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建 《基层医学论坛》2016,(23):3257-3258
目的:分析CT扫描对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41例大脑中动脉区大面积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在发病12 h以内入院,入院后给予急诊头颅CT扫描,发病24 h~48 h进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1周后再进行CT平扫。结果41例急诊入院患者经头颅CT平扫,13例患者存在单发或多发陈旧性梗死病灶,11例额、颞、顶叶局灶性改变。发病24 h~48 h内的CT平扫发现大脑中动脉区存在大面积梗死病灶,累及额、颞、顶叶,其中3例有出血性转化,大面积缺血病灶内存在小斑片状、点状高密度影。38例增强扫描患者1周后复查CT扫描发现11例发生出血性转化。41例患者中其发生出血性转化14例(34.15%)。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进行CT平扫与增强扫描可及时发现出血性转化,对制定治疗方案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吴升强 《海南医学》2014,25(4):515-517
目的 提高对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CT诊断水平及新认识.方法 对60例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大面积脑梗死后复查头部CT,常规扫描37例,薄层扫描23例.出血性转化在梗死后1d检出3例,2~3 d检出16例,4~7 d检出9例,8~14 d检出32例.CT表现分3型:中心型(13例)、边缘型(21例)、混合型(26例).结论“出血性转化”已代替“出血性脑梗死”和“梗死后出血”,大面积脑梗死最易发生出血性转化,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出血性转化的金标准,CT为首选的主要检查方法,薄层扫描更利于病变早期检出,对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CT增强扫描造影剂渗漏的预防和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CT增强扫描时有效预防造影剂渗漏的护理措施及发生外渗后的正确处理方法.方法 380例CT增强的患者,采用高压注射器经外周静脉通道注入造影剂.结果 380例患者中发生外渗6例(1.32%),其中大量外渗1例(造影剂渗出大于50 ml),中等量外渗5例(造影剂渗出大于20 ml).6例外渗患者处理及时,疗效好,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 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是关键的环节,可以避免和减少造影剂外渗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使患者顺利完成检查,提高CT扫描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部分缺血性脑梗死与出血性脑梗死的CT鉴别诊断。方法:36例脑梗死患者,其中23例缺血性脑梗死和13例出血性脑梗死于临床症状出现后6h~20d内均经头颅CT平扫,对两组病人的头颅CT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3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图象上,11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边缘清楚略高密度脑回状影即“脑回征”,9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淡片状略高密度影即“浮云征”,3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团块状高密度影即“假肿瘤征”。而在13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图象上,9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不规则斑片状、条索状高密度影,4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边缘模糊的团块状血肿影。结论:掌握缺血性脑梗死与出血性脑梗死不同的CT表现特点,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可以做出正确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后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的效果,总结具体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6月期间21例于我院行CT增强扫描时发生造影剂外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针对性护理模式护理患者,包括局部湿敷、局部冷敷、回抽药液、抬高患肢等,总结护理效果及预防策略。结果:21例患者CT增强扫描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造影剂外渗情况,包括淤血、肿胀、疼痛等。其中17例患者外渗液体剂量在20ml以内,经过针对性护理后,24h内肿胀均消除,3d内淤血也逐渐消除;4例患者外渗液体剂量均超过20ml,经过针对性护理后,肿胀于2-3d内消除,7d内淤血逐渐消散。结论:患者行CT增强扫描检查时,发生造影剂外渗后应立即实施针对性护理,以促进患者肿胀等症状缓解,避免出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造影剂外渗的预防与护理.方法 对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造影剂期间意外出现外渗患者及时给予硫酸镁局部湿敷,并抬高肢体及冷敷.结果 216例CT增强扫描检查接受高压静脉注射造影剂患者中,有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造影剂外渗,轻度4例,中度3例,重度1例.经及时处理治疗,局部肿胀消失,8例外渗患者均在2 d内恢复正常.结论 硫酸镁局部湿敷是及时治疗造影剂外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发病1-2d均行头颅CT平扫,发生出血性转化者纳入研究组(n=40),未发生出血性转化者纳入对照组(n=40),观察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分型、表现,评价多层螺旋CT及增强CT扫描对其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增强CT扫描显示HT为大片低密度灶内的点状、斑块状、条状、团状、散在不规则状高密度灶,密度不均匀,边缘不甚清晰,分为边缘型、中心型、混合型三种类型;增强CT诊断HT的灵敏度71.43%、准确度72.50%明显高于多层螺旋CT 54.29%、50.00%(P0.05),但特异度80.00%、20.00%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研究组年龄大于60岁比例高于对照组,观察组SBP、DBP、血糖、NIHSS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面积、血糖水平、NIHSS评分、CT低密度改变是导致脑梗死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增强CT扫描可提高对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诊断效能,此外脑梗死面积、血糖水平、NIHSS评分、CT低密度改变等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ICI)和出血性脑梗死(HCI)的CT鉴别诊断。