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与温病的名称都来源于《内经》,如《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热病。”《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伤寒和温病在唐宋以前基本上是一致的。温病就包括在伤寒之中,如《难经》所说的伤寒有五,就包括了多种外感热病。《伤寒论》是温病学发展的基础,伤寒和温病的分科,只不过是时间有先有后,叙述各有重点,  相似文献   

2.
对湿热的描述,首见于《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宋代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开始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部份     
《伤寒论》中伤寒二字的涵义是什么? 《伤寒论》中的伤寒二字,作为病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伤寒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所引起的急性热病,即一切外感疾病的统称。如《素问·热论》中记载:“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难经·五十八难》也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所谓“伤寒之类也”和“伤寒有五”  相似文献   

4.
时病指的是春夏秋冬一般常见的急性发热性疾病,症状发冷发热,头痛身疼,古人统名之伤寒、热病,如《内经》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分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温病,有热病。”仲景本内、难诸书作《伤寒杂病论》,分六经辨证论治。历代中医皆本内、难、《伤寒杂病论》的方法以治四时热病。至金元时河间刘守真先生始提出伤寒与温病不  相似文献   

5.
“温病”之名,首见于《内经》。考《六元正纪大论》即有“民疠温病”“温病乃作”诸论。而《难经》则阐发《内经》之旨,提出“伤寒有五”,将多种热病统于广义伤寒之内,张仲景继承内、难之旨,著《伤寒论》,虽涉及温病、风温之名,但欠详尽。其后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后人根据实践所得,把温病、热病、湿温,从伤寒范畴中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6.
正温病主要是指急性外感发热性传染病,以及若干流行病、时令病等。"温病"名称早在2000多年前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有"民疠温病"及"温病乃作"的记载~([1])。《黄帝内经》还对温病的病因、脉证、治疗原则等均有不少零散的记述。其后,《难经》~([2])写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中湿温、热病、温病三者成为后世温病学中的重要病症。  相似文献   

7.
湿温病是好发于长夏季节一种外感热病。其病名首见于《难经》,由于时代背景的特殊性,各代医家的理解存在巨大差异,对于湿温病的界定含糊不清,至今仍有医家将其与他病混淆。清代以后,医家对于湿温病的认识臻于全面,确立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并总结湿温病禁忌证,沿用至今。考察湿温病源流,有助于对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更准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湿温病,是由湿热之邪引起的温热病,所谓“暑病偏湿者,名曰湿温”(《时病论》)。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尤多发于雨湿较盛的夏秋二季。湿乃阴邪,其性重浊、粘滞,与热互结,则蒸酿为患,着难胶解。以致病起难辨,病多传变,痛程甚长,病势缠绵,故湿温病的证治辨析,为历代医家所精心探求。溯洄观之:《内经说》:“热病者皆伤寒之类”;《难经·五十八难》亦言“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由此可以得知,热病(包括湿温)属于伤寒范畴。然则热病与伤寒证治是否  相似文献   

9.
湿温之名,始见于《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将湿温列在外感热病之中。历代医学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等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有专著论述,这对温病学说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温病大致可分为温热病和湿热病两大类。温热病类,主要包括风温、春温、暑温、  相似文献   

10.
外感热病的“三焦四层五段六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与温病之辨争,向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伤寒家言伤寒之外无温热,温热家言江南无伤寒。这是把狭义的伤寒与温热对立起来。《难经》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素问·热论篇》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以后六经证治,皆包括一切热病而言,都是为广义的伤寒立论。  相似文献   

11.
在这一讲里,主要谈谈什么是《伤寒论》、《伤寒论》的主要成就和《伤寒论》六经辨证概念。一、什么是《伤寒论》(一)伤寒的涵义1.广义: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表明广义伤寒是感受外邪所导致的疾病。这里的“寒”字可  相似文献   

12.
病"发于阴、发于阳"之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之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 吕钟笑[1]及徐苓[2]老师均认为这二条的“发于阳”、“发于阴”意思完全一致。笔者也支持这一观点,但前者的体质说似不是主因,后者的风寒说也过于简单,今就此求教于二位同仁。1 伤寒在《内经》中“伤寒”一词指的是“伤于寒邪”,并非一病名。《难经 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相同。”此处伤寒作为  相似文献   

13.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伤寒例第三》毁誉参半,致其学术价值未被学界广泛重视及推广。伤寒是温病学说的基础,温病诸多理论和思想早在《伤寒例》中即有所论述。《伤寒例》对温病学形成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指导作用。《伤寒例》对温病病因学的贡献包括:扩展传统病因学认识,为后世新感温病学说之基础;对后世温病学家拓展伏气温病内涵有着积极的影响。伤寒例部分病名与后世温病学病名相关,如冬温、风温、温毒、温疟等。《伤寒例》对温病治疗学也有一定的贡献,如注重早期预防,注重三因制宜,并提出针灸治疗温病,拓展温病学治疗手段等。《伤寒例》重视疾病鉴别诊断,开寒温异治先河。  相似文献   

14.
赵博  高繁 《光明中医》2015,30(1):16-17
<正>温病有别于伤寒,并且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而完善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早在《难经·五十八难》就有提到温病,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病"。说明温病与广义的伤寒是隶属关系,温病与狭义的伤寒是外感病中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疾病,两者是并列关系经过不断发展到明清时期才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到了清代就有了对温病病因病机的阐述。治法上与伤寒也大不相同。一般用辛寒清热,苦寒泻心,甘寒生津,咸寒滋阴,甘淡渗湿,芳谷化浊等治法。  相似文献   

15.
温病识要     
一、辨名素问热病论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云:“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此所谓热病皆伤寒之类,则明非一病,言凡属热病皆由伤寒而致,不同时季之热病,皆由伤于寒而成,此伤寒非病名也。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此所说伤寒有五之伤寒,亦为病之原因,而非一个疾病名词。其有五中  相似文献   

16.
浅析中医外感热病中伤寒与温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伤寒与温病的区别 伤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此即《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狭义的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难经》日“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这就明确指出了广义与狭义伤寒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外感发热属中医外感热病的范畴,《素问.热论》指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难经.五十八难》指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故后世把外感热病分为"伤寒"及"温病"两大体系。  相似文献   

18.
湿温病名始见于《难经》,自《脉经》以后,尤其到宋代《伤寒总病论》、《类证活人书》方有脉因证治,论述最详的则属清代薛生白的《湿热病篇》。湿温一病,从病因、病机、证状、治疗上都与脾胃有关,因此,探讨脾胃在湿温病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 祖国医学对于热性病症的认识很早,如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古代对急性发热病症统称之为“伤寒”(广义的);从病因、症状的分类,又有各种热性病的病名,如温病和伤寒(狭义的)等等。病名是一个概念性的名词,中医病名更具有概括的意义。“温病”虽然在难经中属于广义伤寒下的一种病症,但从历代温病学说的发展来看,同样地,它也是包含很多种热性病的总称,如吴鞠通温病条辨中就载  相似文献   

20.
《温病条辨·上焦篇》“首揭诸温之大纲”曰:“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署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鞠通自注:“此九条,见于王叔和《伤寒例》中居多,叔和又牵引《难经》之文以神其说。按时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