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①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 (UA)病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与C反应蛋白 (CRP)水平变化及其与心肌缺血的关系。②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ILSA) ,检测了 5 1例健康人和 73例UA病人 (自发性心绞痛 2 7例 ,心肌梗死后心绞痛 2 5例 ,恶化劳力性心绞痛 2 1例 )血浆VWF、CRP浓度的变化。③结果 UA病人血浆VWF、CR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极显著性 (t′ =14 .2 70~ 2 8.0 17,P <0 .0 0 1) ;心绞痛发作时VWF、CRP浓度增高较缓解后更明显 (t′ =2 7.4 32、4 .972 ,P <0 .0 0 1) ;心绞痛发作时和缓解后CRP与VWF均呈正相关 (r =0 .882、0 .775 ,P <0 .0 0 1) ;不同类型的心绞痛发作时和缓解后CRP、VWF浓度差异亦具有显著性 (F =19.788~16 4 .4 70 ,q =2 .90 8~ 2 4 .713,P <0 .0 5、0 .0 0 1) ;自发性心绞痛病人各指标增高较心肌梗死后和恶化劳力性心绞痛更明显。④结论 急性心肌缺血与VWF和CRP异常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血浆D-二聚体与脑再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浆D 二聚体 (D D)水平与脑再梗死的关系。方法 分别对 60例初次脑梗死与 5 0例再次脑梗死及 60例初次腔隙性脑梗死与 5 5例再次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D D水平及纤维蛋白原 (F gen)浓度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再次脑梗死组血浆D D水平较初次脑梗死组明显增高 (P <0 .0 5 ) ,再次腔隙性脑梗死组血浆D D水平与初次腔隙性脑梗死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血浆D D水平持续增高 2月者 ,以再次腔隙性脑梗死组明显多见 (P <0 .0 0 1)。 1年内再发率亦显著高于脑梗死组 (P <0 .0 5 )。再次脑梗死组及再次腔隙性脑梗死组的F gen浓度 ,分别高于初次脑梗死组及初次腔隙性脑梗死组。 结论 血浆D D水平与F gen浓度测定均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3.
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 (C RP)与冠心病 (CHD)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 5 0例正常对照人群和 5 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 (CAG)证实为CHD患者的血浆CRP浓度 ,在CHD组中 ,单支病变 2 1例 ,双支以上病变 2 9例。稳定型心绞痛2 2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2 8例。结果 CHD组C RP浓度比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5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C RP水平比稳定型心绞痛组有显著增高 (P <0 0 5 )。CHD组中 ,双支以上病变组C RP水平较单支病变组明显增高 (P <0 0 5 )。结论 C RP浓度与冠心病 (CHD)和冠脉病变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C反应蛋白 (CRP)预测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测定 4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和 3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清CRP含量。【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清CRP含量较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升高 (分别为P <0 0 1,P <0 0 0 1) ,急性心肌梗塞组CRP升高最显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组 ,主要心脏事件发生 (心绞痛组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心衰、泵衰、梗塞后心包炎 )多数病例 ,在同组中处于CRP含量较高水平。不稳定型心绞痛组CRP与左室射血分数无关 ,与急性心肌梗塞组成负相关 (r=- 0 72 ,P <0 0 0 1)。【结论】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 ,血清CRP增高是预后不良的一个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心绞痛和脑血栓病人止血与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检测心绞痛、脑血栓病人止血与凝血的分子标志物 ,探讨其止血与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②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了 42例心绞痛和 40例脑血栓病人及 30例正常人血浆中凝血酶 抗凝血酶复合物 (TA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 二聚体 (D D)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 (vWF∶Ag)含量。③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心绞痛和脑血栓病人以上指标均显著升高 (t=2 .17~ 2 .32 ,P <0 .0 5 ) ,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TAT和D D较稳定型明显升高 (t=2 .41,2 .38,P <0 .0 5 ) ;脑血栓病人急性期以TAT升高为主 ,而亚急性期D D含量明显高于急性期和慢性期 (稳定期 ) (t=2 .2 4,2 .2 8,P <0 .0 5 )。④结论 心绞痛、脑血栓病人存在凝血系统激活、继发性纤溶亢进及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罗助荣 《广东医学》2003,24(1):79-80
目的 通过灯盏细辛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血小板CD41、CD63、CD62P表达及血浆D -二聚体浓度的干预研究 ,探讨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测定 3 0例UAP患者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 8周前后血小板CD41、CD63、CD62P、血浆D -二聚体水平及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测定的颈动脉内膜厚度和血流参数 ,并与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的 3 0例作对照。结果  3 0例UAP患者经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 8周后血小板CD41、CD63、CD62P及血浆D -二聚体测定值分别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 (P <0 0 5或P <0 0 1) ;并降低双侧颈动脉内膜厚度 ,改善颈动脉血流参数 ;治疗后的各项参数与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灯盏细辛注射液通过抗血小板活化、改善凝血纤溶活性等机制对防治不稳定型心绞痛早期动脉粥样硬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秦进 《四川医学》2004,25(4):407-408
