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1例移植肾的 B 超诊断中,包括超急性排异反应2例、急性排异反应16例、慢性排异反应8例、正常5例。我们发现3种不同特点的排异反应声象图与其病理不同改变有关。强调 B 超检查紧密结合临床资料对诊断移植肾排异反应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用放射性胶体植肾血流排异显像与肾功能动态显像序列联合,多指标综合分析诊断排异反应23次,将急性排异分为单纯和血管损伤型,慢性排异分为静止、失代偿及终末三期,与最后诊断符合率为95.7%。用排异指数诊断尸肾移植的排异反应较之国外所用胶体聚积指数似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彩色多谱勒超声对移植肾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移植肾的形态,体积及血流变化与临床急慢排异反应的关系。方法 对29例移植肾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测量移植肾的大小.血管内径,血流速度.阻力指数(RI)。结果 移植肾排异与功能正常的移植肾的血流比较.排异时血液速度下降,RI增加,急性排异时体积增大,慢性排异时缩小。结论 彩色多谱勒超声是诊断移植肾急性、慢性排异反应的简便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寻找一个比CsA更加灵敏的、经济的、用于诊断肾移植术后早期排异反应的特异性指标。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肾移植术后发生排异、中毒反应及疗效正常的患者的血浆GMP 140水平 ,采用单克隆抗体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 (FPIA)测定他们的环孢素A谷浓度 ,并对部分患者的血浆GMP 140进行了术后不同时期的动态监测 ,用CsA谷浓度作为诊断术后排异的参考指标 ,将GMP 140与之进行比较。结果 发生中毒反应时 ,患者的血浆GMP 140水平和正常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发生排异反应时 ,其血浆GMP 140水平显著升高 (P <0 0 5 ) ,但该组部分患者的CsA谷浓度仍处于有效治疗浓度范围内 ;动态监测的结果表明 :随着排异反应的逆转 ,GMP 140水平恢复正常。结论 血浆GMP 140可以作为一个更加灵敏的、用于诊断早期排异反应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5.
排异反应是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因此,防止与减轻排异反应是肾移植术成功的关键,也是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1985年7月至1992年2月我院共施行肾移植术124例,成功率达93.5%。124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排异反应51例,由于我们医护人员能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使排异反应得到积极控制。现就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一、及时发现排异反应的早期临床表现。因早期排异反应如及时发现和处理还可以逆转。因此,早期诊断是肾移植成功的关键。由于目前尚缺乏可靠的实验室手段来预测早期排异反应(免疫学检查时间较长),因此主要依靠临床症状的观察作出判断。我们体会对肾移植术后排异反应,护理人员应注  相似文献   

6.
杨光  蔡振杰  王晓武  郑奇军  胡军 《医学争鸣》2002,23(20):1905-1907
目的 总结原位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的监测。方法 2000-01/2002-04施行11例原位心脏移植手术,结合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化验检查及心内膜活栓等检查,对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的监测进行分析。结果 采用临床症状+心电图+超声心电图+心肌血清学检测综合判断有6次急性排异反应,行心内膜活检证实Ⅰb级2次,Ⅲa级3次;术后常规行心内膜活检21次,仅发现急性排异反应Ⅰa或Ⅰb级5次。结论 急性排异反应是关系到心脏移植术后患者康复及愈后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及时、有效地进行监测;心内膜心肌活检是诊断急性排异反应敏感可靠的方法,但为有创性检查,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其他多项无创性检查可作辅助指标,因此急性排异反应监测应把无创性检查与心内膜心肌活检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移植肾彩色多普勒血流超声与肾穿刺活检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晏沐阳  王炼 《医学争鸣》1998,19(1):57-60
将彩色多普勒血流超声与移植肾活检结果相对照。评价无创性CDFI对移植肾排异反应的诊断价值。结果:不同病理状态下移植肾的阻力指数有所不同。急性排异和慢性排异反应组的RI值明显高于正常组。两次肾活检提示由急性排异转为慢性排异反应的同一患者,CDFI的动态观察显示,RI值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排异反应时IL 6mRNA在心脏移植物局部动态表达情况及其与移植心自然生存时间的联系。方法 在移植术后第 1、3、5、7、9、11天切取移植心 ,提取总RNA ,将IL 6引物和对照引物 (β actin)在同一管中扩增 ,以两者像素值的比值均数作图 ,观察排异反应单一因素对IL 6mRNA动态表达的影响。结果 排异反应时心脏移植物局部的IL 6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 ,其基因表达高峰在术后第 3天 ,在移植心自然死亡高峰之前。结论 IL 6在排异反应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IL 6mRNA的动态检测可望成为排异反应的早期诊断指标 ,抑制IL 6的措施也可望成为治疗排异反应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本文总结9例接受相同血型尸体肾移植患者,术前血清淋巴细胞毒抗体阴性,术后发生加速型排异反应,经病理检查证实。加速型排异反应属不可逆性体液排异反应,主要病理改变为肾小血管急性炎症和纤维素样坏死,常伴血栓形成、出血和梗死灶,在临床上表现为排异反应时间早、程度严重,常在1~2周内发生移植肾功能衰竭,对大剂量肾上腺醣皮质类固醇治疗无效。及时诊断,早期摘除移植肾,可避免盲目免疫抑制剂治疗招致严重不良后果。并就如何诊断和预防此型排异反应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动态测定50例肾移植患者术后血清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1,ICAM-1)的含量.结果表明,术后发生急性排鼻者,血清ICAM-1值明显高于无排异反应的病人,且在血清肌酐浓度升高前1天~2天已升高,随着排异反应的控制,血清ICAM-1也恢复至排异前水平;而环孢素A(CSA)急性肾中毒患者,血清ICAM-1值无变化.结果提示,动态观察血清ICAM-1对急性排异反应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以及急性排异与CSA急性肾中毒的鉴别诊断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分析移植肾功能稳定期与急性排异反应期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特异性表现,以期得到超声诊断移植肾急性排异反应的有价值指标。方法:对119例移植肾功能稳定期与46例移植肾急性排异反应期患者的长径、宽径、厚径及实质厚度以及主肾动脉及弓状动脉的收缩期最大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平均流速、阻力指数、搏动指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比较移植肾长径、宽径、厚径及实质厚度有统计学差异(P〈0.01),急性排异反应组肾内血流灌注减少,达不到皮质边缘处,肾动脉血流速度收缩期不明显,而舒张期明显下降,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明显增高,与移植肾功能稳定期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肾锥体回声减低、舒张期肾动脉血流速度下降、阻力指数和搏动指数升高对诊断移植肾急性排异反应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肾移植主要并发症是排异反应.其次为感染、血管狭窄、血栓、血肿、尿囊肿、急性肾衰竭、免疫抑制药引起的肾毒性反应等.排异反应分为超急性、急性排异反应和慢性排异反应.此外,肾移植后还可因感染引起肾盂肾炎、肾或肾周脓肿、吻合的输尿管受压或狭窄引起肾积水、肾血管狭窄、血管阻塞引起肾缺血、肾静脉血栓形成;还可因出血、渗尿、淋巴管阻塞出现血肿、尿囊肿和淋巴囊肿等.严重者可因急性排异或急性肾小管坏死导致肾衰竭.  相似文献   

