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苓散方原载于仲景《伤寒论》太阳篇,在《金匮要略》中亦有论述,为后世经方学派及时方学派常用方剂之一。伤寒、金匮将五苓散用于太阳病,恶寒发热,或发汗后,口干、口渴、欲饮水、脉浮、小便不利等症,如“太阳病,发汗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载方 112首 ,用药 87种 ,其中与生姜为伍的方剂就有 37首 ,遍及三阴三阳六经 ,通贯表里、寒热、虚实诸证。本文就《伤寒论》对生姜的应用浅析如下。1 解表散寒 ,生姜功著从《伤寒论》六经辨证篇幅来看 ,太阳病证治篇幅居于首位。太阳主一身之表 ,统摄营卫 ,固护肌表 ,寒邪入侵人体 ,太阳首当其冲 ,太阳感邪后临床以“恶寒发热 ,头痛项强 ,脉浮”为主要脉证 ,在《伤寒论》中 ,凡称太阳病者一般都具备此证。因此 ,辛温解表法是本病总的治则。在太阳病篇 5 2方中 ,仲景选用生姜为伍的方剂就有 2 4首之多 ,如 :桂枝汤、桂枝加厚朴、…  相似文献   

3.
太阳病,根据仲景《伤寒论·太阳篇》记载,太阳病的提纲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的主要脉证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脉浮等。太,是开始的意思,根据太阳病证亦就意味着外感热病的初期阶段。太阳主人体之表而统营卫,具有抗御外邪侵袭的功能,故有“太阳为六经之樊篱”之说。太阳经脉行于背,背者胸中之府,胸中为肺之外郭,肺主皮毛,一旦外邪侵袭入人体,太阳则首当其冲,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中原文38条、39条均论大青龙汤证,而对于“太阳中风,脉浮紧”及“伤寒,脉浮缓”的认识,诸家各持己见,经分析认为《伤寒论》对外感病的阐论,重在发病、病机与辨证论治。由于人体体质有差异,反应有差别,所以有时也会表现出特殊的情况,大青龙证之表现则有常亦有变。  相似文献   

5.
理中丸首见载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及《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治疗伤寒太阳病下利不止,或寒性霍乱之患者。后世医家化丸为汤,广泛应用于临床。该方用药简练,配伍精当,疗效卓著。笔者在临床中,在该方的基础上,创著几方,运用于下利,血症、腹痛、黄疸等病,疗效可靠,兹介绍于下: 下利脓血案  相似文献   

6.
大青龙汤证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伤寒论》中原文38条、39条均论大青龙汤证,而对于“太阳中风,脉浮紧”及“伤寒,脉浮缓”的认识,诸家各持己见,经分析认为《伤寒论》对外感病的阐论,重在发病、病机与辨证论治。由于人体体质有差异,反应有差别,所以有时也会表现出特殊的情况,大青龙证之表现则有常亦有变。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的脉象比较法张继东比较法是认识事物的基本逻辑方法之一,《伤寒论》在辨证论治过程中,灵活的运用了脉象比较法。它通过对伤寒病症发展过程中的脉象变化的形象的鉴别对比,使证因脉明,从而有助于辨证立法的确定。一、病槽变化比较。太阳病见浮脉,但太阳病有...  相似文献   

8.
五苓散源出《伤寒论》,为治疗太阳病发汗后,见脉浮,小便不利,水蓄气化不行,表亦不解之证所设。后世医者以五苓散加减,如四芩散、胃苓汤等治疗多种病症,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太阳病证兼见胃肠症状的病机及辨治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阳病是外感热病的初级阶段。太阳为六经之首,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当风寒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太阳病以营卫不和、正邪相争为其病机特点,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是其主要脉证。然临证所见,外感热病患者常伴见纳差、恶心、腹泻等胃肠症状。笔者在认真学习《伤寒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基础理论,谨就太阳病证兼见胃肠症状的病机及辨治思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这部有法有方、承先启后的著作,是医学的宝贵遗产,已为大家公认的事实。其微妙意旨,约略述之如下。辩证大法平脉辨证,是《伤寒论》在《素问·热论》、《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明确的发挥。如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为湿病。太阳中暍,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为热病。这就简明扼要的分出了风寒温湿热等五病各个证状。其间有相同的、有不  相似文献   

11.
漫谈桂枝汤     
桂枝汤出自《伤寒论》,被称为“仲景群方之冠”,是“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也”。该方主要用于太阳中风证。凡表现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或恶寒,脉浮缓而弱这些脉症的,就称为太阳中风,可以用桂枝汤治疗,所以后来也常常习惯地将太阳中风证称为桂枝汤证。 太阳中风证的病机是风寒外感,“卫强营弱”。卫,即卫气;营,即营气。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二者  相似文献   

