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毅 《实用全科医学》2010,8(11):1379-1380
目的对比不同方法治疗他巴唑致粒细胞缺乏症的疗效,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15例他巴唑(MMI)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所有病例均停用他巴唑。病例随机分为3组,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A组:5例,采用普通治疗;B组:5例,采用普通治疗加用糖皮质激素(强的松30mg/d);C组:5例,在普通治疗基础上加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300μg/d皮下注射。以上各组每日复查血常规,观察中性粒细胞恢复到〉2.0×109/L的时间。结果 A、B、C组中性粒细胞数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12.8±0.4)d、(12.6±0.5)d、(6.4±0.5)d,B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糖皮质激素在MMI导致粒细胞缺乏症治疗中可能是无效的;rhG-CSF在MMI致粒细胞缺乏症治疗中是最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静脉持续输注不同剂量芬太尼用于小儿术后镇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斯  张卫  李丽伟 《中原医刊》2006,33(15):14-15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剂量芬太尼用于小儿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行腹部手术小儿60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芬太尼8μg.kg-1.d-1,B组芬太尼10μg.kg-1.d-1,C组芬太尼12μg.kg-1.d-1。三组均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 l,并在手术结束时静脉滴注格拉司琼3mg。结果镇痛评分A组显著高于B组(P(0.01),而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评分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C组高于A、B组(均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组较A组镇痛效果好,较C组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小儿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8.0 Gy 60Coγ射线照射小鼠长期存活率及远后效应的影响.方法 7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照射对照及rhG-CSF大、中、小剂量治疗共5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4组均接受8.0 Gy 60Co γ射线照射.治疗组小鼠于照射后0.5和24 h两次分别皮下注射rhG-CSF1000、500和250 μg/kg,随时记录各组动物存活率,照射后70、160和300 d进行外周血细胞计数分析,300 d时检测各组存活小鼠造血和免疫相关指标.结果 照射对照组动物照后19 d内全部死亡,平均存活时间(12.1±3.0)d;rhG-CSF 1000μg/kg治疗组照射后30、100和300 d存活率分别为86.7%、86.7%和80.0%,死亡小鼠平均存活时间较照射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照后300 d时,rhG-CSF 1000μg/kg治疗组的外周血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与正常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骨髓混合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数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rhG-CSF治疗组的CD4+/CD8+比值倒置且250μg/kg剂量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rhG-CSF治疗组造血和免疫器官的组织病理切片结果显示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变.结论 rhG-CSF 1000μg/kg治疗可以显著提高8.0 Gy 60Co γ射线照射小鼠存活率,但照射后300 d造血和免疫系统相关指标尚未完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rhG-CSF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恢复的效果.方法24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和2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联合化疗后,白细胞(WBC)计数<1.0×109/L时起加用rhG-CSF300μg/d,皮下注射,直至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1.5×109/L后停用.结果ANC>1.5×109/L在用rhG-CSF组为(5.9±5.1)d明显短于对照组(14.8±5.0)d,用rhG-CSF组明显减少了感染的发生(20%∶80%).结论rhG-CSF能有效地加速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赛强,格拉诺赛特与惠尔血3种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治疗实体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方法:对实体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病人用rhG-CSF来治疗,A组用国产药赛强,男性47例次,女性33例次,年龄(41±17)a。B组用进口药格拉诺赛特,男性48例,女性32例次,年龄(41±17)a。C组用进口药惠尔血,男性49例,女性31例次,年龄(41±17)a。剂量均为150~300μg,4次/d,10~14d为一个疗程。结果赛强、格拉诺赛特与惠尔血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0%.98.5%,98.5%。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7.2±3)d、(7±3)d及(7±3)d,感染发热的发生率(T>38℃),三组分别为19%、18%及18%,三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赛强,格拉诺赛特与惠尔血均能缩短化疗后的骨髓抑制期,促进中性粒细胞的恢复,减少严重感染的发生率,三者的疗效,安全性基本相似。但国产赛强价格低,更适合我国国情,从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及为发展我国医药事业考虑,建议使用国产赛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CSF)、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 GMCSF)对肿瘤患者化疗后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肿瘤患者化疗后使用rhG-CSF、rhGM-CSF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治疗的情况。结果:43例患者经rhG-CSF治疗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有效率为90.7%,rhGM-CSF治疗43例患者白细胞升高有效率为74.4%,两组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rhG-CSF治疗后出现腹痛、腹泻、皮疹、肌肉骨骼疼痛、低血压、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不良反应明显低于rhGM-CSF治疗组。结论:肿瘤患者化疗后rh G-CSF升高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Shi Y  Han X  He X  Yang J  Liu P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7):462-466
