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病人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MI)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故其诊断较为困难。为此作者回顾性分析了166例完全性LBBB病人的心电图,旨在探讨完全性LBBB病人陈旧性下壁MI诊断的新标准。研究对象为166例完全性LBBB病人。经201铊应激试验影像证实存在陈旧性下壁MI者35例,平均年龄70.6岁为A组;无陈梗者131例,平均年龄67.1岁为B组。服用特殊药物、新近发生缺血意外、左心室肥厚、心脏起搏及非特异性室内传导延迟、MI后<30d者予以剔除。LBBB的心电图诊断标准为:v1导联QS波宽大畸形,QRS间期≥120ms,V6导联R波畸形,I和V6导联无Q波。Q波持续时间>30ms判为病理性Q波,负向T波或双向T波负向波占优势者判为T波倒置。以avF导联判定下壁病变。  相似文献   

2.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时诊断左室肥厚常比较困难.近年来研究证实,超声心动图可准确地测定左室心肌重量(LVM).我们利用超声心动图测定了24例LBBB住院患者的LVM,结合其心电图,探讨LBBB伴左室肥厚的心电图指标.1 对象与方法病例选择1991年5月~1994年5月住院的LBBB患者24例,男14例,女10例;平均年龄66.3(22~79)岁,其中冠心病7例,高心病8例,扩张型心肌病9例.LBAB的诊断符合下述标准:①房室传导正常;②无预激综合征(WPW);③I、aVL、V_5、V_6导联R波错钝,无q波;V、V_2导联[QS和(或)rS]S波宽钝;④QRS波群时限≥0.12s;⑤左侧心前导联ST段压低和(或)T波倒置.  相似文献   

3.
宽QRS波心动过速可以是室性的,也可以是室上性的,其正确的鉴别诊断对临床治疗十分重要.过去人们着重注意QRS波呈右束支阻滞(RBBB)型的室性与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而呈左束支阻滞(LBBB)型的心动过速的心电图鉴别诊断资料却很少。尽管有人采用分析V导联QRS形态、QRS电轴、QRS时限以及房室分离等以鉴别LBBB型室速(VT)与室上速(SVT),但近期文献报道仍有不少病例被误诊。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18例LBBB型宽QRS心动过速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并总结出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的临床以及冠状动脉和左心室造影特点。方法 60例患者为本院1993年1月~2002年7月收入院,心电图显示LBBB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年龄35~72(51±11)岁,其中男性44例,女性16例。患者LBBB由心电图分析确定。采用Judkins法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检查,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室壁运动。所有资料采用SAS软件处理,以P<0.05作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 在有胸痛的32例(53%)患者中,22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异常,10例造影正常。在28例(47%)无胸痛者中,9例冠状动脉造影异常,19例造影正常。(1)确诊为冠心病者29例(48%),其中有胸痛或心绞痛者20例,无心绞痛者9例。冠状动脉造影单支病变13例,双支病变4例,三支病变12例。左心室造影异常者18例。(2)确诊高血压病者9例(15%),其中有胸痛者4例,无胸痛者5例,冠状动脉造影均正常。(3)扩张型心肌病10例(17%),其中有胸痛者3例,无胸痛者7例,胸痛者中仅1例冠状动脉造影示前降支单支临界病变。(4)确诊风湿性心脏病2例(3%),其中1例有胸痛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双支病变。(5)临床仅表现LBBB,而无其他器质性心脏病证据者10例(17%);其中有胸痛者4例,无胸痛者6例,冠状动脉造影均正常。结论 LBBB较常见于冠心病,当L  相似文献   

