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鞠通对痹证的认识和治疗独具一格。痹证寒湿固有,热湿尤多,病机为湿聚热蒸,蕴于经络,而为热痹、湿热痹。吴氏遵循治疗温病的思想,对热痹、湿热痹重在清利,创立治痹之主方加减木防己汤,并主张宣通肺气,通利下焦,湿热具化,经络畅通。  相似文献   

2.
痹病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疼、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我们采用针灸与中药配合治疗痹病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浅议"治湿热痹从少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痹证有寒热之分,但受<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而为痹"的影响,世人多以风寒湿论痹,从湿热论痹者少.但也有些医家认识到热邪或湿热邪气在痹证中的致病作用,如张子和<儒门事亲>中强调:"痹病以热为源,风寒为兼,三气合而为痹";清代吴鞠通也认为痹证中"寒湿固有,热湿尤多",其病因为"湿聚热蒸,蕴于经络".  相似文献   

4.
《温病条辨》是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外感热病的专着,其中论述痹证的仅有4条,但内涵广阔,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温病条辨·中焦篇》65条:"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色灰滞,面目痿黄,病名湿痹,宣痹汤主之."吴氏自注中云:"痹之因于寒者固多,痹之兼乎热者,亦复不少,合参二经原文,细验于临证之时,自有权衡."吴鞠通从经验言:"寒痹势重而治反易,热痹热缓而治反难,实者单病躯壳易治,虚者兼病脏腑夹痰饮腹满等证,则难治矣."  相似文献   

5.
痹证的病因是由于机体感受风,寒,湿,热之邪,痹阻经络,肌肉筋骨之间,引起气血运行不畅所致,风湿热治疗方法以银花防已汤加减.  相似文献   

6.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RA的病证特点,属于中医"痹证"中"历节风"、"骨痹"、"顽痹"、" 痹"等病证的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肝肾气血亏虚,腠理不密,卫外不固,在此内因基础上,感受风、寒、湿、热诸邪之外因,致使经络痹阻、气血不畅、痰淤互结而成.  相似文献   

7.
风湿病属于中医的“痹证”范畴。“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屈仲不利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痹证”临床有风寒湿痹与热痹的不同,风寒湿痹以关节疼痛为主,但局部无红肿灼热之象,其中以关节酸痛游走不定为行痹。  相似文献   

8.
痹证是指机体经络遭受风、寒、湿、热邪侵袭后,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从而引起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疼痛、酸楚、麻木、重着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以及活动障碍等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在临床上常习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顽痹等五种证型。笔者就本病的病理机制及治则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吴鞠通论治湿热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的记载始见于《内经》 ,其论痹的专篇《素问·痹论》对痹证的病因病机、证候类型、演变规律都有阐述。《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已有了如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治痹的专方。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痹证论》除了对风痹、湿痹、寒痹加以论述外 ,还对热痹的因、症、治作了概括 ;清代尤在泾《金匮翼·热痹》专论热痹 :“热痹者 ,闭热于内也 ,……脏腑经络先有蓄热而复感风寒湿邪客气 ,热为寒郁 ,气不得通 ,久之寒亦化热。”清代温病学说兴起 ,对热痹的认识亦随之加深 ,特别是湿热病理论和证治的系统化 ,湿热痹作为湿热病的一类病…  相似文献   

10.
顽痹治验1例     
痹症是由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顽痹”顾名思义,为久治不愈之痹也。笔者辨证治愈  相似文献   

11.
罗长应 《吉林医学》2009,30(21):2682-2682
坐骨神经痛属中医“痹证”范畴,分行痹、痛痹、着痹、热痹。主要是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后,使肌肉、关节、经络痹阻而为痹证。笔者于1998年-2008年针对82例坐骨神经痛患者采取电针合独活寄生汤治疗坐骨神经痛取得较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2.
对痹证的论述,早见于《内经》、《中藏经》,张仲景、孙思邈、李东垣、朱丹溪等医家均有论述。通常是指风寒湿(三气)之痹,还有五体(皮脉肉筋骨)之痹和五脏(心肝脾肺肾)之痹,以及胸痹、热痹、周痹、历节等。其中以风痹(行痹)、寒痹(痛痹)、湿痹(着痹)三气之痹尤为多见。痹是病机,痹证是病名,为各种痹的总称。  相似文献   

13.
古云:"痹者,闭塞不通之义也".历节病即指疼痛遍历关节,凡由于肝肾气血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气,阻滞人体经络脏腑,气血运行,失于畅通,以致肢体、关节、肌肤、筋骨等处(主要以四肢小关节为主疼痛,或伴肿胀、瘦胀、麻木等一类疾患,统称历节病,其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14.
痹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早在《黄帝内经》专篇论;如《素问痹论篇》日“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而现代医学中的风湿,风湿热、神经痛、面瘫、肌炎、痛风等均可按痹症进行辨证论治。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临床症状的一种疾病。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治痹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病以风寒湿邪外袭,经络不通,气血凝滞为病机总纲。本文论述《金匮要略》治痹在“以通为用”原则下,利小便发汗以治湿痹,通阳行痹以治血痹,温经散寒祛瘀以治历节,祛邪扶正胸痹异治等。并归纳出重视阳气的畅达,初病治气、久病治血,扶正祛邪、标本异治为《金匮要略》治痹的特色和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16.
1概念 “痹”,为形声字,从广、从卑,卑有举、予、低下、卑微之义。《说文解字》云:“痹,湿病也。”痹在现代作为中医的专有名词,是指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  相似文献   

17.
白虎加桂枝汤治疗热痹体会广州市荔湾区第一人民医院(510170)何锦添痹证中的是热痹。尚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蕴热:或阴虚阳亢之体,当感受外邪时,则易入里化热,流注经络、关节,而表现一系列的热盛证候、是为热痹。所有教科书都是用白虎加桂伎汤治疗,而主药石膏...  相似文献   

18.
痹证的辨证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闭也,气血被邢闭于肌表经络也:《内经》日:“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又曰:“其风气胜,为行痹;寒气胜,为痛痹;湿气胜,为着痹。”在临床上风、寒、湿三气很难截然分开,只是偏胜而已,故临床治疗的关键在于分清寒痹、热痹,然后再据其偏胜,辨证施治,兹将笔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痹病相关病名及病因病机学说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古代中医文献中,"痹"字或指病机,或指症状,或指病名."痹"作为病名,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历节"、"历节风"、"白虎历节"、"痛风"等,都是指狭义的痹病.狭义痹病的病因病机学说,经历了从湿痹、风寒湿痹,到湿热痹、瘀热痹的发展过程,体现了认识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20.
朱旭阳 《黑龙江医学》2010,34(11):865-866
痹,即痹阻不通。痹证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筋骨、肌肉、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和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临床主要表现的病症。痹证的分类,按病因可分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风湿热痹等。从病理特点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包括西医学的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骨性关节炎、痛风等。该病以病程长,迁延难愈,致残率高等特点,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了解痹证的发病机制和治则治法,对临床遣方用药和提高疗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