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研究放射治疗对膀胱癌病人全膀胱切除术后以及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 对17例膀胱癌病人进行放射治疗,平均年龄63岁(50-77岁).10例为全膀胱切除术后复发,7例为全膀胱切除术后行放射治疗.所有病人分期均按术后病理分期,T2期3例,T3期3例,T4期11例.照射总剂量为44.8 Gy-65.5 Gy,中位52.3Gy.结果 中位随访期19个月,总的1、2年生存率分别为81.9%和31.5%.17例中死亡15例,13例死于肿瘤,其中7例死于治疗后第二年.年龄是唯一影响总生存率的因素,≤63岁的病人其1、2年生存率分别为88.9%和64.5%,>63岁的病人其1年生存率为75%,无1例存活超过2年(P=0.05).结论 全膀胱切除术后以及术后复发的治疗,其预后较差,需要有大样本研究或随机研究对其治疗以及放射治疗的作用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膀胱癌放射治疗的疗效和毒副反应,评价和分析影响因素.方法对53例病理诊断为膀胱癌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T2期22例,T3期10例,T4期21例.9例有淋巴结转移;5例有远处转移.病理分类为:移形细胞癌40例,腺癌7例,鳞癌3例,移形细胞癌伴鳞癌3例.所有病人均接受了放射治疗,采用常规分割,照射剂量最低24.01 Gy,最高69.94 Gy,中位52.25 Gy.局控及生存分析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中位随访期24个月,1、2、5年生存率分别为75.6%,51.1%和27.2%,1、2、5年局部失败率分别为14.8%,40.6%和56.2%.35例死亡,其中31例死于肿瘤,单因素分析显示只有不同分期的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无肿瘤复发行放疗者较复发后放疗者局部失败低.多因素分析也表明T分期(T2期或T3+T4期)、N分期对于患者生存和局部控制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预后影响的关键是肿瘤的临床分期.全膀胱根治切除术后复发的治疗,如何提高局部控制是关键因素.需要随机研究来进一步探讨放射治疗在膀胱癌综合治疗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分析109例膀胱癌三维适形放疗疗效、副作用及预后因素.方法 近12年内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的原发膀胱癌患者109例,年龄41~94岁(中位值68岁).4例未行手术治疗,105例行保留膀胱手术.根据2003年UICC分期标准分期,T1、T2a、T2b、T3a、T3b、T4期分别为29、27、33、15、2、3例.N0期92例,N1期7例,N分期不详1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常规分割三维适形放疗,总剂量39.3~62.2Gy(中位值49.6 Gy),其中57例采用全膀胱加局部瘤区野中野照射,局部瘤区单次剂量为1.9~2.2Gy(中位值2.0 Gy).结果 随访2~144个月(中位值36个月),总随访率为98%,其中1、3、5年随访率分别为95%、53%、32%.1、3、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63%、47%、42%,总生存率分别为80%、48%、37%.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为T分期、病理类型、N分期和不同放疗方式.膀胱局部控制率的独立预后因素为KPS评分、不同手术方式以及放疗与手术间隔时间.全组中肿瘤相关死亡33例.放疗后膀胱内复发42例,盆腔或腹腔淋巴结转移22例.根据RTOG分级标准,急性泌尿系统反应1级22%,2级59%,3级12%,4级1%;晚期泌尿系统反应1级29%,2级28%,3级2%,4级1%.结论 三维适形放疗在膀胱癌治疗中特别是全膀胱加局部瘤区野中野照射方式可取得较好临床效果,副作用在可接受范围,可作为保留膀胱功能手术患者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T2和T3期膀胱癌术后放射治疗及膀胱内灌注化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T2、T3期膀胱移行细胞癌行部分膀胱切除术后放射治疗及膀胱内灌注治疗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 93例膀胱癌行部分膀胱切除术后放射 +化疗疗效 ,其中 5 8例接受放射治疗及灌注化疗 (放 +灌组 ) ,35例仅接受膀胱内灌注化疗 (灌注组 )。放射治疗采用 8或 18MVX射线 ,照射剂量为 5 0~ 6 0Gy。膀胱内灌注采用噻替哌或卡介苗 ,前者 5 0~ 6 0mg/次 ,2次 /周 ,共 6次 ;后者 0 .5mg/次 ,1次 /周 ,共 3次。结果 放 +灌组和灌注组 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 6 8.6 %、48.2 %(χ2 =4.0 8,P =0 .0 44 )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94.7%、70 .7%、49.5 %和 87.2 %、5 9.9%、35 .7% (χ2 =1.77,P =0 .184) ;放 +灌组生存 5年者有 78.6 %保存膀胱。放 +灌组放射反应大 ,但患者都能耐受。结论 T2、T3期膀胱移行细胞癌行部分膀胱切除术后放射治疗 +膀胱内灌注化疗可以降低局部复发。  相似文献   

5.
