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假尿嘧啶核苷测定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假尿嘧啶核苷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记物,近几年在国外开始应用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诊断、监测、疗效和预后的判断,且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着重阐述了假尿嘧啶核苷的代谢机理、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袁成  张黎明 《肿瘤》1994,14(4):197-199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80例原发性肝癌、31例肝良性占位病变、42例肝硬化、38例健康志愿者血、尿中假尿嘧啶核苷(PD)的含量。结果显示,假尿嘧啶核苷的含量在原发性肝癌组升高显著;原发性肝癌PD阳性率71.3%(57/80);肝良性占位病变和健康组均无阳性病例;肝硬化组PD阳性者2例。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尿嘧啶核苷磷酸化酶基因表达水平与胃癌、肺癌和结肠癌的预后相关性。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了28例胃癌、14例肺癌和22例结肠癌组织及其远癌正常组织中尿嘧啶核苷磷酸化酶(UP)基因的表达。结果:对28例胃癌组织及其远癌正常组织检测发现,有20例UP基因的表达比正常组织增高,另8例UP基因的表达比正常组织低或二者相等。所有这些胃癌患者均在手术前、后接受了氟尿嘧啶的治疗。胃癌组织中UP基因表达增高的患者比UP基因表达正常或降低的患者有较好的生存率;相反,大多数的结肠癌(16例)和所有的肺癌患者未接受氟尿嘧啶的治疗,且大部分的结肠癌(12例)和肺癌(10例)样本显示癌组织中UP基因呈低表达。肺癌和结肠癌组织相对于其远癌正常组织中UP基因的不同表达与患者的生存率不相关。结论:胃癌组织相对于其远癌正常组织的UP基因的表达水平可作为判断接受氟尿嘧啶的治疗的胃癌患者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肿瘤患者血清中二氢尿嘧啶和尿嘧啶浓度测定方法.方法 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流动相为磷酸盐缓冲溶液(含0.48%三乙胺),流速0.7 mL/min,检测波长206 nm.结果 二氢尿嘧啶最低检测限8μg/L,尿嘧啶最低检测限为5μg/L.血清中二氢尿嘧啶和尿嘧啶质量浓度为15.63~500μg/L时,与相应值线性关系良好(r≥0.9959).血清中二氢尿嘧啶和尿嘧啶回收率分别为74.56%~88.67%和83.95%~69.54%.结论 该方法精密度高、简单、快捷.  相似文献   

5.
胃癌、大肠癌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肠癌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16例胃肠癌患者血清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催乳素(PRL),睾酮(T)及雌二醇(E2)水平。结果:胃癌患者LH,FSH,PR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T,E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男性胃癌患者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年龄小于60岁的男性胃癌患者血清T水平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明显下降(P<0.01),结直肠癌患者TH,FSH,PRL,T水平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患者血清E2水平在正常值范围,女性患者E2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P<0.05),并在绝经期前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明显下降(P<0.01),结论:男性胃癌患者血清T水平和女性结直肠癌患者血清E2水平,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假尿嘧啶核苷(Pseudouridine,PD)简称假尿苷,是一种修饰核苷。它作为肿瘤标记物对肺癌、乳腺癌和肝癌等恶性肿瘤的诊断、监测和疗效评估具有指导意义。本文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尿假尿苷和肌酐(UR),旨在探讨它对妇科恶性肿瘤,尤其是卵巢癌的应用价值。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对象对照组:我院自愿健康的女性医护人员20例,年龄平均45岁。实验组:1)子宫肌瘤患者21例,年龄平均46岁;2)良性卵巢肿瘤患者23例,年龄平均43岁;3)妇科恶性肿瘤患者27例,年龄平均54岁,其中卵巢癌14例,宫体癌8例,宫颈癌2例,外阴癌2例和…  相似文献   