方法31例脑梗死患者,其中19例缺血性脑梗死和12例出血性脑梗死于临床症状出现后6h~21d内均经头颅CT平扫,对两组病人的头颅CT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9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图像上,9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边缘清楚略高密度脑回状影即“脑回征”,8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淡片状略高密度影即“浮云征”,2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团块状高密度影即“假肿瘤征”。而在12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图象上,8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不规则斑片状、条索状高密度影,4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内边缘模糊的团块状血肿影。结论掌握缺血性脑梗死与出血性脑梗死不同的CT表现特点,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可以做出正确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提高诊断率.方法 选取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患者,其中男2例,女4例.术前2例行CT横断扫描,5例行MRI扫描,其中1例CT平扫加增强扫描,1例CT平扫及MRI平扫加增强扫描,2例MRI平扫加增强扫描,2例MRI单纯平扫.总结此病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结果 6例患者中5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发病灶,共7个病灶.患者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性:6个病灶位于近中线大脑深部,边界一般较清楚,CT检查呈略高密度,MRI检查显示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注射造影剂后显著均匀强化,其中1例呈斑片状强化.结论 CT及MRI检查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0.
杨保忠 《中外医疗》2013,(22):176-177
目的研究大面积脑梗死的影像学特点,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病因、并发症及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2007年7月—2010年7月间来该院进行治疗的经CT诊断为大面积脑梗死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样本中共有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46~91岁,平均(73.85±13.11)岁。所有患者于12h内进行头颅CT平扫,结果发现大部分患者呈现出不同程度的MCA高密度征、脑水肿等。6h内CT呈现中线偏移者1例,24h~1周内CT呈现中线偏移者6例,出血转化者5例,1~2周内CT呈现偏移者1例,出血转化者1例。其中出血部位包括原发梗塞部位、远隔脑实质部位、脑室或蛛网膜下腔等。在所有患者中,有6例患者进行了MRI检查,结果与CT检查结果基本吻合。另有2例患者进行了头颅MRA检查,没有发现异常。4例患者进行了颈部动脉彩超检查,1例发现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论早期头颅CT检查结果若发现局部脑肿胀征、脑实质密度降低等应及时行头颅MRI、MRA或颈动脉彩超检验等进一步确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CT表现及发病时间,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45例出血性脑梗死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结果点片状出血26例,散在弥漫出血12例、血肿7例,合并脑室和下腔出血4例,发生在缺血性脑梗死后3d内继发出血6例,3~10d22例,11~21d10例,21d后3例。结论出血性脑梗死大都发生于发病后3~21d,2w后发生的出血量常较少,一般不加重病情。大面积脑梗死和CT平扫早期出现阳性征象发展为出血性脑梗死的机会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和蝶翼针头在CT增强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比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选取收治的CT增强患者250例,把他们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2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使用蝶翼针头进行静脉穿刺后做CT增强扫描,观察组使用静脉留置针做静脉穿刺后做CT增强扫描,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造影剂外渗率以及一次增强成功率,观察其疗效。结果: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均顺利完成扫描,未出现造影剂渗漏现象;而采用传统蝶翼针头时,其中22例患者完成扫描却有少量造影剂外渗,另有4例患者造影剂大量外渗,被迫中断增强扫描。结论:在对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时静脉留置针明显比蝶翼针头有更好地效果,有效地避免了造影剂外渗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3.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2):141-142
