.3 mm,P<0.05;左室舒张末期平均内径从55.4 mm缩小到48.9mm,P<0.001;左房平均内径从30.7mm缩小到28.1mm,P<0.01;左室射血分数虽然从64.4%下降到62.4%,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复查3例患者均存在少量残余分流,3个月后随访残余分流消失。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PDA是一种创伤小、疗效高的非开胸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方法,超声心动图对术前患者的筛选,术后检测有无残余分流,对心脏血流动力学评价及疗效的观察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超声心动图测定未闭动脉导管内径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测定未闭动脉导管内径的可靠性及其在导管法封堵动脉导管未闭症 (PDA)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4 4例 PDA患者 ,男 18例 ,女 2 6例 ,平均 10 .8± 10 .5岁。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 (2 DE)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测定 PDA近端及最小内径 ,并与 X线造影测值及最终所选择的封堵器直径比较。 结果  2 DE及 CDFI显示 PDA解剖全程及测量 PDA内径的成功率分别为 5 7%和 10 0 % ;2 DE对 PDA直径测量的均值显著低于 X线测值及封堵器实际尺寸 ,其回归方程斜率更偏离 1,截距较大 ,估计标准误高 ;CDFI对 PDA直径测量的平均值与 X线测值差异无显著性 ,但平均小于封堵器尺寸 2 .9mm,其回归方程斜率更接近 1,截距小及估计标准误小。 结论 与 2 DE相比 ,CDFI能更准确地测量 PDA直径 ;在导管封堵术中选择封堵器时 ,CDFI的 PDA直径测值可与 X线测量互相补充甚至可替代 X线造影 ,避免穿刺股动脉的技术困难及大量注射造影剂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高环  李涛 《医学研究杂志》2016,45(1):141-143
目的 通过对早产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纳入笔者医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PDA早产新生患儿80例作为实验组,另随机筛选无PDA病症的同期早产新生儿10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新生儿胎龄、体重、孕母患病史、用药史、围生期高危症以及相关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早产新生儿PDA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实验组患儿胎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5,P=0.687);出生体重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23,P=0.012)。羊水过少(OR=9.67,P=0.010)、羊水粪染(OR=3.50,P=0.019)、宫内缺氧(OR=4.13,P=0.038)、Apgar评分(OR=3.70,P=0.017)、脐带绕颈(OR=4.59,P=0.002)、双胎(OR=3.56,P=0.035)、母孕期感染(OR=11.92,P=0.026)、母孕期糖尿病(OR=8.94,P=0.001)、出生时吸氧治疗(OR=9.41,P=0.003)、HIE(OR=12.12,P=0.014)是早产新生儿PDA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新生儿PDA相关危险因素诊断后,能够明确其发病机制,有利于新生儿PDA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硝普钠 (SNP)伍用乌拉地尔 (Ura)、美托洛尔 (Met)在脉导管闭合手术中行控制性降压的效果。方法  4 5例动脉导管未闭 (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其中 8例伴有肺动脉高压 (PH)患儿。在丙泊酚、芬太尼、异氟烷 (不大于 0 .5vol%)、维库溴铵复合全麻 -肌松下 ,行左开胸动脉导管结 /缝扎术。在切皮或开胸时静注Ura ,在游离动脉导管时始每公斤体重用微量泵输入SNP 2~ 5 μg·min ,使游离动脉导管时血压处于偏低水平 ,在结 /缝扎动脉导管时平均动脉压降至 5 .3~ 6 .0kPa(40~ 4 5mmHg)。结 /缝扎动脉导管完毕 ,即减小SNP量并停止吸入异氟烷 ,使血压在 5~ 1 5min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结果 全部患儿控制性降压达标满意 ,手术经过顺利平均历时(麻醉开始~术毕 ) (3.8± 0 .32 )h。丙泊酚、芬太尼、Ura、Met平均用量分别为 1 3~ 1 4mg/kg、1 5~ 2 0 μg/kg、0 .5~0 .7mg/kg、0 .1 4~ 0 .1 6mg/kg ,SNP用量为 0 .4 0~ 0 .4 5mg/kg。术毕清醒 6例在手术室气管拔管。全部患儿均治愈出院 ,未见麻醉后并发症。结论 在丙泊酚、芬太尼为主辅佐低量异氟烷吸入麻醉下 ,硝普钠联合乌拉地尔、美托洛尔控制性降压 ,能满意、安全的满足动脉导管的闭合手术。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思考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的综合分析,指出:该复合畸形肺动脉高压出现早、进展快,极易发展成器质性肺动脉高压;临床诊断有一定困难;但结合体格检查、X线胸片、彩色多普勒及心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一旦确诊,尽量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早产儿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合并PDA早产儿107例,分PDA组39例与对照组(非PDA组)68例;PDA组根据有无超声血流动力学显著性改变及临床表现分为症状性PDA(s PDA)组20例和无症状性PDA(as PDA)组19例;s PDA组根据是否服用布洛芬分为治疗组13例与非治疗组7例;PDA早产儿根据是否合并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分BPD组19例与非BPD组15例。所有对象分别于生后第1、4、7天进行NT-proBNP检测,采血后30 min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s PDA组生后第4、7天血浆NT-proBNP水平高于同期as PDA组和对照组(P<0.05);as PDA组生后第4天血浆NT-proBN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s PDA组生后第4天血浆NT-proBNP水平高于第1、7天(P<0.05),as PDA组生后第1、4天血浆NT-proBNP水平高于第7天(P<0.05)。治疗组生后第7天血浆NT-proBNP水平较第4天显著下降(P<0.05),非治疗组生后第7天血浆NT-proBNP水平与第4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s PDA组BPD发生率(76.47%)高于as PDA组(35.29%)(P<0.05)。BPD组生后第4、7天血浆NT-proBNP水平高于非BPD组,其中第4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7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PDA尤其是s PDA早产儿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增高,导管关闭或分流量减小其水平下降,早期血浆NT-proBNP水平越高,发生BPD的几率越大。动态监测血浆NT-proBNP水平对s PDA诊断、疗效判断及预后评估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腰硬联合麻醉前输液对麻醉后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前输液对麻醉后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择期阴式子宫系列手术的患者,随机等分成两组,实验组于麻醉前30min内静脉输入乳酸林格氏液500m1,麻醉后以3~4m1/(kg.h)继续输入乳酸林格氏液;对照组于静脉以3~4m1/(kg.h)继续输入乳酸林格氏液并立即实施麻醉。观察两组病人麻醉后血压下降情况。结果:实验组病人麻醉后血压下降的发生率为12.5%,对照组病人麻醉后血压下降发生率为45%。实验组血压下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前输入一定量的液体可有效地预防麻醉后血压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