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CR诊断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0例颈椎病的CR表现,并对其影像学改变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颈椎生理曲度异常684例(68.4%),椎体旋转391例(39.1%),滑椎298例(29.8%),椎间隙狭窄共1517个(以C5-6椎间隙狭窄为多见),椎间孔变形、狭窄874个(亦以C5-6椎间孔变形、狭窄为多见),椎体骨赘1836个,其中前缘骨赘579个,后缘骨赘901个,侧缘骨赘356个,钩椎关节退变769例(76.9%),椎间关节退变596例(59.6%),韧带钙化352例(35.2%),此外尚有椎间盘真空征(或积气征)13例、正位裂隙征86例,侧位裂隙征117例等。结论CR在颈椎病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也是一种重要的检查方法,特别是颈椎的侧位和左、右后斜位片。  相似文献   

2.
林长波 《健康必读》2008,7(3):122-123
目的探讨X线平片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50例颈椎病患者X线平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0例颈椎病X线表现为:①椎间隙狭窄、椎间盘退变者占81%;②颈椎骨质增生占79%;③椎间孔变形占71%;④颈椎失稳、曲度改变者占50%;⑤软组织钙化影占35%;⑥椎管狭窄占8%。结论X线平片目前仍是诊断颈椎病的主要方法,它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其中椎间隙狭窄、椎间孔变形是诊断颈椎病的直接征象;骨质增生、退变是诊断颈椎病的主要依据;颈椎失稳、曲度改变(4-6椎体为中心)为颈椎病的起因,是诊断本病的基本特点;椎部软组织钙化影、各小关节增生伴功能紊乱是诊断本病的间接征象。  相似文献   

3.
王家强  郭作先 《中国保健》2005,13(18):39-40
目的探讨颈椎双斜位片对颈椎病的平片诊断价值.方法对261例颈椎病患者的正侧位及双斜位子片所见主要阳性征象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正位片仅对钩椎关节的显示及张口位片对环枢关节的显示有较大实用价值.侧位片对了解颈椎曲度、椎序列、椎间隙情况及显示椎体骨质增生、部分颈部韧带钙化较理想.双斜位片对钩突及钩椎关节增生;椎体及椎弓关节突有否增生、骨折或脱位及骨质破坏;椎间孔的变化情况的观察比较清楚,比正侧位片更直观、可靠.结论颈椎双斜位片在颈椎病X线平片诊断中,具有非常实用的诊断价值,在颈椎常规平片检查时,应把双斜位和正侧位均列为常规检查位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颈椎病在老年病人的X射线平片表现,探讨X射线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100例确诊为老年颈椎病患者的X线平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症状表现为根型46例(46.0%)、颈型34例(34.0%)、椎动脉型15例(15.0%)、交感神经型和椎型各2例(各2.0%)、食管型1例(1.0%)。X片所见:颈椎曲度改变80例(80.0%),椎间隙变窄77例(77.0%),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63例(63.0%),椎体不稳25例(25.0%),韧带钙化23例(23.0%),椎间孔变小、变形13例(13.0%),双突现象7例(7.0%),钩突改变和双边现象各6例(各6.0%)。结论老年颈椎病X线平片以颈椎曲度改变、椎间隙变窄和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为主,X射线平片可用于基层颈椎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正>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近年来年青人也多发,它继发于椎间盘退行性变而常表现为椎体或小关节增生,严重者可造成椎管狭窄或颈部神经受压,导致各种类型的颈椎病出现,本组通过回顾性分析颈椎病X线平片与CT诊断。1检查方法本组14例经临床、X线平片或CT确诊,临床主要表现为颈部不适,双上肢发麻或运动障碍等,本组年龄为42~69岁,男8例,女6例。2 X平片表现2.1钩突关节增生肥大致椎管前后径狭窄,测值范围9~13mm,如椎间隙狭窄必影响钩椎关节,由于其后外方有神经根,前外方有椎动脉,椎静脉就会受到压迫产生相应症状。2.2椎间孔X线斜位片可清晰看到椎间孔呈卵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退行性颈椎病患者经中医综合治疗后x线改变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接受中医综合治疗的退行性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由x检查发现,与治疗前相比较,椎体后缘骨刺、韧带钙化、椎管真实矢径变窄、钩椎关节退变、后关节突退变发生率无明显变化(p〉0.05),曲度异常、椎体滑脱或旋转、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窄发生率明显增多(P〈0.05)。结论中医综合治疗疗效与退行性颈椎病患者x线改变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椎病的各种X线征象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52例经临床诊断为颈椎病患者的X线平片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颈椎病的X线平片的各种征象。结果:颈椎生理弯曲改变、颈椎失稳、椎体缘骨质增生呈唇样改变、椎间隙改变、椎间孔变形、韧带病变及“双边、双突”征等为颈椎病的X线主要征象,本组诊断率为82.6%。结论:X线平片的特征性征象对正确诊断颈椎病有重要的价值,是目前既经济又简便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程志伟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9):1388-1389