7.
尿中修饰核苷在胃癌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尿中修饰核苷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分别检测80名正常人与60例胃癌患者尿中Pseu、C、X、m1A、m2G和ac4C等6种核苷的水平.[结果]60例胃癌患者尿中6种核苷的平均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C与肿瘤大小呈正相关(P<0.05):Pseu、X、m1A、m2G和ac4C与肿瘤TNM分期呈正相关(P<0.05).[结论]尿中修饰核苷检测对胃癌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食管癌贲门癌病人尿假尿苷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尿假尿苷的测定在食管、贲门癌诊断疗效评价及判断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了41例食管癌病人21例贲门癌病人尿中Ψ含量。结果 发现呈显著增高,较血清CEA、β_2—MG、SA敏感,可做为食管癌、贲门癌病人的标志物。结论 应用Ψ及CEA联合检测可为早期食管癌贲门癌的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尿中5种修饰核苷Pseu,m1A ,m1I,m1G及m2G作为肺癌诊断分子标志的可能性.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在线系统分别检测肺癌患者55例(其中包括肺鳞癌18例,肺腺癌23例与小细胞肺癌14例)与正常人30例尿中 Pseu,m1A ,m1I,m1G及m2G五种核苷,同时应用液相色谱法检测尿中肌酐,以两者比值表示核苷浓度;分析其与肺癌发生、病理分型及肿瘤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肺癌患者尿中Pseu,m1A,m1I,m1G及m2G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人(P 值均<0.01).小细胞癌组m1I浓度显著高于腺癌组(P=0.045);m1A、m1I和Pseu 3者联合检测对肺癌诊断的敏感性与4-5种联合检测相同,并且显著高于m1A单项检测(P=0.037).结论:尿中Pseu,m1A ,m1I,m1G及m2G可能成为肺癌诊断的分子标志物,也可能有助于肺癌病理分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尿中5种修饰核苷Pseu,mlA,mlI,mlG及m2G作为肺癌诊断分子标志的可能性。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在线系统分别检测肺癌患者55例(其中包括肺鳞癌18例,肺腺癌23例与小细胞肺癌14例)与正常人30例尿中Pseu,mlA,mlI,mlG及m2G五种核苷,同时应用液相色谱法检测尿中肌酐,以两者比值表示核苷浓度;分析其与肺癌发生、病理分型及肿瘤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肺癌患者尿中Pseu,mlA,mlI,mlG及m2G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人(P值均〈0.01)。小细胞癌组mlI浓度显著高于腺癌组(P=0.045);mlA、mlI和Pseu3者联合检测对肺癌诊断的敏感性与4—5种联合检测相同,并且显著高于mlA单项检测(P=0.037)。结论:尿中Pseu,mlA,mlI,mlG及m2G可能成为肺癌诊断的分子标志物,也可能有助于肺癌病理分型。  相似文献   

11.
p53 蛋白过度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2例原发性胃癌p53表达变化,探讨肿瘤抑制基因p53蛋白过度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p53阳性染色率为51.4%(37/72),其过度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的分化程度呈正相关(P<0.05)。p53阳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率为86.0%,p53阴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率为60%,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进一步观察显示p53过度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其在高、低分化胃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39%、78%,两者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p53在胃癌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检测p53可作为预后判断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2.
MMP-2和EGFR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生物学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EGFR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生物学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4例胃癌原发灶标本中EGFR和MMP-2的表达,并观察其与胃癌生物学特征的关系以及EGFR与MMP-2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64例胃癌组织中,EGFR和MMP-2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1.3%(20/64)和68.8%(44/64);EGFR的过度表达与胃癌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组织分化程度相关(P〈0.05);MMP-2的表达与胃癌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亦相关(P〈0.05),但与组织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P〉0.05);且EGFR的表达与MMP-2的表达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EGFR的表达与MMP-2的表达密切相关,EGFR、MMP-2的表达水平可作为了解胃癌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PCNA及DNA含量与胃癌预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利用免疫组化LSAB法和流式细胞分析技术(FCM)对41例进展期胃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细胞核DNA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PCNA标记指数及DNA非整信体检出率与胃癌病人术后5年生存率呈明显负相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DNA非整信体检出率与PCNA标记指数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二者均可用于判断胃癌预后,而二者同时运用则更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胃癌组织中PCNA与MVQ的关系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NCA)与微血管数(MVQ)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0例胃癌组织中PCNA与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结果:PCNA阳性病例,MVQ高;PCNA阴性病例,MVQ低。两者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PCNA活性可能有促进微血管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周烨  周决 《实用癌症杂志》2000,15(2):121-123
研究DNA含量及SPF值与胃癌临床病理指标及PCNA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72例胃癌新鲜组织及31例良性胃粘膜病变新鲜组织的DNA含量SPF值,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6例胃癌石蜡切片的PCNALI,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胃癌的DI(1.21)及异倍体检出率(44.44%),明显高于良性胃粘现变组(分别为1.05和9.68%)吕患者中异倍体组的SPF值(22.74%)  相似文献   

