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减重步行训练对卒中后偏瘫康复的效果。方法:选择稳定脑卒中偏瘫患者122例,随机分为强化组(58例)和对照组(64例)。强化组给予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减重步行(偏瘫肢体Brunstrom分级2级以上时)训练,每周5次;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三个月(减重步行训练6周),用简式的Fugl—Meyer评价法(FMA)来评价肢体活动,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CA)评价行走能力,采用独立功能量表(FIM)评价日常生活能力。结果:经治疗对照组及强化组FAC、FMA、FIM评分有显著差异。治疗后强化组独立步行达到70.7%,对照组独立步行达到51.6%,两组显著差异。结论:采取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减重步行训练能够更大程度改善偏瘫后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进行体表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后对患者身体日常生活、步行能力、平衡功能等的影响。方法选择进行功能锻炼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26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生物反馈运动训练组,n=13)和常规组(运动康复训练组,n=13),对比2组患者训练3个月后的训练效果。结果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对比都有显著好转(P<0.05)。对比治疗3个月后采用生物反馈治疗方法的研究组患者和传统康复疗法的常规组患者的平衡能力、步行能力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训练3个月后可提高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步行能力、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康复中步行训练的时机选择进行探讨。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8例脑梗死发病后偏瘫Brunstorm分期为1期患者,按照训练时间的不同分为A组52例和B组47例,A组在肌张力不低下情况下早期训练,B组患者患肢可基本承重、站立及活动情况下行步行训练。结果:A组患者训练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后FIM评分、BBS评分较B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对于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步行训练时,早期实施科学步行训练,可促进患者更好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随访了解脊髓损伤患者出院后的独立能力情况,为脊髓损伤患者独立能力的康复治疗提供指导意见。方法:随访我院36例出院后的SCI患者,通过FIM量表,给予评分、分级,并与出院时相比较。结果:36例SCI患者,1例FIM独立,33例FIM有条件依赖,2例FIM完全依赖。36例患者评分与出院时比较,FIM总分显著提高(P<0.05),FIM包括6个方面,其中自我护理、转移、社会认知方面显著提高(P<0.05)。结论:我院SCI患者出院后独立能力大多数(91.67%)处在有条件依赖水平,FIM总体提高显著;其中交流方面显著减退,大小便控制、行走无明显变化,医护人员在FIM治疗过程中需要关注、加强上述无提高的项目。  相似文献   

5.
目的:踝关节策略对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姿势平衡及提高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进行康复治疗的168例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84例,其中对照组采用踝关节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加用踝关节策略稳定极限训练,1个月、3个月后比较两组相关康复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后1个月、3个月,试验组的BB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及10m MWS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踝关节策略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姿势平衡,改善其步行能力,对于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Orem自理模式训练与常规物理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干预效的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本院康复科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记录两组患者的详细资料并比较两组的基线水平。对照组行常规康复干预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Orem自理模式进行干预。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日常生活活动功能,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估生活独立程度,运动功能评定量表(MAS评分)评估身体综合运动能力,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评分量表)评估功能性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一般资料、Barthel指数、FIM评分、MAS评分、FA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arthel指数、FIM评分、MAS评分、FA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将Orem自理模式运用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干预可有效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运动功能障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躯干核心肌群训练的强度对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平衡步行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康复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B、C组,每组各30例,3组患者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不同强度的躯干核心肌群训练,其中A组每天训练1次,B组每天训练2次,C组每天训练3次,每次训练30 min,每周5天,共训练3个月。3组患者治疗1个月、2个月和3个月时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躯干控制能力,采用步行功能评级(FAC)评定平衡步行功能、采用日常生活能力(M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比较3组患者上述评分差异。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平衡步行功能和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3组患者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后躯干控制、平衡步行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逐渐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且在1~3个月期间躯干控制和平衡能力评分C组高于B组,B组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但3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3组患者步行和日常生活能力在1个月期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但1个月后C组较B组,B组较A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结论强化躯干核心肌力量可以显著提高患者躯干控制、平衡步行和日常生活能力,缩短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8.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训练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对3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实施4个阶段康复护理训练,能提高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功能独立性和运动指数,降低肢体的功能废用性,增加患者独立步行人数。在本组观察对象中,康复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并发症和开始住院、治疗时间无明显差异。脑卒中患者经过早期康复护理训练后,康复组日常生活能力、功能独立性和运动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康复治疗、护理的15d、30d,康复组独立步行人数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10.9%、19.8%,康复组出院6个月随访,独立步行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4):91-94
