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MRI特点。方法 对12例经临床证实的TOBS患者进行MRI平扫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12例均为多发病灶,累及多个脑区。除2例超急性期患者T1WI、T2WI及FLAIR未见病变显示外,其余病灶的MRI平扫显示T1WI呈略低信号、T2WI及FLAIR呈略高信号、DWI呈高信号。12例患者的MRA均显示基底动脉尖部血管形态、信号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主要特点是供血区域多发病变、双侧脑区对称受累,MRI与临床资料相结合可为TOBS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因基底动脉尖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的一组症候群 ,常引起中脑、丘脑、丘脑下部、枕叶、颞叶及小脑梗死 ,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瞳孔异常及眼球运动障碍、偏瘫及感觉障碍。现报道我院收治的 12例病人 ,结合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分析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本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与预后。方法对2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以老年患者为主,病因及高危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心脏病等,临床常见眩晕、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及运动障碍。影像学特征常为中脑或丘脑合并枕叶、颞叶、小脑等部位的梗死,尤以双侧丘脑“蝶形”梗死灶为特征性改变。本病预后不良。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早期全面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更进一步探讨糖尿病合并药源性低血糖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影响。方法对32例中老年糖尿病合并低血糖致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在应用过量胰岛素或口服磺脲类降糖药,而不及时监测血糖的情况下,引起低血糖反应,随即在长期糖尿病动脉硬化的基础上,低血糖又易导致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发生。结论糖尿病合并低血糖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中起重要作用,为预防并及时纠正低血糖引起并发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核磁共振(MRI)联合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某院自2009年3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0例TOBS患者的MRI和DSA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MRI显示的病变部位的分布范围和DSA显示的椎-基底动脉血管结构。结果:梗死部位主要有中脑、丘脑、枕叶、脑桥、颞叶内侧面、胼胝体压部、基底节、侧脑室旁等。其中23例出现3处及以上病灶(23/30,76.7%),7例出现2处病灶(7/30,23.3%);20例出现双侧病灶(20/30,66.7%),10例为单侧病灶(10/30,33.3%)。DSA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多表现为基底动脉(B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小脑后下动脉(SCA)的狭窄或未显影。结论:MRI联合DSA检查可以为临床提供较为完整的诊断信息,能够作为TOBS筛选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徐昶明 《现代保健》2009,(13):89-90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预后。方法对2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OBS患者以老年人为主,临床多以突然眩晕或意识障碍起病,合并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运动障碍、视觉障碍,头部核磁共振表现为幕上和幕下同同时发生的两处以上的病灶,常以中脑及丘脑病变为多见,并合并其他部位的梗死,如小脑、枕叶、颞叶等,病因及危险因素主要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等。结论TOBS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及影像学表现,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7.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8例临床分析河北省廊坊市医院(102800)魏向东孔德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ofthebasilarsyndrome,TOB)是指基底动脉尖部缺血或闭塞致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以中脑损伤为主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脑干血管病,常伴有丘脑、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点、影像特点。方法对15例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本组病例多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嗜烟酒等),以意识障碍、神经眼征、瘫痪、感觉障碍、记忆障碍等为常见表现,MRI可发现基底动脉尖端5条血管供血区的多发梗死灶(中脑、丘脑、小脑、颢叶及枕叶等部位)。结论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脑血管病,头部MRI对其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Weber综合征和Claude综合征均属于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上并不多见,二者合并存在的情况更为少见,现将我们诊治的1例Weber综合征合并Claude综合征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低血糖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缺乏特征性,尤其是引起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更为少见,该文报道1例低血糖引起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例,旨在警惕低血糖后不可逆性脑损害的发生,避免临床误诊.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医院》2016,(1):36-37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尤瑞克林与丁苯酞联合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丁苯酞治疗,观察组加用尤瑞克林、丁苯酞联合治疗,疗程均为14天,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后14、28天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丁苯酞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深化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7例中突然起病,意识障碍22例占81.5%;经头颅CT或头MR I确诊,3处病灶头上的有18例占66.7%;溶栓治疗3例皆有好转,死亡4例,植物状的1例。结论高血压是本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应尽早诊断,以早期溶栓、抗凝、扩溶、改善脑灌注等方法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Weber综合征和Claude综合征均属于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上并不多见,二者合并存在的情况更为少见,现将我们诊治的1例Weber综合征合并Claude综合征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中不同程度意识障碍9例占81.8%;同时伴有经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9例。经积极治疗后好转5例、改善3例、恶化后自动出院2例、死亡1例。头颅CT或头MRI确诊3处病灶以上的有8例占72.7%。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疾患是本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大多数病情呈进展性,预后不良,死亡率高。应尽早诊断,积极有效的处理脑梗死可改善TOBS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基底动脉尖部综合征(top of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是由Caplan于1980年首先提出,是指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5条血管交叉部即由双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组成的"干"字形结构由各种原因引起该区域的循环障碍包括中脑、丘脑、丘脑下部、桥脑上部、小脑、枕叶和颞叶的梗死,临床上较少见,现将我院2003年10月~2006年8月收治的3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临床表现多样,预后较差,早期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现将我科收治的24例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的概念最早由Caplan在1980年提出。TOBS是指由于各种病因所致的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组成“干”字形结构的5条血管(即双侧小脑上动脉、双侧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上端)的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其临床特点以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瞳孔改变为主要特点,TOBS的发生率仅占脑梗死的7.6%[1]。目前认为TOBS的首要病因为动脉栓塞,文献报道TOBS的患者中有61.5%因动脉栓塞所致[2]。现报道1例由窦性心动过缓而引发的反复发作TOBS。患者男,70岁,因家人发现晨起时呼之不应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4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成功置入支架,术后锁骨下动脉狭窄减少到20%,盗血现象消失,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消失。1例患者随访8个月后发现再狭窄,再置入1枚支架。结论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已成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中不同程度意识障碍9例占81.8%,同时件有经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9例.经积极治疗后好转5例、改善3例、恶化后自动出院2例、死亡1例.头烦CT或头MRI确诊3处病灶以上的有8例占72.7%.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疾患是本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大多数病情呈进展性,预后不良,死亡率高.应尽早诊断,积极有效的处理脑梗死可改善TOGS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后循环巨大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探讨其手术的有效性。方法通过本院1例巨大复杂基底动脉尖动脉瘤的治疗过程及效果来观察该病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及效果。结果通过颅内外血管高流量搭桥术联合动脉瘤孤立术进行治疗后,患者神清可语,四肢肌力较术前明显好转。结论对于基底动脉尖的巨大复杂动脉瘤,颅内外血管高流量搭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