16.
郑刚  王舒艺  熊斌 《肿瘤防治研究》2012,39(9):1139-1145
目的 探讨循环癌细胞(CTCs)和胃癌患者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Embase、Medline和PubMed数据库,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入选文献的特征、研究结果的内容进行摘录和评价,并对各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和数据合并.结果 入选文献18篇,均发表于2000-2011年.Ⅰ~Ⅱ期胃癌术前CTCs阳性率显著低于Ⅲ期患者(RR=0.63,95%CI:0.48~0.84),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CTCs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RR=1.42,95%CI:1.20~1.68).术前CTCs阳性的患者术后发生复发或转移的风险显著高于阴性患者(RR=2.42,95% CI:1.94~3.02),而且总体生存率更低(HR=1.83,95%CI:1.30~2.60).结论 术前CTCs检测阳性是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重要判断指标,可为胃癌的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术前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在胃间质瘤(GST)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92例GST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收集所有GST患者术前3天血常规PLR数值及其病理切片中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根据术前外周血PLR分为低PLR组(PLR<130, 38例)和高PLR组(PLR≥130, 54例),比较两组GST患者的生存情况,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术后无瘤生存率、总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术前PLR与GST临床病理特征中的核分裂相有关(χ2=5.95, P=0.015)。术前高PLR组患者的无瘤生存率明显低于术前低PL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 P=0.01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PLR、术后是否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肿瘤恶性潜能分级、肿瘤大小、肿瘤核分裂相与GST的术后无瘤生存率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术前PLR是GST术后无瘤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术前PLR可作为GST的独立预后因素。术前高PLR可能提示GST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Five-week-old male CD (SD) rats were X-irradiated with a total of 20 Gy in 2 equal fractions with a 3-day interval. After the second irradiation, rats were fed normal diet supplemented with 1% sodium chloride, which is known to increase intestinal metaplasia. 1,2-Dimethylhydrazine (DMH) solution was injected i.m. into the back musculature at a dose of 20 mg/kg body weight weekly for 10 weeks, beginning 20 weeks after the final irradiation. Twelve months after the initial carcinogen treatment, gastric tumors in the glandular stomach were observed in 2 (3 lesions) of 30 animals in the X-irradiated and DMH-treated group fed diet supplemented with 1% sodium chloride. No gastric tumors were observed in the group which excluded X-irradiation from the experimental protocol.  相似文献   

19.
胃癌组织中RAB5A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宇  李钰 《中国肿瘤》1999,8(5):234-236
目的检测RAB5A蛋白在胃癌组织 的表达及其与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47例胃癌石蜡包埋标本及7例正常胃组织中RAB5A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胃组织中RAB5A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0;胃癌组织中RAB5A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91.49%,两者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有无淋巴结转移者的RAB5A蛋白表达的阳民生率分别为91.89%和90%,无显著性差异,但两者RAB5A蛋白的表达程度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镜联合腹腔镜手术切除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可靠性。方法:回顾性总结天津市人民医院消化外科自2004年7 月至2009年3 月共30例胃间质瘤患者采用胃镜联合腹腔镜手术切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其中男18例,女12例。结果:30例患者术前经胃镜、超声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及腹部CT、腹部核磁共振检查诊断胃间质瘤。瘤体位于胃后壁11例,胃前壁19例;胃底部10例,胃体部16例(大弯侧11例,小弯侧5 例),小弯近贲门1 例,胃窦体交界部3 例。30例手术均获成功,无手术死亡及中转开腹,手术时间40~120min,平均时间70min;术中出血量20~80mL,术后测量肿瘤直径0.7~5.0cm,平均直径1.5cm。术后免疫组化结果为:CD117 阳性28例(93.3%),CD34阳性26例(86.7%)。 术后病理判定肿瘤生物学风险行为结果,极低度风险18例,低度风险9 例,中度风险3 例,高度风险0 例。术后48h 内下床活动、恢复胃肠功能,术后2~3 天进流质饮食,无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4~7 天。术后随访1~36个月,经胃镜复诊,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结论:胃间质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上消化道造影、电子胃镜、超声内镜及CT检查。手术切除是胃间质瘤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胃镜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安全、可靠,并发症少,并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值得被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