目的 观察阿糖胞苷 (Ara C)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对恶性淋巴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APBSC)的动员效果 ,并寻找Ara C合适的给药剂量。方法 按照入组的先后顺序 ,将患者分成两组 ,A组Ara C的给药剂量为 6g/m2 静滴 (分 2次 ,间隔 2 4h) ,B组Ara C的给药剂量为 10g/m2 静滴 (分 4次 ,间隔 12h) ,白细胞 (WBC)降至最低点时开始皮下注射rhG CSF 30 0 μg·人 -1·d-1,直至采集结束前 1d ,白细胞恢复到 5 .0× 10 9/L以上时开始连日采集APBSC ,当累计采集的单个核细胞≥ 5× 10 8/kg或CD34+ 细胞≥ 2× 10 6/kg时停止采集。结果  2 2例患者进入本研究 ,A、B两组各有 11例患者。Ara C给药后 ,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ANC)的最低值 ,B组明显低于A组 ,出现的时间B组也明显晚于A组。A、B两组rhG CSF给药的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APBSC采集的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均无显著差异 ,在APBSC采集时的循环血量、血流速和采集时间相同的情况下 ,APBSC的采集次数、每次采集的细胞数量和总量亦差异无显著意义 ,B组Ara C引起的某些毒副反应略重于A组 ,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Ara C联合rhG CSF是一种安全、高效的APBSC的动员方法 ,6g/m2 的Ara C即可得到满意的动员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研究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在血液肿瘤因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疗程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贵港市人民医院65例化疗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且应用rhG-CSF的血液肿瘤患者资料,将患者分为长疗程组(用药疗程>5 d)和短疗程组(用药疗程≤5 d),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基线中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确定影响疗程长短的相关因素。结果 rhG-CSF平均疗程为(12.80±7.79) d,长疗程组基线白细胞计数明显低于短疗程组(P<0.05),通过多因素分析年龄、基线白细胞计数确定为血液肿瘤合并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应用rhG-CSF疗程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血液肿瘤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应用rhG-CSF平均疗程为(12.80±7.79) d,高龄、低基线白细胞计数的患者应用rhG-CSF的疗程要更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该文旨在研究探讨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CSF)对乳腺癌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便选出2013年5月—2016年5月在某医院使用多西他赛(docetaxel)75 mg/m2、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500 mg/m2化疗方案的100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在化疗第1个周期结束后1~2 d内皮下注射rhG-CSF为治疗组,化疗后1~2 d内未皮下注射rhG-CSF为对照组,评估两组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程度.结果 在应用rhG-CSF的50例患者中,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为24%,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为20%;在对照组50例患者中,二者发生率分别为80%和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化疗前白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8>0.05),两组化疗前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4>0.05);化疗后两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在第一周期化疗后1~2 d内给予rhG-CSF,能减少白细胞降低比率,使骨髓抑制得以减轻,确保化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后血小板减小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南阳南石医院恶性肿瘤放化疗后血小板减小症患者13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各44例。A组采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加入到灭菌0.9%Na Cl注射液1 m L,皮下注射1.5 mg/次;B组采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皮下注射15 000 U/次,每日1次;C组采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用法同B组,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用法同A组。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凝血指标、肝肾指标,分析三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恢复时间、治疗时间、血制品输注情况、临床疗效、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白蛋白、肌酐较治疗前均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后C组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A组和B组[(118.9±13.4)×109/L比(89.1±10.3)×109/L,(101.2±16.2)×109/L],B组显著高于A组(P<0.05)。C组血小板计数>100×109/L恢复时间短于A组和B组[(13.95±1.41)d比(20.38±1.62)d,(17.60±1.54)d],B组短于A组(P<0.05)。C组ICU住院时间、持续用药时间短于A组和B组[(11.53±1.27)d比(15.02±0.94)d,(13.68±1.59)d;(7.16±0.53)d比(10.34±1.05)d,(8.92±0.87)d],B组短于A组(P<0.05);血浆、浓缩红细胞、血小板少于A组和B组[(136±41)m L比(294±76)m L,(223±54)m L;(1.12±0.47)U比(2.76±0.51)U,(1.98±0.32)U;(0.83±0.21)U比(2.14±0.67)U,(1.46±0.40)U],B组少于A组(P<0.05)。C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和B组(100.0%比75.0%,90.9%),B组高于A组(P<0.05)。A、B、C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64%(6/44)比11.36%(5/44)比15.91%(7/44),P>0.05]。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均是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后血小板减小症的有效药物,联合用药的效果更佳,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中的应用效果,总结动员方案.方法 采用3日常规剂量(300μg,每日1次),第4~5日强化(300μg,每日2次),采集当日晨强化1次(300μg),皮下注射.结果 患者150例,动员后第6天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平均(33.91±4.38)×109/L,达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学龄前小儿骨科手术后使用芬太尼进行静脉镇痛的最佳剂量。方法:四肢骨折手术患儿60例,年龄3~7岁,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均在静吸复合口插管全身麻醉下完成手术。术毕接镇痛泵:A组芬太尼5μg.kg-1.d-1;B组芬太尼7μg.kg-1.d-1;C组芬太尼10μg.kg-1.d-1,以2ml/h恒速静脉输注,观察并记录术后2、4、8、12、24、48h患儿的HR、MAP、RR、sPO2、镇痛、镇静评分、不良反应。结果:60例患儿均完成了48h术后镇痛。