目的:探讨CTA在预测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我院2014年3月~2016年7月神经外科47例行CTA检查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研究,分析血肿扩大与CTA中发现造影剂外渗所致增强点(斑点征)的关系。结果:发现造影剂外渗所致斑点征18例,其中血肿扩大者11例(61%),未扩大7例;未发现造影剂外渗所致斑点征29例,其中血肿无扩大27例(93%),血肿扩大者2例。结论:CTA检查是预测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的一种实用临床方法,能指导临床医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提前进行外科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胰岛素瘤的CT表现,提高术前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2年期间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胰岛素瘤患者的CT图像及临床表现,CT扫描包括平扫、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静脉期。结果本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饥饿、头晕、心慌、昏迷,其中4例发作期间生化检查显示血糖降低而胰岛素仍升高。11例患者病灶分布如下:胰头3例,胰颈2例,胰体2例,胰尾4例,病灶大小0.9-2.0cm不等,边界清晰。1例病灶含钙化,CT平扫及增强扫描均呈高密度;另外10例病灶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呈等或高密度,仅动脉期病灶与正常胰腺实质CT值的配对样本t检查有统计学差异(P<0.05)。11例中1个病灶因平扫及增强扫描均呈等密度而术前漏诊,其余10术前均正确诊断。结论胰岛素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在CT增强扫描动脉期大多能显示并可靠诊断,但极少数等或稍高强化病灶容易漏诊,术前诊断应谨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16层螺旋CT平扫对急性脑出血临床结局预测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600例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使用GE Brightspeed16层螺旋CT对患者头颅进行CT平扫,观察患者脑出血病症部位与CT成像表现。结果600例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经CT扫描检查出病症部位为:基底节出血共336例,CT成像显示患者头部出现圆形、椭圆形高密度影像,血肿附近分布有环形低密度水肿带;丘脑出血123例,CT成像显示患者头部出现圆形。椭圆形高密度影;脑叶出血77例、小脑出血39例,CT成像均表示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状;脑干出血14例,多发性出血11例。基底节出血为主要病症部位。结论针对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临床结局预测,16层螺旋CT平扫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同时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利的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CT表现及发病时间,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45例出血性脑梗死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结果:点片状出血26例,散在弥漫出血12例、血肿7例,合并脑室和下腔出血4例,发生在缺血性脑梗死后3d内继发出血6例,3~10d22例,11~21d10例,21d后3例。结论:出血性脑梗死大都发生于发病后3~21d,2w后发生的出血量常较少,一般不加重病情。大面积脑梗死和CT平扫早期出现阳性征象发展为出血性脑梗死的机会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的CT影像表现和特征.方法:2010年3月~2011年2月收治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34例,对其CT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中平扫发现胰腺体积增大,出血区域CT值高于正常胰腺组织,其中弥漫性7例出血以片状改变为主,全腺体分布不均;灶性出血16例,为点片状高密度影.11例点片状坏死,坏死区域的CT值更低,多散在分布,无规律性.34例小网膜囊均有积液,出现胰周积液23例,4例出现右肾后间隙积液,7例出现左侧肾旁前间隙积液.本组中3例全胰腺坏死,2例胰腺头部坏死,17例段状坏死,12例尾部坏死,CT动态增强扫描坏死区域与正常胰腺组织对比更显著,胰腺边缘模糊不清.结论:CT诊断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具有简便性、可靠性优点,增强扫描更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平扫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价值,为治疗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2年3月期间在我院行螺旋CT扫描诊断的50例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采用飞利浦MX8000--CT机行扫描检查。结果:本组有22例患者经过首次CT平扫得到诊断出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诊断率为44.0%。结论:螺旋CT扫描对于诊断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可以尽快发现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病变情况,在临床上为治疗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的影响。方法将2006年6月-2013年6月我院CT增强扫描患者2000例随机分成护理干预组1000例,对照组1000例。对照组检查前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CT医师根据护理评分结果,在不影响诊断图像质量的情况下降低高压注射器注射速度。观察2组造影剂外渗情况。结果护理干预组造影剂外渗8例,其中一般人群2例,易发人群6例;轻度外渗7例,中度外渗1例,重度外渗0例。对照组造影剂外渗20例,其中一般人群2例,易发人群18例;轻度外渗16例,中度3例,重度1例。护理干预组外渗率0.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增强扫描前实施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造影剂外渗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CT增强扫描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检查技术,它是在平扫的基础上通过静脉快速注射碘造影剂的方式来对患者进行更进一步的检查。增强扫描可以更加深入的对人体进行检查,对平扫检查不出来的问题通过增强扫描可以检查出来,为临床的进一步诊断与治疗打开了新的局面。但是我们发现,在CT增强扫描检查前后,患者负面心理表现严重,大多数患者在进行检查之前都会有担心、害怕的情绪出现,在检查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本文就对CT增强扫描碘造影剂副作用进行护理干预,为的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患者能够顺利接受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