目的探讨自我意念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药物治疗及综合性康复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患者自我意念法。应用Fugl-Meyer(FMA)评分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ADL)、抑郁自评量表(SDS)、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价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68.00%相比,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临床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患者应用自我意念法进行心理治疗后,FMA上肢和下肢总评分显著上升,SDS总评分显著下降,ADL评分Barthel指数显著上升(P0.05)。与对照组患者FIM评定结果(32.00%)相比,观察组患者FIM评定显著升高至6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我意念法配合综合性功能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步行训练的时机选择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病人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在早期肌张力不低下的条件下开始进行科学的步行训练,对照组在具备一定的条件(站立平衡等级超过3级、患肢能够支持3/4以上体质量、患肢具有主动屈/伸膝、屈/伸髋、踝关节背屈功能)后进行步行训练。2组在训练前、训练2个月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thel指数(MBI)、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定病人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步行能力。此外,通过10 m最大步行速度测定法获得病人的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等步态参数来评价步行质量。结果:训练2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BBS、FMA、MBI以及FAC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且训练后观察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步行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步行训练时机的选择,对于肌张力恢复正常的偏瘫病人来说有重要意义,尽早开始科学的步行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病人的平衡及步行能力,进而提高病人的步行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3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实验组(n=16)和对照组(n=16),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结束后进行运动想象疗法(15 min/次,1次/日).两组均经过3个阶段:1 ~3周为第一阶段,4~5周为第二阶段(治疗间歇期,即不进行系统正规的康复训练及运动想象疗法),5~8周为第三阶段.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下肢部分和功能独立性测定(FIM)中运动功能部分的转移和行走评定治疗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FMA和FI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3个阶段治疗后上述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1),第二阶段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个阶段实验组FMA和FIM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运动想象疗法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功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节律性运动训练在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康复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则给予节律性运动训练。比较两组脑卒中偏瘫痉挛控制率;治疗前后功能独立FIM评估值;治疗前后患者肢体活动功能FMA评分、痉挛(ashworth)分级。结果观察组脑卒中偏瘫痉挛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功能独立FIM评估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肢体活动功能FMA评分、痉挛(ashworth)分级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肢体活动功能FMA评分、痉挛(ashworth)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节律性运动训练在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康复中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痉挛和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独立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患者经过康复治疗后功能恢复情况。方法采用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训练、心理治疗、康复护理、职业康复等,对56例患者进行系统康复治疗,分别于入院和出院时应用改良Barthe指数(MBI)、功能独立性测量量表(FIM)进行评定。结果康复治疗后,MBI和FIM评分有显著提高,治疗后MBI、FIM评定结果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使用步行矫形器后,16例患者恢复步行能力,40例患者回归家庭,3例患者回归工作岗位。结论综合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和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7):85-88
目的 探讨动态人体重心训练联合双跑带运动平板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 年1 月~2017 年1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6 例老年脑卒中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53 例和对照组53 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不同康复训练模式,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取消步行训练,采用双跑带运动平板训练,平衡训练在动态人体重心监测系统下以坐-立转移的方式进行。所有患者均于入组前及训练4 周后进行运动功能评价,通过Berg 平衡量表(BBS)对患者的平衡能力进行评价;采用Fugl-Meyer 功能评分量表(FMA)对患者的下肢功能进行评价;采用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对患者训练后的步行能力进行评价。同时采用Barthel 指数(BI)对患者训练前及训练后2 周、训练后4 周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训练后平衡能力及下肢功能均有显著改善,研究组患者训练后的BBS 评分及FMA 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训练后研究组患者的步行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106,P<0.05);两组患者经过训练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提升,研究组患者训练2 周及4 周后的BI 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人体重心训练联合双跑带运动平板能显著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运动能力,对提高患者的预后及日常生活能力效果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5.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克亮 《吉林医学》2010,31(3):363-364