镇痛评分:与B组和C组比较,A组各时段评分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评分:与A组和B组比较,C组各时段评分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R、MAP、RR:与B组和C组比较,A组在术后2、4、8、12、24、48h均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O2: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术后恶心、呕吐、瘙痒等并发症,与A组和B组比较,C组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明显增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芬太尼7μg.kg-1.d-1静脉持续输注用于学龄前小儿骨科术后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注射液对乳腺癌术后化疗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防治作用.方法 法将89例术后接受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PEG-rhG-CSF 100 μg/kg皮下注射1次)与对照组[rhG-CSF 5 μg·kg-1·d-1皮下注射,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至最低点后连续2次其值大于或等于5.0×109/L为宜],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第2个高峰AN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率、抗生素使用率、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及其他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NC由最低点上升至大于或等于2.0×109/L所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PEG-rhG-CSF 1次注射防治乳腺癌术后化疗致中性粒细胞减少效果与rhG-CSF多次注射相当,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穿山龙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穿山龙对由尿酸钠晶体所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56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和穿山龙A组(15 g·kg-1·d-1)、B组(12 g·kg-1·d-1)、C组(6 g·kg-1·d-1)及D组(3 g ·kg-1·d-1).将50 g/L的尿酸钠溶液50 μL注入大鼠右侧踝关节腔,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观察造模后2、4、6、8、10、24、48和72 h右踝关节同一部位的周径、肿胀及活动情况.造模后72 h后取血,观察血浆白细胞计数,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的含量.结果 造模后各组大鼠关节均肿胀,其中以模型组最为明显.各药物治疗组各时间点关节肿胀程度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穿山龙各剂量组下降幅度由低剂量向高剂量依次增加,其中穿山龙A、B组关节肿胀程度与模型组及秋水仙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4.359~37.568,q=7.84~28.57,P<0.05).与模型组相比,穿山龙各剂量组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介素1β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F=4.041、4.656,q=8.27~32.79,P<0.05).结论 中、高剂量穿山龙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疗效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对抗甲状腺药物(ATD)致不同程度粒细胞缺乏症的疗效。方法对40例因口服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0.09×109/L~0.46×109/L),依据缺乏的轻、中、重程度将患者分为A、B、C三组。三组患者停用抗甲状腺药后,给予rhGM-CSF 150μg,每日1次,皮下注射。每天复查血常规1次,直至中性粒细胞≥2.0×109/L停药。结果A、B两组患者用药后粒细胞计数逐渐上升至正常范围,A组(5.20±3.82)d恢复,B组(8.66±4.38)d恢复,C组患者恢复时间较A、B两组明显延长,应用rhGM-CSF4~24 h中性粒细胞不升,之后上升缓慢,7例患者平均13.23 d达正常水平,3例仍然不升,因甲亢危象、感染而死亡。结论①rhGM-CSF对轻、中度患者效果明显优于重度患者。②rhGM-CSF对重度粒细胞缺乏恢复时间延迟,疗效不满意。③第1次注射rhGM-CSF 4~24 h中性粒细胞计数是评价rhGM-CSF是否有效的指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甲基强的松龙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对重症手足口病治疗的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0年3月~2012年10月三组重症手足口病共178例,包括:甲基强的松龙干预组71例(A组)、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干预组45例(B组),对照组62例(C组),分析三组用药后病情转归、发热持续时间、皮疹持续时间以及外周血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中性粒细胞(N)、单核细胞(MONO)计数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A和C组分别有3、4例出现肌力障碍,C组1例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B组无肌力障碍及神经源性肺水肿病例;A、B组发热时间[(3.31±1.64)、(3.20±1.84)d]均短于C组[(4.35±1.8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皮疹持续时间[(5.33±1.21)d]短于C组[(6.18±1.7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外周血WBC、N、L计数[(9.06±2.30)×109/L、(3.13±1.24)×109/L、(4.99±2.08)×109/L]均高于C组[(7.20±2.04)×109/L、(2.59±0.98)×109/L、(3.82±1.78)×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MONO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和C两组之间外周血WBC、N、L、MONO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症手足口病早期使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能改善临床症状,缩短发热时间和皮疹持续时间,比甲基强的松龙更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二级预防在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的临床疗效、患者依从性及经济学评价。方法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10月德阳市人民医院肿瘤科诊断明确的,并使用中等风险化疗方案,有二级预防指征的患者131例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处理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72例,给予二级预防,根据使用的药物进一步分为A1组(37例)和A2组(35例)。A1组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5?μg/kg皮下注射;A2组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6?mg皮下注射。B组59例,化疗规律检测血常规,当出现2~4度粒细胞减少时,给予rhG-CSF 5?μg/kg皮下 注射。比较A、B组患者能够按既定周期足剂量化疗的病例数、3、4度粒细胞减少人次、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人次、化疗周期天数、患者依从病例数、非化疗医疗费用等指标。结果 按周期足剂量化疗病例数:A组高于B组(P?<0.05);3、4度粒细胞减少人次:A组少于B组(P?<0.05);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人次:A组少于B组(P?<0.05);化疗周期平均天数:A组少于B组(P?<0.05);依从率:A、B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化疗产生费用:A组费用高于B组(P?<0.05)。结论 规范的二级预防能够明显减少发生3、4度粒细胞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人次,能够较好地保证患者按周期足剂量完成化疗。选用rhG-CSF还是PEG-rhG-CSF进行二级预防,需要考虑患者依从性和经济条件。  相似文献   

18.