目的探讨数字化食管钡剂造影对食管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食管吞钡造影诊断为食管型颈椎病的120例患者摄颈椎正侧位、双斜位(造影前后)点片,其中34例摄过伸过屈位点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食管型颈椎病的X线征象表现为椎体骨质增生及食管后壁受压前移占100%;颈椎关节骨质增生占93.3%;椎间隙变窄或伴纤维环及髓核钙化占35.8%;生理曲度异常占69.2%;椎间孔变小、变形占51.6%;前纵韧带或项韧带钙化占67.5%;颈椎不稳或前后滑脱占19.2%。结论数字化食管钡剂造影对食管型颈椎病的诊断较普通颈椎摄片便捷、直观、准确,尤其在基层医院更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椎病的常见X线表现,进一步提高对颈椎病认识。方法 150例患者全部采用DR摄片,均摄正侧位、过伸过曲位、左右前斜位。结果颈椎病X线表现为,颈椎椎体边缘骨质增生、前后纵韧带骨化、骨桥形成,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变窄、颈椎椎间孔变窄,颈部韧带钙化,吞咽困难。结论 X线是诊断颈椎病最常用、最基础的检查方法,可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疗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X线征象的变化,研究引发临床症状的X线征象.方法对80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多功能位X线片的对照研究分析.结果在治疗前后X线征象如颈椎曲度异常,椎体旋转等发生变化,而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形及骨质增生等征象,未见有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融合节段的长短与相邻节段退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8年5月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69例腰椎退行性变患者,将其按融合节段数分为A、B、C三组:单节段融合24例为A组;双节段融合26例为B组;多节段融合19例(3个节段及以上)为C组。分别在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测量X线片上固定节段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椎体滑移距离、腰椎前凸角、腰骶关节角,并通过影像学评价标准评定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分析融合节段数与邻近节段退变的关系。结果:随访时间为18-72个月,平均为31.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无神经损害加重症状。末次随访时,A组有2例(8.3%)出现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B组为4例(15.4%),C组为4例(21.1%)。A、B两组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会增加相邻节段退变,融合固定节段越多,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平山病颈椎自然位及过屈位低场磁共振成像(MRI)特点,结合文献复习,从而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4例临床确诊平山病患者进行颈椎自然位和过屈位扫描并观察其MRI表现。结果自然位见1例颈椎生理曲度异常,5例下颈段(C4—7水平)脊髓萎缩,过屈位显示4例均可见下颈段(1例达上中胸段)脊髓的硬脊膜后壁向前推移,脊髓背侧硬膜外静脉丛扩张,下颈段脊髓局限受压变扁。结论不同体位的颈椎MRI扫描能显示平山病患者的异常表现,结合自然位和过屈位,有助于平山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DSA引导经颈椎间孔穿刺注射胶原酶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安全性及护理。方法:对2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DSA定位后用5—7号穿刺针自颈部侧方穿刺,通过相应椎间孔上部达硬膜外侧前间隙,注入胶原酶溶液1200U,并给予围手术期的护理,随访观察疗效。结果:26例均成功,随访6个月-1年,优良率92.3%,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DSA引导下经椎间孔穿刺注射胶原酶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快速经济,围手术期护理是取得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潘杰  王勇 《现代保健》2012,(16):117-118
目的 探讨腰椎滑脱、不稳伴继发性椎管狭窄的手术要点及滑脱钉棒系统在术中的作用.方法 总结2002 年8月-2011年7月采用滑脱钉棒系统治疗腰椎滑脱、不稳伴继发性椎管狭窄切开复位,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32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 例随访6~24 月,平均12.5月.术后跛行改善者32 例(100%),下肢肌力障碍恢复22 例(68.75%),10 例肌萎缩均有不同程度恢复.16 例感觉障碍术后均有恢复,6 例完全恢复,10 例部分恢复.结论 在腰椎滑脱患者中,滑脱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术对腰椎滑脱的患者可起到使滑脱椎体复位或部分复位,相邻椎体间稳定的作用,并可使摘除椎间盘后的相关间隙高度得到维持,减少残余或变性的组织向椎管内脱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椎间隙和多椎间隙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对山羊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成年山羊20只,分为单椎间隙手术组(A组)、多椎间隙手术组(B组),每个手术组再分为术后24h取标本组(A1组、B1组)和术后3个月取标本组(A2组、B2组),每小组5只山羊。