膀胱腺癌的诊断与治疗(附24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提高膀胱腺癌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膀胱腺癌患者资料。原发性膀胱腺癌23例,原发性膀胱腺癌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尿流改道术9例,行广泛性扩大膀胱部分切除术11例;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2例;未予手术治疗2例。结果:膀胱腺癌占同期膀胱癌的1.6%。22例获得随访,时间为3个月~9年,2例患者失访。本组1年生存率为63.7%,2年生存率50.0%,5年生存率为26.3%。结论:原发性膀胱腺癌宜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对复发、转移性患者应采用综合治疗,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膀胱内灌注卡介苗对膀胱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5例膀胱癌患者行保留膀胱手术,术后采用卡介苗(BCG)膀胱内灌注。结果:本组25例中1例6月后死于脑血管意外,其余34例随访5年6例;2年-3年20例;1年半8例;复发3例(T2期1例,T3期2例;术后6月1例,术后13月2例),复发率8.57%。结论:BCG膀胱内灌注对浅表性膀胱癌术后疗效好、复发率低,但肌层浸润的肿瘤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新辅助动脉介入化疗、盆腔放疗结合经尿道切除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方法:对13例平均年龄68.3岁、有膀胱全切指征而患者无法耐受或不愿接受膀胱全切手术的浸润性膀胱移行细胞癌(T2-3/G1-3)进行保留膀胱的治疗:治疗方式采用新辅助动脉介入化疗、盆腔放疗及经尿道切除:经髂内动脉灌注的化疗药物为顺铂80mg、表柔比星50mg、氟尿嘧啶1g或喜树碱30mg,放疗平均剂量为30~50Gy.结果:经新辅助动脉介入化疗及盆腔放疗,膀胱癌瘤体明显缩小,完全缓解(CR)1例(7.69%),部分缓解(PR)12例(92.31%),缩小的癌灶经尿道电切或钬激光得以顺利切除,患者膀胱得以保留:所有病例定期随访,平均随访26.46个月。肿瘤复发5例(38.46%),对复发肿瘤行再次经尿道切除或化、放疗。结论:虽然根治性膀胱全切术是浸润性膀胱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在部分病例中可选择新辅助介入化疗、放疗结合经尿道切除的治疗,初步的结果提示疗效良好,且患者保留膀胱功能、获得了较好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膀胱全切除术治疗老年膀胱癌的安全性。方法 :2 9例老年膀胱癌患者行膀胱全切除术 ,尿流改道采取直肠膀胱 10例 ,乙状结肠膀胱 9例 ,回肠膀胱 6例 ,输尿管皮肤造瘘术后 4例 ,同时行尿道切除术 5例。结果 :术后发生尿瘘 2例 ,粘连性肠梗阻 2例 ,出血 1例 ,死亡 2例。本组死亡率与同期老年膀胱全切除术患者死亡率相比 (1 37)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结论 :膀胱全切除术治疗老年膀胱癌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法 ,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是做好围手期处理  相似文献   

9.