富玲  王晓敏 《新疆医学》2005,35(5):29-31
目的比较粒生素与惠尔血2种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方法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病人用rhG-CSF来治疗,A组用惠尔血,男性18例次,女性13例次,年龄(38±21)岁.B组用粒生素,男性20例次,女性13例次,年龄(38±21)岁.剂量均为150μg,1次/日,10~14天为一个疗程.结果粒生素与惠尔血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8%、94.0%.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5.2±3)天、(6±3)天.感染发热的发生率(T>38℃),两组分别为12.9%、15.1%,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粒生素与惠尔血均能缩短化疗后的骨髓抑制期,促进中性粒细胞的恢复,减少严重感染的发生率.两者的疗效,安全性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和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单独、同时或序贯联合应用对小鼠外周血干细胞(PBSC)的动员作用,从而选择最佳的动员方案。方法72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12只。A组皮下注射rhG-CSF 400μg.kg^-1.d^-1;B组皮下注射rhGM-CSF 400μg.kg^-1.d^-1;C组皮下注射rhG-CSF 200μg.kg^-1.d^-1+rhGM-CSF 200μg.kg^-1.d^-1;D组皮下注射rhGM-CSF 400μg.kg^-1.d^-1(前3天)+rhG-CSF 400μg.kg^-1.d^-1(后2天);E组皮下注射rhG-CSF 400μg.kg^-1.d^-1(前3天)+rhGM-CSF 400μg.kg^-1.d^-1(后2天),连续注射5天。对照组连续5天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2 ml。动态观察各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D34+细胞比例、CFU-GM产率的变化。结果rhG-CSF与rhGM-CSF单独或联合使用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D34+细胞、CD34+CD38-细胞和粒-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中,含有rhG-CSF组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D34+细胞产率明显高于单用rhGM-CSF组(P〈0.01);含有rhGM-CSF组的CD34+CD38-细胞产率明显高于单用rhG-CSF组(P〈0.01);rhG-CSF与rhGM-CSF联合组CFU-GM产率高于单用rhG-CSF、rhGM-CSF组(P〈0.05)。结论rhG-CSF联合rhGM-CSF方案可作为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一个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布地奈德对变异性哮喘(CVA)合并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EB)患者临床症状及痰嗜酸粒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经确诊为CVA合并EB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各40例。3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不同剂量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即为小剂量组(400μg/d)、中剂量组(800μg/d)、大剂量组(1600μg/d),对3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进行评分,检测并比较治疗前后的痰嗜酸粒细胞计数情况。结果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7.5%(27/40)、97.5%(39/40)、95.0%(38/40),中剂量组、大剂量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小剂量组(P<0.05);但中剂量组与大剂量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剂量组患者的咳嗽症状评分及痰嗜酸粒细胞计数分别为(1.42±0.57)分、(0.72±0.24)%,大剂量组分别为(1.48±0.56)分、(0.69±0.21)%,均显著低于小剂量组(1.84±0.62)分和(1.81±0.76)%,中剂量组、大剂量组患者的咳嗽症状评分及痰嗜酸粒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小剂量组(P<0.05);但中剂量组、大剂量组患者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的咳嗽症状评分及痰嗜酸粒细胞计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5%(1/40)、2.5%(1/40)、20.0%(8/40),小剂量组、中剂量组显著低于大剂量组(P<0.05);小剂量组、中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剂量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对CVA合并EB患者咳嗽症状及痰嗜酸粒细胞计数的改善效果不同,CVA合并EB患者雾化吸入布地奈德的最佳剂量为800μg/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