13.
多普勒超声诊断评价移植肾急性排异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诊断在评价移植肾急性排异中的价值。方法:分析15例经组织穿刺活检病理证实或最后临床诊断为急性排异反应的移植肾不同时期的超声表现。结果:在血肌酐升高48h内,急性移植肾明显增大,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升高。经5~7d有效治疗后RI和PI的恢复与二维表现的恢复并不同步。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不但对移植肾急性排异反应的早期诊断有较高的价值,而且对临床上观察疗效可提供较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我院自1998年10月-2002年10月,共进行同种肾移植术26例,肾源均为尸体肾。至2002年止,移植患者存活23例,占全部病例的88.4%,26例肾移植手术后,共出现排异反应34例次,经过正确诊断和积极抢救,除2例因超急性排异反应、1例因急性排异反应导致被迫切除移植肾外,其余均人肾成活。现将我们对同种肾移植排异的观察和护理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肺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的监测及免疫抑制治疗. 方法 2例终末期肺病患者接受肺移植;1例行右单肺移植,1例行左肺移植联合右肺减容术.围术期采用赛尼哌进行免疫诱导,维持治疗为环孢素A(CSA) 吗替麦考酚酯(MMF) 强的松(Pred)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监测移植肺急性排异反应. 结果 2例患者移植后2个多月均顺利康复出院.分别随访14个月和8个月,肺活量达1 700 mL和2 000 mL,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结论 围术期采用赛尼哌免疫诱导预防移植肺急性排异反应,效果较佳;临床表现、肺部影像学和纤维支气管镜活检有助于监测移植肺排异反应.  相似文献   

16.
检测猪同种异体小肠移植后的受者血浆N-乙酰氨基己糖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前凝血质活性、血清肿瘤坏死因子、血清白细胞介素2和6,并与同期的粘膜活检结果作对照,发现它们在排异早期即有显著升高,其中单个核细胞前凝血质活性和白细胞介素2的变化早于排异反应的病理变化,提示术后检测这些指标将有助于排异反应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7.
武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于1977年10月~1980年1月共作同种肾移植24例,术后存活15例,其中4例存活1年以上,肾功能正常,2例因排异反应使移植肾功能丧失,7例死于各种并发症。24例中共发生急性排异反应39次,其中在1个月内发生者30次。 术后早期的急性排异反应大都发病骤急,症状显著,有时与感染不易鉴别,须进行一系列检查,深入分析,明确诊断。数月后症状往往不很明显。急性排异反应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小动脉病变引起肾实质出血和梗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腹部手术切口线头排异反应的病因、治疗及预防,回顾性分析21例腹壁手术切口多发缝线线头排异反应病例诊治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患者经手术取出腹壁排异反应的缝线线头后全部治愈,部分患者可对手术中使用的丝线产生排异反应,腹部手术切口线头排异反应发生后,排异的线头需取出/排出后伤口才可愈合。  相似文献   

19.
自1968年芬兰的Pasternack A首先采用细针抽吸活检(FNAB)诊断急性肾排异反应以来,诊断方法经历了一系列的改进与尝试。由于FNAB方法安全,出血等副作用少,对肾移植术后患者可定期重复使用,因而对  相似文献   

20.
应用免疫酶标技术对47例异体肾移植患者的94例次肾活检标本进行 HLA-DR 抗原的检测,并同时做光镜、电镜、免疫病理检查及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结果显示:肾移植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 DR 抗原表达增加,肾小球的 DR 抗原表达减少;急、慢性排异反应、急性肾小管坏死时,肾小管及肾间质的 DR 抗原表达均明显增加.环孢素中毒时,肾单位的 DR 抗原表达正常,肾间质的 DR 抗原表达增加。肾脏 HLA-DR 抗原表达在肾移植后的变化用于排异反应的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判断及治疗决策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