目的 探讨血浆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在各种类型冠心病及其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检测 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 ,3 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 3 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含量。结果 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升高 (P <0 0 1)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升高 (P <0 0 1) ;预后差的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血浆中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升高 (P <0 0 5 )。结论 血浆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对监测冠心病患者血液纤溶和凝血状态 ,反映病人溶栓治疗情况 ,预测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D-二聚体(DD) 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8例,对照组40例,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浓度.结果:UAP组CRP、DD含量均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SAP组与对...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 (CASI)支架植入前后血浆中一氧化氮(NO)和去甲肾上腺素 (NA)浓度的变化 ,探讨其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术后再狭窄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2 1例 ,年龄 (5 4.7± 8.3)岁 ,对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分别取冠状静脉窦血测定血浆中NO和NA的浓度。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术后即刻血浆中NO生成明显低于术前 (P <0 .0 1) ;术后即刻血浆NA释放明显高于术前 (P <0 .0 5 )。结论 :支架植入术后NO和NA浓度有明显变化 ,这些变化与再狭窄的发生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0.
C-反应蛋白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后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C 反应蛋白 (CRP)在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包括急性心肌梗塞 (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UA)中的变化 ,以了解ACS与炎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ACS组 4 7例急性心肌梗塞、4 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血清CRP含量 ,并与 4 5例稳定型心绞痛 (SA)对照。结果 ACS中CRP均增高 ,且大面积急性心肌梗塞升高最为明显 ,AMI与UA、AMI与SA、UA与SA之间比较 ,结果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1)。在患者近期心脏主要事件比较急性心肌梗塞组中大面积心梗与小面积心梗 ,与UA、与SA比较 ,结果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血清CRP水平是预测ACS心肌组织损伤程度和范围以及近期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患者血浆中NO、ET和D-二聚体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中一氧化氮 (NO)、内皮素 (ET)和D 二聚体含量变化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硝酸盐还原法 ,放射免疫分析法和双抗体夹心法 (ELISA)测定NO、ET和D 二聚体含量。结果 脑梗死患者NO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血浆ET和D 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NO与ET、D 二聚体含量经统计学处理呈负相关 (r = 0 .5 3 ,P <0 .0 5 ) ,ET、D 二聚体含量经统计学处理呈正相关 (r =+0 .43 ,P <0 .0 5 )。且中重型脑梗死组患者血浆NO均显著低于轻型组 (P <0 .0 5 ,中重型脑梗死组患者血浆ET和D 二聚体均显著高于轻型组 (P<0 .0 5 )。结论 血浆中的一氧化氮、内皮素和D 二聚体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冠心病(CHD)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70例正常对照人群和7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为CHD患者血浆CRP水平,在CHD组中单支病变22例、双支病变25例、三支病变23例;稳定型心绞痛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8例。结果CRP水平在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依次增高,稳定型心绞痛组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在冠心病组中,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以及三支病变组中CRP水平也依次增高,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CRP水平与冠心病(CHD)和冠脉病变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血脂水平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董解菊  王秀丽  邵丽丽  郭燕菊 《重庆医学》2003,32(12):1619-1620
目的 探讨血清中高敏C 反应蛋白、血脂浓度与冠心病 (CoronaryHeartDisease,CHD)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CHD患者共 1 1 9例 ,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 5 3例 ,稳定型心绞痛 (SA)患者 6 6例及正常对照组 30例 ,血清高敏C 反应蛋白 (High SensitivityC ReactiveProtein ,Hs CRP)、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载脂蛋白A1 (apoA1 )、载脂蛋白B(apoB)浓度。结果 UA、SA患者的血清Hs CRP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 ) ,其中UA组患者血清Hs CRP水平又明显高于SA组患者 (P <0 .0 1 ) ;UA患者apoA1 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 ,SA患者apoA1 浓度较正常对照组低 (P <0 .0 5 ) ,其余结果无差别。结论 血清Hs CRP、apoA1 水平与冠心病 ,尤其是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白细胞介素-6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白细胞介素 6 (IL 6 )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及心绞痛 (CSA)发病中的变化。