动脉灌注化疗加放疗治疗浸润性膀胱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浸润性膀胱癌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加放疗治疗24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R2例,PR20例,总有效率为91.6%(22/24)。22例具有全膀胱切除指征的患者均保留了膀胱正常排尿功能,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生命期明显延长。结论:动脉灌注化疗加放疗为晚期浸润性膀胱癌,尤其是不能或不愿行全膀胱切除术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浸润性膀胱癌保存膀胱术后放射治疗联合膀胱灌注化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膀胱癌行经尿道切除术或部分膀胱切除术后联合放化疗的疗效.放射治疗采用6MV X射线,照射剂量DT60Gy.膀胱内灌注采用吡柔比星30mg次/周,共6次.结果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3.75%(30/32)、71.9%(23/32)、46.8%(15/32).3年局部复发率为17.4%,5年有80%保存了膀胱.放射性膀胱炎等反应均能耐受.结论浸润性膀胱癌保存膀胱术后放射治疗联合膀胱灌注化疗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膀胱小细胞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例膀胱小细胞癌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进行了总结分析。病例1术后病理示膀胱小细胞癌,随访8个月后因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病例2术后病理示膀胱低分化癌伴神经内分泌癌。根治性手术后GC方案化疗6个疗程,随访中。初步观察结果提示,膀胱小细胞癌尽管比较少见,但因其恶性程度高,更具侵袭性,转移的更早、更快,应该引起重视,根治性手术治疗辅以系统的化疗将有助于提高生存率和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膀胱小细胞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例膀胱小细胞癌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进行了总结分析。病例1术后病理示膀胱小细胞癌,随访8个月后因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病例2术后病理示膀胱低分化癌伴神经内分泌癌。根治性手术后GC方案化疗6个疗程,随访中。初步观察结果提示,膀胱小细胞癌尽管比较少见,但因其恶性程度高,更具侵袭性,转移的更早、更快,应该引起重视,根治性手术治疗辅以系统的化疗将有助于提高生存率和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膀胱癌术后吡柔比星(THP)膀胱灌注预防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其中A组行膀胱灌注吡柔比星治疗,30 mg/次,1次/周,共治疗8次。B组也行膀胱灌注吡柔比星治疗,且前8周治疗与A组相同,之后改为每月灌注1次,30 mg/次,连用10个月,总周期12个月。C组行膀胱灌注卡介苗(BCG)治疗,80 mg/次,1次/周,以后逐渐减少治疗次数,总周期12个月。比较3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以及复发率。结果:3组患者均随访2年,其中A、B、C 3组患者1年后的复发率分别为10.0%(3/30)、6.7%(2/30)和6.7%(2/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P>0.05)。3组患者2年后的复发率分别为16.7%(5/30)、13.3%(4/30)和9.0%(3/30),其中A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0%(3/30)、20.0%(6/30)和36.7%(11/30),A、B两组的不良反应少于C组(χ2=11.8,P<0.05)。结论:THP用于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短期与长期疗效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且长期疗效与BCG疗效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不良反应较少,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在膀胱癌诊断及分期的价值。方法:应用MSCT对46例膀胱癌患者进行增强前后容积扫描,所得数据在工作站利用软件进行后处理,重建MPR、MIP及3D等图像。并对MSCT(后处理重建图像)图像、IVP、B超及膀胱镜检查比较分析。结果:四种检查方法对膀胱癌诊断存在明显差异,其敏感性依次为:膀胱镜检>CT>超声>IVP;MSCT增强、薄层扫描及图像重建在发现<5 mm病灶及分期方面有重要意义,MSCT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准确率达84.78%。结论:MSCT在膀胱癌诊断及分期中是一种较可靠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MSCT增强及图像后处理重建在膀胱癌的诊断及分期中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吸烟与我国城市男性居民膀胱癌死亡率的关系。方法:选取1986-01-01-1988-12-31全国人口死因与吸烟情况的调查资料,根据各市膀胱癌患者死亡数量,选择例数较多的22个城市35~69岁男性患者死者的资料进行吸烟与膀胱癌死亡率关系的分析。结果:22个城市35~69岁男性在1986-1988年的膀胱癌死亡率为1.85~8.89/10万。