12.
太阳病居《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之首,条文有178条,占条文总数的二分之一弱,按实际内容计算,占全部内容的二分之一强(指篇幅),正确认识太阳病的实质,对理解其它各病有重要的决定性的意义。因此,本文仅就太阳病展开讨论如下。太阳病提纲云:“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柯韵伯说:“三阳之脉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脉象特点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伤寒论》脉象的论述,集中体现了仲景脉学思想及脉诊特点,为后世脉学的发展与形成奠定了基础。但某些脉象的涵义和运用,与后世脉学相比又有其独到的特点。本文对此作初步探讨如下。主病的多重性《伤寒论纲目》指出:“病气之阴阳既成,脉之阴阳必应。”说明病脉是正邪斗争消长,脏府气血盛衰的外在反映。这种反映有其规律性。如浮主表、沉主里、数主热、迟主寒。《洞垣全书·脉诀阐微》指出:“脉理甚微,原非一言可尽;人病多变,又岂一脉能包。”《伤寒论》以其精辟的论述,独到的见解,阐明了脉象主病的多重性,突破了脉象主病的一般性认识,揭示了脉同而病异的病理机制。本文举浮、迟二脉为例,探  相似文献   

14.
麻黄汤证脉象析疑刘承哲王惠琴刘炜(安徽省灵璧县虞姬医院234200)关键词:《伤寒论》;麻黄汤证;脉象中图法分类号:R222.16麻黄汤是《伤寒论》用于太阳伤寒表实证的方剂。关于该方之脉象,大多根据第46条认为是脉浮紧。本文就《伤寒论》有关内容结...  相似文献   

15.
论太阳病     
余昭秀  王德 《海南医学》2003,14(7):90-91
太阳病作为《伤寒论》一书中篇幅最广 ,论述最多的一个症候群 ,其实质内涵是什么 ?本文仅就这个问题 ,浅述管见。什么叫做太阳病 ,历代有两种片面见解。一者 ,认为太阳病是以太阳膀胱经为主的包括手、足太阳经的病变。方有执、程应旄、《医宗金鉴》均持此说。方有执从脉立论 :“表即皮肤 ,荣卫丽焉 ,故脉见尺寸俱浮 ,知病在太阳表也”。程应旄从症状立论 ,“太阳经之见症 ,莫确于头痛 ,恶寒”。《医宗金鉴》亦云 :“太阳主表 ,为一身之外藩。太阳 ,膀胱经也。太阳之为病 ,谓太阳经之所为病也”。二者、将太阳病说成是表证。成无已言“太阳主…  相似文献   

16.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的“读法”篇有以下心得创见:读《伤寒论》不能将“伤寒”二字倒读作“寒伤”,“伤寒论”不是“寒伤论”;反对“三纲鼎立”学说,认为伤寒之“寒”,包含“风”、“寒”两方面,即风寒一体,统一于“寒”;理解太阳病提纲,不要单纯理解为太阳之气病、太阳之经病、手太阳小肠经病、足太阳膀胱经病、太阳之头项病而脉不病;读“太阳病篇”不要拘泥于“太阳之为病”、“太阳病”、“太阳”等字眼,不要拘泥于“传”字、“表”字、“里”字以及“三日阳尽,六日阴尽”,要从整个传变过程中理解太阳病;并通过批驳喻嘉言、黄元御、陈修园,对《伤寒论》原文编次、温病、柴胡证、合病并病、过经不解、中风伤寒、传变、传经等理论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在今后的研究《伤寒论》理论问题中,应结合《内经》、《难经》、《金匮要略》,探索经文内在联系;结合《神农本草经》理解仲景组方规律;参考历代注释,择善而从。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是汉朝张仲景的临床医学实践论著,为了理解大青龙汤经文之原义,可先略探其前文之内容。论中《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上)篇的中心内容,可总括为是环绕太阳病“有汗”的桂枝汤证为核心,作一辨证论治的示范典例。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论文第31~41条为第一段,是太阳病以“无汗”为中心的辨证论治内容。而文中31~34条是论葛根汤证的辨治,(按。葛根汤亦是桂枝汤的加减方以承接上篇桂枝汤之论治)第35~37条论及太阳病  相似文献   

18.
对《伤寒论选读》第46、61、104条~注之管见祝大中山东青岛橡胶三厂湖北中医学院主编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试用教材《伤寒论选读》(以下简称《选读》)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  相似文献   

19.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不仅承袭了《内经》正常人脉象浮、沉与四季变化相关的观点,还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生理状态下人体脉位与体格、精神状态有关。作为病脉,浮脉主表证、阳热亢盛证、虚证、痈疡病,提示阳气来复;沉脉主里证、湿邪。浮沉之脉位变化可以反映疾病发展趋势。这些论述对后世浮脉主表证、虚证,沉脉主里证的脉诊理论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传,《辞源》曰:“转也,授也,谓以此之所受,转受之于彼也”。《伤寒论》论太阳病之传,首见于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太阳病病邪传与不传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其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传?又在什么样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