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杨桐  苏平  王滨 《黑龙江医学》2007,31(7):517-518
目的探讨亚低温技术在治疗急性重度颅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对37例多种原因造成的急性重度颅脑损伤病人分别应用亚低温技术治疗和非亚低温技术治疗。结果亚低温治疗的死亡率34.6%;非亚低温治疗的死亡率63.6%。结论临床治疗急性重度颅脑损伤应用亚低温技术治疗优于非亚低温技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和监测方法,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方法通过对4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亚低温治疗及监护,观察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死亡率。并与未使用亚低温治疗的3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一简要对照。结果亚低温治疗组死亡率明显低于未使用亚低温治疗组。结论亚低温治疗及监护能明显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早期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早期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近期亚低温治疗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2例,接受伤到亚低温治疗的时间长短,分为伤后6小时内亚低温治疗组及伤后超过6小时亚低温治疗组.结果伤后6小时内亚低温治疗组颅内压测定结果明显低于伤后超过6小时亚低温治疗组.伤后6个月,伤后6小时内亚低温治疗组的GOS预后判定结果明显优于伤后超过6小时亚低温治疗组.结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越早使用亚低温治疗.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及预后就越好.  相似文献   

4.
亚低温治疗是通过干预或减少患者的核心体温,一般使其体温在32℃~35℃的治疗方法。许多之前临床研究表明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患者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最近不少临床研究显示亚低温治疗出现了消极预后。本文根据相关文献的内容从低温治疗的分类、亚低温治疗脑损伤的机制、降温方法、亚低温治疗的作用时机、禁忌症、并发症、前景与展望分别展开阐述。亚低温治疗的治疗效果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1])。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亚低温治疗中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方法:我院亚低温治疗患者30例,开始亚低温治疗前、亚低温治疗6小时、12小时、24小时,72小时标本采集,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以上病例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血液流变学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未见亚低温治疗导致血液粘度增高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的影响及疗效分析,探讨亚低温治疗的意义,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以促进疾病的康复。方法:本院从2011年10月~2012年4月采用亚低温结合标准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0例,并与同期未采用亚低温治疗结合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对照分析,探讨其疗效。结果:30例采用亚低温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患者无严重并发症,死亡率低,恢复良好,预后呈显著差异。结论:亚低温用于治疗脑出血患者的方法是降低死亡率,提高脑出血患者的生存质量,无严重并发症是治疗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针对现行采用的一些低温治疗方法的不足,全封闭亚低温治疗床完全可满足亚低温治疗病人的需求,且治疗效果佳,疗效快而稳定,不失为一种理想的亚低温治疗设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病人血清中胃泌素、生长抑素变化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23例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亚低温组(12例)和非亚低温组(11例)。亚低温组采用亚低温治疗4~6d,非亚低温组除不用亚低温治疗外,其余治疗方法与亚低温组相同。在入院后第1、4、8天采血,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病人血清胃泌素和生长抑素水平。结果亚低温治疗组入院后第4、8天血清胃泌素水平显著低于非亚低温治疗组(t=17.96、15.00,P〈0.01);亚低温治疗组入院后第4、8天血清生长抑素水平显著高于非亚低温治疗组(t=82.03、48.72,P〈0.01)。结论亚低温治疗能够降低重症颅脑损伤病人血清胃泌素、升高血清生长抑素水平,从而可以降低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张丽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70-71,73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监护重点和并发症防治。方法:对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亚低温治疗前后比较及亚低温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神经功能明显改善,颅内压、体温明显降低,疗效明显增高。结论:亚低温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法。在护理上总结了亚低温治疗的降温与复温方法,冬眠药物的作用与体温控制,监护重点及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及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对30例颅脑损伤患者在进行其他治疗的同时给予亚低温治疗和亚低温护理,并与30例非亚低温治疗的患者进行对照。通过对患者的体温、并发症、皮肤血运情况的观察对两种治疗方法进行评价。结果:亚低温治疗组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合理的亚低温疗法配合适当的临床护理能有效降低脑水肿高峰期对脑组织的损伤,有利于疾病的转归与康复。  相似文献   