20岁前开始吸烟、累计吸烟年限≥40年与35~69岁膀胱癌的死亡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5和0.59,P值分别为0.008和0.004;60~69岁者生前吸烟与该年龄组的膀胱癌死亡率呈正相关,r=0.46,P=0.03。结论:中国城市男性开始吸烟的年龄、累计吸烟年限和生前吸烟是膀胱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大蹼铃蟾抗菌肽 - 2 (Maximin 2 )与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干扰素 α 2b(IFN α 2b)对不同膀胱癌细胞株的抑制杀伤作用。方法 :采用细胞培养及MTT比色法 ,检测Maximin 2、TNF α及IFN α 2b对 3个不同膀胱癌细胞株的抑制作用及作用特点 ,计算量效回归曲线及 5 0 %抑制率。结果 :Maximin 2对不同的膀胱癌细胞株在 10 0 μg mL左右 (4 8h)即达到 5 0 %抑制率浓度 (IC50 ) ,并呈剂量相关性 ,与TNF α、IFN α 2b抑制作用的表现形式不同。Maximin 2抑制率最高表现在第 4 8h ,以后逐渐减弱 ,TNF α、IFN α 2b则在前 2 4h作用较弱 ,以后逐渐增强。结论 :Maximin 2对不同的膀胱癌细胞株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同TNF α、IFN α 2b比较其作用机制有所不同 ,Maximin 2对膀胱癌细胞株的杀伤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抑制 ,并且相对容易失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CD4+ CD25high T细胞(Treg)在膀胱癌患者外周血中的分布,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9例膀胱癌患者及20名健康人外周血中Treg的比例,探讨其表型特征并分析Treg比例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2.391±1.198)%〕相比,膀胱癌患者外周血中Treg比例明显增加〔(12.429±6.9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P〈0.01;手术后患者外周血中Treg的比例有所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eg水平与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型分析显示,Treg高表达CD45RO、HLA-Ⅰ和Foxp3分子,较高水平表达OX40、GITR、CD152、CD95和CD95L,低表达CD80、CD86和CD154分子,基本不表达CD45 RA和CD69分子,HLA-DR的表达水平在个体间差异较大。结论:膀胱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 high T细胞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与肿瘤免疫功能低下及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吡柔比星(THP)、卡介苗(BCG)、丝裂霉素(MMC)三种药物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不同疗效。方法将200例浅表性膀胱癌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THP、BCG、MMC作膀胱灌注治疗药物,观察其不同疗效。结果所有病例随访3~24个月,平均14个月。THP组复发6(6/72)例,BCG组复发6(6/68)例,MMC组复发10(10/60)例。结论吡柔比星疗效与卡介苗相似,稍优于卡介苗。卡介苗疗效优于丝裂霉素。丝裂霉素耐受性最好。吡柔比星不良反应小,耐受性好,可作为临床一线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膀胱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papillary urothelial neoplasms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PUNLMP)和低分级乳头状癌[low-grade(grade1)papillary carcinomas,LG]的生物学差异。方法:统计两种肿瘤的2年复发率,并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比较34例膀胱PUNLMP和46例LG的细胞增殖指标(Ki-67)和癌基因/抑癌基因(c-erbB-2、p53)的阳性表达率。结果:PUN-LMP的2年复发率及Ki-67和p53的阳性表达率低于LG,P值分别为0.020、0.001和0.003;而c-erbB-2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膀胱PUNLMP和LG在生物学行为和临床预后上有较明显的差异,但PUNLMP仍需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inverted papilloma of the bladder,IPB)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例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资料进行探讨。结果 12例患者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4例伴有前列腺增生者,同时行TURP术,术后排尿良好。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其中小梁型9例、腺体型3例。4例同时行TURP者,术后前列腺组织病理为良性前列腺增生。术后均给予膀胱灌注化疗。术后随访6月-8年,未见肿瘤复发及恶性变。结论 IPB多见于男性,膀胱颈部和三角区多发,呈良性肿瘤特点生长,预后良好。诊断依赖于膀胱镜检查及术后病理检查。TURBt是IPB的标准治疗方法 ,术后给予膀胱灌注化疗有利于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