单椎间隙手术组行C3/4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多椎间隙手术组行C3/4、C4/5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A1组、B1组于术后24h以5F导管作为影像学测量标记拍摄山羊颈椎正、侧、动力位片(过屈、过伸位片),A2组、B2组于术后3个月以5F导管作为影像学测量标记拍摄山羊颈椎正、侧、动力位片(过屈、过伸位片)。分别测量其侧位、动力位(过屈位、过伸位)片C,H(A组)或C3/4、C4/5,(B组)节段的椎间盘高度、相邻椎体间的角度位移和水平位移。结果单椎间隙组和多椎间隙组手术前后椎间盘的高度、相邻椎体的水平位移、角度位移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椎间隙和多椎间隙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对山羊颈椎的影像学稳定性无影响,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不会造成山羊颈椎不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快速诱导经鼻气管插管与纤支镜清醒经鼻气管插管在颈椎颈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40例颈椎颈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Ⅰ组(纤支镜快速诱导经鼻气管插管组)和Ⅱ组(纤支镜清醒经鼻气管插管组),每组各20例。观察两组患者插管前和插管时Bp、HR、SpO2的变化,以及插管时间和重复插管例数等。结果插管过程中SpO2维持正常,Ⅰ组和Ⅱ组插管时间[(3.12±0.52)min和(3.34±0.65)min]、重复插管例数(2例和1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插管时Ⅱ组MAP、HR[(105.6±17.5)mmHg(1mmHg=0.133kPa)、(95.4±10.8)次/min]比Ⅰ组[(83.7±19.6)mmHg、(78.5±10.2)次/min]显著升高(P〈0.05)。结论纤支镜快速诱导经鼻气管插管在颈椎颈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优于纤支镜清醒经鼻气管插管,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林锦欢 《现代医院》2009,9(11):23-24
目的探讨不同型颈椎病的最佳牵引体位。方法将X线、CT、MRI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病因、病理改变对颈椎病进行分型,选取颈椎病牵引57例,分为两组,未结合影像学改变选取直立位牵引25例为对照组,结合影像学改变选择合适牵引体位32例作为合适体位组。结果选择合适的牵引体位者显效率为93.75%,选取直立位牵引者显效率为6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病结合影像学改变选择合适的牵引体位可有效地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椎管储备间隙减少的颈髓过伸性损伤的受伤特征和前路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骨外科于2004年3月~2009年3月收治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MRI提示为原有椎管储备间隙减少,其中所有病例均有颈间盘突出,27例患者存在椎管狭窄,根据对25例对于致压物主要在间盘水平的病例,将病变间隙突出间盘切除,自体髂骨植骨块植骨或带有自体骨颗粒的钛网或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 对于27例存在明显椎管狭窄者,单纯间盘切除不能彻底减压,行椎体次全切除钛笼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术后对临床结果进行JOA评分 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临床症状的改善及颈椎融合情况,比较手术前、术后随访时JOA评分,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49例患者获得随访,3例外地患者失访,时间6~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是10个月.按JOA评分术前患者JOA评分为(8.55±1.52)分,半年随访时JOA评分为(12.87±1.68)分,采用配对t检验对术前、术后随访时JOA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01,α=0.05),其中将手术改善率为(56.37±5.58)%.术后随访平均5个月X线片示椎体间骨性融合.结论 对于椎管储备间隙减少基础上造成的颈椎过伸性损伤的患者,颈前路减压植骨加带锁钢板内固定手术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①总结老年性腰椎退行性病变的X线与CT影像学表现;②探讨老年性腰椎退行性改变导致临床症状的原因。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3年1月~2009年1月共检查、治疗老年性腰椎退行性病变60例,就其腰椎X线平片与CT影像学表现分析。结果60例老年性腰椎骨质疏松有35例(53.33%),60例90节椎间盘中检出退变83节(92.22%),各椎小关节均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100%)。结论需重视影像学与临床方面对老年性腰椎退行性的改变表现,尤其是对于椎间盘变性、椎小关节病变、继发性椎管狭窄导致老年性腰腿症状因素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