目的:观察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将9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患者病情稳定后2~10 d内,给予了康复训练指导并进行了相应的康复训练;对照组于病情稳定后3周进行康复指导及康复训练。于2个月后用FIN量表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FIM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康复治疗2个月时,观察组62.5%功能独立,对照组仅15.6%。留有重度偏瘫、生活完全依赖、FIM<54分的患者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可以明显促进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脑卒中患者偏瘫侧小腿三头肌,观察其对下肢肌痉挛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探讨肌张力变化与下肢运动功能的关系,研究其在社区康复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脑卒中小腿三头肌痉挛患者30例,按照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n=15)和对照组(n=15)。治疗组患者小腿三头肌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常规康复训练包括偏瘫侧下肢肌肉牵伸、肌力训练、平衡训练和步行训练。治疗前后进行康复评定并于治疗后3个月随访评定。肌张力评定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FM)量表中的下肢部分,步行能力评定采用10米步行测试(10MWT)时间。结果: 组内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和治疗后3个月MA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M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MAS随访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2组患者治疗后和治疗后3个月随访FMA评分、10MWT时间均高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和3个月随访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FMA评分、10MWT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可快速而持久降低肌张力,结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下肢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适合在社区康复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动态人体重心训练联合双跑带运动平板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6例老年脑卒中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53例和对照组53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不同康复训练模式,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取消步行训练,采用双跑带运动平板训练,平衡训练在动态人体重心监测系统下以坐-立转移的方式进行。所有患者均于入组前及训练4周后进行运动功能评价,通过Berg平衡量表(BBS)对患者的平衡能力进行评价;采用Fugl-Meyer功能评分量表(FMA)对患者的下肢功能进行评价;采用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对患者训练后的步行能力进行评价。同时采用Barthel指数(BI)对患者训练前及训练后2周、训练后4周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经过训练后平衡能力及下肢功能均有显著改善,研究组患者训练后的BBS评分及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训练后研究组患者的步行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106,P0.05);两组患者经过训练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提升,研究组患者训练2周及4周后的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人体重心训练联合双跑带运动平板能显著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运动能力,对提高患者的预后及日常生活能力效果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延长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出院后遵医行为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脑卒中出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实验组出院后实施延长护理6个月,包括定期电话和上门随访,提供康复锻炼、药物护理、饮食护理等。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出院指导。比较两组患者在出院后第3、6个月的遵医行为的依从性,并比较出院时、6个月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服药、饮食、语言功能训练、定期复诊方面依从性比较无显著差异,但在并发症预防、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患肢功能训练的遵医行为的依从性方面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延长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FIM、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延长护理可改善患者的遵医行为,提高其生活质量及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肌力训练与耐力训练治疗卒中后痉挛期患者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8月收治的102例脑卒中后痉挛期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肌力训练与耐力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Berg、FIM及MAS评分,在角速度为60°/s时两组患者肩、膝屈伸生物力学指标水平,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Berg、FIM及MAS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MA、Berg、FIM评分上升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分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角速度为60°/s时治疗前两组患者肩、膝屈伸生物力学指标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肩、膝屈伸生物力学指标水平均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患者指标改善更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08%,较对照组82.35% 显著提高(P<0.05).结论:肌力训练联合耐力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后痉挛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维持运动平衡功能,促进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陕西医学杂志》2012,41(12):1642-1644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3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脊髓损伤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生命体征稳定后即介入物理疗法和心理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由同一医师采用焦虑抑郁量表、Barthel指数、FIM量表进行功能评定,观察两组患者心理状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独立能力的恢复。结果 :通过6个月的综合治疗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明显降低、ADL及FIM评分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综合治疗可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功能独立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