5.
左束支阻滞时左室肥厚的心电图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束支阻滞(LBBB)时,诊断左室肥厚(LVH)甚为困难.近年来LVH的超声诊断标准已被人们所承认.本研究旨在探讨在LBBB时诊断LVH的简便而精确的心电图标准. 方法借助M超声心动图对37例LBBB患者的心电图进行观察研究.首先通过对19例正常人的超声检查确定正常左室重量的超声标准为<281g. 结果在37例LBBB的病人中,17例在室重量在正常范围,20例达到LVH标准.在两组间心电图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时限和形态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效果的影响。方法:入选植入CRT/D装置的患者272例,依据术前心电图QRS时限将其分为轻度延长(120~149ms)组、中度延长(150~179ms)组和重度延长(≥180ms)组,比较3组患者CRT反应情况;依据左束支阻滞(LBBB)诊断新标准,将患者分为真性LBBB组和假性LBBB组,比较两组患者CRT反应情况。结果:QRS时限中度(62.8%)、重度(54.3%)延长组CRT反应率优于轻度(49.6%)延长组;真性LBBB组CRT反应率优于假性LBBB组(64.3%︰52.9%)。多因素分析显示宽QRS波和真性LBBB与CRT反应率增加有关。结论:QRS时限中、重度延长组患者CRT反应率优于轻度延长组,而中度和重度延长组患者间CRT反应率无明显差别;真性LBBB组CRT反应率优于假性LBBB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 验证符合左束支阻滞(LBBB)新诊断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否能从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中更显著地获益.方法 入选2007年5月至2012年6月符合传统LBBB诊断标准且植入CRT患者,根据术前体表心电图形态分为“真性”LBBB组(真LBBB组:V1、V2导联负向波为主(QS或rS);V1、V2、V5、V6、I、aVL导联中至少有2个以上的导联QRS波中间有切迹或顿挫;QRS时限,男≥140 ms、女≥130ms)和“假性”LBBB组(假LBBB组:符合传统的LBBB标准,但尚未达到“真性”LBBB诊断标准,具体包括上述6个导联中仅有1个或没有导联出现切迹或者顿挫,QRS时限,男<140 ms、女<130 ms).术后定期随访,比较两组患者QRS时限、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功能(NYHA分级)变化.结果 共入选32例患者(男13例),真LBBB组23例,假LBBB组9例,术前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基础疾病、LVEF及心功能等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显示真LBBB组较假LBBB组LVEF增加显著(0.39±0.11对0.27±0.07,P=0.006),LVEDD缩小明显[(6.3±1.0)cm对(7.6±1.0) cm,P=0.003],提示真LBBB组对CRT治疗反应更佳.结论 符合LBBB新诊断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从CRT中更显著获益.  相似文献   

