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脾动脉栓塞目前已成为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应用于治疗儿童脾功能亢进的报道尚少。近一年来,我院对6例脾功能亢进患儿进行脾动脉栓塞术,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脾动脉栓塞是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一种有效方法.作者采用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儿童脾功能亢进6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近年来儿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行选择性脾切除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1986年~2000年新华医院及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行选择性脾切除术治疗ITP的患儿资料,以术后血小板计数的稳定最低值判断疗效,回顾性研究其相关因素。结果16例慢性ITP患儿行选择性脾切除术,其中9例男孩,7例女孩。治愈7例(43.75%),好转5例(31.25%)。术后随访未有感染并发症发生。治愈患儿的术后血小板峰值均超过400×109/L,而其余患儿中仅2例超过400×109/L,经Fisher精确检验,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选择性脾切除术是治疗儿童慢性ITP安全有效的方法。脾切除术后的疗效与术后血小板最高峰值相关,术后高的血小板计数峰值将提示着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小儿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儿脾切除术后血小板数量变化规律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将34例脾切除患儿按原发病分为外伤切脾及脾功能亢进切脾两组 ,测量术后血小板峰值及其稳定值并分别与术前测定值及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外伤切脾组术后血小板峰值及其稳定值均明显高于术前 (P<0.05)及正常对照组 (P<0.05) ;脾功能亢进切脾组术后血小板峰值及其稳定值均明显高于术前 (P<0.05)及正常对照组 (P<0.05)。结论各种原因所致脾切除术后患儿血循环中血小板数量均明显升高。术后监测患儿血小板可以了解其变化规律 ,必要时进行治疗对预防术后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部分性脾栓塞术治疗地中海贫血的疗效.方法 对2006年1月到2007年2月采用部分性脾栓塞术治疗的地中海贫血患儿进行观察,术后1、4、8周检测血红蛋白、血小板、胆红素、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 治疗有效率为100%;术后各阶段血红蛋白、胆红素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免疫功能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部分性脾栓塞术治疗地中海贫血疗效良好,手术安全、简便,易于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6.
腹腔镜儿童脾切除术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结合病例就儿童腹腔镜脾切除术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方法2003年4月~2004年7月,上海新华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应用腹腔镜完成儿童脾切除术12例,其中,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5例,脾血管瘤1例伴有血小板减少。12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脾切除术。结果2例ITP于脾门部发现副脾,游离脾门前先行摘除。11例脾脏经10mm孔在取物袋内打碎后取出,1例脾过大无法装入取物袋经下腹皮纹切口取出。1例脾蒂游离中发生中等量出血300ml,给予输血300ml。1例在脾上极游离时伤及胃底,致胃穿孔,镜下修补满意。术后12例患儿恢复好,分别于手术后第5~11d出院。术后随访1~14个月,所有患儿生长发育好,血小板计数和贫血得到纠正。结论儿童腹腔镜下脾切除是一安全有效的技术,并发症的发生与学习曲线有关。手术指征的掌握、术中出血的预防和控制、副脾的切除与否及游离脾脏能否顺利取出是能否完成手术和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儿童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行脾切除术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6月-2013年12月间在山西省儿童医院确诊的儿童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6例,均经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病程>1年,年龄>6岁,且有活动性出血需反复住院,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行脾切除治疗后分析其疗效。结果除1例术后随访8年,血小板持续低于20×10~9/L,但出血症状减轻外,远期总有效率达83.3%;另1例血小板恢复正常,但在术后半年发生化脓性脑膜炎,2年后因发热、白细胞高确诊结缔组织病(未分化型)外,余4例患者均治愈,且无严重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脾切除治疗儿童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安全、有效,对经一线及二线药物治疗仍无明显效果的患者可以选择脾切除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大部分脾栓塞联合羟基脲治疗β地中海贫血的远期疗效。方法对1999年9月2004年12月在我院采用PSE联合羟基脲治疗β地中海贫血的患者进行观察,术后1,2,3,4年及5年以上监测血红蛋白、白细胞及血小板,同时监测免疫功能。结果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的有效率为100%,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有效率为82.4%,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各阶段血红蛋白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而免疫功能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大部分脾栓塞联合羟基脲治疗β地中海贫血有较好的远期疗效,特别对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脾脏肿瘤行腹腔镜下脾脏部分切除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22年8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普外科收治的8例行腹腔镜下脾脏部分切除术患儿临床资料, 主要观察指标包括肿瘤最大长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8例患儿年龄6岁10个月至15岁4个月, 中位年龄10岁9个月;肿瘤最大长径(7.7±4.1)cm, 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脾脏部分切除术, 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 其中脾上段切除2例, 脾下段切除5例, 脾中断切除1例;手术时间(230.9±58.2)min, 术中出血量(162.5±145.8)mL, 术后住院时间(9.6±2.3)d。术后病理结果:4例脾囊肿, 3例脾淋巴管瘤, 1例脾血管瘤。1例术后出现腹腔出血, 经输血、止血等对症保守治疗后好转;2例术后出现血小板升高, 予口服双嘧达莫片预防血栓形成, 术后1个月血小板恢复正常。无一例出现感染、静脉血栓、残脾梗死等并发症。随访6~24个月, 无一例肿瘤复发。结论腹腔镜下脾脏部分切除术治疗儿童脾脏良性肿瘤安全可行, 可保留正常脾脏功能, 术中对二级脾蒂的处理是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脾切除及保留副脾对治疗儿童戈谢病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确诊戈谢病并已经接受脾切除的6例患儿(男4例,女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6例患儿确诊年龄1岁2个月~4岁9个月,平均为2岁5个月,均为Ⅰ型戈谢病,存在脾大影响生活质量及出血倾向,血小板(62~143×109/L)、血红蛋白(49~110 g/L)低于正常,手术前没有骨痛及神经系统症状.手术时平均年龄4岁9个月~9岁4个月,平均6岁7个月.2例术前接受酶替代治疗(ERT),仍有明显脾肿大及血小板降低,1例曾接受ERT半年.结果 6例患儿均经手术治疗行脾切除,3例患儿存在副脾,其中1例未保留副脾,2例保留副脾.所切除脾脏大小28 cm×21 cm× 15cm~31 cm×18 cm×11 cm,标本重量1.97~3.35 kg,4例脾标本肉眼可见广泛局灶性梗死.术后病理证实戈谢病诊断,5例存在局灶梗死.出院时血小板(330~1 419×109/L)、血红蛋白(87~121 g/L)得到明显改善.随访1~45个月无死亡病例.术后1例坚持酶替代治疗,但剂量减半,1例术后即停药,1例术后半年停药.患儿生长发育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血小板(368~969×109/L)及血红蛋白(100~121 g/L)升高,保留副脾的患儿恢复情况优于其他患儿.结论 脾切除可以有效缓解戈谢病患儿临床症状,减少酶替代治疗剂量,而保留副脾可能减少部分及全脾切除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