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对 2 7例AMI、2 0例CSA(1 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与 9例稳定型心绞痛 )患者及 31名健康人血浆中IL 6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AMI患者血浆中IL 6含量明显升高 ,与健康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 ,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血浆中IL 6含量明显升高 (P <0 0 5 ) ,在稳定型心绞痛 (SA)患者血浆中含量无显著性变化 (P >0 0 5 ) ,IL 6在UA中的含量高于SA ,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AMI与UA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在AMI中的含量高于UA。结论 :IL 6参与了AMI和CSA的发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感C- 反应蛋白(hs CRP)水平的变化并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比较,分析CRP与ACS的关系。方法:6 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及ACS二组,分别测定CRP的血清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ACS患者CRP水平较稳定型心绞痛组明显增高,P <0 .0 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RP参与了ACS的发生发展过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ACS发生的重要因素。炎症过程在此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早期识别不稳定斑块的存在对转变病程和减少病死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寻找不稳定粥样斑块血清标志物是近年的研究热点。本组通过观察ACS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hs- CRP的变化。从临床的角度进行探讨CRP在ACS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冠心病 (CHD)不同类型患者血清淀粉样A蛋白 (SAA)和C -反应蛋白 (CRP)的变化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临床识别和预测的炎症指标。方法 测定 2 4例ACS患者 (包括急性心肌梗死 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14例 )、2 8例稳定型心绞痛 (SAP)及 3 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SAA及CRP水平。结果 ACS患者血清SAA及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SAP组 (P <0 0 1或P <0 0 5 ) ,而SAP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以入院时SAA≥ 1mg/L或CRP≥ 8mg/L(正常对照组的均值加 2个标准差 )作为异常增高界限 ,对ACS临床识别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均较高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冠心病患者血清SAA水平与CRP显著相关 (r =0 9198,P <0 0 1)。结论 SAA及CRP的增高与ACS的发生有关 ,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 ,对于及时发现ACS高危人群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浆NO及D 二聚体含量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危险分层及靶器官损害的关系及依那普利和特拉唑嗪对其的影响。方法 :5 5例 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接受依那普利和特拉唑嗪治疗 8周 ;治疗前后检测血浆NO和D 二聚体含量。结果 :高血压患者血浆NO低于正常对照组 (P<0 .0 0 1) ;D 二聚体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血浆NO和D 二聚体含量与血压级别、危险分层、靶器官受损有关。依那普利和特拉唑嗪均能有效降压 ,同时可使血浆NO增高 (P <0 .0 0 1) ,D 二聚体含量下降 (P <0 .0 1)。结论 :高血压患者早期血浆NO降低、D 二聚体含量增高 ,即存在内皮细胞的损伤及微血栓形成。依那普利和特拉唑嗪可通过促进NO合成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及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早期实验室诊断方法。方法 分别采用免疫浊度法、酶速率法测定 60例冠心病 ( CHD)患者及 2 0例正常对照组 ( CP)的 C反应蛋白 ( CRP)、心肌肌钙蛋白 ( c Tn )、肌酸激酶 ( CK)及其同工酶 ( CK- MB)的阳性率。结果  CHD组患者的 CRP、 c Tn 、CK- MB和 CK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 CP组 (均为 P<0 .0 5 )。CHD组又分为 3组 ,急性心肌梗死组 ( AMI) 2 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 ( U A) 2 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 ( SA) 2 0例。AMI组患者的 CRP、c Tn 、CK- MB和 CK阳性率明显高于 SA组 (均为 P<0 .0 1) ;UA组 CRP和 c Tn 的阳性率明显高于 SA组 (均为 P<0 .0 1) ,但两组间 CK- MB和 CK的阳性率相比无明显差异 (均为P>0 .0 5 )。结论  CRP和 c Tn 的增高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 D)的变化。方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116例冠脉造影患者血浆Fg、D- D的含量。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Fg、D- D含量较非冠心病者明显升高(P<0 .0 1) ;且与冠脉病变程度及类型相关,3支病变者血浆Fg、D- D高于2支和单支病变者(P<0 .0 1)。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血浆Fg、D- D水平较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及非冠心病组明显升高(P<0 .0 1)。结论:血浆Fg、D- D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病及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和冠心病临床类型、病变程度的关系 ,以了解D—二聚体在冠心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方面的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1 1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1 5例稳定性心绞痛 (SA)、1 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 (UA)、1 5例健康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AMI组、UA组、SA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均 <0 0 1 ) ,且AMI组明显高于UA组和SA组 (P均 <0 0 1 ) ,而SA与UA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冠心病患者存在凝血和纤溶功能异常 ,且异常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至于UA与SA相比 ,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