8.
<正> 患者女性,64岁,因左束支传导阻滞33年,间断心悸2年,乏力8个月于2006年8月31日入院。1973年因疑诊病毒性心肌炎住我院,心电图(图1)示室性早搏,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QRS宽146 ms。出院后间断随访心电图,均提示LBBB。期间患者无明显自觉不适。1999年,患者无明显诱因突发头晕伴心前区不适,入我院神经科,心电图仍提示LBBB,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2%,室间隔运动不协调,余未见异常,诊断为颈椎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电图复极参数及血清可溶性人基质裂解素2(sST-2)水平对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病人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2年5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65例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以是否合并心力衰竭分为研究组(76例,合并心力衰竭)与对照组(89例,未合并心力衰竭)。收集两组一般资料,所有病人均接受心电图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sST-2水平。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心电图复极参数、血清sST-2水平,分析心电图复极参数、血清sST-2水平对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胸导联T波时间、胸导联QT间期及胸导联QTc间期长于对照组(P<0.05),血清sST-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胸导联T波时间、胸导联QT间期、胸导联QTc间期、血清sST-2水平及4者联合诊断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792,0.803,0.822,0.814,0.896,且4者联合的AUC值高于单独指标(P<0.05)。结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室性早搏(PVS)的心电图特征.方法 对比150例(A组)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PVS及100例(B组)有心脏病的PVS心电图。结果 A组的QRS波大部分呈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图型,光滑、无切迹,振幅≥20mm,时限<0.14s,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且升降支不对称。结论 A组在心电图上存在许多有鉴别意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束支阻滞24h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束支阻滞的昼夜变化趋势及其临床意义,对66例束支阻滞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表明在24h中最快与最慢心率时QRS波时限、室壁激动时间(VAT)、J-T,及P-R间期在右束支阻滞(RBBB)组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左束支阻滞(LBBB)组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最快心率时P-R间期和QRS波时限LBBB组>RBBB组,并发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均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者,其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完全性LBBB与经解剖确诊的左心室肥厚之间的关系,本文复习了2500例有随访资料住院死亡患者的心电图。旨在进一步探讨如何把通常用于诊断左心室肥厚的心电图标准确切地应用于完全性LBBB。在完全性LBBB发生之前后进行了心电图检查,以明确其对QRS电压的影响。选择的对象在21岁,死前6月内有过完全性LBBB(如属死前24小时内发生的终末期改变则未列入)。完全性LBBB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7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9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5例中,依据ST段是否抬高分为:STEMI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95例,NSTEMI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30例;依据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表现分为:碎裂QRS波27例,病理性Q波32例,碎裂QRS波并病理性Q波50例,单纯ST段改变16例;对比在STEMI、NSTEMI患者中碎裂QRS及病理性Q波的发生率、敏感性、特异性。结果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性碎裂QRS波者低于病理性Q波者,但碎裂QRS波者特异性高于病理性Q波者;碎裂QRS波并病理性Q波者敏感性皆高于碎裂QRS波者、病理性Q波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5例中,STEMI发生率为76.0%、NSTEMI发生率为24.0%;95例STEMI患者碎裂QRS波发生率为15.8%,低于病理性Q波的2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TEMI患者30例中,碎裂QRS波者发生率为40.0%,高于病理性Q波者的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有急性心肌梗死的其他诊断依据情况下,碎裂QRS波可作为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一个新指标,可有效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14.
冯燕光 《中国心血管杂志》1999,4(4):248-248,256
<正> 1.临床资料与电生理检查特点患者男性,38岁,因发作性心慌于1999年1月20日来我院治疗.在外院心慌时多次作心电图检查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入院后平时心电图正常,发作时为阵发性宽QRS波心动过速,QRS波呈LBBB型,心室率155次,ATP静脉推注可终止发作.体检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食道心房调搏以S1-S1 500 ms,S1-S2自400 ms起始每次递减10 ms期前刺激,于S1-S2为370 ms时提前的QRS波开始增宽并逐渐变为完全性LBBB波形,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 ,我们对 13 6例电轴左偏患者用标准 12导联心电图 ( ECG)同 Frank导联心向量图 ( VCG)对照分析 ,旨在进一步探讨电轴左偏对左前分支阻滞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本组男性 96例 ,女性 40例 ;年龄 15~ 70岁。有心脏病者 68例 ,可疑心脏病者 46例 ,无心脏病者 2 2例。方法 :用标准 12导联心电图 ( FCG)与 Frank导联心向量图 ( VCG)对 13 6例电轴左偏的患者进行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心电图诊断标准为 :1心电轴左偏 - 3 0°~ - 90°;2 QRS波 、a VL、呈 q R型。QI、a VL不超过 0 .0 2秒 , 、 、a VF呈 r S…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患者J波改变与心脏事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分析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脏事件与其心电图J波的关系。一、资料与方法选择确诊的冠心病患者 ,诊断符合 1979年WTO制定的标准 ,心电图显示有J波者为J波组共 12 1例 ,男 82例 ,女 39例 ,平均年龄 (6 2± 34)岁。心电图显示无J波者为对照组 ,共 10 8例 ,男 74例 ,女 34例 ,平均年龄 (6 0± 31)岁。J波组与对照组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分别为 4 4、33例 ,心肌梗死患者为 4 0、5 3例 ,合并高血压和 (或 )糖尿病患者为 37、2 2例。受试者均为心肌梗死后 3个月内接受 2 4h动态心电图检查 ,J波的测定标准为 :心电图显示至少 2个导联以上可测定J点…  相似文献   

17.
左束支阻滞(left bundle branch block,LBBB)时心室激动顺序发生改变,左室除极位于QRS波后半部,因此,当LBBB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时,可干扰心电图诊断.本文介绍了Sgarbossa、Smith和巴塞罗那诊断标准,并比较其诊断敏感...  相似文献   

18.
Cabrera征     
1953年,Cabrera和Friedlad 首先提出完全性左束支阻滞(LBBB)时,V3、V4导联S波升肢上出现的切迹(至少0.05s),是诊断伴有LBBB的前间隔心肌梗死的十分可靠的指标,其敏感性、特异性均为91%.这种心电图表现也被称为Cabrera征.  相似文献   

19.
Cabrera征     
1953年,Cabrera和Ffiedland首先提出完全性左束支阻滞(LBBB)时,V3、V4导联S波升肢上出现的切迹(至少0.05s),是诊断伴有LBBB的前间隔心肌梗死的十分可靠的指标,其敏感性、特异性均为91%。这种心电图表现也被称为Cabrera征。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 1 77例心电图上出现TV1 >TV5(TV6)或同时伴有TV5(TV6)低平者 ,以及单独出现的TV5(TV6)低平者的T波改变的心电图的检出情况及其与年龄的关系进行分析 ,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1 资料与方法1 77例心电图T波改变者均来自上海市各区驾驶员体检人群中 ,选择男性 ,年龄在 2 5~ 39(平均 34)岁 ,40~ 55(平均44)岁各 80 0人。心电图检查对象均为经体检无异常发现者。受检者取平卧位 ,使用AgilentM2 661A电脑心电图系统 ,描记常规 1 2导联心电图 ,正常心电图诊断标准以《现代心电图诊断大全》为准。心电图TV1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