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石玉娥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6):57
外感热病主要是指人体感受六淫或疫疠之气所引起的外感发热性病患,它包括了伤寒、温病、温毒、温疫等,基本上也包括了现代医学的急性发热性传染病.新感外邪,及时采用汗法可使外邪从汗而解.汗法为中医治疗的八法之首,是最常用的治疗急性热病的有效方法.然而以多少汗量为宜?使用汗法的护理要求是什么?仲景说"遍身<执水><执水>微似有汗者宜佳",微汗是表和邪解的征象,并指出"不可令如水流漓".因此,在急性热病的护理中,一定要熟知药物的作用,药物的配伍关系,药物的最适宜剂量,从而掌握其护理原则. 相似文献
5.
笔者临床运用中医《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方后调护法护理外感发热患者,强调啜粥饮水,以达"保胃气,存津液",避免了盲目使用抗生素和解热镇痛药,患者痛苦小,花费少,而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外感病是现代的叫法。在中医史上,外感病的称谓几经变化,其中"中风"、"伤寒"、"温病"都曾经作为外感病总称的代表。这些名称的变化,其实有它的规律可循,那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根据竺可桢等科学家的研究,我国历史上有过多次温暖期和寒冷期的交替,它们对外感病名称的变化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总结临床经验,探索一种外感病的中西医治疗方案。将方案应用临床,观察治疗128例,总有效率93.75%,从中医理论、现代医学理论证明本方案治疗外感病理论确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1)
外感发热主要指因外界温热疫毒之气或六淫之邪侵入机体,造成的脏腑阴阳失调、营卫失和等症状,通常伴随不同的临床表现,在小儿临床中较为常见,具有病程短、起病急及传变速度快等特点。通过分析贴敷、洗浴、涂膜、滴鼻、推拿及雾化吸入等中医方法对小儿外感发热的护理疗效,旨在为小儿外感发热中医护理干预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代密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3):116-116
发热是指腋温超过37.4℃,肛温超过37.9℃的一种临床症状,在多种疾病发病过程中常伴发热.婴幼儿外感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常起病比较急,持续高热可引起全身不适、头痛、惊厥等症状[1],如果就诊不及时,会加速病情发展,不利于预后.现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17例婴幼儿外感发热护理资料,探讨中医护理的有效性,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12.
外感病,是指由六淫、疫疬等病邪侵犯人体所引起的一类疾病。因其常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故又称外感热病。外感病包括伤寒和温病两大类,所以《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和《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都是外感病辨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伤寒之邪自皮毛而入”,“温邪自口鼻而入”, 相似文献
13.
外感兼内伤基础病在中老年患者中多见.文章探讨外感兼内伤基础病的发病机理特点,区别单纯外感与兼有内伤基础病外感的不同的临床发病特点,以五脏为纲,归纳临床常见的外感兼内伤基础病的证型、症状,提出外感兼有内伤基础病的临床诊疗原则. 相似文献
14.
广义外感病涉及呼吸,消化、泌尿、神经等多个系统,其中涉及呼吸内科的病种主要有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等.临床上,我们把由外感引起的、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称为肺系外感病.笔者在此类疾病的治疗上,中西互参、辨病辨证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显示了中医药在治疗外感病中的优势和特色. 相似文献
15.
16.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波状热,俗称懒汉病、羊杆菌病等.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它主要的传染源是患病的家畜(如羊、牛、猪、马等)及其产品、排泄物,或者排泄物污染的土壤、水源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小儿外感发热的效果。方法:将100例外感发热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中医特色护理,对比两组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退热及住院时间比对照组要短。治疗组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有效率为78.0%,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运用中医护理干预小儿外感发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1.清代医家吴塘在叶桂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根据温病的发展传变规律,提出以三焦辨证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将卫气营血的变化列入其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