11.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2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亚低温疗法,并与常规综合治疗进行对照。结果亚低温疗法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结论亚低温疗法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58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宁  何静  黄思庆  胡家政 《四川医学》2005,26(10):1105-1106
目的统计总结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应用方法及经验.方法 11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的58例进行了亚低温治疗,其余作为对照组治疗.结果亚低温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治疗.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行亚低温治疗可明显减少其病死率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局部亚低温治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预后影响,为临床治疗的时间选择做出指导。方法选取该院自2010年9月—2013年9月用局部亚低温方法治疗的DAI患者140例,随机平均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亚低温组分别给予不同时间的局部亚低温治疗。与常规治疗组进行比较,统计治疗结果并判定疗效。结果局部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有效率(60%)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亚低温治疗治疗效果与开始时间有明显相关性,治疗时间越早,预后恢复效果越明显。以12 h为分界值,入院12 h以内亚低温治疗的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预后,降低患者的伤残及死亡概率。12 h以后的治疗,预后则无明显效果。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预后有效,治疗时间越早,预后恢复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14.
亚低温是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但终止亚低温治疗的时机尚无明确的标准.笔者结合我科使用亚低温配合常规治疗5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探讨终止亚低温治疗的时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急性颅脑外伤的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分析,观察亚低温治疗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各种指标及颅内压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对急性颅脑外伤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总结自2001年8月至2005年6月32例急性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患者,于亚低温治疗前、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瞳孔变化、血电解质、血糖、BUN(尿素氮)、脑脊液压力、心电图和SaO2(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亚低温治疗对患者平均动脉血压、呼吸、心率、K^+、Na^+、CI^-、心电图、SaO2均无明显的影响;亚低温治疗后颅内压明显下降,血糖下降,血BUN升高,但BUN升高考虑与应用20%甘露醇有关。结论亚低温治疗急性颅脑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恒  毛伯镛 《四川医学》2001,22(7):679-680
在低温治疗中 ,国外学者一般按体温将治疗分为以下五类 :1轻度低温 (33℃~ 36℃ ) ;2中度低温(2 8℃~ 32℃ ) ;3深度低温 (10℃~ 2 0℃ ) ;4超深度低温 (5℃~ 10℃ ) ;5极深度低温 (0℃~ 5℃ )。国内外学者又将前二者统称为亚低温[1] 。80年代以来 ,国内外学者开展了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的实验研究 ,对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的方法、条件、机制等多方面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并把亚低温治疗用于临床 ,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方法。目前 ,国外有些医院已将亚低温治疗列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常规治疗方法。1 亚低温与脑外伤1977年 ,Ioffe…  相似文献   

17.
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亚低温疗法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出血患者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亚低温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对照组为单纯常规药物治疗,亚低温组在发病48h内给予亚低温治疗,观察治疗后2周和4周时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亚低温治疗可明显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功能,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8.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江基尧等首先将28~35℃的轻、中度低温称为低温。随后亚低温这一概念被国内外学者所引用。亚低温治疗作为重型颅脑外伤的治疗手段之一,目前有些医院的神经外科已将亚低温列为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治疗常规方法。特别是颅脑外伤及开颅术后高热病人采用亚低温治疗,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由于32℃以下亚低温可能引起低血压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所以目前临床多采用32--35℃亚低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亚低温治疗的监测指标.方法 选取2006年1月~2010年12月该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与亚低温治疗组各35例.随访3个月观察其临床疗效,同时监测局部脑组织的氧饱和度(rSO2)在亚低温治疗各时点的变化.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的致残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亚低温治疗24 h后rSO2明显上升,48 h后rSO2持续维持在稳定状态,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对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实行亚低温治疗能减轻脑组织氧代谢紊乱,改善预后.无创持续监测rSO2对亚低温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伤亚低温治疗新途径。方法:采用亚低温治疗与常规治疗进行对比分析,观察亚低温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颅内压、血压、体温、心率、血氧饱和度、血电解质、血糖变化和预后的影响。结果:亚低温治疗能显著降低颅内压增高,抑制伤后早期高血糖症、改善心肌缺血和呼吸功能,降低死亡率。结论:亚低温治疗能降低重型颅脑伤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